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8篇 蘇東坡:文字之魂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8W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是一部通過紀錄片形式展現了中國文化巨匠蘇東坡的生平事蹟的影片。片中生動展現了蘇東坡才華橫溢的藝術成就以及他在政治、教育等領域的卓越貢獻,深入揭示了他的卓越才情與崇高品格。觀後感讓人對蘇東坡這位文化名人充滿敬佩與欽佩。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8篇 蘇東坡:文字之魂

第1篇

今天,我趁着吃飯的空隙看了紀錄片《蘇東坡》——大江東去。本篇主要講了蘇東坡被貶官黃州,寫下了著名的兩篇詞作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兩首《赤壁賦》。在此之前,人們對詞曲的評價很低,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被商女唱的。當年初入汴京,蘇東坡無異於詞的創作,因為他認為詞只是勸誡君王或輔佐君王的。

當蘇東坡外放杭州後,他才開始詞的創作。這時他才明白,詞並不是為朝廷,為君王寫的。而是為心,為一個人真實的存在所寫的。當時聞名天下的'詞是柳永詞。不過,蘇東坡把詞像詩一樣寫,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比起來更勝柳永詞一籌。現在,日本的廟裏還專門開設了東坡班,供日本學者一起研究蘇東坡。蘇東坡有一次與朋友泛舟河上,看着湖面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頓時黯然傷神。他的好友拿起竹蕭,幽幽的吹着。蘇軾問他為何吹的如此傷感?朋友説,這麼美好的景象,我們的生命卻如此的短暫。蘇軾笑了笑説,如此的美景,只要我們用心體會,體驗透了,便知足了。

蘇東坡在黃州不僅留下了文壇巨匠,還留下來了著名的菜式——東坡肉。相傳,黃州那個地方盛產肥豬肉。富人們不吃,窮人們不會做。蘇東坡因為家境貧寒,便拿了便宜的豬肉,按自己的口味煮。這便是令後人大為稱讚的東坡肉的來歷。

讀了這則影片,我為蘇軾《赤壁懷古》的雄壯詩詞所打動。同時也為他那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所崇拜。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8篇 蘇東坡:文字之魂 第2張

第2篇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該片以蘇軾貶謫黃州四年的生活為線,觀照其一生的.心路歷程,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維度,解讀蘇東坡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昇華的過程。同時,輔之以當今最新的蘇東坡研究成果,再現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全片共分為:《雪泥鴻爪》、《一蓑煙雨》、《大江東去》、《成竹在胸》、《千古遺愛》、《南渡北歸》等六集。

該片由湖北省黃岡市委市政府、湖北廣播電視台、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自20xx年12月啟動拍攝以來,攝製組行程10餘萬公里,除在黃州、羅田、麻城、眉山等地取景外,並遠赴日本、韓國、法國、英國、美國,拍攝大量珍貴素材,對余光中、葉嘉瑩等數十位國內外著名學者進行了訪談,還採訪了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北京大學等十幾所全球知名學府的教授,以國際化、多元化的視野探討蘇東坡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產生的深遠影響。

第3篇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蘇東坡學養貫穿儒、釋、道,造詣縱橫文、書、畫,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也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蘇東坡因其非凡的才華和瀟灑飄逸的人格魅力名滿天下,是唯一入選法國《世界報》“千年人物”的中國人。

紀錄片《蘇東坡》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個維度出發,多層面、多角度地解讀蘇軾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昇華的過程,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輔以當今最新的蘇軾研究成果,彙集中外專家學者的`目光,再現出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

第4篇

宋人筆記中傳説,蘇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後那首小詞後,“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石林避暑錄話》),正睡大覺哩,根本沒去“江海寄餘生”。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也許,只有在佛學禪宗中,勉強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於是,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裏沒有屈原、阮籍的憂憤,沒有李白、杜甫的豪誠,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當然更不像韓愈那樣盛氣凌人不可一世。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一種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並把這一切提到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潛最合蘇軾的標準了。只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淵明,才是蘇軾所願頂禮膜拜的對象。終唐之世,陶詩並不顯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視。直到蘇軾這裏,才被抬高到獨一無二的地步。並從此之後,地位便鞏固下來了。蘇軾發現了陶詩在極平淡樸質的形象意境中,所表達出來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諦,藝術的極峯。千年以來,陶詩就一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着。

方山子……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餘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這也許就是蘇軾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標本吧。總之,不要富貴,不合流俗,在當時“太平盛世”,蘇軾卻憧憬這種任俠居山,棄冠服仕進的“異人”,不也如同他的詩詞一樣,表達着一種獨特的人生態度麼?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儘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出一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着某種要求徹底解脱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鋭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讚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佈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後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裏。

第5篇

重大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蘇東坡》,以風雲變幻的北宋大舞台為歷史背景,通過落榜舉子鬧事風波、王安石變法、徐州抗洪、烏台詩案等一系列歷史事件,再現了蘇東坡大悲大歡的人生歷程,也還原了這一絕代風流人物的歷史真實性。觀看之後,讓我記憶尤深的是劇中王安石評價蘇軾的那句話:“不知還要幾百年方可出此等人物耳!”

若論官階,蘇東坡甚至還不如他弟弟蘇轍做到了參知政事。若論事功,蘇東坡有據可查彪炳千秋的功業屈指可數。可是確如王安石所言,千百年來蘇東坡的骨灰級粉絲總是層出不窮,但大多隻能望其項背。蘇東坡到底因何而偉大?其魅力究竟何在?電視連續劇《蘇東坡》給出的答案是六個字:率真、才情與豁達。

率真。蘇東坡是一個始終忠實於自己,也忠實於文字的人。我們讀他的作品,無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還是“寂寞沙洲冷”,都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彷彿在聽一位朋友如泣如訴。即使行走官場數十年,歷經了人生各種各樣的浮浮沉沉,蘇東坡仍然是那個心無城府、率性而為的“憤青”。這樣率真的人,怎能不令人引以為知己?正如蘇東坡吹噓的那樣,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垂髫小兒”聊天。與那些自命清高的文人相比,率真和“接地氣”正是其魅力所在。在電視劇《蘇東坡》中,青年蘇東坡不顧朝廷禁令開放城門收留災民,既體現了其親民愛民的情懷,更是其特立獨行的性格寫照。

才情。蘇東坡集文學家、詩人、詞人、書畫家、美食家等於一身。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星空中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無論經歷多少滄海桑田、改朝換代,依然閃爍着奪目的光芒。如果僅僅有才,還不足以成就其的偉大。史載蘇東坡的才情極其豐富,我們今天讀到的許多千古名篇,往往都是他在喝酒喝到三分醉的時候揮毫潑墨,一氣呵成的。比如在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還特別註明“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足見其對自己詩詞才情的自負。電視劇《蘇東坡》把家人四處尋找酒醉後的蘇軾、穿插在他寫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過程中,更具有了懸念和趣味性,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既真實可愛又才華橫溢、如痴如醉的蘇東坡。

豁達。“男人的胸懷是被委屈撐大的”,這句話用在蘇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經歷了“烏台詩案”後,蘇東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雖已出獄,但仍作為罪官被看守。蘇軾家裏人多,顯然靠其俸祿難以為生,於是帶領家人在黃州開荒種地。文化人兼職做農夫,就是在當今社會看來都有失顏面,可是他不以為然,還常以為樂,在黃州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前後有《赤壁賦》、《卜算子·州定惠院寓居》等。

早在青年時期,蘇東坡就被宋仁宗視為“替子孫選定的`宰相之才”,可是歷經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他非但未能位極人臣,而且在晚年還被一貶再貶,最終死在被召回朝廷的路上。無論是在不毛之地的嶺南,還是在天涯海角的儋州,蘇軾的豁達與樂觀是非常人能比的,把被貶謫之路當成了一場生命的旅行,歷史上也許僅此一人!

?蘇東坡》,這是一部被忽視的上乘歷史傳記劇。恰如廣電總局的評價:“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文化底藴厚重,雅俗共賞。”感謝導演王文傑、主演陸毅忠於歷史,給我們還原了一個栩栩如生、有着生命厚度的蘇東坡。透過這部電視劇,我們看到了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也看到了人生中的種種無奈,啟迪了人們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在這個聒噪、騷動不安的年代裏,我們該如何淡定、冷靜、甚至智慧地處世呢?

第6篇

自始至終,蘇東坡都保持着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與入世的鋼絲上行走得遊刃有餘。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對親人、愛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湯湯,充盈在胸,隨意噴湧即是錦繡文章,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更成千古絕唱。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蘇軾於赤鼻磯上游覽眺望,雖歷經烏台詩案的波折,內心依舊滿懷着對人生成就功名的渴望。是的,時間的確太過殘酷,讓多少心懷壯志的男兒鬢染白霜。但蘇軾終其一生都沒有放棄他多年的信仰。多少年後,出獵密州的`他依然高聲吟詠“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纏綿的情意,字字的血淚,那份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與不捨的深情。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這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跌宕起伏的人生,讓他磨練,讓他成長,讓他成為成熟的人。

第7篇

這首《念奴嬌》作於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和友人坐船夜遊赤壁之時。抒發了詞人對昔日英雄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也表達了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懷古抒情,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

以前對蘇東坡的作品感受多的是他的感慨,今年春節,在觀看了央視人文紀錄片《蘇東坡》後,對蘇東坡的作品和他的人生有了全面的感悟和認知。紀錄片從蘇東坡貶謫黃州開始,講解了他一生心路歷程,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維度,解讀了他的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昇華的過程。再現了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

每個人生來都不是大徹大悟的,更多的都要經過"鳳凰涅槃"。秉性樂天的人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文人志士對蘇東坡的評價都很高。蘇軾在二十歲考取進士,歐陽修在看過他的作品後對蘇軾寄予厚望,認為三十年後會取代自己。仕途平坦,意氣風發的蘇軾也有過少不更事,陳希虎讓他寫的《凌虛台記》暗含諷刺,卻沒成想被一字不動的刻在石碑上。面對王安石變法的節奏之快,蘇軾的辭官隱退也有着文人的"清高"。但"烏台詩案"使他深切地領略了朝廷的黑暗,經歷了精神的煉獄。那時的他是感性的,面對生死,再清高的人也會折腰。黃州是他的精神地標,一蓑煙雨任平生給了他喘息的機會,領悟了道家和佛家的智慧,使他的精神世界多了宗教的寧靜和超脱。

解決了思想困擾的他,耕種着東面山坡田地改變着經濟困境,並從此以東坡自居。深夜出城,喝酒吃肉,寺廟夜談,發明"東坡餅",後來的"東坡肉",火烤羊脊骨,"東坡笠"足以看出他雖身處逆境、卻讓貧困生活多了興趣盎然的境界。面對逆境,他將別人嘲諷轉化為人性的寬容和温暖。他任由大自然變化,定風坡的雨使他將自我突破和超越。

有人説蘇東坡是流行歌的先驅者,他改變了北宋"流行曲歌王"柳永的詞風格,《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對詞賦予了自由灑脱的定義。他的人生是可樂的,夜遊赤壁問自然,大自然的迴應使他發怵。半夜敲門不應,重回江邊的.《臨江仙》,使他的監管官以為他"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些烏龍也是他在死亡邊緣獲得重生後的了悟。

四十六歲他了悟,藝術之難,不是難在技巧,難在不粉飾、不賣弄,自由準確的呈現人的內心世界。《枯木怪石圖》,成竹在胸成就了他繪畫的成就;柔奴"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給了他全新的價值觀;對朝雲寫的詞和墓誌銘抒發了他的眷愛和感激之情;王安石的江邊相迎、徹夜長談政見,懟了一輩子,臨了評價蘇軾"不知更幾百年才出此人物"。

也有人説蘇東坡是網絡語言的鼻祖,"呵呵"在他流放儋州期間寫給友人的信裏出現多次,"呵呵"是他不加掩飾的自得,是他心裏不得志的豁達。

我敬佩蘇東坡,敬佩他熱愛生活,敬佩他把自視甚高的理想主義置換為温暖的人間情懷。彌留之際,面對生死,他説用心過了每一天,西方的極樂世界就存在每一天。他為官救世濟民,興修水利;為兄"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為情"歸卧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他是散文作家、新派畫家、美食家、偉大的工程師、詩人……

當一個偉大的人物成為過去的時候,人們總是追尋他的蹤跡,發一種遙遠的幽古之思。他身處逆境超越苦難,善於思考的曠達情懷是我們當代人需要學習的生活態度。

第8篇

由於出品方是湖北黃岡,所以整個片子有點像“蘇東坡在黃州”,這點可以理解,更何況黃州對於蘇東坡來説是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地理座標;整個成片共為六集,其實加在一起也只有120分鐘來講述千年蘇東坡,從成本的控制上來説也可以理解;但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影片為我們展現了過量的“洋人看蘇東坡”:東坡肉,要洋人告訴我們好吃;《水調歌頭·中秋》,要洋腔洋調來唱給我們聽;東坡書畫,要洋人來給我們點評好在哪裏;東坡的文學地位,要洋人來下結論,弄得在下還以為是什麼漢學海外傳播的節目呢,有美國人、法國人、日本人、新加坡人……當韓國學者出鏡時,老夫不禁虎軀一震:難道蘇東坡也要被“認祖歸宗”了?

玩笑歸玩笑,但問題來了:如果目的真是搞搞海外傳播,當然無可厚非;如果主題是關於一個大文藝家的“世界旅行”,雖然很可能並沒有那麼多的學術支撐,邏輯上倒也還説得過去;然而問題是,這個片子是拍給國內觀眾看的。哈佛大學或早稻田大學的研究者,在蘇東坡這個問題上就能比國內眾多的蘇學學者提供給觀眾更準確、更有用的信息?當然未必。這樣做,無非要追求所謂的“國際化”,給人一種“好洋氣”的觀感,以此來增加權威性,就像時下常見的很多大而不當、只是為了追求高大上的“國際學術會議”那樣。這裏面有沒有一股“崇洋”的心理在起作用?當然您可以質疑在下玻璃心,但我們可以用學術水準來衡量,或者東坡在海外真實的大眾認知度來判斷;如果和事實比較起來剛好相反,難道這不是“文化自信”的`問題?

其中又有多少素材是不必要的呢?舉個例子吧。推崇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有很多,出鏡的日本書法家杭迫柏樹就是其中之一。此君編過一本質量很高的《王羲之書法字典》;但導演偏偏要他講一段“明知是贋品還要買”的經歷。其實對於書畫收藏者來説,“偽好物”同樣是好物,米元章、張大千都造了很多“偽好物”,這一點都不稀奇,收藏家收藏“偽好物”是個再普通不過的行為。不解導演此處的用意,大概是想説,日本人比我們更珍視我們的文化遺產?這麼想從某些個例來看也未必十分錯,例如日本隋、唐、宋的“遣唐使”從中國帶回日本的大量寶貝,例如王羲之《喪亂帖》、《得示帖》摹本等,至今都完好保存在“宮內廳”。而這幾樣精品我們已經沒有了,現存天津博物館的王羲之《寒切帖》是在廢品收購站偶然發現的。儘管如此,但我們是中國人呀,難道不應該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這些問題嗎?特別是面對我們近代史的時候,國寶流失背後的故事都一言難盡。

所以接下來這個例子就有點令人不解了:片子用了長達三分多鐘的篇幅,講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在東京大地震中如何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出蘇東坡《寒食帖》真跡的故事。然而我們回到菊池惺堂購買《寒食帖》的那個時代,我們能看到的除了恥辱還是恥辱。《寒食帖》當然是一等一的國寶,為了錢能把這樣的國寶賣給外國人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關於《寒食帖》的遞藏,《舊日風雲二集》(香港牛津,2014年版)中的“近世圓明園與《寒食帖》的人和事”一文已經説得非常清楚:自咸豐十年圓明園遭劫火而從宮中流落民間,先後經過馮展雲、盛伯羲、完顏景賢、顏韻伯、菊池惺堂、王世傑之手,最後由台北故宮收藏。當時日本“支那學”第一人內藤虎次郎和中國文人圈混得很熟,完顏景賢、顏韻伯都和他交往密切,大量中國的寶貝都是經他之手去了日本,菊池惺堂將《寒食帖》搶救出後(其實他收藏的還有巨然的《溪山蘭若圖卷》與北宋李氏《瀟湘卧遊圖》,都是不下於范寬《溪山行旅圖》的稀世珍寶),就寄放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