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設計5篇 "不斷進步的教學設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1W

本文介紹了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教學設計,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通過引入創新的教學方法和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教師們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這種教學設計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也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授課靈感和方法。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設計5篇

第1篇

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中第一冊語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由兩段文章三次對話和兩幅圖組成。故事告訴我們: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徵。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可採用“一讀、二演、三練”的形式進行教學。

第一步:初讀,整體感知。首先讓學生藉助拼音嘗試大聲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朗讀時讀音要正確。不錯讀,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讀,重點讀準生字字音。對課文中的長句子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自然停頓,訓練領悟自然停頓的一般現律,如理解詞句。意思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細讀,理解意思。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細緻的有重點的朗讀訓練,以更好地理解體會有關詞句的意思,達到順利通暢地朗讀課文,理解詞句的目的。課文的兩幅插圖,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體會重要詞句的有效工具。教學時,可先指導看圖,思考:圖上畫着誰與誰,它們在幹什麼?然後朗讀課文,邊讀邊劃出不理解詞語,提出來討論解決。

第三步:品讀,體驗情感,可分角色進行朗讀,要求讀出適當的語氣,恰當的語調,緩急的語速,輕重的語音。邊讀邊想象。他們在説話時,小燕子既懂禮貌,又興奮驚訝神態,燕子媽媽看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不同喜悦之情。

在學生能理解,背誦課文的基礎上,再把課文內容表演同來,即讓學生自己扮演小燕子和小燕子媽媽,戴上頭飾進行藝術再創造,身臨其境地體驗情感,在表演中發展語言,明白事理。只要仔細觀察,認真學習,一定會不斷髮現事物的不同特徵,一定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讓學生在説與動的快樂氣氛中受到教育,嚐到成功的喜悦。可分兩步進行:(一)課文內容的再現。首先讓學生根據課文中兩段對話內容,分小組自由練習,然後選最好的一對,戴上頭飾,在前台表演,要讓這些表演者演出課文中已寫出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演出課文中沒寫出的內容,如開始,小燕子是怎麼想的?怎麼説的?看了一次又一次後又是怎麼想的?怎麼説的?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體驗,去感受,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強化學生的語感。(二)課文內容的擴展。在表演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讓學生仿照課文對話的形式,想象燕子媽媽再次讓小燕子去觀察,還會發現冬瓜與茄子有什麼不一樣?如通過觀察觸摸,還會發現“冬瓜硬、茄子軟,”“冬瓜重,茄子輕,”“冬瓜長在藤上,茄子長在枝上,”“冬瓜的花兒黃,茄子的花兒紫。”“冬瓜裏面有白籽,茄子沒有籽。”通過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促進認識和體驗的昇華。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設計5篇

第2篇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一篇童話故事,名字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請同學們翻書,看誰先找到。

師: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個故事吧。一邊聽一邊用手指着書。認真聽,仔細看。播放朗讀錄音,學生專心聽故事看書。(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讀習慣)。

師:喜歡這個故事吧,你們能不能自己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

師:好!大家互相幫助,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就用我們剛才説的這些辦法來解決。同時,給每一段標上序號。

(學生讀書積極主動,教師巡迴指導,並提醒個別精力不集中的同學。大多數學生讀過兩遍後,教師叫停,總結表揚學生讀書認真、仔細。)

找四名同學每人讀兩段課文。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認真聽,並用手指着字,讀到哪兒,指到哪兒。

學生開始讀,遇到讀不順的地方,教師學生一起幫忙,順利讀完。

師:大家一起讀課文好嗎?已經會讀的同學,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來讀,還不太會讀的同學,只要用手指着,把每個字讀對就可以了。

學生一起讀,出現困難,讓學生把這一句連讀兩遍,課文讀完後,教師再小結,表揚學生學習認真、仔細。

師:再自己讀讀課文,讀熟的同學可以一邊讀,一邊想自己知道了什麼,有什麼想法。讀得還不熟的同學,只要能繼續練習把課文讀會就可以。(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讀書要求,滿足了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身心愉快地投入到讀書中。)

生:我知道了,小燕子認真觀察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教師板書‘認真’兩字。及時總結每個學生的發言,表揚學生讀書認真,肯定學生的回答。)

師:同學們讀課文很認真,課文中的詞語不知道大家認得怎麼樣了,我給大家準備了一些,你們可以讀讀試試。

出示詞語卡片,學生齊讀,然後了幾組同學“開火車讀”,其他的學生跟讀。

師:大多數同學能認出這些詞語。那麼,把課文中的字拿出來,你能讀出來嗎?

請小組長幫助老師一起來檢查一下大家認字的情況。小組長用每個同學的生字卡片來檢查認字情況。遇到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再告訴他怎樣讀。然後我們來彙報各小組的檢查情況。

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教師巡迴,瞭解各小組的情況,及時提醒個別貪玩的學生投入學習。各組檢查完後,各小組組長彙報堅持檢查情況,包括彙報他自己的認字情況。教師肯定小組長工作認真負責。

教師繼續巡迴檢查,瞭解學習情況,組織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

能不能幫助你們組中那些還不會讀的同學把這些字都讀會?怎麼教?小組長説説自己小組中有哪些同學進步了。

教師用卡片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會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

師:同學們學習很努力,老師很高興。我想和大家一起讀讀課文,好嗎?

老師讀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二四六段女生讀,三五七段男生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你們同桌分段讀好嗎?男生讀一三五七單數段,女生讀二四六八雙數段。讀完以後,説説誰讀得好。

學生開始練讀,讀完後,教師讓學生説説同學讀得哪些地方好,學生積極説出同學朗讀的長處。

(認完生字的基礎上,師生一起再次盡情朗讀,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

師:課文讀完了,我們知道小燕子認真觀察,知道了冬瓜和茄子有許多不同。我們也把自己準備好的西紅柿和黃瓜拿出來看看,仔細觀察他們有什麼不同?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這説明大家確實認真讀書了,能把書讀明白。以後希望你們做事情也能像小燕子一樣認真。

把《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個童話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聽。

這節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採列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以後,還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師,我還有發現!”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着獲得了成功的一半。上完以後,反思一下,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面對低年級學生,又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並用朗讀來表現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麼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現,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現了許多不同後,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麼來讀小燕子的話。學生通過初讀、細讀、美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幾個層層深入的環節,從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閲讀能力有所提高,同時在最後一個摸黃瓜和西紅柿的環節,通過親身實踐,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認真”二字。在進行識字遊戲這一環節中學生互教互學,對生字有了初步的感知,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受到了如何正確對待朋友的薰陶,師生感情融洽。

不足之處在於:朗讀的辦法由教師決定,這又限制了學生的喜好。

改進措施:朗讀的方法應當繼續放手給學生,由學生自己選擇讀書的方法,這樣會更加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朗讀的願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閲讀的能力,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有利條件,更好地去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3篇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回、片、皮”3個字。認識一個新筆畫“橫鈎”和新偏旁“王”。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徵。

2、通過讀文,明白燕子媽媽為什麼誇小燕子。(難點)

1、出示課題“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齊讀。強調“次”是平舌音,兩點水旁。

三、小組彙報合作學習成果,教師適當指導與組織,其他同學評價

2、b同學介紹用“加一加”的方法記生字,“詞、什、得、仔、現”。

5、同學們評價:“我喜歡a同學讀的,他聲音響亮,我送給他五顆星”。“我喜歡d同學讀的,他很投入,我給他五顆星”。

6、師評價:每個同學都有進步,而且我發現你們回答問題時聲音都比以前大了。

2、雙響炮讀。(即同桌齊讀,無注音,讀字並組詞)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小燕子飛出去幾次?每一次他發現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同?

2、交流讀書所得。根據學生回答,依次處是不同階段的掛圖。引導觀察不同特徵。(如:大小、顏色、表皮)

談話:你是從課文的哪幾段知道這些特點的,找出來讀一讀。

1、指導個別朗讀燕子媽媽與小燕子的對話。隨機指導;燕子媽媽説話時態度親切,語速較慢,讀疑問句“有什麼不一樣?”時語調要上揚。“你説的對。”“很好”。“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幾句,要讀出讚揚的語氣。朗讀小燕子的話時語素稍快,表現出它興奮的心情。

3、請一二組當燕子媽媽,三四組當小燕子,教師旁白,朗讀二、三、四自然段。

1、(出示實物:冬瓜和茄子)小朋友們,老師把冬瓜寶寶和茄子寶寶請到我們身邊來了,大家可以上來聞一聞、摸一摸,也可以看着課文插圖,討論一下冬瓜和茄子還有什麼不同。

1、認真觀察範字。提醒“回、片、皮”書寫的注意。

2、鼓勵學生找寫字夥伴進行書寫競賽。自己先寫一格,然後與寫字夥伴交換書本,在雙方的田字格里書寫,完成後兩人一起評價,在寫得好的字下面畫個小圓圈。看誰得到的圓圈多誰就獲得老師的一面小紅旗。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徵。

要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明白燕子媽媽為什麼誇小燕子。

認識12個生字。會寫“回、片、皮”3個字。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一、導入新課,整體感知 1、動畫激趣:大屏幕放映《秋天的菜園》(配上樂曲《小燕子》

導入:是啊,秋天的菜園多美呀!菜園的外邊有一座房子,可愛的小燕子和媽媽就住在這屋檐下。聽,一個有趣的故事發生了。

演示利用課文插圖製作的動畫片,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欣賞動畫。

過渡:這個有趣的故事名叫《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出示課題

⑵ 用好辦法記住生字的字形,並給它們找找朋友(組詞)。

⑶ 先畫出帶有生字的句子逐句讀一讀,再把這段話連起來讀正確、讀流利。

如:可以一人負責教生字的讀音,一人負責介紹識記生字的方法並組詞,一人負責領讀帶有生字的句子,一人負責指導朗讀整段話。

1、各組輪流上台,人當小老師,指導其他小朋友學習課文的其中一段。

⑴ 在彙報交流過程中,各組的組員之間、台上的小老師與台下的小朋友之間可以互相補充。

⑵ 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讀準生字字音:“次、再、仔”是平舌音,“什”是翹舌音、前鼻音,“樣、興”"是後鼻音,“麼、得”讀輕聲。

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有效的方法識記生字,並認識“王字旁”。

2、小組合作學習本組選擇的段落之外的三個自然段,教師巡視指導。

第4篇

“人生聰明識字始。”識字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起點,也是啟蒙教育的開端。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自主識字,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裏學習漢字。具體做法是:首先讓學生自己閲讀,然後認識漢字,接着滲透,最後再強化。

巧妙地設計板書,是實現滲透性識字的有效途徑。如教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文要求會認的字有:“次、瓜、燕、樣、得、仔、細、興、紫、細、柄”。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閲讀。閲讀時,先獨立閲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然後彙報交流,交流通過讀課文自己知道了什麼?在彙報交流時,有的説:“讀了課文我明白了,菜園裏有冬瓜和茄子,它們都掛在枝上。”有的説:“我知道了,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到菜園裏看冬瓜和茄子是否一樣。小燕子第一次去看,發現冬瓜大,茄子小;第二次去看,發現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第三次去看,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有的學生説: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燕子媽媽為什麼笑了?”大家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完成下面的板書:媽媽為什麼笑了?

今天進行《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教學,這篇課文共220個字,是第一冊教材中較長的課文之一,如果逐句逐段地教,將會把課文弄得支離破碎,教學效率低下,那麼,怎樣整體有效地處理教材,長文短教,使學生學得有趣呢?其中有一段我做了這樣的處理: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把這個故事再講一次,接着使用了簡筆素描畫,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再讓學生們去讀課文,也用手中的畫筆去勾勒、去比較體味一次次的不同。

本階段的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樂於畫畫,願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我正是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閲讀想象的同時,拿起彩筆,把自己在閲讀中想到的畫出來,把自已在閲讀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對閲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後,也就把自己在閲讀中的收穫表現了出來。畫筆走進學生的閲讀世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他們閲讀的樂趣。

【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鍾屋國小 鄭桂花】詞和句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理解文中的詞句,才能讀懂文章內容。每天文章都會出現一些學生沒有學過的新詞句,難理解的詞句和表現課文思想內容起重要作用的詞句,這些詞句怎樣幫助學生理解呢?我的做法是:藉助課文插圖和多媒體課件及實物觀察,幫助學生建立起詞和句的概念,同時以多種方法進行詞和句的訓練。

課文中有許多插圖直觀地表示着課文中詞的意思,可以指導學生觀看這些插圖理解詞義。如《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中燕子媽媽要小燕子三次去看冬瓜,第一次説:“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第二次説:“你能不能再去看看,還有什麼不一樣?”第三次説:“你能不能再去仔細看,它們還有什麼一樣?”這時有學生提出問題:“仔細”是什麼意思呀!這時我給學生投影一幅冬瓜圖片,要學生按從遠到近觀察圖畫,並且盯着一處認真看,然後讓學生一步一步講所看到的,對冬瓜表皮上像針狀的白白的細毛學生都講到了,這時我告訴學生這就叫看得仔細。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理解詞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課文中有好多詞真實地反映着生活中的現象,要學生準確地理解這些詞,就要到現實生活中觀察這些現象。如,夏天在打雷下雨前,多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天空中的自然現象和周圍的景物,在學習“烏雲密佈”時,學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詞義。

在講讀《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文時,由於課文較長我採用了知識遷移法進行教學,在講讀課文第二段時,我先請學生齊讀第二段。讀後提問:小燕子第一次到菜園裏觀察到了什麼?學生們很快找到了答案,紛紛爭着要回答問題。我説:“第三段是否和第二段一樣,先聽聽同學朗讀第三段就知道了”。跟着指名朗讀第三段課文。聽完那兩個同學讀完後,學生們能説出正確的答案,從而課文的講解也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可以輕鬆地講完第四段,還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本劇。

低年級孩子的口語訓練是個關鍵,如果低年級教師不認真搞好口語訓練,那麼到了高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也無法得到提高。針對我們班學生剛入學、年齡小這一特徵,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對孩子們循序漸進地進行了口語訓練。

在要求學生朗讀前,我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指導學生去把握人物語言的個性色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力爭使朗讀為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服務。如:在上第15課《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時,我指導孩子們在朗讀中應將小燕子和燕子媽媽的語氣區分開來。小燕子的聲音是稚嫩的、天真的,語速比較快:而燕子的媽媽的語氣則是親切的、温和的,語速比較慢。

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將面向21世紀的高科技、強競爭的挑戰,教育要創新、科技要創新、思維同樣要創新。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而電化教學正是為培養創新型價值規律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它能把許多枯燥抽象的文章內客,以色彩斑斕的畫面和逼真的音響效果,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使他們進入到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認知活動中去,例如在講《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觀察一片菜地,菜地裏都有什麼蔬菜,找到其中兩種蔬菜看它們有什麼不同。學生會隨着老師的問題走進菜園,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時飛來了兩隻小燕子,燕子媽媽給小燕子出了一道問題:冬瓜和南瓜有什麼不同?學生邊讀課文邊觀察,再結合自己的實踐抓住小燕子三次飛往菜園裏觀察,三次得到不同的信息,層層遞進,同時多媒體呈現圖片,使學生看了融聲音與圖象於一體的畫面後作出積極的思考, "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蔬菜長得相似,你是怎樣知道的?"但最終要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做事要善於細心觀察,愛動腦,同時發散自己的思維,創新自己的思維。

藉助插圖,表演“説”。表演是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非常喜愛的語文活動,雖然費時較多,但收效是多方面的,特別表現在口語交際方面更是有效途徑。如教學《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好燕子媽媽、小燕子、冬瓜和茄子的頭飾,四人一組表演。學生表演得很投入,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動作,把燕子媽媽的温柔、耐心,小燕子的高興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表演不但復現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組織演出的過程中,也是學生進行交際、合作的過程。

課文空白處練説話:有些課文在敍述和描寫中會留下一些空白,而這些空白,無疑給學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間,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語言智能的一個平台,有利於培養學生語言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中,燕子媽媽先後三次讓小燕子去看菜園裏的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同。當讀到這兒時,我問學生:讀到這裏,你有什麼問題?學生們眨了眨小眼睛説:小燕子為什麼到第三次才發現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呢?小燕子是怎樣認真看的呢?接着同學們把自己扮成小燕子,一邊表演,一邊説:小燕子飛呀飛,停在冬瓜身上,低下頭仔細看,呀,又綠又大的冬瓜皮上,還有細毛呢;小燕子飛呀飛,飛到茄子地裏,停下來左看又看,呀!紫色的茄子像大燈泡,柄上還有尖尖的小刺呢。

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想象能力,更使學生有話可説,言之有物,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互動中關注感性和悟性。學習活動是一種感悟過程,是對文字符號及其思想內容、組織方法的感知和領悟的過程。互動教學是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互動教學要求教師動、學生動、師生互動,學生動是互動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是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例如教學《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在認“再”字時,教師讓學生對“再”字的讀音和字形進行一番認識,然後用“在”與“再”字形和字義兩方面比較,讓學生深入感受,全面感知。 “再”字的信息量,發揮形象思維的優勢,加強對“再”字的認識。因此,互動教學中,教師的動應是新觀念下的教育智慧的應用,應是讓學生擁有時間能沉浸感受要學的內容,而學生的動正是在不斷加因感性層面的基礎,讓發展更紮實更全面。如果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感性基礎上,那是不完整的。學生要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培養每一個學生自己獨特的悟性是最重要,獨特的悟性才使他們擁有了學習主動權,使知識更富生氣。在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如想一想,燕子媽媽為什麼誇小燕子?在師生互動的交流中,教師的動在與不斷尋找學生悟性的最佳切入口,讓悟性的律動不息,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想象思維之中,有的同學真正悟出“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有哪些進步,有的同學悟出了為什麼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不斷地領悟,學生的悟性也與小燕子一樣也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互動交流是立體全方位的,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以上探討只是一孔之見,相信堅持不懈的試驗必會帶來更多更豐的驚喜。

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弱,單憑教師的講述或學生的想象,很難對某個過程產生深刻的印象,如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時,小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去觀察冬瓜和茄子的區別,冬瓜:地上、大、綠、皮上有細毛;茄子:枝上、小、紫、柄上有小刺。如果單憑口講,學生很難理解,但是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三次逐步的變化,讓學生自己去觀察,通過豔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一次比一次細緻的變化,就很明顯的分辯出茄子和冬瓜的區別。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加深了學生學習的印象,開發了學生的智力。

第5篇

以前,我以為只要上課多提出問題,造成一種熱烈的課堂氣氛,就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問題不分大小難易,統統搬上課堂。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在閲讀教學中,以“思”為核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起點,也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於是,讓學生質疑這一環節走入了課堂。我教學中尊重學生,為學生創設敢想、善思、能問的良好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因性,放飛學生的天性。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我精心準備的一節公開課。從選材、鑽研教材、瞭解學生、做頭飾,到三番五次的試教,我都認為自己的課萬無一失,一定會按預定的教學環節進行。但在正式講課時,這些“計劃”卻被一系列的“意外”攪亂了。不過也正是這些“意外”,使我抓住了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下面,就是令我難忘的經歷。

課堂上,學生在讀完幾遍課文之後,經過充分討論,交流了他們學到的知識。我暗自驚喜:“開門紅,我節課沒問題了。”再看看聽課的老師個個喜笑顏開,我更加高興。正在得意之際,我班的“智多星”王凱舉手了。我想:還會有什麼問題呢?讓不讓他問?不讓他問,會挫傷他的積極性。況且,針對課文提問又是一種提高閲讀效果的最佳方法,我們在教學中不正是要鼓勵學生質疑、解疑嗎?我猶豫一下後,笑着説:“王凱你有什麼問題?”他問道:“老師,燕子媽媽為什麼讓小燕子去三次菜園才高興地笑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經過一番爭論,解決了他的問題後,學生們提問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爭先恐後地提問:“燕子媽媽為什麼高興地笑了?”“燕子媽媽不怕小燕子累嗎?”“冬瓜為什麼是青的?”、要解決這些問題,這節語文課就要成為自然課、思品課等綜合課了,從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看,這節課無疑是失敗的。

面對學生因自己會提問而欣喜的笑臉和期待答案的眼光,我心亂如麻。從內心講,我希望按預定的環節進行教學。既然這節課在師生互動中產生了問題,我就要想方設法去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思考,自己發揮,以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求知慾。於是我順着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權利,很快就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思路也特別開闊,創造性火花不斷閃現。

李芳説:“我覺得燕子媽媽不愛小燕子。”她的答案引起了同學們的爭論。我想,學生由於年齡和閲歷的侷限性,他們的見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如果我因此而諷刺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在聲聲諷刺中消失。我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到老師是相信、尊重他們的,讓他們都有成功的體驗。我微笑地告訴學生:“我認為李芳的想法很特別,請她談談原因好嗎?”學生因我的寬容也同聲説:“好!”李芳説:“我媽媽很愛我,可她不像燕子媽媽那樣,讓我幹這幹那,所以我認為她不愛小燕子。”我頓時明白了,六七歲的孩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家裏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呵護着一個孩子,難怪孩子會這樣講。於是我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因勢利導:“同學們既然你們都覺得燕子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那你們能談談你們的爸媽平時是怎麼愛你們的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談了父母對自己的種種關愛,體會到父母很辛苦,認為父母讓孩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對自己真正的愛。

這節課上完了,但它引發出來的思考遠不止這些。老師應該充分理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徵,使語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緊密銜接。老師不單是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而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求知慾。平時,每節課教師是主人,有時學生思緒稍有張馳,馬上被我們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表面是想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氣氛,但每次涉及質疑問難,都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那麼,我們如何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呢?

陶行知先生曾説:“創設力量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每一節課都要讓學生自由學習,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普遍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對什麼都感到好奇的少年表現更加突出。教師應利用教材,讓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疑。學生質疑問難的過程,是積極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在質疑問難中,教師為學生主動提問提供機會,並且針對學生學習的疑難,尊重學生的學路,以學路帶教路,於關鍵處隨機點撥,促進學生髮散思維的發展。這不僅無礙於對書本知識的掌握,還會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因此教學中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讓學生在閲讀教學中,從不敢提問到想問、敢問、善問,激發求知慾望,使教學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之一。教材是一座創造的寶庫,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去思考問題,多求異,少求同,敢於標新立異。很多教師對於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果在那節課中,直接批評那位學生,那樣,學生就不會那麼深刻地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艱辛了,當然更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相信學生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循規蹈矩地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天性。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面對這一新要求,許多教師感到無從下手。實際上,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孕育在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從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這種新理念的教學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