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6篇 "歸去來兮辭":一次啟發性的語文教學設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W

本文將分享一份針對《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從文本分析、背景介紹、語言特點及文化意藴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解讀。該教學設計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代中國文學。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6篇

第1篇

?教學目標】1.掌握文中相關文言常識;2.瞭解陶淵明生平、創作及其思想;3.品味詞句,領悟“田園”之樂;4.培養學生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識。【教學重點】目標1、2、3【教學方法】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教學時數】2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由《桃花源記》相關常識導入課文。二、整體感知1.介紹陶淵明。(師生共同回憶,引導學生注意其思想。)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後人亦有疑其説者。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着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願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者。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衞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而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陶淵明青少年時,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濟於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遠翥”的壯志,但由於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難有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抱負的機會。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厭倦官場世俗條框的束縛,所以總處在“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的情狀之中。他29歲開始入仕,從此13個年頭,時官時隱,達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四五年。這種矛盾的情狀一直貫穿一生。2.解題。本文是篇辭賦。辭是一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為主而允許有錯落參差,韻腳的轉換和押韻的方式也多變化。從作風上看,辭一般都比較講求文采,多用鋪張手法;內容上辭以抒情為主;表現形式方面,辭常在句子中間或結尾加添語氣助詞“兮”以調節音律。本文寫於義熙元年(405),陶淵明41歲,因為家境貧困出任彭澤令,不久產生厭倦的情緒,80余天後,終於桂冠而去。之後寫下了這篇辭賦。3.學生欣賞課文朗讀動畫,正音正字,初步感知。4.學生朗讀課文,標記有困惑之處。(從節拍、音韻入手,讀出節奏、情感。)5.學生默讀課文,藉助註釋,初知文意,感悟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6.結合“梳理·積累”,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明確:本文是作者辭官歸隱時寫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達了作者“迷途折回的喜悦”和“對田園生活得熱愛”,讚美了農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也顯示了歸隱的決心。全詩情景交融,淡遠瀟灑;韻律悠揚,語言優美。序文,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第1段,表明辭官歸隱的決心;第2段,描寫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後的情狀;第3段,寫農村生活得樂趣;第4段,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三、合作探究1.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2.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3.課文的主旋律是“歸”,整篇文章洋溢着歡快的氣息,這是否表達了作者的“真意”?為什麼?明確:否。作者從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素懷“治國平天下”“大濟於蒼生”之志,為此,他曾奔波於仕途,徜徉於官場,。然而,但是官場的黑暗痛苦的折磨着作者,最後,才已無法故的走上了歸隱田園的路。作者並非像一般人那樣觀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園自然風光作為自己的精神歸宿,是在看透了官場的腐敗黑暗之後轉向大自然而獲得的一種人格生命的覺悟。在世人看似逍遙的背後是一種憂愁和無奈,於淡遠瀟灑、蕭散自然之中流露出對腐朽的現實的不滿和壯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憤。4.課文是循着怎樣的一條情感思路來敍寫的?明確: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為五個階段:①“開頭──覺今是而昨非”,寫作者的思想鬥爭:想辭官歸隱,卻又似割捨不下;想積極入世,繼續仕途,又與自己心性不合。最後決定歸隱田園。②“舟遙遙以輕颺──恨晨光之熹微”,寫回家途中的歡快與急切心情。因為已解決了思想矛盾。③“僮僕歡迎──撫孤鬆而盤桓”,寫回家後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④“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感吾生之行休”,寫回家後的社會生活。⑤“已矣乎”──結尾,寫回家後的反思與感悟。這五個階段表現的正是作者情感發展過程,作者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寄託在具體的情景描繪中,以形象托出。本文開頭一句,實際是作者經歷了這一番情感發展之後,喊出的一句富於內容的話5.鑑賞課文的“美”。(結合課文例句,師生互動進行。)①可觀可感可觸田園風光描寫──自然美;②發乎真情,託情於物──情操美;③意境淡雅,語詞簡潔,韻律優美──語言美。四、梳理·積累1.文言疑問詞。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胡,相當於“為什麼”。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奚,相當於“為什麼”。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曷、胡,相當於“為什麼”;何,相當於“什麼”。大王來何操?──何,相當於“什麼”。2.詞類活用。眄庭柯以怡顏──怡,使動用法,使……愉快。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天。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悦,意動用法,以……為喜悦;樂,意動用法,以……為快樂。(以課文註釋為主。)五、作業1.背誦並默寫課文;2.筆譯全文。附:板書設計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6篇

第2篇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歸去來兮辭》。下面我將從教材、目標、教法、過程等方面闡釋我對這一課的理解和設計。

?歸去來兮辭》是必修一第三單元第一課。這一單元的話題是走進自然,歐陽修曾説: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這篇文章照亮的不止是一個時代的文壇,陶淵明不僅自己走進自然,而且也使後世無數文人的文學創作和人生態度走進自然。詩人辭官歸隱,菊花、清酒、素琴中是對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恬淡和愉悦中反照出的是社會官場的黑暗。在今天社會的喧囂與浮躁中很有必要引領學生跟着詩人走進自然,在今後的人生路上身心疲憊時懂得去尋找一片寧靜的生活天空。

本課特點是寄情於事、融情於景,本課重點在誦讀、體會情感。根據這一特點和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重的教學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文言詞語,瞭解作者和辭的文體。鞏固第一單元文言詞語梳理的方法。

(2)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高尚情操,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理解大自然在人們精神家園中的地位。

(3)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鑑賞能力、寫作表達能力。

新課標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閲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採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誦讀、提問、討論、講解點撥等方法。

指導學生運用預習法、梳理法、誦讀法、討論法等方法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預習的積累梳理到內容的解讀,再到寫作延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讓學生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課時安排:兩課時。 這兩課時的設定依據新課程教學目標當中的感受、鑑賞、應用與拓展的目標要求展開。

結合課文註釋積累梳理詞語句式,疏通文意,熟讀課文。具體方法指導是:讀、畫、評。讀:要讀準字音,注意押韻和反問句、感歎句、寫景句、雙聲疊韻詞語的抒情性。畫:畫出自己認為重點實虛詞、句子並整理到筆記本上。評:自己提出問題,包括詞句的理解,作者的心情分析,人生態度的點評。老師將重點詞語解釋、句子分析製作成學案,學生預習後完成預習學案。

完成兩個目標:一是積累詞彙,二是分析情感及作者人生追求。具體環節如下:

學生小組討論預習學案、糾正錯誤、提出問題,對出現的疑問師生共同解決。然後指導學生對照學案進一步整理補充預習時的筆記。

重點詞語有九個實詞(生、靡、尋、去、恨、引、策、棹、乘);五個疑問代詞(胡、奚、曷、焉、何),三個虛詞(以、而、之)。掌握三個句式①被動句(遂見用於小邑)。②賓語前置句(皆口腹自役,復駕言兮焉求,胡為乎惶惶欲何之)③狀語後置句(將有事於西疇)

此環節目的是檢查預習效果,完成文言知識的積累,通過學案鞏固並強調重點。

播放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漁樵問答》一小段,並用幻燈片展示一個田園畫面,然後讓學生談談感受。預想答案:輕鬆、自然、安適、平和、恬靜、質樸、優美。老師由此導入:此曲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漁樵問答》,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下面我們一起跟隨陶淵明走進田園,走進自然。

此環節通過視聽,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對田園風光有直觀的感受,喚起內心審美愉悦,下面誦讀、鑑賞環節作鋪墊。

學生介紹作者,老師簡介辭這種文體,補充社會背景:政局官場,大濟於蒼生之志。

誦讀時,老師提示學生注意預習中畫出的反問句、感歎句、寫景句、雙聲疊韻詞語的抒情性。學生讀,學生評,老師點評並範讀第一節,學生完成其餘。朗讀時配《漁樵問答》的音樂。

此環節在瞭解作者的基礎上主要讀出歸隱田園的喜悦,掌握抒情詞句朗讀技巧,初步體會作者情感。

將全文分為三個部分,學生朗讀各部分,老師提出問題加以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學生探究、討論解決問題。

活動(1)學生朗讀該部分,思考討論:結合社會背景在該部分歸納作者歸隱外部原因和內在原因。學生在此提示下會找到答案:外部原因——課文中於時風波未靜,背景中官場黑暗,統治者相互傾軋;內在原因——課文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違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以心為形役(補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背景中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第三個方面的原因在後文解讀中補充。

活動(2)奚惆悵而獨悲反問句有強調作用,惆悵什麼,獨悲什麼?結合背景在序和的、第一節中找。學生在提示下討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質性自然,以心為形役;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多次做官嘗試中理想破滅而失望。

活動(3)讓學生理清第一節情感變化:惆悵獨悲——平靜——喜悦。

此時學生有了對全段情感把握,再讀一遍第一節,讀出情感。

活動(1)默讀找出直接表現情感的詞語句子。學生經過預習能較快找出詞句:載欣載奔、怡顏、寄傲、易安、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活動(2)老師點撥語調、語速,學生在朗讀這兩節會更富情感。一個讀其他同學找出表現田園生活的意象和事件,然後小組分析、討論所表現的情懷。最後師生交流。

對意象分析,比如三徑指隱逸情懷,鬆菊象徵堅貞高潔節操,雲出岫表現自由,鳥知還比喻自己歸去(補充: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景翳翳以將入表現生活平靜祥和,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是活力、希望、自由的體現。分析過程中老師做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

對生活事件分析:攜幼、自酌、眄庭柯、倚南窗、園日涉、策扶老、有事於西疇、命巾車、棹孤舟,對其歸納具體的田園之樂,包括天倫之樂、觀景之樂、琴書之樂、耕作之樂、遊玩之樂。

活動(3)田園生活如此快樂,與第一節提到的為官時的惆悵而獨悲對比表現了什麼?

這裏提示學生對比手法的效果是突出強調,學生分析出作者情感:突出厭倦官場,不與官僚同流合污,突出歸隱的喜悦,對田園自由生活的熱愛。

活動(4)這兩節主要表現田園之樂,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表達的感情與前面一致嗎?追問:不一致,怎流露出什麼情感?學生根據註釋明白作者感慨生命的短暫而傷感。再問:這是否表現作者的消極態度呢?看下一節。

活動(1)先朗讀,再分析開頭四句的結構作用。引導)學生明白結構作用的思考方向,學生得出答案: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以反問句強調並承接上文。胡為乎惶惶欲何之以設問句強調引出下文。承上啟下作用。

活動(2)作者是怎樣回答欲何之這個問題的?——否定富貴、帝鄉,用田園生活作正面回答: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用反問強調樂夫天命復奚疑?追問:這表現什麼心境?學生可以答出坦然快樂之類的詞——樂天命)

小結:全文的情感變化脈絡:惆悵獨悲——平靜——喜悦快樂——感慨生命的短暫、傷感——坦然、愉快。

活動(3)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哪種思想?(可作進一步提示: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個學派思想)學生自然想到道家思想。

老師進一步點撥深化:道家思想也是作者歸隱的內在原因。儒道思想就像太極的陰陽,仕途順時儒家思想佔主導——積極入世,兼濟天下,不順時道家思想佔上風——遠離世俗,歸隱山水田園。李白被啟用時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賜金放還時則説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蘇軾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渴望報國的雄心,也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感歎。再回到陶淵明,他既有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濟世之志,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情懷。陶淵明歸隱的另一個內在原因就是到家思想的影響。

活動(4)在理解全篇的基礎上帶着感情師生齊讀全文,老師可以用話筒以稍大的聲音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在誦讀中讓學生體會全文。

此環節圍繞作品情感去誦讀、問答、討論、點撥,解讀作者人生態度,並由作者一人去觀照所有文人,走進陶淵明又走出陶淵明。

★★課堂環節(五)小結並留作業:走進陶淵明,走進自然,是走進一種生活方式,是走進一種人生態度,是走進一種精神思想。根據本課時已經理清的脈絡背誦全文,進一步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完成一個目標:通過寫作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態度。具體環節如下:

學生邊讀邊找,而後小組討論,各小組得出結論分別展示,指明例句和手法,老師補充。

預想答案:反問、設問、擬人、對比、疊詞、鋪排、用典、想象、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議論描寫記敍抒情相結合

對比(今是昨非;惆悵獨悲——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情景交融(第二三節)想象(作者在十一月想象春天情景)

啟發寫作:完成一篇小短文《走進五柳先生》。想象心為形役具體場景細節表現厭倦官場,在上節課找出的意象基礎上合理想象描寫達到情景交融,表現田園之樂,這樣歸隱前後、痛苦與喜悦對比表達你對作者這種選擇的看法。

為了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容易入手,可以用幾句話作文章開頭引導,讓我走近你,走進你的痛苦,走進你的快樂……

此兩個環節是應用與拓展,在於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加深對文章作者的理解。

★★課堂環節(四)學生誦讀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朗讀中加深對詩人的情感、對自然的情感。

★★課堂環節(五)作業:各小組評選出兩篇出色的文章,張貼出來,大家互相借鑑交流。

第3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並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教學要點:瞭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清醒的理想主義者。貴族家庭的影響,儒家學説的薰陶,使他少年時就有一種“大濟蒼生”的壯志,可是黑暗的現實把他的理想擊得粉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為明心志,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後朋友私諡“靖節”,故後人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説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業。陶淵明出身於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此後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於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後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作的田園詩。後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xx年)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潛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裏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説:“我怎麼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説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後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敍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

辭,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後人一般也將辭賦並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4)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説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教師範讀——自由朗讀——提名朗讀(正音;注意語氣、語調及語頓)——集體朗讀——自由朗讀

1、一讀——正字音。一字一詞地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讀出語調——升調、降調;本文有不少感歎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歎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歎和陳述語氣;讀出語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於駢偶的運用。

b、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 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c、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 惆悵”“崎嶇” ,疊韻如“盤桓”“窈窕” , 疊字如“遙遙”“飄飄” “欣欣”“涓涓”。(對比《荷塘月色》)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悦耳動聽甚至動心。 如:

第一段的“ 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悦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 心裏很輕鬆

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這裏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鬱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説明歸隱的原因。兩個:一是田園荒蕪,二是心為形役(真正原因)。“心為形役”,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鬆。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2、“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僕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麼樣的隱士情懷?

寫歸心似箭。以行動、心理表現的。前二句: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閲讀時需要注意。後二句: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更寫出作者急盼歸家之情。

寫入家門時的熱鬧場面,滿是濃郁的親情和歡躍的氣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然後寫家人相迎、幽雅環境。“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鬆菊猶存”有喻義,鬆菊喻作者高潔的品格,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可以補充歲寒三友)

寫歸家以後閒適有趣的田園生活。飲酒賞樹,扶杖遊覽,自得其樂。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裏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雲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出岫之雲”“倦飛之鳥”,既寫自然景物,又寫詩人出仕與歸隱。(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鬆”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遊”,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後農村生活的樂趣。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再表要與世相忘,謝絕交遊--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並非所有人,點出與官場格格不入是歸隱的原因。然後補充上段再寫自由自在的生活:談心、彈琴、讀書、躬耕田地、徜徉山水,無不是樂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甦,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後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裏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脱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衝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麼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願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遊,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着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麼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文章最後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顯志。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隱士情懷,瞭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③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④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⑥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⑦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2、延伸閲讀 :閲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 回答“序”後的問題。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脱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逐見用於小邑。於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為到各處去。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之情。 ③駿奔,《詩經•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c.尋程氏妹喪於武昌(尋找) d.非矯後所得(勉強去做)

a.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飢凍雖切,違己交病:飢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為了養家餬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為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第4篇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脱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為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鬆而盤垣。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1、幼稚迎室(古義:小孩;今譯:指年紀小或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驗)

3、恨晨光之熹微(古義:遺憾;今譯:怨恨,悔恨)

4、既窈窕以尋壑(古義:山路深遠曲折;今譯:美麗的身材)

1、眄庭柯以怡顏(使動用法,使••••愉快)

2、悦親戚之情話(意動用法,以•••••為悦)

3、樂琴書以消憂(意動用法,以•••••為樂)

第5篇

中國曆代知識分子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現為外儒內道,有的是外道內儒;有的是先儒後道,有的是先道後儒;有的卻是窮時則道,達時則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東晉的陶淵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歸隱田園的知識分子,他的思想似乎應該是以道家為主。但是,關於陶淵明是儒是道,歷來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説:“淵明所説者莊、老”(《朱子語類》)梁啟超説:“他雖生長在玄學佛學的氛圍中,他一生得力處和用力處,卻都在儒學。”(《飲冰室合集》)。陳寅恪説:“惟求觸合精神於運化中,即與大自然為一體……自不致與周孔入世之名教説有所觸礙,故淵明之為人實外儒而內道。”(《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要想弄清陶淵明的思想與儒道兩家的關係,不能忽視《歸去來兮辭》這篇重要文章。

首先,從這篇辭的寫作背景來看。魏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整個意識形態,包括哲學、宗教、文化等等都經歷轉折,社會變遷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現,是佔統治地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兩漢經學的徹底崩潰,代之而起的是玄學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應該説崇尚虛無、迴歸自然、講求出世、享受人生的道家思想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潮,而儒學及後來興起的佛學則退居其次。加之他“質性自然,非矯歷所得”,終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在彭澤縣令上僅八十餘日,就辭官歸家,從此躬耕隴畝,終身不再出世。由此可見,“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意本不仕,加之身處這樣的時代,歸隱是必然的選擇。這篇《歸去來兮辭》就是在他辭官之初特意所作,以示歸隱決心。從這裏可以看出陶淵明的儒道合一思想。

其次,從全辭的主旨看,這是一篇述志的作品,述的是歸隱之志。表達的是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對農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的讚美。開頭即點明“田園將蕪”、“心為形役”的可悲,繼之以“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把出來做官比作“迷途”,“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做官是錯了,歸隱是對的,好在現在覺悟還不晚,開篇就有自責、自悔之意,點明“歸去來”之旨。接着,作者對“引壺觴以自酌”、“倚南窗以寄傲”、“時矯首以遐觀”等“今是”生活的描寫,既是為了肯定歸來之樂,更是為了從根本上否定“昨非”。全辭寫思歸,寫歸程,寫至家門,寫歸家後的樂事,或以“鬆菊”自況,或抒發“自以心為形役”、“悟己往之不諫”的感慨,或直抒“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富貴非吾願”的胸臆,無一不是表達這樣的思想:樂於歸去,離開這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官場;樂於歸來,熱愛純真自然的生活。這一主旨正是與道家清靜無為相吻合。篇尾,陶淵明也進一步表達了他的“出世”思想及對人生無常的感悟:“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講的是順乎自然,“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流露出一種樂天安命的思想。

通觀全篇,佔主線的是道家物我兩忘,寄情山水,樂天安命的思想。正如《古文觀止》所云:“公罷彭澤令,歸賦此辭,高風逸調,晉宋罕有其比。蓋心無一累,萬家俱空,田園足樂,真有實地受用處,非深於道者不能。”其實,這一點,在陶淵明歸隱後的許多詩作中均有印證,如表現遠離俗世、迴歸自然之作:“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飲酒 》其一)表現人生虛無的感喟:“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虛無。”(《歸園田居》其四)以上這些是陶淵明所處時代使然,是以道家為主的主流思想在他身上的必然反映。作為一個出身沒落地主家庭的知識分子,在門閥制度森嚴,士族階層把持朝政的時代,他不可能有所作為。那麼,既不能施展抱負,又不願同流合污,那只有棄官歸隱一條路。這時候,道家思想必然佔據陶淵明心中的主導地位。

那麼,“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淵明是不是就真的一頭扎進田園,從此不問世事,一心修道呢?其實不然,在這篇辭中不時流露出他的另一面——儒家的影子。

首先來看陶淵明的“做官”經歷。儒家歷來講“入世”,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重人倫,重綱常,重此生,輕來世。講求世俗的情感和關懷,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知識分子,陶的身上也打下了太多的儒家的烙印。事實上,陶淵明早年立下濟世的壯志,曾幾次出仕,先後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每次做官的時間都不長,最終因實在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醜惡,才決心辭官歸隱,但這些經歷不能不在他的文章中表現出來。表面上,他把曾經的做官經歷比作“迷途”。過去的日子不堪回首,更要珍惜今後的歲月:“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種看似大徹大悟之言,實則正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憤激之詞,這也從側面表現了他堅決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的志趣,這一點正是與儒家思想暗合的。

再看陶文中對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態的描寫:“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在這裏,自然景物成為詩人生活興趣的一部分而充滿了生命和情意。這是一種不同於道家的“無情之情”,而是一種“有情之情”。它滲透了儒家的人際關懷和人生感受。這種“情”與大自然合二為一,反映了它對污濁現實的憎惡和對純樸的農村生活的熱愛。從這裏可以看出陶淵明雖然從上層社會的政治中退了出來,把精神的慰藉寄託在農村生活的飲酒、讀書、作詩上,但他沒有當時封建士大夫對整個人生社會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對人生、生活、社會仍有很高的興致。正如魯迅先生所説:“他於世事也並沒有遺忘和冷淡。”(〈〈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這些正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體現。

同樣,在陶淵明以後的一些詩作中,他不僅表現了“悠然見南山”的一面,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一面。他歌頌那些歷史上的神話傳説中失敗而不屈的英雄:“刑天舞幹器,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讚揚那些為理想壯烈犧牲的人物:“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詠荊軻〉〉)這些正是他不能忘懷“俗世”的有力明證。“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先師遺訓”、“朝聞夕死”。如此看來,辭中所謂“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其實正是陶淵明“壯志難酬”、“抱負難伸”的曲折反映。難怪魯迅先生説:“他並非整天整夜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同一個人”(〈〈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綜上所述,從《歸去來兮辭》及陶淵明後來的一系列詩文均可看出,陶淵明雖然受到當時道家思想的影響,並在自己的後半生徹底歸隱,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儒家的人際關懷,骨子裏仍然是一個“儒者”。所以,還是現代美學家李澤厚的看法最為中肯:“即使是陶潛的道家精神,也仍然是建立在儒道互補的基礎上。仍然是與儒家精神交融滲透在一起的”。“所以,他也可説是‘內儒而外道’”(《華夏美學》)。

第6篇

?知識與能力】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讀懂文章大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析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辭官歸隱的情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文中作者表現的對田園生活的無限喜悦以及遺世獨立、樂天安命的隱士精神,學習作者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嚮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

温故知新導入法。導入語:“源中一日,漁耕自得其樂,無論魏晉;世外千年,保暖皆為使然,何須有漢”同學們,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詩人向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裏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滿、雞犬相聞、男女耕作的田園農村美景,也有淳樸熱情的桃源民風,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你們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呢?他就是陶淵明,我們曾經在他的《飲酒》中體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記》感受他的歸隱嚮往。今天,讓我們學習《歸去來兮辭》繼續感受他的隱士情懷吧!(板書課題)

問1:學生圈畫出重點實詞和虛詞,比如實詞“來、胡、諫、觴、容膝、盤桓、遑遑、乘化”,虛詞“而、以、兮”,彙報課前對文言實詞和虛詞的預習成果。

明確:胡:何,為什麼。諫:止,挽救。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

問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結合註釋,學生歸納文章大意。“請同學們概括本文大意。試着從描寫的角度進行歸納”同桌自由交流,並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回答。

明確:本文作於辭官之初,敍述了他辭官歸隱後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託了他的生活理想。

問1:默讀全文,圈畫關鍵詞句,找出作者歸隱的原因。問學生“陶淵明身上有着濃厚的隱士標籤,他為何要隱逸?請找出相關詞句進行賞析。”

明確:序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尋程氏妹喪於武昌”;第一段中“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

問2:在作者歸隱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麼?並以語文小組的分組形式談談你們對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鐘後每個組推選一個代表發言。教師點撥,提示學生結合作者其他作品《歸園田居》進行比較分析。

明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為形役”為主要原因。聯繫《歸園田居》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既自以心為形役”説明了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不願被*世俗之事勞神,喜歡躬耕于田園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園詩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發生平志願是達則兼濟天下,期待百姓遠離壓迫剝削的理想追求。但因*世俗黑暗,作者不願同流合污,為堅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歸隱田園。(板書:本*自然、厭*世俗、好田園之樂)

問3:從這些主要原因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自由讀文,並舉手發言。

明確:本*自然,討厭*世俗,喜歡歸隱田園,表達了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嚮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也抒發了他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堅定自己高潔的人生追求。(板書:高尚的理想志趣,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感受了其中厭惡*黑暗,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你能找出其他對於*厭倦的詩人作品進行分享嗎?讓學生課下進行蒐集整理。(比如劉禹錫《陋室銘》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也是表達了詩人厭惡*,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小結:教師總結,深化情感。作業:寫一篇讀後感,下節課進行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