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狼圖騰》讀後感8篇 《狼圖騰》:人類與自然的對抗與和諧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27W

《狼圖騰》是一部暢銷小説,由榮譽作家姜戎創作。這部小説以草原上的蒙古部落為背景,描述了一隻野狼的成長經歷,展現出動物忠誠、奮鬥的精神,同時也探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深受讀者喜愛,並被譽為中國版的《白牙》。

《狼圖騰》讀後感8篇 《狼圖騰》:人類與自然的對抗與和諧

第1篇

寒假裏,我讀了《狼圖騰》這本書,這本書實在是太精彩了,讓我忍不住一口氣讀了下去。

也許大家都認為:狼很兇殘,很笨,專門吃人們辛苦養大的羊啊,牛啊,是個壞分子。人們常用“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子野心”等貶義詞來形容壞人,可讓人想不到的是,成吉思汗的後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卻十分崇拜狼,我們漢人把龍作為圖騰,稱自己是龍的傳人,蒙古人卻把狼作為圖騰,人死了要喂狼,靠狼把人的靈魂帶上騰格里(天),把自己看作狼的後代。為什麼呢,因為狼其實很聰明,很有耐心,就拿抓黃羊來説吧。

黃羊的跑步速度非常快,人騎着馬根本追不上,最好的獵手也很難抓到羊。但狼能一抓一個準。狼盯上一隻黃羊,先不驚動它,早上看黃羊吃草,晚上看黃羊睡覺。等第二天早晨,黃羊起來正要撒尿,埋伏了一天一夜的狼看準時機,猛衝過去。黃羊拼命奔跑,由於跑命時撒不出尿,不一會兒,黃羊的尿泡破了,後腿抽筋,就跑不了成了狼的囊中物。

狼是這麼的有勇有謀,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生活中,我們要向狼學習它的聰明才智。有一次,我的籃球隊友彭飛和蔣卓成到我家來做客啦!媽媽端出了香噴噴的牛排和金燦燦的荷包蛋,我們三人立刻同時歡呼一聲,一場精彩的美食爭奪賽即將打響。

趁別人不注意,我先下手為強,舉起筷子殺向最愛的牛排,可彭飛是頭護崽急紅了眼的母狼,誰夾牛排他跟誰鬥;我是頭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巨狼,和彭飛你爭我搶,壯懷激烈;蔣卓成呢,是頭好謀善斷,運籌帷幄的精狼,趁我們搏鬥激烈鬧翻天的時刻,轉戰荷包蛋城,大快朵頤,我們兩隻笨狼看到他吃得津津有味,頓時羨慕'嫉妒'恨,又來個惡狼撲食向荷包蛋,他呢,輕輕鬆鬆舒舒服服享受着正宗牛排。

晚上,媽媽看到我的日記,笑着説:“能模仿《狼圖騰》寫出這麼生動的文章,看來你也明白該怎麼做才是最好的了。”我不好意思地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不該和客人搶。”“還有嗎?”媽媽笑吟吟地看着我,“做事要象草原狼,要講究方法,還要向蔣卓成學習謙讓!”

《狼圖騰》讀後感8篇 《狼圖騰》:人類與自然的對抗與和諧 第2張

第2篇

這個假期,我再次的拜讀了姜戎先生的《狼圖騰》這本書,《狼圖騰》讓我瞭解到了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差異,在人與自然、人性與狼性、狼道與天道之間似乎存在着追求關注和焦點。

這部以狼為敍事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説,給我們展示了在寬廣、遼闊、深沉、靜謐的蒙古大草原上,蒙古遊牧民族對狼圖騰的崇拜,演繹了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價值,也從新的角度給我們探討了狼性和羊性以至國民性的深刻哲理。

主人公陳陣養的小狼活靈活現,把狼性的熱愛生命與頑強的忍耐力更刻畫的栩栩如生:在對待食物上,小狼對喜愛的食物居然能夠先觀察在偷襲;對烈日的暴曬,小狼能想出用挖洞的方法隱藏身體;對脱離家園的遷移小狼能夠一次次寧死不屈的和牛馬車抗爭也不妥協

多年前,作為一名北京知青,自願到內蒙古邊境的額侖草原插隊,長達11年。在草原上,他鑽過狼洞,掏過狼崽,養過小狼,與狼戰鬥過,也與狼纏綿過。故事以狼為主題,寫出了當時的環境,展開了由幾十個有連貫的“狼故事”。可是整本書最吸引我的,還是作者所描述的關於狼性的思考。狼抓黃羊有絕招。在白天,一條狼盯上一隻黃羊,先不動它。一到天黑,黃羊就會找一個背風草厚的地方卧下睡覺。這會兒狼也抓不住它,黃羊身子睡了,可它的鼻子耳朵不睡,稍有動靜,黃羊蹦起來就跑,狼也追不上。一晚上狼就是不動手,趴在不遠的地方死等,等一夜,等到天亮了,黃羊憋了一夜尿,尿憋漲了,狼找到機會就衝上去猛追,黃羊跑起來撒不出尿,跑不了多遠尿泡就顛簸了後腿抽筋,就跑不動了。僅有那些機靈的黃羊才會忍痛割愛,半夜起來撒尿。那些取得温暖的黃羊,也正是死的最慘的羊。在我看來,狼,是天生的獵人,它們有韌性,有耐性。不管等多長時間,只求最終的成功狩獵,這總比抓不到強把

這一點在草原狼捕殺獵物的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它們的每一次進攻都堪稱經典。它們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在狼與人的爭鬥中,這種智慧也隨處可見。為了不使狼羣暴露,獨處而被人發現的狼,往往逃向與狼羣相反的方向。犧牲自我,保全羣體。這絕非聰明,而是智慧。

第3篇

翻開這本沉重、厚實的書,凝視着封面那雙綠瑩瑩閃着幽光的眼睛,思緒情不自禁地來到曾經一碧千里的內蒙古大草原。

在漢人的認知中,狼,就是一種集齊所有的貶義詞於一身的動物。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子野心……但在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善良、樸實的牧民心中,狼,就是他們的圖騰,他們心中的神。

這是一本教導卓越軍事才能的書。一隊狼羣襲擊一羣黃羊,就像是拿破崙在指揮戰鬥一樣。為了行動的成功,草原狼會藉助一切自然條件掩護自己。他們就像一羣訓練有素的士兵,能夠忍受着被太陽暴曬整整一個下午的痛苦,埋伏在草堆中,等獵物經過時,他們便一躍而出,以最快的速度吞完,然後仍隊形整齊地快速離開。

這是一本傳授草原精神文化的書。草原牧民,他們敬狼、畏狼又殺狼,這複雜而又似乎符合情理的關係,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在成吉思汗的身上,我似乎依稀可以看見草原狼的身影。草原狼教會了蒙古族的人們堅毅、勇敢、善良、團結的品質。以至於當時的蒙古橫掃了全世界。

這是一本關於草原環境的書。草原,從最開始的生機勃勃,牛羊結對成羣,牧民們騎着馬兒四處奔走,到後來的外來户遷徙,大片的草原變成耕地,草皮被牛羊啃得千瘡百孔,最後所有牧民都被迫移出,狼羣早已絕跡,草原的大部分已是沙漠……

讀了這本書,我不禁想到了我們當今社會。太多的人從小被灌輸了“要乖”“要聽話”的思想,逐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判別的能力,逐漸成為了一隻只任人宰割的温順綿羊。

?狼圖騰》中,有一個場景我記憶很深,那是一匹狼獨自衝進綿羊羣,咬翻了一隻大羊,立即就引起了周圍羊的恐慌,但羊羣很快就恢復了平靜,幾隻羊還湊到狼跟前去看,個個伸長了脖子看熱鬧,好像在説“狼咬你,管我什麼事?”“你死了,我就死不了”羊羣恐懼而幸災樂禍,卻沒有一隻綿羊敢頂狼。

我看到這兒,不禁想起魯迅先生筆下,一些中國愚昧的民眾伸長了脖子,圍觀者日本浪人砍殺中國人的場面。日本人的這種行為當然是非常可惡,但是人們的這種麻木的表現更可怕。

第4篇

我曾經讀過一篇專門講狼的書刊,名字叫《狼圖騰》,那時作者深入蒙腹地而看到的草原狼,在人狼共出的世界裏,包含了機制、勇氣、力量、地位、信仰、武力、戰術、團結、速度的比拼,在這個危險的世界裏,蒙古人民心中的圖騰就是狼,狼的圖騰!草原人民主要是以牧業為主,而狼卻是羊羣、牛羣和馬羣的大害,而生活在草原中的人民卻是以狼為自己心中的圖騰。但他們頌揚的是狼的精神,是那堅強不屈的精神,宣揚的是蒙古人民的意志!這是草原人民不可戰勝的精神,當年成吉思汗的軍隊的鐵蹄攻陷羅馬、印度的等農耕文明的`大國時,也是遊牧精神的體現,在這個世界裏,遊牧民族的戰鬥歷史強悍的,因為他們有着狼的機制和勇猛,他們在和浪的戰鬥中學習,改進戰術,為什麼中國古代那麼多的農耕民族都不能安穩?因為他們的骨子裏流露出弱者的本性,所以他們才很少勝利。

狼雖然是遊牧民族的大害,但在保護草原上功不可沒,草原上著名的四大害——草原鼠、草原圖、黃羊、旱獺,個個都怕他,個個狼都是手到擒來,所以它再在保護草原上立了大功一件,它們分工明確,集體狩獵,經常把敵人引進他們精心設計的包圍圈,使敵人幾乎全軍覆沒,不過它們每次總會留一點,使它們繁衍生息,以供來年在捕獵是由獵物,又控制了四大害的數量,正應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至理名言,狼消滅四大害,只有在缺乏食物的時候才會騷擾羊羣,但這也讓人愛也不是恨也不是,所以草原人民一方面殺狼,一方面也保護狼,而狼以也給草原人民帶來了一些額外的收入,還保護了草原,也使草原生生不息。

草原的狼就如神話般的奇異,它們疾如閃電,攻無不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戰術就是從狼那裏學來的,把狼的戰術發揮的淋漓盡致,有如那疾速的閃電配上那咆哮的怒雷,威嚴無比,向一顆原子彈,使亞洲甚至全世界爆發,又像一陣驚天響雷,在歷史上流下抹不掉的痕跡……

第5篇

這是一本紀實體的長篇小説。這本書書由幾十個“狼故事”組成。那些蒙古草原狼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察、佈陣、伏擊、奇襲的戰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係;小狼艱難成長過程――無不使我們聯想到人類。人類社會的精神和性格日漸頹靡雌化的今天,讀到《狼圖騰》這樣一部以狼為敍事主體的小説,這本書真正揭示了人性與狼性,是一本令人讀完之後有所感悟的成功作品。

起初以為狼只是喜歡羣居的野獸,憑藉着數量的優勢撲捉一些小動物,苟且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種生物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尷尬的兇猛不及獅虎,速度不及獵豹同為食肉類哺乳類動物,它也只能去欺負狐狸它的存在也只是為了襯托虎豹們的勇猛就象一部電影,它永遠只能做配角然而,讀《狼圖騰》,隨着故事情節的深入,我越來越明白我以前的想法是多麼的無知甚至有點愚昧。

這一點在草原狼捕殺獵物的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它們的每一次進攻都堪稱經典它們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在狼與人的爭鬥中,這種智慧也隨處可見為了不使狼羣暴露,獨處而被人發現的狼,往往逃向與狼羣相反的方向犧牲自己,保全羣體這絕非聰明,而是智慧。

它們很少各自為戰,所有的行動都是在狼王的統一調度下進行只要狼王一聲令下,羣狼便會排山倒海,勇不可擋即使是它們被牧民和獵狗圍困,四面楚歌,它們依然鎮定自若,陣形不亂。

狼從來都不畏懼死亡它們為了沖垮馬羣,不惜犧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圍壯馬的肚皮,與馬同歸於盡與羣狗的爭鬥中狼也是前赴後繼,即便是戰鬥到最後一條也毫不畏懼在那片草原上它們是實實在在的王者,誰與爭風?

在草原上,人類成了名副其實的學生,人從狼那裏學來了智慧,團結和勇敢。

第6篇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的建立的封建王朝,從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到悲催的感歎“諸臣誤我”的朱由檢,有着無數的傳奇故事。當年明月用他獨有的敍述方式將我帶回了那個時代,將一個個鮮活的面孔展現在我的眼前。而其中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張居正變法,所以今天我決定也拾人之牙慧,談一談我對明朝中葉張居正變法與北宋中葉王安石變法的改革的成效不同的原因。

北宋和明朝進入中葉後,都面臨着“積貧積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張居正就是在這種相近的背景下各自進行了變法與改革。儘管王安石和張居正都是為了救弊圖興而進行的改革,他們的改革卻產生了迥異的效果。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改革策略不同。改革必然損害已經獲得利益的人羣,如同武俠小説所説: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改革之道亦如此。王安石作為一個文學家是偉大的,然而作為政治家,我認為他過於冒進,他任相之後,亮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來的法令制度。王安石的改變“祖宗之法”的思想,無疑會招來守舊派的激烈反對。而張居正變法卻始終打着“恪守祖制”的旗號,從而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第二,改革步驟不同。宋、明兩朝發展到中葉時,都面臨着嚴重的財政危機,因此,王安石和張居正上台時,接手的都是家底很薄的攤子,扭轉財政危機是他們的共同任務。然而,在制定改革方針,應

該孰先孰後時,王安石和張居正採取了不同的步驟,體現了他們在謀略上的差異。

王安石變法,一開始就着手整頓財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役、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號為新法,頒行天下”。這表明王安石為改革“積貧積弱”局面,一開始就把改革重點放在整頓財政上,以儉財為先。然而如此的之多的政策的變化,在我看來不可能成功的。記得三國演義裏面曹操很愛説一句話“治國如烹小鮮”,如此大刀闊斧的改革,放之一地或可行。放之一國,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了。然而張居正在這方面就成熟很多。在他看來,正德、嘉靖年間的改革之所以不了了之,正是吏治腐敗所致,張居正對此深有體會。因此,雖然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他卻沒有一上來就貿然整頓

第7篇

讀了《狼圖騰》這本書,使我從心靈深處對狼的認識發生巨大的變化,小時候從大人口得知,狼是多麼兇橫和殘忍的,印象中它像狗一樣,沒有那麼足智多謀。

但在書中看到狼就像草原上的精靈,它們野性十足,它們細膩嚴謹,它們視死如歸,它們倔強可愛……它們排兵佈陣的絕妙,超出我的想象;它們的團隊意識,絕對讓人自愧不如;它們會在頭狼的指揮和領導下,偵察、佈陣、伏擊、奇襲;它們巧妙利用地形和氣候特點,有規模、有配合地包圍獵物,還未攻擊,便先給獵物一個氣勢上的震懾,繼而任何獵物都會成為它們的囊中之物……看到這裏,我感慨萬分。從古至今,聰明的人類因為缺少團隊精神,同事、朋友、親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導致的企業倒閉、家族敗落、生意蕭條、學業荒廢……可以説比比皆是。狼團隊之間的精密合作和捨己為他的精神,是我們人類不能相比的。

由此,我想到狼的團隊精神對我們企業是多麼重要,因狼有那麼強的團隊精神、協作意識,才在草原上獨霸天下。企業正是如此,在弱肉強食的今天,沒有狼的精神,很難生存發展。另外企業的分工越來越細,任何人都不可能獨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他所能完成的僅僅是企業整體目標的一個小部分。對一個公司來説,正因為工作的分工如此之細,所以它要求各個崗位之間必須緊密地合作。

在工作過程中,任何人都可能會遇到比較難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各成員之間發揚羣策羣力,互相幫助的團體精神,大家一起來分析討論,共同協商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雖然工作是相對獨立的,但有一個團結的集體做堅實的後盾,各自的工作就並不是孤立的。就象大雁的結隊遷移,他們選擇擁有相同目標的夥伴同行,這樣可以彼此互動,更快速、更容易地到達目的地。同樣的道理,我們各崗位的工作如果離開了公司這個團隊的支持,也是寸步難行的。

學會像狼一樣,團結協作、強悍智慧,勇於進取,我想這是我讀了這本書後最大的感受。

第8篇

有一些書是你非常感興趣,自始自終都興致勃勃,手不釋卷;有一些書是你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感興趣,越看越無趣,而最終放下,還有一些書是剛開始無太大興致,抱着試一試的態度,但後來竟看的如痴如醉。《狼圖騰》就是這樣一本書。

姜戎的這本書獨闢蹊徑,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生存環境。以前,我從未考慮過這樣的問題,總以為把“北大荒”變成“北大倉”那是多好的一件事。作者讓我們看到了事物的另一方面。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的教育。

上學前,我們的孩子是各式各樣的:圓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可是經過學校的教育,最後都變成無稜角的,一個形狀了。他們很乖,很懂事,不會反抗。真的就如同作者筆下那些乖寶寶似的小綿羊。慢慢地在中國所崇尚的儒家,大儒文化的薰陶下,與世無爭,中庸之道,一味退避,一點點氣概都沒有,在現實中陶醉,就像行屍走肉般,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精神。那狼來了怎麼辦,給它吃掉左腿後再將右腿伸過去嗎,所以,一個曾是中國附庸的日本才能侵略中國吧。這樣的成長起來的未來的棟樑如何能擔當國家的大任呢?

還有我們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寶塔型的家庭結構把小皇帝、小公主“慣、寵、溺”成温室動物,作為班主任老師我時常受到家長這樣的電話:老師,家居住較遠,能不能不安排我們孩子早晨值日?孩子聽課不專心,可不可以往前調一調座位?可憐天下父母心,卻不知如此温室的花兒,怎能耐得住風吹雨打?

思想決定出路,奴性的教育思想是教育不出強者。我們的教育思想需要強硬,需要狼性些。我們不願意看到書中描繪的:狼在羊羣中吃羊,其他羊都是默默地吃自己的草,或者無聲地注視着這些;我們希望看到百舸爭流、海燕翱翔大海,更希望看到風雨後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