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春酒》教學反思10篇 《春酒》授課體驗與教學反思:點滴感悟與思考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W

《春酒》是中國古代文學名著,凝結着唐代文人的美學與人文思想。然而,在今天的教育中,如何更好地教授和理解這樣的經典作品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話題。本文將從教學實踐中反思《春酒》教學,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賞這部文學經典。

《春酒》教學反思10篇 《春酒》授課體驗與教學反思:點滴感悟與思考

第1篇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認為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始終關注學生,通過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例如,在課前介紹我的衢州方言理論,不僅縮短了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而且還自然地引導母語人士講母語,品嚐母語。在舒緩的“思鄉”主題音樂中,教師深情朗誦,讓學生迅速融入文本的具體情境,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再比如,在介紹作者的生活時,我把它放在學生們體驗了這些完美而豐富的春酒所藴含的情感,品嚐了充滿真正家鄉風味的“春酒”之後。我希望作者的鄉愁情懷能滲透到他們的心中,讓家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當我在學校教書時,我説當齊軍去世時,幾個女孩哭了,那天整個教室的氣氛非常安靜。這種沉默是心靈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這是通過頻繁的問答無法達到的最佳感知境界。再比如,為了讓學生將文章所體現的美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本課情感教學的目的,我舉了一杯春酒記憶中的童年紅薯餅,激情回味童年家鄉紅薯餅的芳香,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它創造了一種進取的情感氛圍,把課堂推向了高潮。此外,愉快的情緒能打開學生的心扉。在教室裏,學生們的家鄉情結非常豐富:如棗樹下的歡樂,心中迴盪的長茶的清香,記憶中温暖的微笑等,這些或完美,或温暖,或懷舊的情感在學生們的心中悄悄生長,匯成一股暖流,讓家鄉在這些沒有經驗的孩子眼中變得新鮮,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這種基於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已經到位。

《春酒》教學反思10篇 《春酒》授課體驗與教學反思:點滴感悟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今年春天,我有幸參加了全市優質課評選。我選擇的是琦君的《春酒》一文,從準備參評到展評課題,過程是緊張和忙碌的,收穫又是頗豐。現將自己的教學點滴收穫如下:

在本課教學中,我認為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始終關注學生,用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我打破平常講課常規一上課就講作者生平時,而是放在學生已體驗了藴涵在春酒中這些美好豐富的情感後,已品嚐了這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後,希望作者思鄉難回的感傷情緒能瀰漫在他們的心間,讓故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在學校試講時,講到琦君逝世,好幾個女生都流淚了,整個課堂氣氛也是異常安靜的。這種靜默,是在用心與文本對話,是用頻繁的問答所難以達到的一種最佳的感悟境界。這種以學生“入情——動情——抒情”這條情感體驗為主線的教學是到位的。

但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亦發現 問題,整堂課學生的情感體驗很多時候都是處於一種被動狀態,或如我的課堂駕馭能力尚有距離,這也體現了一個教師自身的底藴不足和課堂的“頓悟”不強。如在品析文章的細節描寫時,我希望學生能結合具體的詞語來感受其間美好豐富的情感,可當有些學生的回答並沒有講到實質時,我心裏開始發慌,擔心盤在這個環節中走不出來造成拖堂,而不是想着怎樣有效地去啟發學生走出籠統的回答圈子。所以這一部分的分析顯得瑣碎而宂長,使整堂課時間分佈也不夠合理。而且我的提問方式是非常單一的,“還有嗎?”“還有不同的回答嗎”,缺乏或恰當靈活、或淺近易懂、或幽默含蓄的教學語言來啟發引導,現在回想這一環節實在是不出彩的。更為糟糕的是, 在為母親拍特寫鏡頭時,我讓學生進行同桌交流,未交流前已有好幾個學生舉手了,而我卻還是按預定的程序先讓他們討論,這做法的確非常不成熟,是教學機智缺失的表現。其實我當時一閃念的想法是如果讓他們馬上回答,聽課的老師會不會認為這是事先已拋給學生的問題,結果我這程式化的40秒討論是比預設還要預設。這堂課的設計看似精緻其實缺少的是湧動的靈氣。事實上,語文課堂有圍繞着語言而展開的師生活動,而經常成為充滿變易性的心靈之場,各種意想不到的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這需要教師隨意、隨機的應變。這種應變是智慧的,是在傾聽、思考、交流之中的有效溝通。

另外,關於本文主題的開掘,我定為“思鄉”。我以為這種情感基調對閲歷尚淺的學生來説是易於接受和認同的。教學目標只是讓學生體悟那份故鄉情結是藴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種滋味,它讓春酒的味道變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讓這些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為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活水。但我考慮到語文是文化之樹結出的語言之果,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加重文化含量和思想內藴,讓課堂散發出文化意味,從而使語言形式因根基深厚而光彩照人。於是在本節課的最後環節,我把“思鄉情結”昇華到文化和精神層面。但很遺憾,課堂中我並沒有感覺到學生內心的震動和共鳴,教師以成人的閲歷和思想把對文本的解讀很難被學生理解和接受,語文課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舞台。所以我在反思,國中語文教學需不需從文化層面縱深處挖掘文本?從語言到文化是不是我們語文課的必經之路?語文課的有效性是否應基於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真實水平?其實語文教學真正要做的是,針對學生的具體實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去啟發、誘導,打開學生的心靈通道,讓學生在學習的始終都有自我個性的情感體驗加入其中,使其與文本產生深刻的、內在的交流與溝通。當文化只是成為我們語文的美麗裝飾時,我想語文課也就失去了它最真實的味道。 這就是我們所説的語文味!

語文是美麗的,教學是有缺憾的藝術,我將執着前行!

第3篇

已是第二年執教《春酒》,再讀課文,這壇春酒仍舊那麼濃郁,細細品讀,濃郁中又增多了幾份味道,《春酒》教學反思。

針對去年“識春酒,知文意”“品春酒,懂琦君”“醉春酒,悟鄉愁”幾個環節,今年我圍繞“春酒”這一個民俗,以此為切入點,設置“春酒之樂”“春酒之俗”“春酒之情”三個環節。通過引導學生感受春酒這個節日的樂趣入手,表層瞭解春酒,然後再跳讀課文找出民俗,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積累,最後品讀課文重點段落,領悟情感達到走進春酒,品出鄉愁的情感目的。對比這兩年的教學設計,結合今年執教的感受,有幾點反思和心得。

一、教師裝好自己的酒,才能釀出學生的酒

都説教師積累了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的確如此。今年,在講解課文之前,我把很多時間用在了蒐集和整理琦君的個人資料上面,教學反思《《春酒》教學反思》。經過整理髮現了琦君的很多生平經歷,讓即使未讀過這篇文章的學生已經瞭解了琦君其人其事其情。尤其是將琦君的一些作品中的一些原話彙總串聯,讓學生對琦君的心情有了先前的感知。我在讀過這些作品後很感動,也很理解了琦君的心情。正是這種情愫才會讓她想寫《春酒》。

結合暑假培訓研修所感,教師可以將自己搜索到的這些資料在課前或課後發在班級博客上,引導學生瀏覽瞭解。也可以將自己的個人空間開放給學生。

二、講解課文,設置環節一定要貼近文本制定

本文在第一單元中屬於民俗這個主題,所以在制定教學環節時一定要考慮單元主題。針對民俗這個主題,搞清琦君寫作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制定教學設計。通過設置以上三個環節,瞭解了民俗,感受了童真童趣,領悟了鄉愁。主線明晰,簡潔而實用。

讀懂文本,才能更好地走進文本,才能帶給學生一個不同的書中世界。

第4篇

人們常説:經歷是人生一大財富。我想:經歷過,並深刻地去反思其中的得失,汲取經驗,以便更好的指導今後的生活工作,才真正算是人生一大財富。這堂課上完後,自己感覺比以前有進步。回過頭來思考這節課,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3、以讀為主線,緊扣文本,從學習文章的語言入手引導學生理民俗、品細節、悟鄉情突出了訓練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4、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與薰陶,使聽説讀寫訓練真正落實到了實處。

1、整個設計教學容量稍大,讀寫聯動仿寫詩歌環節有些難度。這些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改進完善。比如仿寫詩歌我可以給學生提示幾個意象 :風箏飄、高粱紅、桂花香、大海藍,這樣可以減小難度。

2、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環節,我一上來就讓學生找“文眼”可能很多學生找不到或者理解不了。我最初的意圖是讓學生抓住本文的關鍵點,從整體理解作者的構思和思鄉情懷。對這個環節的設計我還需再斟酌,希望能水到渠成的讓學生理解作者巧妙的構思和思鄉情懷。

3、設計中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地位開發不夠,對學生學習的方式的指導有待加強。學生學習的方式也很單一,儘管也有自主探究方式的運用,但學生仍以回答問題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沒落到實處。如果上課,我想我會更注重對學生學習方式的開發,更注重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時效性、主動性進行指導,真正貫徹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

反思本課教學,使我深刻認識到新課程教學要求我們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的認知結構,認真鑽研教材,充分領會教材編寫的精神,創造性開展。更需要我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大膽付之於實踐,勇於嘗試,努力創設一個能促進學生學習,師生互學,和諧交流的平台,在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

總之,沒有遺憾就沒有進步。也許,教育本身就意味着遺憾。在遺憾中去不斷去探索,去創新,這也是我們不斷努力的動力所在。

第5篇

課堂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經驗、積累。如本課的導入部分,原來是以一則住校生的日記引入的,由於八年級的學生缺乏相關的經歷,情感就難以調動起來。而以過年的風俗入手,因為學生都有感觸,都有過打鞭炮、喝喜酒等的經歷,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情感氛圍的營造也就容易了。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經驗、積累,學生就能快速、深入地進入文本,實現與文本的情感共鳴。學生的思維一旦活躍起來,往往會產生許許多多智慧的火花,往往許多想法令人耳目一新,讓人意想不到。教師往往也能從中獲取不少收益——教學相長啊。

第6篇

透視本課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新課程教學不僅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需要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的認知結構,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與現代教育技術,認真鑽研教材,充分領會教材編寫的精神,創造性開展教學設計;更需要我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大膽付之於實踐,勇於嘗試,努力創設一個能促進學生學習,師生互學,和諧交流的平台,在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 範例九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探究,體會文章流淌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反覆體味作品通俗,樸實,真切的語言並進一步感受作品 的 風俗之美,人情之美。激勵學生熱愛生活,並在生活中體驗和感悟。因此,讀和探究是教學的兩個重要環節,要以多種形式引導學 生閲讀,但在此教學設計中沒有特別指出,可根據教學實際靈活調整把握,要強調的是,這一環節和內容不能少。教學探究環節,首先要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敢想敢説,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看法。

第7篇

語文學習的過程,既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發展的過程,又是一個不斷積累、厚積薄發的過程。這個過程最終要達到的境界應該是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尤其是語文學習的規律。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當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當學生的參與狀態熱烈,當學生的情緒狀態亢奮,當學生的思維狀態活躍,這些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混合在一起並達到一定程度時,教師的點撥引導就如一顆火星,隨時隨地都會點燃學生心中即將爆發的學習激情,這時候,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和頓悟片刻便會形成燎原之勢。在這一教學課例中,正是有了課堂上前面諸多環節的蓄勢鋪墊,才會有後面學生思維火花的閃耀和智慧激情的迸發!而這,幾乎不是經心的預設所能達到的!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學習活動” 。教學過程中,穿插引進同類詩詞,從教法上來説,配合了教學內容,有機地“切”入一些與課文學習有關的內容,能夠讓閲讀教學變得豐滿厚實,情趣盎然,優化了教學內容,完善了課堂結構,讓學生透過文本,看到更加深刻、更加廣闊的世界。本節課當中,適時的拓展延伸,讓教學內容適當“增容擴面”,幫助學生開展同類作品的“聯讀”,既為原文找到了充足的配讀資料,又能讓學生體會到跨越文體的詩文在取材角度、語言表達、情感流露、辭格運用、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獨到之處,更重要的是,資料的切入,“聯讀”的運用,不僅成為課堂教學後半部分生成性學習的助推器,更在不經意間,為學生創造性的寫作閲讀提供了方法的指導和思路的借鑑,有力地推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有效提高了閲讀的質量和表達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在課堂上應利用閲讀期待,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逐步學會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拓展思維的空間,提高閲讀的質量。”新課標還引進了“對話”這一理念,認為閲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進行生命對話的動態過程。而寫作,則是語文課堂上的另一種對話。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學生對散文的詩意閲讀其實已經完成了閲讀的一次昇華,這種閲讀是學生的一種探究性閲讀、創造性閲讀,其形態就是運用詩歌這種語言形式對散文作品進行詩意解讀。這種解讀,能讓學生輕鬆上手,學用語言,抒發情感,表達心聲,訓練思維,發展能力;這種解讀,勾連起學生的生活積澱和情感積累,“披文以入情”,言之有物,言能由衷;這種解讀,是在“自然遷移”當中獲得薰陶感染,是在“潛移默化”之中實現“潤物無聲”。

第8篇

人們常説:經歷是人生一大財富。我想:經歷過,並深刻地去反思其中的得失,汲取經驗,以便更好地指導今後的工作,才真正算是人生的一大財富。

這次到順陽中學參加“自主互助,展示反饋”研討活動,並嘗試着上了《春酒》這堂課。這次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對“自主互助,展示反饋”這種的教學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堂課教學目標基本完成,學生配合也很積極,課堂氣氛熱烈、融洽。反思這節課,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八年級學生,對於生字詞仍還處在積累階段,如果淡化了字詞教學,學生的基礎知識也就不牢。比如“如法炮製”的“炮”和“挑剔”的“剔”這兩個詞的注音,學生雖然預習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錯了。課堂上我讓小組長檢查組員預習時,自己也進行巡查,及時指出了學生的錯誤,加深了他們的印象。再如作者介紹,它屬於語文的文學常識的內容,瞭解了作者,有利於把握作者的風格,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時加大積累後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堂課上,我較為巧妙地把二者有機地融於課堂中,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得到落實。

2、創造了輕鬆、平等的交流氛圍,活躍了課堂氣氛。

首先,在導入部分,我通過顯示大量的過年圖片:貼“福”字、放鞭炮、掛燈籠、舞龍……熟悉的場景,再配上熱鬧的鞭炮聲,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對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回憶,學生的話匣子隨之打開,在講過年的情景時津津樂道。歡樂的氛圍隨“圖片”和“鞭炮聲”而“潛”入課堂。

其次,在“整體感知”及“品讀細節”階段,我大膽放權,給予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讓他們暢所欲言,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發揮。當發現有少數學生把參考資料帶進課堂,發言時照搬資料回答時,我馬上給予否定,鼓勵、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他們個人的感受和獨特見解。

課堂上,設計了三個小組合作的環節——字詞互查、整體感知時討論問題、細節品讀時交流感悟。這三個環節都要求學生在課前的自主學習基礎上開展合作學習。在小組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我參與到了幾個小組的學習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小組學習,課堂參與度高。

總體上説,這堂課還算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夠完善,需要改進:

?春酒》是一篇自讀課文,因此設計為一課時。但本文值得品讀的內容很多: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文中許多精彩的細節描寫。短短的40分鐘,學生交流討論用了近20分鐘,因此,展示環節便略顯倉促,對文中一些充滿情趣的細節,只是作了朗讀指導及範讀,卻把學生的自由朗讀環節刪掉了,這的確是一“敗筆”。

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沒有完全打開,學生學習的方式還較單一。儘管也有自主探究方式的運用,但學生仍以討論、回答老師預設的問題為主,而獨立的探究、品讀沒有明顯體現,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和感受沒有得到充分的張揚。

透視本課教學,我深刻認識到: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需要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撐,更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大膽付諸於實踐,勇於嘗試,努力創設一個能促進學生學習、師生互學、和諧交流的平台,在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

第9篇

?春酒》最值得從這樣一個角度來挖掘文章內涵,那就是作品體現出來的濃濃親情、鄉情、人情。所以,我將教學目標設定在領會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風俗、人情之美上。然而這種美感是通過什麼展現出來的呢?便是本文那突出的、精彩生動的細節描寫。於是,品味精彩語言,關注細節描寫,感受作品意藴便也是教學目標之一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飲春酒——品春酒——釀‘春酒’”三個環節,三個環節層層深入,從讀到賞再到寫,達到昇華。這也得益於餘映潮老師“板塊式教學”思路。

情境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成為本節課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思鄉這一主題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不算陌生,但體會畢竟是不深的,讓學生感受情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教學中,通過感受主題美,對學生進行情感的薰陶,然後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對思鄉的古詩的積累,讓他們再次感受思鄉的情感,十四五歲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緒感染,從而完成情感教育。

第10篇

?春酒》一文,雖然篇幅短小、語言淺近,可是情感複雜、思想深邃,加之又綜合運用了記敍、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因此,教學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時既要完成分析春酒的感情色彩教學任務,又要引導學生重點體會藴含在文章之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設計者如果想突破常規,有所創新,就須在教學設計上下一番功夫。

本教學設計對教材的把握全面透徹,教學目標的確定恰當適切,教學重難點層次分明,教學步驟清晰有序,板書設計簡潔規範,遵循了中學現代文教學讀寫並重、知人論世、重視誦讀感悟等基本原則,熟練運用了散文教學的一般方法,較好地體現了中學散文教學的特點。首先,設計者重視了學法指導,以幫助學生達到以學法理解文章的能力提升。其次,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藉助課前培訓突破了學生理解與運用的教學難點,並在散文閲讀方法上以及寫作指導上給予了恰當引領。第三,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形式多樣且層次分明的誦讀、精彩展示、學生寫作活動展示加深了學生對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和理解,並能拓展到更深的寫作空間領域中去。第四,教師開始積極嘗試運用教學策略,實現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成教學目標,賞析指導中嘗試運用了以讀促品、入境想象和展示點評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抒情文字的意藴,效果應該會很好的。總的來説,本教學設計在繼承了散文教學優秀傳統、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又重點在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上實現了突破和創新。

當然,從更高的要求來看,本設計還有一些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一是,設計呈現出的僅僅是一個教學流程,而這一教學流程基本上也是教師預設的,希望教師能更多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狀態和學習心理;

二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有點機械化,應該在需要討論是才討論,需要點撥時才點撥;

三是,教師課堂語言欠精練,設計追問時要能隨機應變。最後要説的是,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教師可不必過多介入,一切關注並根植於學生的學習,才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