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春教學反思5篇 從春季教學中領悟的啟示:反思、改進與提高。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W

春季學期已經結束了,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時刻。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應該思考自己在教學和學習上的成長和不足。本文將探討與春季教學有關的反思問題,以助於讀者更深刻地瞭解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春教學反思5篇 從春季教學中領悟的啟示:反思、改進與提高。

第1篇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説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説、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春教學反思5篇 從春季教學中領悟的啟示:反思、改進與提高。 第2張

第2篇

對杜甫《春望》一詩耳熟能詳倒背如流的人一定是太多太多,而因囿於傳統解讀對《春望》之“望”究竟應為何意而進行思考的人恐怕甚為寥寥。傳統解讀中,人們總把“望”解釋成“遠望”、“遙望”,有一些人還把“望”在本詩中解釋成其他意思:盼望、渴望、希望、期望……等,但本人總感覺這些解釋都流於膚淺,未能弄清楚杜甫《春望》之“望”的真正含意,因而對《春望》一詩的總體解讀也就失之偏頗。《春望》之“望”,作為統領全詩內容的關鍵詞,也是一個被人稱之為“詩眼”的詞,在全詩中的意義和作用,本應一以貫之,但在傳統的解讀中,把“望”字理解成“遙望”、“盼望”等,實在是難於一統到底,給人的感覺甚是不爽。直截了當地講,如果説第一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還姑且可以一“望”的話,以後的內容便沒法“望”下去了。試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句中因感慨時勢而落淚,因怨恨離別而驚心,完全是一種心情,怎麼“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一般陳述或評論,又怎麼“望”?抑或解釋為“盼望”、“渴望”?那這與第一句之“望”字之意顯然已經不是一個概念。如此一首短詩,一個題目當中的中心詞、關鍵詞的詞義不能一以貫之,不能堅持始終,實在叫人難以接受。而“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則是更加的沒法去“望”了。請問,哪位能“望”到自己頭頂稀疏的白髮?或者頭髮再長一點的話,那與自己也不過是近在咫尺的距離,也需要一“望”嗎?老杜的創作思路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那傳統的解讀為什麼讓人感覺如此彆扭呢?究其原因,本人認為,傳統的解讀者還是未能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並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裏去進行品讀,從而造成對該詩全面理解把握的失當。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並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裏去進行品讀的話,也許對該詩的理解會更接近本人抒情言志的初衷。

縱觀杜甫之仕途,可謂極不順利。先是考取進士落第,受困長安,繼則投詩獻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亂,長安陷落,玄宗入蜀。本欲北投肅宗,卻陷於賊手,羈縻半載。好不容易冒死逃歸獲左拾遺,又因房案私情,犯顏直諫,幾近一死。長安收復以後,雖然官復原職,而旋即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不久關中饑荒,杜甫遂棄官攜家隨民加入逃難之列。此後在好友嚴武處(成都)稍有短暫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的那段時間,這兩句恐怕也並不僅僅是感慨諸葛武侯吧?),但隨着嚴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懷遠大志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卻不能腳踏實地(“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喜歡做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卻又有失約束、滿腹牢騷(“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喜歡關心天下大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又高談闊論不切實際,他甚至是一個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養活不了的人(“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人必然會在現實中到處碰壁不為所容,而終將一無所成(“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從而醖釀出《離騷》式的滿腔“怨恨”情緒。人們把杜甫的詩歌風格概括為“沉鬱鈍挫”,其“沉鬱”之風恰恰道出其作品內容及主題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壓抑鬱悶。讀他的詩歌作品,隨處都可以感受到這種深切的“怨恨”。可以説,“怨恨”已經成為老杜解不開的終身情結。

查閲多種工具書,都可以在“望”字詞條下檢索到“怨恨、抱怨”之義項。如:

在一些古代典籍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關於“望”字這個義項的用法:

“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此也。”

“魏其大望曰:“老僕雖棄,將軍雖貴,寧可以勢奪乎?”

據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春望”這個標題的意思絕不是指“在春天裏“望”(看)到什麼”,而應理解為“春天裏的怨恨”。這個“望”字便是杜甫發自肺腑的強烈的“怨恨”之情!這個題目的語法結構可在王昌齡《閨怨》一詩的題目中找到印證!

在唐代其他詩歌中也可找到關於“望”字作為“埋怨、怨恨”義項的印證,而且常常與“悵”連用,組合為“悵望”一詞(本人認為,這個“望”實在與眼睛沒有什麼關係)。如: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一詩“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中,江水之“聲”肯定是不可以“望”(遠看)的,“惆悵怨恨”於江邊的“江水聲”才符合李商隱“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春恨”“秋恨”!再如:徐凝《七夕》一詩“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中,前兩句為寫景,後兩句為抒情,其中“悵望不如河鼓星”句,很明顯是感慨“河鼓星”(牛郎星)尚有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惆悵怨恨”自己還不如牛郎那樣可以在每年七夕,“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相會有時,而不是“遙望”“河鼓星”的問題。再如謝朓(南朝齊)《新亭渚別範零陵雲》:“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廣平聽方籍,茂陵將見求。心事俱己矣,江上徒離憂”中“悵望”和“夷猶”都是寫內裏的心情,而不是寫外部的動作,送行的人充滿了“悵惘怨恨”,被送的人則顯得猶豫不決。還有把“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的“望”解釋為“在風煙中遙望五個渡口”實在是牽強附會,免為其難。我真不知道詩人身處三秦之地拱衞之中的長安城宮闕,隔着“危呼高哉”的秦嶺蜀道,對遠在“蜀州”且在“風煙”當中的“五津”怎麼“遙望”!其實,這個“望”正是王勃面對自己的好友“知己”即將遠赴蜀州上任而對“五津”所產生的一種不情之“望”(怨恨)!正因為朋友間的離別充滿了離愁別恨(“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所以送行者才對即將遠去的朋友進行寬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依照以上幾個方面的闡述,對《春望》一詩應作如下解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從大自然之面貌上看,山河依舊,但國都卻早已淪陷破敗,物是人非,所謂“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從時令上看,雖然已是春暖花開,然而故國城池卻雜草叢生,林木蒼蒼,“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一個“破”字,使人頓覺滿目瘡痍,倍感國亂之痛;一個“深”字,托出滿目蕭然之景,黍離之悲油然而生。司馬光説“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面對“安史之亂”後的第一個春天,怎能不讓躊躇滿志而丟失用武之地的杜甫頓生“怨望”之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恨時事,傷懷離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句表面上是寫花鳥,實則寫杜之本心。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此時之見,卻讓墮淚驚心。詩人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怨望”之情得到了進一步的表達。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此句因為寫出了在戰爭動盪的歲月裏“消息隔絕久盼親人音訊而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會使人心產生廣泛的共鳴,故成為千古傳誦之名句。自從“安史之亂”以來,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然連續不斷,“自經喪亂少睡眠”,“烽火苦教鄉信斷”!多麼盼望一封勝過“萬金”的家信能夠帶來家中親人的消息啊!但僅僅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心願,在這樣特殊的時期竟然不能實現!“怨望”之情在此向親人故友方向進行了縱深擴展。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書不見。近觀面前的頹敗之景,遙斷遠方親人的慘慼之象,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猛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頭”為愁所致,“搔”則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之程度。這樣,在深受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再加之年邁體衰、日暮途窮之感,還有什麼比這種情境更讓人倍感無奈呢?此情此景,能無怨乎?“怨望”之情達到了極致!

至此,本人認為:只有把“望”理解為“怨恨、埋怨、責怪、悵恨”等一種情感鬱積,才能準確解讀《春望》全詩,才能更加貼近或合乎杜甫“春望”之創作初衷。

第3篇

1、分析教材,準確把握課堂目標。通過深入地分析文本,心中明確課堂目標,尤其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的人們爭先恐後地放風箏帶來的快樂。

2、在讀中通過重點詞語來凸顯人物的形象。通過對人物(包括紫鵑、寶玉、黛玉、探春、寶釵、寶琴)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凸顯了各位人物的不同形象。突出了他們放風箏時的自由快樂,表現了賈寶玉他們對大觀園美好生活的熱愛。

我在講解:“你對課文中的哪一個人物印象最深?為什麼?”時,我讓學生從文中眾多人物中挑一個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並説出印象深刻的理由。引導學生針對文中的中心人物賈寶玉,結合課文內容,説出自己的理由。在整個放風箏的過程中,賈寶玉頑皮、歡樂,一點兒也沒有居高臨下的公子哥兒的架子。大魚風箏被晴雯放走,自己卻從未放一遭兒也不氣惱;看見美人風箏做得十分精緻,心中歡喜,便叫“放起來”;説丫頭們不會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來了,便急得頭上出汗。眾人大笑,他恨得把風箏擲在地下,指着風箏道:“若不是個美人,我頓腳跺個稀爛。”從賈寶玉的言行舉止中,我們可以看出,賈寶玉完全沒有公子哥兒的架子,十分率直純真。學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人物的形象。

在教學中雖然力求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課文,但是在課堂上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讓學生體會得少了一些;教師的點撥多了一些,學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對“於是丫頭們拿過剪子來,鉸斷了線,那風箏都飄飄搖搖隨風而去。一時只有雞蛋大小,轉眼只剩一點黑星兒,一會兒不見了”這句話的理解,由於前面花的時間太多,沒有點透,也是遺憾之處。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須深入解讀文本。教師解讀文本的程度越深,領悟文本的含義就越透徹,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就越強。實際不足中的這句話可以這樣解釋:風箏被鉸斷了線,隨風而去,越飛越高。開始,他們看到的風箏只有雞蛋大小;後來,風箏迅速飛去,人們只能看到一個小黑點;最後,風箏在天空中消失。這個句子寫出了風箏在天空中迅速飛去直到消失的過程,抓住了風箏的姿態和形狀,寫得十分生動具體,表達了賈寶玉等放風箏時異常歡快的心情。類似這樣的精美段落,細節描寫若在平時能相機滲透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薰陶,學生情操、文化底藴肯定會慢慢豐厚起來。

第4篇

春天來了,春芽破土而出,帶來一片生機、一片盎然。《春芽》一課,讓我們感受到了課堂中春一般的生氣。

1、教師語言如春風送爽。上課伊始教師詩情畫意一般的開場白打動着學生。

這樣導入:二月的春風把柳葉修剪,三月的子規夜夜啼血,春天是一草一木一鳥都為之靈動和雀躍的季節,我們快樂的和春天走遍了祖國的每一個地方,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一户人家,看看小天井裏的春芽。教師的語言如春風一樣吹拂着每個孩子的心田,把他們帶入一種美境界。

2、課件演示如春景怡人。這兩節課中課件的成功運用成為達成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學生>傾聽教師精美的導語後,又欣賞了春芽破土而出的動人情景,伴隨着春天輕快的音樂,一棵棵小嫩芽鑽出地面舒展開來,在瞬間展現了生命的成長過程,看了讓人心動,學生讚不絕口。

3、教學方式如春雨滋潤。一堂成功的課堂更多的取決於教師有效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方式。本節課中的識字教學採取了多種方法,如春雨般滋潤着學生的心靈。

(2)形近字區分識字:這是一種很有效、很實用的識字方法,對學生今後不寫錯別字有很大幫助。如:珠株的區分

(3)形聲字識字:如啁啾兩個字的學習可採用這種辦法,使漢字的音形意能夠有機的結合到一起。

(4)多音字識字:如縫字的兩個音,教師教學時能夠根據字意來區分字形,從而進一步區分字音。讀二聲時多與針線有關,如縫衣。讀四聲時表示縫隙,如門縫。

(5)根據字理識字:如“弱”字的字理是兩張弓放一起,一根羽毛放在上面,表示弱小,柔弱。

(6)根據字義識字:如“冒”本義指帽子遮住眼睛,所以上邊不是日,沒有封口,引申為向外透、往上升等多種含義,教師恰當的進行了多意字選詞的訓練,增加了學生對字義的理解。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教得有法,對每個字都進行了仔細的斟酌,能夠根據字的特點有所側重的採取不同的方式,對於知識點、拓展點教師做到了心中有數。

整堂課中學生都主動熱情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積極的思考,學得靈活、紮實,正象春芽一樣破土而出,正用自己幼小的力量不斷成長,看到她們的成長,帶給我們無限的欣慰,期盼着老師和學生們共同成長!

第5篇

開課時的激趣,從同學們會背的課外古詩入手。同學們頓時興趣盎然,人人爭着舉手背自學的古詩。有《從軍行》《無題》《虞美人》《塞上曲》《塞下曲》《塞外曲》??説實話,有些我都背不上,所以,我也被他們感染着,打心眼裏佩服他們。當然,這與他們平時對古詩的積累是分不開的。當有同學背到杜甫的詩時,我板書《春夜喜雨》。學生適機補充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通過介紹,學生們進一步瞭解了杜甫的生平以及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創作上的地位。這樣的開課,完全是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查找資料、課外閲讀,培養了他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大膽的展示,使學生體會到自學的快樂。

朗讀之後教師創設情境:好雨當春發生之際,詩人是那樣喜悦、興奮、讚歎,那麼,杜甫在春雨到來以前,站在破敗的茅屋前觀望,那會有怎樣的景象?詩人會有怎樣的嚮往和感情?假如你就是詩人杜甫,請以“無雨的春天”為表現內容構思一段話,然後開展口頭作文比賽。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着如下的一些問題,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引起重視的:

1、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地方未能因勢利導,使得環節間的過渡有點強制性,不是很順滑,結構不是很緊湊。

2、教學平台的設計有不合理的地方,原來是想通過小組學生的互相評比產生本組最佳作品,然後上傳作品。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不能很好地按教師意願執行,主要是學生在做完作業後不能立即、全部上傳作業,只上傳小組代表作品,使學生不能全員參與進來。教後我對教學平台進行了更新,使學生在完成作品後均可上傳作品,教師任意選擇作品供學生評價,這樣做小組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會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