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人教版國小數學教學的心得體會5篇 國小數學教學的精髓與實踐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1W

本文將分享我作為一名公文網站地編輯,在人教版國小數學教學中的心得體會。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我將就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能力的引導以及提高教學效果的策略等方面,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借鑑和參考。

人教版國小數學教學的心得體會5篇 國小數學教學的精髓與實踐

第1篇

一、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注重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數學中概念的建立、結論、公式、定理的總結過程,藴藏着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傳統教學相對比較注重結果教學。教學中如果只注意結果,學生在應用知識時總顯得比較吃力。進行這些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它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數學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識的引入和生成過程的編寫,這也正是為了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們應當改變那種害怕浪費課堂時間,片面追求提高學生方法運用能力的做法,應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於學生參與認知的教學環節,把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的探索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公式定理的歸納過程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自己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增強求知慾,從而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時,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等邊對等角,而是可以先讓學生將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對摺,讓學生髮現它們相等這個特性,從而進一步提出結論的數學理論推導過程。並且學生可通過摺痕得到添加輔助線的方法——作底邊上的高或頂角平分線或底邊上的中線去構造兩個全等的三角形,通過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導出結論;同時,通過學生親手操作,學生還會發現等腰三角形軸對稱等特性。這樣,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這種探索精神也勢必激勵學生去習,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情境教學以優化的情境為空間,以創設情境為主線,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投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情境教學講究強調學生的積極性,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提倡讓學生通過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實踐感受中逐步認知,發展,乃至創造,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例如,教師設計這樣的一個情境來學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剛的奶奶家裏的三角形鏡弄碎了,想重新配一個,該拿哪一塊?請你給她拿個主意。問題提出後,學生們十分感興趣,紛紛議論,連平時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學生們學習的主體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在不知不覺中投入了數學課堂的思維活動之中。

1、數學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問題是數學的靈魂。課堂上,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激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獲得積極心理滿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這一點,可以用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求知慾。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間製造一種“不和諧”,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相關的情境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小而具體、新穎而有趣、具有啟發性,同時又有適當的難度,與課本內容保持相對一致,不要運用不恰當的比喻,這樣不利於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和準確使用數學語言能力的形成。教師要善於將所要解決的課題寓於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懸念,把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出發點,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學習。

例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創設出如下誘人的問題情境:而這正是要學的課題。於是教師便抓住引出課題,再引導學生分析畫法的實質,並用幾何語言概括出這個實質,即這樣,就由學生自己從問題出發獲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導學生根據上述實際問題的啟示思方法。除創設問題情境外,還可以創設新穎、驚愕、幽默、議論等各種教學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學內容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讓學生深切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這正象贊可夫所説的:“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2、教師要傳授知識,更要育人。如何在數學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學中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法國著名數學家包羅朗之萬曾説:“在數學教學中,加入歷史具有百利而無一弊的。”我國是數學的故鄉之一,中華民族有着光輝燦爛的數學史,如果將數學科學史滲透到數學教學中,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於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學生素質,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的良好風氣有着重要作用。

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適應地選擇數學科學史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比如圓周率π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常數,是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比。為了回答這個比值等於多少,一代代中外數學家鍥而不捨,不斷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其中我國的數學家祖沖之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為了讓同學們瞭解這一成就的意義,從中得到啟迪,我選配了有關的史料,作了一次讀後小結。先簡單介紹發展過程:根據這一段教材的特點,適當選配數學史料,採用讀後小結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人類對圓周率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也是學生深受感染,興趣盎然,這對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探索精神有着積極的意義。

人教版國小數學教學的心得體會5篇 國小數學教學的精髓與實踐 第2張

第2篇

一年級知識講授內容不太多,關鍵是養成習慣的培養。課堂上應重點抓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磨刀不誤砍柴工,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課堂教學就會得心應手。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國小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於分散。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如杜曉夏老師的《垂直和平衡》就創設一個學生非常直觀的情境引入教學內容,這一直觀的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活動,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動地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託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着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小數除以整數》時,老師以自己逛商店買蛋糕入手,引導學生去找解決問題,這樣使學生對學習不陌生,又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於"學玩"結合的活動中,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如杜老師的《垂直和平衡》中安排大量的動手操作的時間,讓學生在折一折、畫一畫、擺一擺中認識感知平行四邊形的形狀。

2、重視遊戲活動。愛做遊戲是兒童的天性。特別是國小生通過遊戲能激發學習興趣,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慾望,積極主動地學習。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為我的課堂教學增加了大量的寶貴經驗。我會將學到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第3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可見,要讓學生會學,得讓學生想學,對學習感興趣,那麼,作為老師就得想辦法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本人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給予高度評價,並作出肯定,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功感,使學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時激發再學習的慾望。

例如,我讓學生獨立完成“用直尺和量角器畫已知直線的垂線,”而後,我讓畫好的學生説是怎樣畫的。學生説:“先畫一條直線,並在這條直線上找一點,然後用量角器的中心和這個點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和這條直線重合,在量角器90度刻度線的地方上點上一點,把剛點的這一點和直線上的這一點連接起來,這條線就是已知直線的垂線。”我又讓學生説出當時是怎樣想出這種畫法的,學生回答道:“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相交成的角是直角,而直角是90度,我就想着用量角器畫出90度的角。”當時,我立即對這位孩子的想法給予了肯定,並作出高度評價-----丁瑩同學非常聰明,他能把我們剛學過的“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和“垂線相交的角是直角”聯繫起來思考,他不僅開動了腦筋,而且會動腦筋,希望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碰到新的問題時,會像這位孩子一樣去思考問題,把我們學過的知識聯繫起來綜合考慮,分析解決新問題。此後,這位同學在課堂上思考問題更積極了,思路也很廣,也很特別,在他的帶動下,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有一定的提高。

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愛因斯坦曾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能提出問題,説明學生對事物進行了觀察,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其含義。在教學中,我就是採用啟發式,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致最終解決問題。如:在解答兩、三步計算的應用題時,我常常先讓學生自己讀題,理解題意,分析已知條件能解答哪些問題,在分析中發現問題,並把問題一一提出來,根據已知條件一一解答再看解答出的這些問題中哪些能幫助解答最後的問題;或者看最後的問題需要什麼條件才能解答,再看看需要的條件中是否給出這些條件,按理往下推,直到題裏有條件能解答新問題為止,最終尋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長期進行這種分析思考的訓練,會逐漸養成勇於探索問題的好習慣,變得思維敏捷,聰明好學。

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説:“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在問題的解決中。老師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時,讓學生自己感悟,最終找出問題的答案,這種方法比老師直接給學生講解,使學生明白問題的打啊要強得多,雖然都是弄懂問題的答案,但是學生明白問題答案的途徑就不同,前者學生的思維是作過激勵鬥爭的,是一種內化過程,後者學生的思維過程是跟在老師後面完成的,是平穩過渡的由眼到手的簡單過程,前者具屬探索性學習,後者是接受性學習。因此,前者的學習會有所發現,價值遠遠超出後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當老師的,特別是數學老師,不要嫌學生思維遲緩,耽誤課堂時間,而把自己的分析思路嫁接給學生,取代學生思維,違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試試看,一開始我們給足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當訓練有數後,你的收穫是驚人的,可喜的。

第4篇

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

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

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裏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第5篇

九年義務教育從根本上來説是國民最基礎的素質教育。國小數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理應當堅持聯繫教學實際,堅持面向全體,堅持全面發展,堅持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個性發展,堅持打好基礎、發展智能、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作為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是深化每一個學科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緊迫任務。

1、繼續切實抓好基礎知識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與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並不矛盾,而且,基礎的數學知識和基礎的數學技能是我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因此,必須繼續紮實抓好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質、法則、公式、數量關係和解題方法等基礎知識。

2、重視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智力指的是人的認識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種認識能力的綜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其中思維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個人順利完成各種活動所必需的、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徵。數學能力是一個複雜的整體結構。從教材的角度説,國小階段應着重培養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具有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重視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興趣是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參與某項活動和渴望探求真理,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意識傾向。學習興趣與學生的學習有着密切的關係,是學習入門的先導,是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特別是國小生,對學習數學是喜歡愉快,還是厭倦畏難,直接影響知識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的發展。

1、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和學是辯證統一的。教――不是把現成的數學概念、定律和公式傳遞給學生,而根據知識的內在結構和學生的學習規律,提供現象和問題,創設思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索。學――不是吞嚥現成的數學概念、定律和公式,而是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全身心地投入到聽課、討論、問難、解答、實驗操作、練習、總結評價等系列學習活動過程中。

2、堅持面向全體,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義務教育是全民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為了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確立基本的學習水平標準,以構成學習目標的第一層次,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順利通過標準。在此基礎上,提出更高層次的學習水平要求,構成第二層次的目標體系,以滿足學有潛力的學生深入學習。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熱情關懷,要分析產生困難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補差,堅持每個例題、每個小節、每個單元的知識及時補救,及時過關。

3、堅持“適應性”與“發展性”相結合。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一切新的學習都是在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學要研究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研究新舊知識間存在的共同要素,研究新舊知識間存在的共同原理,使新的知識很快能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同時,充分估計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把握學生髮展的最大可能性,從而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最大可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4、堅持“過程化”教學原則。“過程化”一指重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二指重視教學活動的思維過程,三指暴露知識的形成過程。 學習數學,記住揭示數學規律的各種結論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視學生參與探索的過程,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都由學生自己完成;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做的,教師只起引導作用。學習數學,不能忽視數學活動的思維過程,如定律、公式的論證、推導過程,解題的分析思考過程等。同時還要重視暴露知識的形成過程,如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等。

1、仔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過程。而實現這一過程的前提取決於教師對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鑽研、理解和把握。教師鑽研教材時,要對教學內容從整體上有比較全面、深刻的理解,明確所教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後有發展;明確所教知識與相關知識的聯繫,做到豎成線,橫成片。

2、制定全面、恰當、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全面是指教學目標必須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養學習習慣等方面。教學目標要恰當是指教學目標不能一般化,抽象化。在一節課裏,哪些知識需要理解,哪些知識需要簡單應用,哪些知識需要綜合運用,通過什麼手段培養學生什麼能力,結合什麼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都要明確具體。只有目標明確具體,可操作,才能對教學具有導向、調控作用。

3、合理組織教材內容。教材的知識結構是按照大綱順序編寫成教科書形式呈現出來的。它不是現成的理想的數學知識結構。因此,教學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應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加工、重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考慮數學知識的科學性,着眼於知識的承上啟下和本節知識的深化、完善,形成較為有序的知識結構,又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把知識結構與思維統一起來,使之有利於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

4、合理安排教學環節,恰當分配教學時間。不同的課型,其教學環節不同。如新授課一般包括複習、引入新課、學習新知、練習、小結評價等基本環節,練習課一般包括檢查複習、提出練習的目的要求、課堂練習、反饋調節、佈置作業等環節。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合理選擇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