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明湖居聽書》教案5篇 《明湖居》聽書教學精華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01W

《明湖居聽書》是一套優秀的教學資源,也被稱為“國學經典聽讀”。本教案以誦讀為主線,以古文閲讀、語言表達實踐為發展目標,旨在幫助學生增強對經典文化的理解和興趣,提高語言表達和文學素養水平。

《明湖居聽書》教案5篇 《明湖居》聽書教學精華

第1篇

1、學習作者用生動的感受和形象的比喻表現人物的方法。

2、學習場面烘托、人物映襯、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1、劉鶚,清代學者,被海內外學者譽為“小説家、詩人、哲學家、音樂家、醫生、企業家、數學家、藏書家、古董收藏家、水利專家、慈善家”。

2、本文節選自《老殘遊記》。《老殘遊記》,是我國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説之一,中國四大諷刺小説之一。魯迅將《老殘遊記》和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曾樸的《孽海花》,並稱為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説。

抑揚頓挫 入耳動心 不絕於耳 粗布衣裳 毫無分別 鴉雀無聲

第1段,先介紹一個彈三絃的男人的形態、技巧。這名男子長相醜陋,但氣質沉靜;一出台貌不驚人,彈奏三絃也無人留神聽,後來用輪指,才看出其功力不凡,叫好聲不絕於耳,仍壓不下琴聲,這的確是很高的境界。但這才是開場鑼鼓。

第2段,寫黑妞的出場和演出效果,也是先抑後揚。黑妞的出場,衣着打扮,並無驚人之處,取琴彈唱,只是一般聲響,直到後來,才漸漸顯出她的真本事。從“羯鼓一聲” 響起,到“以為觀止”,極言黑妞彈唱的美妙,已經不亞於白居易《琵琶行》中對彈唱技藝的描寫。不料黑妞也是陪襯,是為描寫白妞再作鋪墊,好戲還在後面。

第3段,通過聽眾的議論,為寫白妞的高超技藝設置懸念。文章先讓觀眾誤以為黑妞即白妞,誇讚她的'技藝高不可比。一句“黑妞是白妞教的”,説明白妞遠遠超過同門學藝的姐妹。接着再議論黑妞唱是“可學”的歌唱,而白妞則是“不可學”的天籟神韻。最後説以賣唱為生的人只能學到黑妞的一點兒,而黑妞則是學白妞的,白妞的水平,真是神乎其神。這段議論層層追加,登峯造極。

第4、5段,是正面寫白妞説書,這是文章的重頭戲。先寫白妞登台,也是貌不驚人。但一舉一動,一顧一盼,竟然使觀眾為之傾倒,正是未曾出聲,光是眼神就攝人心魄。後來寫白妞説書時,作者運用大量新穎的、貼切而形象的比喻。

第6段,把對白妞的誇讚再推進一層,即借一個懂得音樂的湖南少年之口,把白妞的高超技藝加以既理性,又十分誇張的總結。唯有理性的分析,才使誇張可信。

文章極善於運用鋪墊和襯托的手法刻畫主要人物,如以琴師襯托黑妞,以黑妞襯托白妞。而每一個段落裏又有鋪墊襯托,層層而上,達到登峯造極的效果;作者還善於使用側面描寫手法,通過觀眾的議論,感受演唱者的成功;作者也善於用形象的比喻來寫聲音。聲音是看不見、摸不着的,要寫好聲音,一般離不開形象。如用“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來寫白妞的高音部,將聲音的魅力渲染到極致,與歐陽修的《秋聲賦》、白居易《琵琶行》可謂異曲同工。

【思維訓練】(根據學生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着兩丸黑水銀”,這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2、“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掉在地下都聽得見響”,這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它的作用是什麼?

4、作者把白妞的演唱與登泰山聯繫起來。這二者的聯繫點在哪裏?

5、本文以寫聲音為主,聲音看不見摸不着,而讀來十分真切。請你找出例句説明原因。

6、文章描寫白妞的聲音有什麼變化?它們有什麼作用?

7、觀看白妞的表演,台下聽眾的感覺有什麼變化?它們有什麼作用?

《明湖居聽書》教案5篇 《明湖居》聽書教學精華 第2張

第2篇

1、領會課文運用聯想、比喻描寫音樂形象的寫法,提高欣賞曲藝藝術的情趣。 2、學習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來突出主要人物的寫法。【課時安排】2課時

學生查字典、看註釋,掃除文字障礙,熟讀課文。查找作者資料,瞭解寫作背景,增加知識積累。

聽《秋日私語》序曲中的主旋律,聽完後思考並回答在這段音樂中你聽到了什麼,感覺怎樣?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遊記》第二回,題目是編者加的,略有刪節。作者劉鶚(1857 —1909),字鐵雲,筆名洪都百鍊生,清末丹徒人。《老殘遊記》和《官場現形記》(李寶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孽海花》(曾樸)並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説。

鶚( ) 偌( ) 錚縱( ) 羯( ) 囀( ) 塢( ) 看坐( )

1、作者寫白妞的演唱極有層次,請在文中找出關鍵詞語:

演唱的高潮——演唱的結束——2、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幾個階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例如:“初不甚大”——“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通感 用感覺設喻,表現聲音的甜潤,使人舒暢)瞭解通感的知識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此段文字和《明湖居聽書》一文在描寫聲音的方法上有何異同?

(1)明湖居聽書主要是聽白妞説書,但在白妞説書之前,又寫了誰的演唱?其演唱技藝如何,從何得知?若和白妞相比,其技藝如何?

(2)好的歌手還應有好的樂手來伴奏,那給白妞、黑妞伴奏的是誰?其彈奏技藝如何?(3)作者為何要寫黑妞的演唱、琴師的彈奏?(4)黑妞出色的演唱、琴師不俗的'演奏,特別是白妞超羣絕倫的演唱,這樣的演出陣容肯定是頗具吸引力,頗具轟動效應,文中有無相應的文字能印證這一點?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5)面對如此精彩的演出,觀眾的反映是怎樣的?六、鞏固練習

1.《明湖居聽書》選自《 》,作者 。和該書並稱晚清四大譴責小説及作者分別是《 》、《 》、《 》。

⑴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幅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

⑵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裏,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

“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裏,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左手挎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

“……半低着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將鼓捶子輕輕地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台

(2)“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此句用_____的修辭手法。

第3篇

劉鶚(1857-1909) ,原名孟鵬,字雲摶,後字鐵雲,發表《老殘遊記》時署名 “鴻 都百鍊生”,江蘇丹徒人,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學識博雜,精於考古,在算術、治河、醫 道上家學淵源。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因為設平糶局賑濟饑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後病死迪化,時年五十三歲。

2、白妞出場之前都寫了哪些內容?運用了什麼寫法?對寫白妞有什麼作用?

3、試分析白妞説書的過程,畫出運用了通感的句子。體會其作用。

2、明確: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議論。寫琴師貌甚醜陋, 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後輪指彈奏,動人心絃,突出輪指彈奏的技藝高超,為後文為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伏筆。

明確:説明濟南掀起白妞熱/ 説唱藝術雅俗共賞/ 演前嘈雜反襯演中肅靜

明確:寫黑妞是為襯托白妞,又可省去後文寫白妞裝束的文字。

1、 寫觀眾的反應:感覺妙——伏帖——暢快——暗暗叫絕——屏氣凝

用感覺設喻:“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

用視覺設喻:“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彷彿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用日常生活中易體會的聲音設喻:“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在日常經驗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1、利用通感手法寫一篇練筆,描寫一段精彩的演出場面或比賽場面。

第4篇

(一)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藝術,作者是怎樣側面進行了細緻的描寫的?

分析:白妞出場之前,作者先以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議論來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藝。

先寫戲園的盛況:白妞説書本來是下午一點才開始,可是老殘進園子時,才不過十點,這個大戲園子已經坐得滿滿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個錢,才弄了一條短板凳,在人縫裏坐下,到十一點,那些一向等他們到齊了才準開演的官員們,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帶着家人,陸續來了,不到十二點鐘,幾張空桌俱已滿了,還不斷有人來,只好搬張短凳,安插在夾縫中。

來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談闊論,有的嘁嘁喳喳,什麼話都聽不清楚。

作者通過這一張時間表,一個人物分析,幾筆動態描寫説明了以下幾點:

(1)説明在濟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熱,為了欣賞白妞的演唱,人們不惜提早幾個小時趕到戲園,就是那些早已在戲園定了桌座的撫院、學院的貴人們也不例外;甚至有些連飯也顧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戲園裏買燒餅油條充飢。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説書的無窮魅力,為白妞出場渲染出濃烈的氣氛。

(2)説明白妞的演唱藝術雅俗共賞,對各階層的人都有吸引力。從側面襯托出其藝術造詣之高。

(3)對戲園裏嘈雜場面的描寫,為白妞出場的肅靜埋下了伏筆。一個是“什麼都聽不清楚”,一個是“連一根針吊在地上都聽得見響”,兩相對照便襯托出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

再寫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評論。寫琴師用先抑後揚的手法,先寫他“甚為醜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兩個小調;然後就寫他那絕妙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心”,引起台下不絕於耳的叫好聲。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也是從兩方面入手:先描繪她的外貌,再重點寫她的演唱,“字字清脆,聲聲宛轉”,“轉腔換調”,“百變不窮”。聽了她的演唱,就覺得“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①詳寫黑妞的外貌,是為白妞出場時的裝束描寫作伏筆,後面用“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就可以省去不少筆墨。

②把黑妞的演唱寫到歎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

然後結合觀眾的評論,説明:“他的調門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處人説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説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二)文中白妞進行了哪些正面描寫?其作用是什麼?

分析:文中的正面描寫從出場、演唱和反映三方面來描寫白妞的演唱技藝。

(1)白妞出場:對於白妞的出場,先寫她的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然後着重以梨花簡的幾聲丁當,鼓錘子的兩下輕點以及兩眼的一顧一盼,來寫她出場時的動作和這些簡單的動作所產生的效果。

(2)白妞説書:描寫白妞説書是本文的重點內容,也是本文的精華所在。為了更清晰地表現這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作者首先根據白妞演唱時聲音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把整個演唱過程分為:

五個階段,完整地表現了演唱的全過程,這樣就便於讀者從整體上體會白妞説書的全局。

當然光有這樣段落的劃分,還不能表達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如果在描寫上不比對黑妞演唱的描寫更加具體與美妙,便不會產生“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效果,觀眾所説的黑妞“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在寫作上,就沒落到實處。為此,作者又從聽眾的感受出發,用了大量的比喻,以人們的感覺和視覺形象,賦形於聲,把每一個階段又作了聲聲入耳,歷歷在目,句句銘心的細緻描寫。

(1)有的用人們的感覺(感受)設喻,比如王小玉初唱時那種並不甚大的聲音,聽起來使人感到甜潤、舒暢,聽起來“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作者通過這個比喻把人們的感覺器官與聽覺器官溝通起來,使音樂成為一種不但可以用耳聞聽,而且可以用心來感受,從聲音中體驗到身心的愉悦與歡暢。

(2)有的是用視覺設喻。比如描寫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的聲音時,説它“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在描寫那“迥環轉折”,“節節高起”的聲音時,又用“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這樣就把轉瞬即逝,過而難留的音樂,用層層疊疊的山峯形象凝固了下來,形成一幅由聲音構成的立體圖畫。

如果説用層層疊疊的山峯來比喻一句比一句更高的演唱,在讀者面前所出現的,還只是凝固的、靜止的畫面,那麼,當作者在描寫那“陡然一落”,“千迥百轉”的聲音時,就選用了一個活動畫面,用一條“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穿插”的飛蛇作比,把白妞那輕快、曲折、甜潤、宛轉的`歌聲寫活了。

作者以視覺設喻不但善於繪形,而且還點染以色彩。比如描寫“陡然落下”,“忽又揚起”的聲音時,作者就選用了一個“東洋煙火”上天的比喻,使揚起的聲音形、色兼備,更體現了白妞演唱的美妙。

(3)作者也選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見的容易體會的聲音作比,來描繪那些不容易體會的、難以描述的演唱,如用“花塢春曉,百鳥亂鳴”來比喻白妞的演唱和琴師的輪指彈奏相和相合的聲音,以“百鳥”突出多種聲音交相配合的音樂效果。

作者通過這多角度的描寫,精彩的設喻,便淋漓盡致地描繪出白妞演唱的妙處。通過他的描寫,觀眾對白妞的演唱,似乎不但能聽到甜潤清麗的歌聲,而且可以看到參差錯落,起伏跌宕的形象,不但可以欣賞到那委曲宛轉,盤旋穿插不斷流動的音響,而且可以體會到沁人肺腑,令人輕鬆暢快的感受。

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在描寫中除了運用大量比喻以外,作者也還反覆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層層烘托,步步映襯。

從總體上説,作者一共寫了三個人物,但卻並不平均使用精力,寫琴師是為了襯托白妞,寫黑妞更是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藝。

(1)在對同一人的描寫中進行對比。如寫老琴師,初時“隨便和了和絃,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這樣前後一比就突出了老藝人演奏的成功。寫黑妞的表演,是用“錚錚”,“丁丁當當”看似平常的伴奏和那“百變不窮”歎為觀止的演唱進行對比,來突出黑妞的動人歌喉。寫白妞則是以她那相貌的平常和演唱的絕妙進行對比,以增強讀者的美感享受。

(2)通過人物的評論進行對比對黑妞的演唱,人們議論説:“他(黑妞)的好處人説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説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議論的重點不在黑妞而在白妞,處處説白妞的好處;而對白妞的演唱,在觀眾中也有議論,議論的重點仍在白妞,總覺得聽了白妞的演唱那“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三日”,改為“三月”才透徹些。通過議論的對比就更突出了白妞的演唱的精妙。

(3)通過觀眾的不同反映進行對比對琴師的彈奏,台下是“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對黑妞的演唱,台下是“談心的談心,説笑的説笑’,“滿園子裏聽來都是人聲”,而對白妞的演唱,台下卻是“叫好之聲,轟然雷動”。通過觀眾對三人演出的不同反映,也突出了白妞演唱的技藝。

第5篇

教材情況:《明湖居聽書》是滬教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單元主題是“技藝超羣”。本單元的五篇文章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中國民間藝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藝,表現了中華民族心靈手巧的特點,這是一筆值得繼承的寶貴財富。本文雖然選自晚清四大譴責小説之一的《老殘遊記》,但我認為更主要的是從美文的角度節選的。本文雖然選自於晚清四大譴責小説之一的《老殘遊記》,但是它雖有人物描寫,卻主要不是向讀者昭示人物性格,雖有情節結構,卻主要不是告訴我們有多麼曲折的故事,雖有環境描寫,卻只是作為音樂的佈景。它就象一篇描寫音樂的散文一樣,堪稱一篇美文,想象極為豐富,語言妙不可言,大量運用修辭手法,把王小玉説書的魅力描寫得出神入化,讓人歎為觀止。為此,我大膽把其上成一堂音樂、文學欣賞課,集中力量聽音樂、評語言、寫音樂,讓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學生情況:我所教授的是七年級(1)班,他們聰明、思維活躍,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很強,但是語言感知、感性體味能力卻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1、知識與技能:賞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傳統説唱藝術的魅力,激發對文學音樂藝術的熱情。

教學賞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最近我們學校在舉辦校園歌手大賽,本班也有好幾個參賽的同學,但本班有部分同學並沒有去現場,如果讓你向沒有去的同學描繪你唱的歌曲,你會怎麼説?(請同學起來説)

我們都知道聲音無形無色,轉瞬即逝,如何能用語言把它描繪出來?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嘗試,我們發現這並不容易。那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晚清的劉鶚,他是如何用文字給我們留下一段絕唱的。現在請把書翻到三十二課,繼續來學習劉鶚的《明湖居聽書》。

1、聽同學朗讀第五自然段,並在聽的過程中,圈畫出聲音的變化。

2、那麼在聲音變化的過程中,它的特徵又是怎樣的呢?請你找出正面描寫音樂的句子。

鋼絲:尖細、高亢、有力 登泰山:險、奇、不斷升高

黃山飛蛇:輕快、迴環、多變 東洋煙火:形色兼備,多姿多彩

(1)用感覺設喻 (2)用視覺設喻 (3)用容易體會的聲音設喻

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放一段音樂,讓學生閉目傾聽,然後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手法,先總體上把握音樂,再運用比喻等手法,描寫聽覺。之後,師生共同賞析,有助於提高學生使用視覺、味覺、等感官來描繪聽覺的能力

王小玉是幸運的,在那個科技手段不發達的年代裏,她遇到了知音聽眾劉鶚,劉鶚將王小玉美妙的説書用他那支生花妙筆寫出來,流傳後世。那賦聲以形、賦聲以色、賦聲以味的風韻讓今天的我們有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去咋舌、去歎為觀止。但是,通過最後的實踐,我發現,其實你們也有這樣的一支筆,這隻筆就在你們的心裏。

本學期我在七年級(1)班開了一節《明湖居聽書》的公開課,現結合本課的教學實踐作如下反思:

本文結構並不複雜,學生梳理起來並不難。但其中的音樂描寫,才是本文的精彩之筆。本教案刪除一切旁枝,不講通感誇張,略講烘托渲染,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對無形音樂的傳神描寫”,擬用一課時完成三項任務:分析文中的音樂描寫方法,欣賞一段音樂,學習描寫音樂。以音樂導入課文,以分析音樂描寫方法為課堂重點,以欣賞品評音樂結束本課教學。

首先,立足於文章的音樂描寫,作者準確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節奏,因此我讓同學們先找出音樂的變化階段,並在黑板上畫出變化圖。“初不甚大”——演唱的`開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陡然一落”——演唱的繼續發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超;“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五個階段,完整地表現了演唱的全過程,這樣就便於同學們整體上把握白妞説書的全局。同時這樣的一個環節也讓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

其次,評析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多角度生動設喻。音樂本是聽覺上的感受,但作者卻通過其他的各種感覺來表現的,化無形為有形,十分生動形象。在整體把握音樂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更細緻地品味語言,感受其説唱的魅力。

最後,將音樂描寫的方法融會貫通到自己的寫作中去。聽節選的二胡名曲《賽馬》,並用文字描繪你所聽到的音樂。這一環節為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所選音樂節奏感強,變化明顯,便於學生描繪。

當然在授課中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本課時是第二課時,主要分析第五段。但卻沒有對第一課時的內容加以複習,直接分析本段,較為突兀。第二、朗讀不夠。朗讀是學習文言文常用的一種方式。在授課中,雖然有學生的朗讀,但還不夠。第三、在最後描繪音樂的環節,由於時間關係,較為倉促,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同時也沒來得及朗讀同學們寫的語段。

總體來説,這堂課基本上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課對於欠缺的地方,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