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6篇 《楓橋夜泊》教學案例:挖掘詩歌意藴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3W

本文圍繞《楓橋夜泊》展開教學設計,旨在通過詩歌的欣賞與分析,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與審美素養。文章涵蓋多個方面,包括背景介紹、文本分析、意境揭示等,以期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6篇 《楓橋夜泊》教學案例:挖掘詩歌意藴

第1篇

2、藉助註釋理解詩意,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和熱愛我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感受古詩意境,體會使人情感,並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導語: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樑成為當地三百餘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遊人嚮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楓橋夜泊》究竟在散發着怎樣的魅力呢?這節課,咱們將一同去感受。

過渡語:《楓橋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詩,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聽一聽?

為了讓你們能讀得更好些,老師給大家提幾個小建議,待會,同學們先一個人自由地讀讀這首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明白了嗎?

過渡語:古詩雖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豐富的情感,要學好古詩,咱們就得細細地去體會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詩所包含的意義才能更好的體會它所要表達的感情。下面我們進一步學習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1、課件出示月落烏啼霜滿天學生試理解月落和烏啼以及霜滿天的意思。

5、教師配樂吟誦古詩,學生閉眼想象詩文所描繪的畫面。

通過學習,我們一步一步走近了這位詩人,也走進了他的內心世界。同學們,你們想進一步瞭解瞭解這位著名的詩人嗎?

進一步認識了詩人張繼,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時的心情。你能通過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哪位同學能自告奮勇地試試?

9、作者在詩中沒有寫一句傷感失落的話,但通過八種景物,描繪了一幅寧靜、幽暗、寒冷而又美麗的江南秋夜圖,傳達出他濃濃的愁緒,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學們,以後在你們的習作中也可以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過渡句:同學們,張繼借《楓橋夜泊》抒發了千古一愁,你們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鬱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沉淪,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奮發。而張繼呢,變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師:同學們,最後讓我們在這優美的樂曲聲中背誦全詩結束我們今天的課程。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6篇 《楓橋夜泊》教學案例:挖掘詩歌意藴 第2張

第2篇

3 邊讀邊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 邊讀邊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對愁眠的心情

1、 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濤聲依舊》,大家聽過嗎?這首歌,不但曲子好聽,歌詞也寫得相當出色。大家看,這是其中的兩句——

歌詞中有一個詞叫無眠,誰知道無眠的意思?因為發愁而無法入眠,也稱一個詞就是——愁眠

2、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那麼,這是從哪裏傳來的鐘聲呢?大家看——

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從詩中看,這是哪裏的鐘聲?

3、為了聽到這鐘聲,詩人等了十年,整整十年,可見這鐘聲的魅力!那麼,這鐘聲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就在一首詩中寫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高啟所寫的鐘聲,也是寒山寺的鐘聲。讓人奇怪的是,每次經過楓橋,每次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高啟總會想起一個人,誰?

4、張繼是誰?為什麼幾度經過都要憶張繼呢?大家看——

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來,我們一起讀!

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寒山寺又名楓橋寺,因為它就在楓橋的邊上。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麼呢?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預設: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寫鐘聲?鐘聲的魅力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呢?張繼是誰?

導語:問得好!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

請大家打開課文,讀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覆讀,一直讀到流利了、順口了為止。

讀得不錯!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翹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讀得一絲不苟!誰再來讀一讀,不但通順流利地地讀,而且有板有眼地讀。

讀有味道!不用我説,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我們一起讀!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後三個字我來讀。

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後順序調換一下,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後三字。

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那個節奏,那個味道。

1、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

讀《楓橋夜泊》,有人讀出的是憂愁,有人讀出的是寂寞,有人讀出的是淒涼,也有人讀出的是寂靜。

請大家靜靜地默讀《楓橋夜泊》,看看註釋,看看插圖,聯繫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感覺和情緒。

楓橋夜泊的時候,張繼睡着了嗎?從那個詞看出來的?(板書)

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麼?讀讀第一句詩,看到了什麼?

因為愁眠,張繼看着月亮漸漸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

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麼?想像一下,那是怎樣的江楓?

那是被霜打過的緣故。秋風吹過,你看那江邊的楓樹——

落葉飄零,江楓瑟瑟。多麼悽清,多麼孤寂的畫面啊!

那麼,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麼呢?找一個詞來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見的漁火。

幾聲淒厲的烏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當烏啼聲飄過,茫茫秋夜反而變得更加沉寂。還聽到了什麼?

大家知道,霜是覆蓋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寫過這樣的詩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麼可能滿天呢?難道是張繼的感覺出了問題?

想一想,夜泊楓橋的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秋霜那麼重,穿得又那麼單薄,還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嗎?其實,身體的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他的心也是——為什麼?

預設:因為他很孤獨、他考試落榜了、他思念他的親人了、他覺得自己很無助。

想到這些,詩人感覺冷上加冷,寒上加寒。此時,他最希望誰來安慰他?

所有這些景物與愁眠之間用一個字形容他們的關係是——對

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

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佈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悽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詩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在心裏輕輕地念道——

師引讀時高聲、低聲、輕聲帶讀,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去。

1、月亮已經落下去了,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景物可以相對了。只剩下詩人獨自——愁眠

忽然,就在這時侯,你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

一聲!一聲!又是一聲!聲聲敲打着愁眠,聲聲陪伴着愁眠,聲聲撫慰着愁眠。

2、這鐘聲,彷彿在説,張繼啊張繼……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張繼啊張繼,寫一寫鐘聲的訴説。

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説——

1、 古人寫愁眠時離不開明月。因為愁眠,詩人們寫下這樣的詩句:課件出示:齊讀

2、沒有明月,詩人把愁眠寄託給了誰?之前沒有人寫過,之後沒有人超越,使《楓橋夜泊》成為千古絕唱。齊讀全詩,感受鐘聲的魅力。

1、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裏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後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

2、 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儘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再陌生,儘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孩子們,這就是古詩的魅力!

第3篇

?楓橋夜泊》選自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教科書《語文》第九冊第六組第19課《古詩三首》。這首古詩具有寫景細膩、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語言生動的特點。

五年級的國小生雖已接觸不少古詩,能初步體驗到詩歌中的內容與情感,他們對古詩的學習大多處在背詩、譯詩的階段,但對詩歌的鑑賞能力仍需要進一步提升。教師在教學這首詩應適當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欣賞詩歌方法,即所謂教是為了不用教。此外,教學中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氛圍,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2、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營造有利學習的良好氛圍,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來體味古詩的內容和情感,注意培養積極的審美情趣和體驗古詩的含蓄美、韻味。

3、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螺旋上升。

2、讀懂詩句,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3、瞭解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2、(音樂聲漸弱)教師導入:同學們,聽過這首歌嗎?這是一首曾經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意藴總讓人回味不已。你們還知不知道這首動聽的歌曲竟會是出自一自唐詩呢?這首古詩僅僅描寫了幾處景物,但卻透過簡單的文字抒發了內心複雜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設計意圖:以歌曲作引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勢導入學習主題。]

[[營造氛圍,烘托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古樂曲作背景音樂,通過有感情地詩歌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聯想;以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景,引發學生的想象;通過多種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學習所得,加深形象。]

學生將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融入習作中,將古詩轉化為現代文。

收集秋天的詩,帶有愁字的詩句,張繼的詩及唐代詩人的詩,培養學生積累的興趣,擴大知識面。

第4篇

培養朗讀、品詩析句、表演詩的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1、師導語: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又以唐詩最為出色,先後湧現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一大批優秀的詩人。所以人們常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

1、齊讀古詩。邊讀邊讀邊思考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什麼時間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曉的景色,那麼我們讀的時候就應該讀出冷和靜。請聽老師吟誦一下,同學們在圖中標出景物。

5、你能按照一定的標準將這些景物分類嗎?(所見、所聽或動態、靜態)

6、這些景物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呢?文中哪一個字點明瞭作者這種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成功地藉助了這些淒涼、孤寂的景物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憂愁。你覺得是怎樣的憂愁讓作者一夜未眠呢?(讓學生暢所欲言)

8、大家説的都有道理,據史料記載,張繼是因為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中而憂愁。師簡介科舉。

9、課前老師編排了一個課本劇,同學們想看嗎?(課本劇台詞:旁白:張繼參加科舉考試,誰知名落孫山,張繼懷着無比的憂愁還鄉,途中路經姑蘇城外,將船停泊在楓橋邊上。張繼:想我張繼十年寒窗,飽讀詩書,本想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報效國家,誰知考題希奇古怪,此次趕考無功而返,我怎能對得起日夜操勞的母親,有何顏面去見家鄉父老,唉!旁白:張繼憂愁難譴,看着月已西落,聽到烏鴉啼叫,滿天飛霜向作者侵來,江邊的楓樹、江上魚船上的燈火伴着作者難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傳來的鐘聲,作者不禁有感而發。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0、請生臨場一分鐘編排後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沒有學生願意則此環節取消。)

12、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通過詩歌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憂愁,你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嗎?(已經佈置學生課前蒐集)請生彙報後帶讀所蒐集詩句。

13、老師也蒐集了一些帶愁字的詩句,大家想讀讀嗎?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鬱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棄,而張繼呢,則變愁為詩,留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那麼面對坎坷和憂愁我們應該怎樣呢?(生暢所欲言,師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愁。)

我們應該做個堅強的人,變愁為號角,催人奮進;變愁為號角,勇敢地揚起帆,去破浪遠航。

第5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説出詩中“泊”的意思。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説出詩中“泊”的意思。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1、請學生背誦學過的描繪秋天的古詩,看誰記得多。

2、導入: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關於秋天的古詩。揭題:楓橋夜泊。

3、簡介作者:張繼,唐朝詩人,湖北安陽人,早年沒做過什麼官,就南下吳越,寫下了許多詩篇,《楓橋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1、請學生自學課文。提出要求:讀準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詞,想想每句詩的意思。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蘇、城、寺、鍾;指名認讀。

(3)通過自學,你知道了哪些字詞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楓橋:姑蘇城外的一座拱形橋;……)你是怎麼弄懂這些意思的?

(4)小結:查閲工具書是學古詩的好方法。不過,僅僅靠查閲工具書還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把字詞放在詩裏去讀懂它。

1、理解課題。教師:楓橋在哪裏?(教師板畫“楓橋”)“泊”的是哪隻船呀?(教師板畫“客船”)為什麼説是“客船”呢?這個“夜”點明瞭什麼?(貼卡片“泊”)

2、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3、學習第一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教師相機板畫“月”“霜”“烏”,貼出卡片“霜”和“啼”)“霜滿天”是什麼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麼樣?(寒冷、孤獨)把這句詩的意思講一講。

5、學習第二句:你還看見了什麼?(教師板畫“江楓”“漁火”)江邊的楓樹怎麼樣?茫茫的江面上點點的漁火給你什麼感覺?(孤單、寂寞)詩人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親人,他憂愁得怎麼樣?(難以入眠)誰來説説這句詩的意思?

7、學習第三、四句:你還看見了什麼?(教師板畫“寒山寺”,貼“寺”“鍾”)寺裏還傳來了什麼?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裏)這就是第四句詩——夜半鐘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

1、這幅畫在你眼裏是這樣的美麗,但是,它在詩人的眼裏卻不是這樣的,這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詩中的哪個字寫出了這種心情?(貼出“愁”)

3、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天氣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4、請學生交流:張繼,你看到了什麼?你聽到了什麼?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麼?

5、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1、填空: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 )、( )、( )、( )、( )、( ),聽到的有( )和( ),抒發了詩人( )的感情。

第6篇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首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子清寥感受中。第二句接着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這裏既有孤獨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同時又隱含着對旅途幽美風物新鮮感受。全詩通過幾個典型的事物,畫出一幅秋夜船泊圖,襯托出了作者無法排遣的行旅之愁。

1、熟讀古詩,理解詩句的基本內容,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解釋詩句中帶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瞭解借景抒情的方法,體會詩中描繪的秋江夜泊的意境和詩人憂愁的感情。

感受詩中的自然景色之美和語言之美,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愁squo;。

重點:讀懂詩句,理解古詩,背誦古詩,體會詩人的情感。

國小語文課堂要求我們老師教學時以人為本,以文字為基礎,進行有效的課堂實教。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對今天的語文教學有很大的意義。

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多維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濃厚興趣和敏鋭度。在教學時,我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對課文中優美的、含義深刻的語句多朗讀,多體會,就能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中我注重以下三點:

1.理解詩句不忘識記生字。2.由所見引出所感。3.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我認為,對於如此優美的古詩,如果過於瑣碎地講解分析,定然會破壞其意境,影響學生對詩人思想感情的體驗。因而,我十分注重對詩文的整體把握。教學《楓橋夜泊》時,通過引導學生對詩中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景物的想象和體驗,緊緊抓住詩眼愁字,讓學生感受詩人的愁緒;通過對詩人背景材料的補充介紹,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詩人愁緒的根源。這樣的教學有趣又生動,學生也更加樂於接受。

過渡: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歷度千百年而傳誦至盡的古代詩歌更是國之瑰寶,非常珍貴,今天,讓我們再來欣賞一首古詩。板書《楓橋夜泊》,學生齊讀。

1、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史,讓一坐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樑成為當地三百餘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楓橋夜泊》究竟散發着怎樣的魅力呢?這節課,咱們將一同去感受。請大家跟着老師一起寫詩題。

1、自由地把古詩讀四遍,前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後兩遍讀出韻味,讀出古詩的節奏。(學生讀詩)

3、男女生分行讀詩。(這樣讀,才覺得有節奏,韻味)

1、請大家默讀古詩,聯繫書上的註釋,及以前學詩時的知識積累,看看自己能讀懂哪些字詞的意思,哪些詩句的意思。(還可以在你讀懂的字詞旁寫出意思)老師巡視。

當學生理解詞句時,師順勢提到:詩句中客船這個詞語。出示圖畫:哪兒是詩人客船呢?為什麼詩人的船叫客船呢?(因為詩人是從遠處的異地到達此地的,他不是本地人,把船停在這兒,所以叫客船。(預設:當學生不會説時,師指導:客是客人、遊客,在外才叫客)

師:聽你這麼一説,我彷彿能感覺到詩人那份漂泊他鄉,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1、師:古代詩詞常常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優美。我們讀古詩,除了要大致瞭解詩句的意思,還要通過想象畫面,走入詩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2、請同學們輕輕地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畫面。(配音樂)

4、古人説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説詩中的景物背後隱藏着詩人的感情,那作者當時寫這首詩時內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呢?

(生可能説:孤獨 憂愁 淒涼等等)要求學生把句子説完整。

5、詩人心中的這些情感是通過哪些景物來表達的呢?請同學們邊讀詩,邊把景物圈出來。

7、大屏幕出示:月落 烏啼 霜滿天 江楓 漁火 寒山寺 鐘聲 客船

(月亮西沉,烏鴉啼叫。月亮落下,烏鴉在樹枝上哇哇地叫着,外面的寒霜到處都是。彷彿看到烏鴉叫着,從天空中飛過。……)

讓我們聽聽烏鴉的叫聲吧。 從烏鴉的叫聲中,你感覺到了一種什麼?(環境的淒涼) 或環境幽靜。沒有別的聲音

一種空曠的感覺 詩人在空曠的環境中,頓顯孤獨啊!

(2)月落烏啼霜滿天,古往今來許多詩人都借月亮、烏鴉來表達內心的愁苦。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 王安石) 這裏的明月是宋朝詩人王安石的一片鄉愁。

明月倚高樓,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宋 范仲淹)這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鄉愁)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鄉愁。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 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

(3)、師:不同的年代,相同的明月,相同的烏啼,傳給詩人是説不盡的哀愁,此時此刻,遠在異鄉的張繼最想看到的是什麼、聽到的是什麼?

(4)、生自由表達。(可能是: 最想看到慈祥的父母 聽到家鄉小溪流嘩啦嘩啦的聲音。 看到可愛的孩子

(5)、師小結:也許他想看到慈祥的父母,可愛的孩子、美麗的家鄉……聽到朋友的呼喚,孩子的撒嬌、慈母的叮嚀……)可這一切有嗎?

師:都沒有。有的只是一聲聲烏啼,一片片的寒霜。霜滿天

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寒冷的冬天打霜時,霜一般是落在地上,為什麼他看到的霜不是再地上,而是霜滿天呢?(引導學生從天氣寒冷、及心情寒冷這兩個方面講)

在這深秋,詩人遠在異鄉,看到的只是冷月,聽到的是淒涼的烏啼,空氣中流動着寒意,讓遠在異鄉的詩人的心也感到——寒冷。

過渡:師:同學們,詩人看到這烏啼、月落、霜滿天、這江楓、漁火,這種種景物,想想他的這個夜晚是怎樣度過的呢?

(1)對身處在遠方的異客來説,都化成了一個字,那就是張繼此刻的心情。——愁(板書愁)他愁得怎麼樣?(一夜沒有睡覺或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如果學生不會説,讓學生讀詩表達這種感受)

(2)、自由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把這種感受讀進去。

(評價:我體會到了詩人淡淡的愁意; 我感受到了詩人身處異鄉的淒涼或憂傷)

過渡:正當詩人愁緒滿懷,突然,(課件:播放寒山寺的鐘聲)當!當!的鐘聲從遠處傳來。這鐘聲從哪裏傳來?傳到了哪裏呢?指名學生説

(1)噹噹的鐘聲響起來,那鐘聲透過茫茫黑夜幽幽遠遠地傳到這客

學到這裏,同學們有什麼疑問要問詩人張繼嗎?(生可能問:張繼你為什麼睡不着? 你為什麼愁啊?你到底在愁什麼啊?……)

(3)讓學生説:有誰能替張繼回答同學們心中的疑問呢?(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

師:那一年的秋天,詩人張繼去長安趕考,滿腹文采的他以為此次必能高中,結果出來,卻榜上無名。於是他坐船歸來到姑蘇的楓橋邊時,看到當時的情景,心情悒鬱,這是他為——而愁呢?(落第之愁,為自己的前途發愁。)所以,他看到的一切,都染上了濃濃的愁緒,《楓橋夜泊》生齊讀。

(4)請大家看資料,看完之後,你對張繼的愁一定有新的理解。

出示:張繼,生活在唐代宣宗、肅宗、代宗三朝。那時唐王朝政腐敗,戰火連續不斷,百姓生活十分艱難。詩人張繼將自己的詩筆聚焦於當時那動亂殘破的社會,表達對百姓生活的極度關切,為人民的疾苦而悲傷。這又是什麼之愁呢?(擔心國家命運、擔心百姓疾苦……)(憂國憂民之愁)

小結:因為戰亂,百姓生活艱難,不能為國家、為百姓分擔憂愁,又因自己前途渺茫,自己沒能實現理想,這種感受都化為了一個字——生説愁

1、出示圖片配樂。描繪詩的意境:明月西沉,樹上的烏鴉發出淒涼的啼鳴,在船上的張繼嘎腦茫茫夜色中正瀰漫着滿天的霜華。看着江邊的楓樹和江中的漁火,他難以入眠。在這樣一個寂靜的深夜,從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來悠遠的鐘聲,顯得格外的清晰。我們再一起來感受那個愁眠之夜吧。

2、古詩不僅可以吟誦,還可以用來唱,我們用唱來表達詩人的內心感受吧。(播放《楓橋夜泊》音樂)

3、現在,你想對滿懷愁緒的詩人説些什麼?(生髮表自己的見解)

4、同學們,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歡笑,有哀愁,有困難,面對憂愁,面對困難,我們一定要振作起來,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明天一定是明媚的豔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