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泊船瓜洲》教案設計6篇 “探究江南水鄉文化——《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3W

《泊船瓜洲》是一篇宋代文人張先的典型名作,通過對瓜洲一帶的自然景物、歷史沿革和人文風情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豁達氣度和人文關懷,其教學價值也日益被重視。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一份精心設計的《泊船瓜洲》教案,以期能夠引領學生領略這篇名作的魅力。

《泊船瓜洲》教案設計6篇 “探究江南水鄉文化——《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第1篇

生:是,您在我們二年級的時候給我們上過《葡萄溝》。

師:(驚喜的)是嗎?真是太好了!轉眼都過了4年了,你們都長這麼大了。那你們覺得老師有沒有什麼變化呢?

師:既然如此,我想我們就是老朋友了,大家應該不會再感到陌生了吧!那我們就開始上課吧,好嗎?

師:前兩天大家學習了《梅花魂》一課,其中有這樣兩句古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家會背嗎?

師: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你們能背這首詩嗎?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古詩也是關於思念家鄉的,請大家齊讀題目。

師:請大家注意在題目中有一個多音字,能找出來讀一讀嗎?

生:是“泊”字,在這裏讀bó,停泊的“泊”;它還有一個讀音,讀pō,湖泊的“泊”。

師:太好了,還告訴我們另外一個讀音,那就請大家給兩個音組上詞語再讀一讀吧!

師:很好,那你能給大家説説“泊船瓜洲”的意思嗎?

師:請同學們看書上的插圖,你能根據題目在圖上標出“瓜洲”嗎?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王安石。有同學對他了解嗎,起來為大家介紹介紹。

師:那老師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北宋臨川人。他視南京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年輕時,中進士。寫這首詩時,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讓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詩善於將自己的感情融入詩句,情真意切。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請大家自由輕聲的讀,注意讀準字音。

師:我現在想請兩位同學起來讀一讀,但是這兩位同學需要很有勇氣,因為我們是第一次讀,非常容易把字讀錯,不知道大家願不願意面對這樣的困難呢?

師:看來我們班的同學都敢於面對困難,那就請這位男生來讀吧!

(學生都看着老師,那個學生也沒有動。老師詢問怎麼了,有學生告訴老師那是一個女孩子。)

師:是嗎?那非常抱歉,你能原諒老師嗎?還是請你來讀好嗎?

師:原來真的是一個女生,而且是一個聲音好聽又很大方的女生,請坐。再請兩位同學起來讀一讀。

又抽了兩名學生朗讀詩歌。(發現學生普遍平舌音和翹舌音不分)

師:讀得非常好,雖然這首詩歌當中有好幾個多音字,但同學們都掌握了按照詞語或句子環境給多音字選擇讀音的方法。但是希望大家在朗讀的時候注意區分平舌音和翹舌音,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老師黑板上對多音字的注音練習讀流利,注意詩歌的節奏,要是能讀出感情來就太好了。開始吧!

(生再次按照老師的要求聯繫朗讀詩歌,有的讀給同桌聽)

師:看到同學們讀得這麼好,老師也想讀了,可以嗎?

師:謝謝你們的掌聲,真是有禮貌的孩子,你們願意像老師這樣讀嗎?

師:那就請你們好好讀給你的同桌聽吧 ,比一比誰讀得更好。

師:同學們,讀了這麼多遍,我想有的同學都會背了吧?先自己試一試看會不會背。(學生練習背誦)有哪位同學敢於第一個背給大家聽呢?

師:真是個勇敢而能幹的小夥子,我想會背的肯定不止這幾個同學,會背的同學自己站起來,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請一個同學起個頭,注意節奏。

師:果然會背了,那剛才沒有站起來的同學現在也加入進來一起試一試好嗎?

師:我們學習古詩,不但要會讀會背,還要能理解詩句意思及表達的思想感情。下面就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課文註釋以及相關的背景資料試着理解詩句意思,有困難的地方可以小組討論,也可以想老師請教。

師:看來大家理解得差不多了,哪位同學能説説第一句的意思?

生:我知道這句的意思是説: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着一條河。

師:很好,把你剛才的句子再説一遍,説得具體一點。

師:老師建議大家把它寫下來,要學會做筆記。哪位同學來説説第二句的意思呢?

生:不對,我認為應該是鐘山隔京口只有幾座山,詩人是在向京口方向望,而且鐘山是作者的家鄉,他想看到家鄉。

師:説得太好了,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那我們把一二兩句連起來説一説吧: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着一條長江,鐘山和京口也只隔了幾座山而已。學了這兩句之後,請大家找一找有哪幾個地名,把它圈出來,並標在旁邊的插圖上,標好後同桌互相看一看。

學生標註京口、瓜洲、鐘山幾個地名,師用簡筆畫表示。

師:學了這兩句我們知道詩人這首詩是在什麼地方寫的?

師:是啊,家鄉近在咫尺,但為了自己的事業卻不能回去,不知不覺春天又來了,哪為位同學能説説後面兩句的意思?

生:後面兩句的意思是“春風又把長江兩岸變綠了,明月什麼時候照着我回到家鄉?”

師:理解得很好,只是注意其中有一個字,傳説詩人在寫的時候曾做了九次改動,你們能猜到是哪個字嗎?

師:看來預習對我們很有幫助啊,是的,就是這個字。我想請同學們猜一猜王安石可能用過哪些字?

師:據史料記載,可以確定作者曾經用過“到、過、入、滿”。我們今天也有同學想到了“到”和“過”,看來也得了一些詩人的精髓了。詩人最後定稿時用了今天的“綠”字,實際上是把一個名詞用作了一個動詞,在這裏要理解為“吹綠”,請大家寫一下,並且思考,用這個綠字有什麼妙處?可以交流。

生:這個“綠”字不僅讓我們知道春天來了,還知道春風一吹,大地慢慢變成了綠色,寫出了顏色的變化,使我們覺得江南更美了。

師:太了不起了,體會得非常深刻。在春風的輕拂下,江南彷彿一夜之間批上了一層新綠,到處都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分外勾起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那我們從哪個字看出了作者的想回去?

師:一個“還”字表現出了詩人想早日回到自己的家鄉。可是他能回去嗎?

師:想“還”卻不能“還”,詩人感到了分外的孤獨和惆悵,隔江舉目眺望,不覺已是皓月初上,想象出了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現在請全班同學起立,把自己當成那位站在江畔遙望明月,深深思念家鄉的詩人一起吟誦《泊船瓜洲》。

師:我們今天學習了一首思鄉的古詩,其實以前也學過一些,我們一起回憶一下,背一背。

生回憶並背誦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楓橋夜泊》、《靜夜思》等。

師:我們在這首詩中瞭解了“綠”字的巧妙的用法,其實像這樣追求用詞精準的故事還有很多,老師這裏就有一個字要大家來選擇一下(師出示小黑板:著名詩人賈島寫《題李凝幽居》時,為一個字犯了愁,你能幫幫他嗎?鳥宿池邊樹,僧[推、敲]月下門。你覺得哪個字更能表現月夜的寂靜,為什麼?)

生思考,交流。師講關於“推敲”的故事,進一步培養學生用詞準確的意識。

師:希望同學們下來後練習默寫這首古詩,同時收集更多王安石的作品讀一讀,背一背。

師:這節課就學到這裏了,大家都非常的用心,辛苦你們了,同學們再見!

《泊船瓜洲》教案設計6篇 “探究江南水鄉文化——《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5課,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濃濃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通篇立意含蓄悠遠。

六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多首古詩,他們大部分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具有一些學習古詩的情感基礎和知識基礎,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1.知識與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本課的生字詞,並能夠達到背誦,默寫的水平。

2、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查資料的方法自學,培養運用資料解決問題,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瞭解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

1)、教師:製作好課件;反覆朗讀並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2)、學生:字典;蒐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蒐集王安石的詩句;蒐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學情,我主要採取雙主教學法組織課堂教學。下面,我把教法學法融合在一起談談本課時採取的教學策略。

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導語創設情境,簡筆畫圖片再現情境,主題音樂、情景再現、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感悟、誦讀、表達與創新。

國小語文古詩教學必須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導學生讀文、能有感情地背誦,也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師的啟發鼓勵,配合媒體課件音視頻襯托渲染,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抒發學生內心的情懷並發表獨到的見解,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所以在教學中藉助圖片、音視頻等媒體幫助學生展開想象。

1、學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1、通過有感情朗讀、背誦、欣賞情景音樂,討論交流體會等活動,能夠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提高學生情商素質修養。

2、抓好小組團隊合作學習,完善運行機制,促進學生的主體性體現,逐步實現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的協調運用,最終養成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圍繞教學目標,我依據讀——理解——感悟—鞏固延伸這樣的格局設計了以下四大教學板塊:

(一)、展示蒐集的資料,導入新課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定格古詩教學的情感基調。

(二)、初讀感知,瞭解古詩大意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為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zhong;第二步通過指點學生掌握讀詩規律(古詩中,一聲和二聲的音讀得長些,三聲和四聲的音讀得短些),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初步讀出古詩的韻味;

最後一步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對句詩的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六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三個地名比較模糊,我準備在幻燈片上展現長江簡圖,讓學生來看看三個地名,同時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看來,詩人離家近還是遠?學生也許有兩種答案,即覺得詩人離家很遠,或是詩人離家很近,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讓學生分別説出近和遠的原因,趁機引導學生抓住一水、只隔來領悟詩人實際離家的距離和他心中離家的距離,初步感悟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並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古詩的前兩行,從而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這一部分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我準備採用想象、感悟、讀詩、寫話、資料補充等手段引領學生感悟古詩韻味及詩人對家鄉的留戀和不捨之情,具體操作如下:

出示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引導學生理解綠的含義,並讓學生依據詩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樣的畫面?並用語言描述出來;接着突出又字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麼時候能再回來呢?引讀:此時此刻,詩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時照我還。遠望着美麗的故鄉,遙想着難捨的親友,詩人怎能不問——明月何時照我還。此時,學生通過誦讀最後一行詩,對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依依不捨之情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本環節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走進詩人的生活中去,想象詩人在家鄉度過了哪些難忘的時光?並寫話,在此基礎上師根據學生彙報組織引言:此時,詩人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團聚,盡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温馨還能實現嗎?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經過這樣反覆的吟誦,使學生深刻體悟作者的思鄉之情。

在學生已深刻感悟詩人思鄉、戀鄉的基礎上,出示詩人的相關資料,旨在引導學生明白詩人在什麼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詩,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感悟古詩、昇華古詩情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並適時引讀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這句詩是全詩的精華,是詩人情感的高度濃縮。在此基礎上點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詩人無邊的鄉愁,無盡的思念。

在以上分步品讀古詩的基礎上,再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這不但是迴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情感的再次迴歸和昇華。

2、思念家鄉、親人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同學們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過上述四個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置語言感悟、品讀的實踐點,引領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間

本節課我主要採取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定性和定量評價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及結果,環節的教學中對有思維或者言語閃光的學生及時給予言語、掌聲等鼓勵,沒有達到要求的提示、鼓勵他們再動腦思考;環節學習任務告一段落後,有簡單的説話、做思考題、背誦等進行總結評價,對於發言、背誦、做習題等完成得比較好的,要給予積分登記,便於每個單元教學反思和單元檢測成績統計提供補充和參考的資料。

第3篇

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泊船於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時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作者思鄉、愛鄉和急於返鄉鎮的心境。

詩句語言凝鍊,意境優美,同時反映了作者對家鄉的深切懷念和熱愛。由此可見,本文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審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鑑於以上的認識,根據教材要求,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結合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2、動用學習古詩的方法,充分理解詩意,並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詩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領會詩情,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再現詩歌描繪的情境是教學的關鍵。

首先讓學生回顧描寫春天的詩句。這樣,複習了舊知,加強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同時通過有感情的背誦把學生引入到了學詩的情境當中去,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然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説,不是第一次學古詩。因此,學習課文的開始,我就讓學生回顧學古詩的方法。然後,進行歸納,給出方法。這樣設計實際是給出了學生的學路。同時,也滲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學統一起來。通過學法的運用,促進國小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

在理解詩意中,我採取了“先扶---後放”的辦法。先扶學前兩句,“讀詩句----解字詞-----串講詩意----體會兩句話的作用”。為配合詩意的理解。教師板書,目的是在學法上“教”學生,使其掌握方法為其智力經驗的形成奠定基礎。讓學生自學三、四句,並以彙報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板書)

通過對學習方法的運用促進了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全詩大意,為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奠定基礎。

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我放在引導學生領會詩的意境上。

運用畫面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美的配樂,美的解説,美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學生在心境愉悦的環境中學習,受到了美的薰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

這樣設計,意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詩中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同進,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避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無層次的串講串問,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教學的第三個步驟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最後,讓學生動筆,完成以下的鞏固練習。避免在古詩教學中,只動口不動手的現象,通過練習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接收信息反饋。

總體上講,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第4篇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默寫。

4、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學生交流有關王安石的資料,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背背積累的王安石的詩,

並適時提示學生注意王安石與江蘇的關係,瞭解當時的創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親在江蘇南京當過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過的,因此他把南京當作第二故鄉。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就是王安石接到聖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寫下的。)

一水間(jiàn)數(shù)重(chóng)山照我還(huán)

引導學生聯繫創作背景進行理解。(明月下,遙望家鄉,自然想回家:“huán”)

a、瓜洲隔着寬闊的長江,中山距離京口相當遙遠,但在詩人筆下那家鄉似乎離得很近,這是為什麼?

(2)引導學生釋疑,在此過程中體會詩人之思鄉心切。

1、師描述情境:皓月當空,微風拂面,遠眺家鄉,詩人的心兒早已飛回故鄉。故鄉的美景彷彿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

2、引導學生將想象與現實作對比,體會詩人思鄉且無奈的內心。

1、王安石寫詩每個字都要經過仔細推敲,你知道詩中哪個字是王安石反覆推敲才決定用它的嗎?

把這些字填進去讀讀,與“綠”字比一比,“綠”字好在什麼地方?

小結:是啊!一個“綠”字,引發了我們學生多少聯想

現在,老師讓你們也來當一回小詩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該用哪個字合適?並説説為什麼。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呢?(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總結)

2、你認為這堂課應做什麼作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長進行鞏固或延伸,如配樂詩朗誦,畫畫情境圖,改寫散文或現代小詩等等)

第5篇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據説是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於國小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説,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四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他們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有描寫春天的詩句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兩個黃鸝鳴脆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等;有寫借明月而思鄉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等等;通過國小生必背古詩詞,積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書湖陰先生壁》等等,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a、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b、結合畫面、音樂、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綠的精妙,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

c、通過意境的創設、書寫作者的心聲、拓展資料的展示,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順勢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重點是通過想象江南春美景、書寫作者的心聲、背景的資料拓展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用意是本課的難點。

a、教師:製作好課件;反覆朗讀並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b、學生:字典;蒐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蒐集王安石的詩句;蒐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四年級學生的學情,下面,我把教法學法融合在一起談談本課時採取的教學策略。

蘇藿姆林斯基説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板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導語創設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閲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國小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的情懷,發表獨立的見解,揣摩人物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

因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所以我準備用以愁為主題的詩句進行師生對詩的形式引入,讓學生快速地進土詩的課堂。

之後就導入課題,再讀題、解題:重點是指導讀準泊,理解泊。

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為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huán;第二步通過範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後一步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別讀懂了哪個字或哪句詩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四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地名詞的比較模糊,我準備讓學生上黑板板畫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同時也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從而解決初讀理解上的難點。再借助板畫瞭解詩人此時人在何處(瓜洲)。

第三板塊教學為了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讀詩、換詞、想象、音樂畫面等手段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精妙,具體操作如下:

我先通過引讀法,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讀詩的興趣,反覆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

第一環節先讓學生理解綠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詩中的意思,接着通過換詞,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體會綠的精妙。第二環節主要是讀和想象。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浮現畫面,再把腦海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接着點擊春天鳥語花香的音樂,追問學生: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能不能用我們積累的詩句來説一説,從而整合了其他描寫春天的詩句。有利於創設詩韻的課堂,還激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一環節中,我結合上面的想象,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寫話,回憶家鄉的美好時光,為漂泊他鄉而思念故鄉之情做好鋪墊。

這一環節準備藉助音樂、引讀、詩人的北京資料,一步步敲擊詩人想還卻不能還的無奈的心情。這一板塊的設計是為了達成目標三,突出教學重點。

通過上述六把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置語言實踐點,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詩句輻射到其餘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情感的空間。

第6篇

t:同學們已經知道,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上的課文是——

t:沒聽清楚,誰來告訴我。有些同學漏了一個詞。你説。

t:對,古詩詞三首。哪兩首是詩,哪一首是詞,明白嗎?你説。

t:好,清楚了。記得嗎,《泊船瓜洲》是哪個朝代的哪個詩人所作?你説。

t:老師要你按這朝代的順序來排排這三首古詩詞,那麼你看看,第一首應該排哪一首?你説。

t:老師還有一個問題要考大家,對於這樣的古詩詞,一般情況下,你看了詞語手冊,你多讀幾遍,大家都不難理解。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大家去思考。這編輯叔叔在編這本書的時候,為什麼把這三首詩編在同一篇課文裏面?

s思考片刻:因為這三首詩詞都是表現了作者思鄉的感情。

t:都表現了他思鄉的一種感情。剛才舉手的同學,你也認為這個理由嗎?

t:不過,這可能是給你們的一個總的印象。這三首詩呀,把它編在一篇課文裏面,讓我們感覺到古人對家鄉,對自己親人的一種思念那種深刻的情感。他把它概括成兩個字:思鄉。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他到底是如何來思鄉的呢?我們再一首一首來看,來驗證一下他説的話,可以嗎?

t:先看第一首詩,《泊船瓜洲》。讀這樣的詩,你要去思考這樣的問題。(指板書)

t:你從這首詩當中,哪裏能夠感受到這是在思鄉呢?這是我們邊讀邊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明白嗎?

t:有那麼一點點味道,從他的讀的過程當中,有那麼一種思鄉的味道。讀得很流暢,而且讓老師讓同學邊聽邊體會到了那種情感。請坐。誰第二個來讀?

t:老師問你一個問題好不好?你能不能從這首詩當中感受到那種思鄉情?(s2:能。)説説看。

s2:“明月何時照我還”當中……“明月何時照我還”當中……

t:迴歸,什麼時候可以回到家鄉。哪一句詩的意思?

s3:月亮很圓,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圓,看到明月就想到家鄉。

t:看到月亮,那時候情就油然而生,是嗎?不然,怎麼有八月十五,有中秋,有那種團圓節。所以,“明月”它在這個句子裏,掛在天上的明月就引發我們那種思念家鄉的情感,是不是?這樣的詩還有很多。還有嗎?

t:剛才這兩位同學,從這首詩的最後兩句當中,在“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當中去感受這種思鄉情。有沒有從其他的地方去體會的。

s4:我從“鐘山只隔數重山”體會的。鐘山是他的家鄉,他現在還在離家鄉很遠的地方,隔了很多重山,他卻用“只隔數重山”。

t:簡簡單單的一個“只”,你看,這位同學在這個“只”當中感受到了那種思鄉情。剛才他的發言你們聽清楚了嗎?

t:聽清楚了,是吧。他怎麼表述的,誰再重複一遍,這個話很重要。

s5:他自己本來隔了很遠很遠,但卻説只隔了數重山,他心裏有家鄉。

t:對,心裏有家鄉。實際上他現在的位置離家鄉——(s齊:很遠很遠),但他心裏裝的卻是——(s齊:很近很近。)同學們,有的時候啊,距離的遠與近是不同的感受,儘管隔着長江,儘管又隔着好多好多的山,那麼遠的地方,但是因為心中裝着家鄉,輕輕鬆鬆的一個“只”就表現了那種思鄉情。這兩句詩當中有三個地點,你説。

t:有同學從後面兩句,有同學從前面兩句,有同學從“明月”,有同學從這個“只”來讀懂《泊船瓜洲》這首詩表達的這種濃濃的思鄉情。就帶着這種思鄉情,把這首詩裝到我們的心裏,明白嗎?

s齊:《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t:讀得很好,節奏處理得很好,剛才重點講的兩個詞也讀得清清楚楚。誰一個人來讀一讀?

s1:《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剛才我們從一個“只”一個“明月”感受到這種思鄉,有沒有同學補充一下這首詩當中,還有哪些詞當中也能看出來這種思鄉。你怎麼體會來談一談,有沒有。

t:你們都知道嗎?這“一水”指什麼?(s:長江。)這“間”呢?(s:間隔。)

t:你剛才在説這句話的時候也加上了一個“只”,只隔了一條長江。加了這個“只”與不加這個“只”,感受不一樣。來,你再説一遍,加上這個“只”把這句話重新説一遍。

t:長江夠寬吧?(s:寬)渡長江夠難了吧?(s:難)但是加上了一個“只”,它們的距離一下子就——(s:縮短了)那這個“只”其實就是——(s:思念家鄉)。所以這位同學在理解第一句的時候,能夠按照第二句詩的意思把這個“只”拿上來,這也是一種方法,很聰明的,你是帶着這種思鄉情,帶着這種理解來看第一句詩的意思。同學們,理解詩一定要這樣子去理解,明白嗎?

t:有沒有補充的?從這首詩當中也體會到這種思鄉情的?

s3:前面,他是“只”,思念家鄉用了“只”,而這裏,在異鄉的時候,在別處的時候用了“又”,表示看到春風就想到家鄉。

t:用了一個“又”以後,這一年四季變得怎麼樣了?

t:度日如年,那麼就是有一種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怎麼樣?(s:慢)又一年過去了,對家鄉的那種思念與日俱增哪。同學們,我們這樣去理解詩句,一個簡簡單單的“又”字,又有了自己的這樣一種體會。這就是學詩啊。明白沒有?

t:學《泊船瓜洲》這首詩很簡單,為什麼啊,因為這首詩你們早就會念了。但是,第二首就難了。《秋思》,那麼這首詩又是如何告訴我們思鄉的呢?一起念一念。

t:看好,困難來了,有些字也要注意把它讀準,“欲作家書意萬重。”好,重念,秋思。

t:看一看,這《秋思》當中你能看出那種思鄉情嗎?誰來説。

s1:行人臨發又開封。就是捎信的人把他封好的信又拆開了。

t:馬上要出發要走了,是吧?那麼。這時候,有一個怎麼樣的動作?

s2:因為他是有很多話都説不完。(t:跟前面一句聯繫起來了。)有很多話都是想寫卻寫不出來。

t:與前面一句聯繫起來了:復恐匆匆説不盡。這一聯繫以後呢,那種思鄉,那種情感,那種對親人的思念就湧上心頭。“復恐”,這個“復”什麼意思?

t:反覆的害怕,都已經害怕了,檢查過一遍了。現在呢?(s:再檢查一遍)第二遍檢查完以後呢?(s:再檢查)有什麼沒寫上去,又把它拆開了又看一看……反覆的看,反覆的思考,這種情感寫不完,説不盡啊。大家再來讀一讀。

t:這種情景帶給我們的是——(s:思鄉)還有哪裏可以感受得到?

s4:那個,欲作家書意萬重。這裏可以看出寫信寄給老家,寫的意思有很多很多。

t:有很多很多?(s4:對)寫不完?(s4:是)一張紙上都寫不完?(s4:對)從這裏感受到了,還有從哪裏感受到?

t:秋風也是思鄉,哦,秋天更能表達那種思鄉的情感。這種話有點難懂,你們懂不懂。來,你再仔細講講看。

t:哦,與中秋節聯繫起來了,中秋節在秋天,有意義,有它的含義在是吧?

s8:秋風吹來涼絲絲的,更能表達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t:秋風的那種寒意,催生了那種思鄉的情感。你看,他的聯想多豐富啊。

s9:我覺得,還有就是,秋風它好象可以寄託人們的思念。把他的思鄉情刮到家鄉去。

t:你感受到它好象懂人意,通人情,能夠把那種思鄉的情感捎回去。剛才我們從這首當中,從它的詩句當中,從它的詞當中也感受到那種——(s:思鄉)。帶着這樣的理解,來讀讀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