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13釵觀後感10篇 《13釵》賦予人生的痛與執着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6W

《13釵觀後感》是對經典電影《紅樓夢》中的女性角色形象的深刻思考和審視。這部電影以纖細的筆觸描繪了林黛玉、薛寶釵等十三位具有獨特個性的女性,展現了她們在封建社會中的痛苦、夢幻和堅強。通過觀看電影,我們不僅能夠體會到這羣女性所經歷的種種不容易,同時也對他們的性格及精神內核產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13釵觀後感10篇 《13釵》賦予人生的痛與執着

第1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較”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關懷與教堂外橫屍遍野殘壁斷桓的比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臉與後面負職責有擔當的比較;十三釵開始自私地搶地窖與後面代替學生送死俠義柔情的比較;士兵開始有退縮情緒,到後面英勇抗敵捨生取義的比較;孟先生帶着漢奸的袖套,之後卻冒死帶來修車的工具,貢獻出通行證;教堂小男子漢小小柔弱的年紀個頭卻充滿了大男人的大義凌然有擔當負職責,為了養父的囑託保護女孩子們,最終為了湊數走進送死的隊伍;還有十三釵風塵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後短髮藍袍的清純味道的比較,墨玉沉穩大氣有擔當與他的姐妹們的比較,墨玉對假神父開始的不屑厭惡與後面的相知相愛的比較。

電影裏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節的設計,演員的演繹,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麼感人,那麼豐滿。關於墨玉關於假神父,評價的人太多,我今日只説説配角。

軍人以人體盾牌衝向坦克,那個鏡頭異常有衝擊力,最終的班長用智慧殺敵,與敵人同歸於盡,班長在教堂外關注着這些孩子,關鍵時候開槍救了孩子們,班長將瀕死的浦生送進教堂,讓他“在温暖一點的地方死去”。軍人的英勇,智慧,俠骨柔情,在這一組組鏡頭間展現無遺。整部戲戰爭場面不多,可是表達得很充分,悲壯的情緒基調裏,有着軍人們與日本兵鬥智鬥勇消滅兩幫敵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裏的小男子漢話不多,可是異常有男子漢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釵牆進來,之後卻主動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兩個溜出去拿東西的姐姐。請求假神父留下來作為教堂的擋箭牌,女孩子的名額少了一個,他強烈要求自我冒名頂替走進送死的隊伍。——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神父的囑託。多麼讓人敬佩的男子漢啊!那個沒有現面的逃跑的廚子老陳,作為教堂裏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襯托了小男子漢的高大形象。

為什麼墨玉能提出捨生保護女學生?因為她13歲前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保護學生就是保護以前的自我。假神父的女兒如果在世,也是13歲,他是在保護自我的女兒。影片的這些細節,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浦生送進教堂,不僅僅表現了軍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後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讓墨玉為素昧平生的女學生送命準備了感情基礎。女孩子關鍵時候從地窖邊跑開,避免了十三釵被日本人發現——這讓開始還不準學生進去的十三釵們自責,感動。墨玉大姐大氣場的渲染,為後面姐妹們為她所動同意一齊代替孩子們送死做了鋪墊。一個個小細節,為影片最終蕩氣迴腸的高潮情節打好了基礎,讓人覺得十三釵們的決定自然,不會太突兀,不做作。

在橫屍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眾們的温暖和期望。

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也許奧斯卡因為歷史背景以及對中國的固有的偏見,不會給我們頒獎。可是,在我心中,這是足以勝過任何奧斯卡電影的好作品。當然,如果音樂方面能更精緻一點就更好了。

13釵觀後感10篇 《13釵》賦予人生的痛與執着 第2張

第2篇

昨天晚上了廣州婦幼保健那邊一個電影院看完了金陵十三釵,真是關注太久了,一種長期壓抑的期待總算得到徹底的釋放。

總是太多的情愫讓我無法平靜,直到現在,腦海裏還全是電影的某一個片段,某一句台詞、甚至某一個動作,都是那麼天衣無縫,而今天看到該電影拍攝的記錄片,才知道我們看到的是電影是經過演員無數的努力和枯燥無味的反覆提煉,才能看到如此美妙電影,真心為他們叫好,感謝他們的付出。

整個故事在兩大華語世界最優秀的劇作家的打磨下,圓潤通透,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災難面前的人類的救贖與愛也是無數的文學藝術多表達的主體,包括很多的電影已經成為經典,比如反應盧旺達大屠殺的《盧旺達飯店》、以及反應二戰的諸多電影,都在電影史裏畫下濃彩重墨,讓人們在直面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善良與美好。記得曾經看過黑澤明的《大海的女兒》,則是從側面講述戰後,戰爭對於人性的摧殘和人性的光芒的佳作。

而對比之前看過的諸多的經典電影,金陵十三釵依然通過另闢蹊徑,用一羣本來素不相識的人,在面對戰爭的硝煙中,走到一起。於是讓故事充滿張力。而用女性視角來審視戰爭,從而突顯戰爭中人與人由開始的的脆弱、自私、不信任,偏見、貪慾、傲慢、逐步隨着事件的推進,人性最本真的善良,積極、和對生命的渴求,對愛情的嚮往,這些人類最本源的美好,沒有因為戰爭而泯滅,反而更加的無限的放大,讓每一個觀者無不動容,這裏面沒一個是英雄,卻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毅然而然的走在一起,人性在十三釵別送上開往死亡的汽車的時候,變得那麼神聖而不可侵犯!

不想一一描述裏面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鏡頭帶給我的感動,裏面每一刻都在觸碰你心靈的最柔軟的部分,忽然想起小悦悦的事件,不禁覺得張藝謀並沒有把背景設定在那個特殊的環境裏,其實人性,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的年代,都時刻在拷問我們的良知。我們是否還保留那種最基本的真善美?

如果問我最讓我動容的情節,我到想那個日本軍官在教堂裏彈唱的那首美妙的童謠,忽然覺得真的很動容,似乎在戰爭之下,每一個都是受害者!是誰讓他們泯滅自己的善良與純真,拿起屠刀?也許一個人不是天生都是惡魔,也不是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是天使!

老婆説這電影比《讓子彈飛》好看,我想她説的是對的。

這是一部不刻意炫技的電影,故事的佈局踏實而不投機取巧。感情深藏在電影之外,餘音繞樑!

老謀子説好的電影是在很多年後,你只是別故事的某中情感打動,或者你甚至都忘了這個電影是誰演的,我想這部將能夠做到,而且做的足夠的好。

第一次寫對電影的觀感,獻給金陵十三釵!因為我深信這將是為中國式大-片正名,為中國電影帶來榮光的電影,更多驚喜,將見證他的榮耀!

第3篇

這慘痛的記憶,永遠也無法讓我們苦難深重的民族忘卻。

隔着歷史的風雲,越過歲月的塵埃,導演們一次次在銀幕上重現這一幕,《南京南京》讓所有觀眾淚奔;雕塑家們用血淚雕成凝固的歷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樹立的一尊尊雕像記錄着民族的苦難;作家們壓抑着悲痛將殘酷的戰爭濃縮為文字,字裏行間流淌着回憶的苦痛……而小説《金陵十三釵》,被改編為電影,一次次震撼着我們的靈魂!

書中以一個十四歲少女的視角來寫,她的見聞、她的感受、她的恐懼……,真實地再現了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讓我們再次感受遭受異族侵略和殺戮時的無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這冰冷的槍聲中還有一絲餘存的人性善意的温情:明知庇護傷兵可能會給教堂帶來滅頂之災,英格曼神父還是收留了無助的他們;五個死裏逃生的戰士,為了保護教堂裏的人不受連累,甘願挺身受死;……異常是文章最終,那十三個秦淮河上賣笑的女子、被自視為純潔的女學生瞧不起、認為她們無恥下流的十三個女子,卻在生死關頭毅然決然地選擇替女學生進入虎口受難……這滴着血的温情,一次次進入我的心靈,讓我的心緊緊地揪在一齊,為我們的民族、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同胞所遭受的苦頭而悲憤!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十三四歲的豆蔻年華,無憂無慮,像我們,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不會有生命危險,更不會被任何骯髒的東西玷污……可是,戰爭這個魔鬼卻會破壞這完美的一切,讓人性泯滅、獸性大發。他不僅僅斷送女孩無憂無慮的生活,並且會將她們送到人間地獄甚至是死亡。那個十五歲的少女安妮,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安妮日記》中的“我期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讓所有讀過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釵》中的金陵女子學院的女孩被心懷叵測的日本鬼子在聖誕之夜要求去為他們唱讚美歌,手無寸鐵的她們面臨的是被蹂躪被殘殺的命運!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有一面關於外國人保護中國難民的紀念牆,其中一段文字印證了十三釵的命運:每一天晚上,日本人都會來到金陵女子學院,帶走20多位十幾歲的女孩,而這些被帶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來……

掩上書卷,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公祭日的講話又一次如黃鐘大呂般在耳邊響起:“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僅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僅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期望的。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着重犯……”是的,這段歷史永遠不能被忘記!同樣十四五歲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麼幸運!但我們更要努力學習,讓我們的國家更強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為了祖國完美的明天,我們該啟程了……

第4篇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很難不被這十三釵觸動,我甚至會忘記了她們的職業——妓女。她們第一次來到教堂的時候,眉目豔麗,穿着旗袍披着貂皮,嬉笑怒罵,走起路來腰肢一扭一扭,滿是風塵女子的味道。一來就佔領了地下室,在裏面肆無忌憚地打牌,換衣服,衣衫不整地和外國人調情。

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羣女人,會為了一根琴絃而用生命犯險,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羣女人,願意用命去護着一羣抗拒她們的孩子。人性——這是我在她們身上最為觸動的一點,也是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一點。我不想談諸如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糾結這種宏大的主題,我只想説一説電影裏的這羣人體現出來的人性和感情。

張藝謀在電影裏,用了很多反轉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將這份人性和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表現得那麼動人。

電影裏的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們不是完美無缺的,她們都有缺點。那個來教堂收殮教父的外國人約翰,貪財,好色,怕事兒,應對男孩的免費修車請求不為所動。這樣的一個人,在日軍闖進教堂時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躲起來,把那羣無力的女學生丟在外面。但就是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用還在顫抖的手撐起了教堂的紅十字旗,大聲控訴日軍的罪過和教堂的不可侵犯,將那羣女學生護在身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同伴告知自我僅有唯一一個機會離開南京時説“我不能拋下那羣學生”。當然還有那羣女人,我還記得她們因為怕死把全身是傷的軍人趕出教堂時的氣憤,所以我能更清楚得感受到看到她們代替女學生赴死時的難過。

這樣先抑後揚的手法,讓這份人性更加動人。電影中的每一個正面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個特徵,都有着一份生命的鮮活。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發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電影背景便免不了戰爭的血腥和慘痛。電影的開場就是女學生在戰爭的狼藉中逃命,身後是猙獰的日軍。導演在電影開頭就不遺餘力地渲染了戰爭的殘酷和日軍的殘忍。其中中國軍人排成隊,用身體擋住坦克,讓爆破手盡力接近坦克的畫面狠狠地刺痛了我。落後的祖國啊,付出那麼多條生命才炸掉了一輛坦克,而敵人後面還有很多輛坦克。張藝謀是細節處理的高手,他讓緊接補上的那輛坦克只在鏡頭裏出現一小部分,但已經足夠刺痛人心。

那十幾個女人的出現讓我們短暫地忘了這份殘酷,將歡笑和生機帶進了教堂。敵人是野蠻的,軍人是冷酷的,女學生是驚恐而蒼白的,僅有這十幾個女人是鮮活的,笑嘻嘻的。她們來的時候是笑的,包括最終決定代替女學生赴死的時候也是笑嘻嘻的,爽朗甚至有點潑辣地叫喊要改一改自古以來“婊子無情”“商女不知亡國恨”的罵名。她們在笑,約翰教父在強裝地笑,女學生因為逃過一劫在笑,她們都在笑,笑得讓我們差一點就相信了這次赴宴不是必死,那些女人還有機會回來,直到小蚊子上車前突然爆發的哭喊,我們才突然醒悟。

導演一向沒把主角刻畫成完美無缺的英雄,人性的第一個字是人。他用小蚊子的哭告訴觀眾,這些女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會怕死,但即使這樣她們仍然選擇赴死。最終她們離開教堂時,鏡頭從空中往下俯拍——十三釵們穿過地上大大的紅十字架一個個走出去,紅十字架是救贖、生命的體現,這樣的鏡頭讓這一次離別充滿杯具和諷刺色彩。

第5篇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的心被震撼到了。我感覺自我就生活在那個硝煙瀰漫的南京。我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為日本軍卑鄙、下流的行為而憤怒;我為放棄離開已淪陷的南京的勇敢戰士們而感動。我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質而流淚。此刻,電影裏的畫面還在我腦海裏輪迴。

故事發生在1937的南京。那時的南京已經成為了所有人的噩夢,那裏被日本軍害的滿目蒼夷,已經是一片黑暗,統統籠罩在戰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屍體縱橫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聲、槍聲隨處可聞。在這戰火之中有十二個女學生和一個孤兒陳喬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們的臉上有着常人無法體會到的痛苦,有着難以傾訴的苦楚。她們失去了美麗的家園,失去了最親最親的家人。與此同時,一羣秦淮河的妓女也到教堂去避難。那些日本軍到處搜捕女學生,對女學生如牲畜般的蹂躪。更可惡的是,日本人竟然還要這些女學生在他們的慶功大典上唱歌,為他們助興。就在這火燒眉毛之時。那些妓女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個女學生。在南京的教堂,那個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為了肩上的一份職責,為了保護那些教堂的女孩子們,能安全離開那個可怕的南京,不惜自我冒着生命危險,修好了卡車,把她們帶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終沒有交代那些女人最終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們如何,僅有死。

妓女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説他們無情,但她們做的的事情卻有情有義。可又有幾個人有這種情義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時,正是這種身份卑微的人,獻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時,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淚,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麼的沉重,脆弱。一個個場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軍殘害中國人的場面,想起那三十萬觸目驚心的數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屍體,我就想哭。我真為那些日本軍隊的軍官和士兵一向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還為中國的腐敗而哭,如果那時的中國強大,日本人敢來欺負我們嗎?只要強大了,我們誰也不怕。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決於自我的國家,看你堅不堅強,強不強大。此刻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可是我們不能忘記中國歷史上的屈辱。

我們今日的幸福是勇敢的戰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在我們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為革命流過鮮血的革命烈士們……

第6篇

?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是講述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發生的故事。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片戰亂,到處都是屍體,民眾扶老攜幼倉皇出逃。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鬥,可惜中國的武器不如日本先進,損失慘重。

看到這裏,我心想:日本人太殘忍了,殺死了那麼多中國人,簡直慘無人道。鏡頭轉向教堂內,管理這個教堂的是一個外國人,他細心地照顧着中國傷兵,這一幕與日本人的殘暴行為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啊。同時藏在教堂裏的還有十三個女學生和一羣風塵女子。

有一個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殺時,躲在一個草堆中的人發出了一些聲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我原以為他們會把那幾個人找出來,誰知,他們竟然用刺刀狠狠扎進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來的刺刀上已經染上了殷紅的鮮血,我的心顫抖了一下。

雖然我早在歷史書上了解到日本鬼子無惡不作,但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還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惡了。而另一場戲,是日本軍隊到教堂搜查,女學生和風塵女子都在四處逃竄,當十四個風塵女子躲進地窖後,地窖裏發生了一場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緊緊頂住,只有一個叫墨玉的,一直説着:“讓學生進來。”而當女學生逃到地窖口時,日本人也已追到門口,其中一位學生毅然決然地帶着同學們離開了地窖,朝樓上逃去,這一刻,我看到了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安危的態度,一種是無私的態度,處處為別人考慮,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後想了很多,其實這兩種態度也就是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兩種人啊,看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心都是一樣的,有善良就會有自私啊。

第7篇

紀伯倫的《先知》裏面有段話:“生活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一切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當你們帶着愛工作時,你們就與自己、與他人、與上帝會為一體。”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釵》,收穫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

一部電影,一段時光,就是一段人生經歷,裏面有很多元素,戰爭,愛情,親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這裏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愛。

先説電影裏面的父親,被女兒冤枉是漢奸,但是血緣關係的愛,就是這樣,即使犧牲自己,也要讓子女能活的更好,父愛,母愛,永遠是最無私的。

關於彈鋼琴的日本軍官,從他的眼神和音樂裏面可以看到他有多麼的厭倦戰爭,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找到童年的那種幸福快樂。但是自己卻又身不由己,因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都扮演了很多個角色,他是一個軍人,只能服從,即使是錯誤的,除非他能為了真理拋棄尊嚴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有多少人被生活綁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關於陳喬治,我認為他是演的最好的,從他身上,我們能學習到的最多,可以説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沒有逃離教堂,他一直在保護女學生,他一直在盡忠職守,他一直很聽神父的話,他是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can!youcan!”的期待,讓一個貪財貪酒貪色的人,變成一個閃爍着人性光輝、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對我們的親人,朋友,都是這樣的期待,這樣的無私,我想世界一定會變的更美好,我們的生活也會更精彩。

關於李教官,我覺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護自己的下屬,保護女學生,他選擇了後者,因為可能覺得後者更弱小,後者更有希望。戰爭的殘酷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來了,死也要一起死。

關於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從小經歷波折,職業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這部分人在關鍵時候最能挺身而出,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而價值只有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大體現。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嫵媚、温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邊的每個人,即使他的職業你感覺很卑微,但是也許有一天,是他用犧牲來換取了你的性命。

關於約翰,我想起了以前一個學哲學的領導説的,不是好人先裝好人,裝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裝成功,裝久了你就成功了。

其實還有很多有愛的人,這些人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更加努力的去愛這個世界,而我們應該抓緊現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從其中發現美,發現人性的優點,發現自己的意義。

第8篇

這慘痛的記憶,永遠也無法讓我們苦難深重的民族忘卻。

隔着歷史的風雲,越過歲月的塵埃,導演們一次次在銀幕上重現這一幕,《南京南京》讓所有觀眾淚奔;雕塑家們用血淚雕成凝固的歷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樹立的一尊尊雕像記錄着民族的苦難;作家們壓抑着悲痛將殘酷的戰爭濃縮為文字,字裏行間流淌着回憶的苦痛……而小説《金陵十三釵》,被改編為電影,一次次震撼着我們的靈魂!

書中以一個十四歲少女的視角來寫,她的見聞、她的感受、她的恐懼……,真實地再現了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讓我們再次感受遭受異族侵略和殺戮時的無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這冰冷的槍聲中還有一絲餘存的人性善意的温情:明知庇護傷兵可能會給教堂帶來滅頂之災,英格曼神父還是收留了無助的他們;五個死裏逃生的戰士,為了保護教堂裏的人不受連累,甘願挺身受死;……異常是文章最終,那十三個秦淮河上賣笑的女子、被自視為純潔的女學生瞧不起、認為她們無恥下流的十三個女子,卻在生死關頭毅然決然地選擇替女學生進入虎口受難……這滴着血的温情,一次次進入我的心靈,讓我的心緊緊地揪在一齊,為我們的民族、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同胞所遭受的苦頭而悲憤!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十三四歲的豆蔻年華,無憂無慮,像我們,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不會有生命危險,更不會被任何骯髒的東西玷污……可是,戰爭這個魔鬼卻會破壞這完美的一切,讓人性泯滅、獸性大發。他不僅僅斷送女孩無憂無慮的生活,並且會將她們送到人間地獄甚至是死亡。那個十五歲的少女安妮,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安妮日記》中的“我期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讓所有讀過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釵》中的金陵女子學院的女孩被心懷叵測的日本鬼子在聖誕之夜要求去為他們唱讚美歌,手無寸鐵的她們面臨的是被蹂躪被殘殺的命運!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有一面關於外國人保護中國難民的紀念牆,其中一段文字印證了十三釵的命運:每一天晚上,日本人都會來到金陵女子學院,帶走20多位十幾歲的女孩,而這些被帶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來……

掩上書卷,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公祭日的講話又一次如黃鐘大呂般在耳邊響起:“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僅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僅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期望的。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着重犯……”是的,這段歷史永遠不能被忘記!同樣十四五歲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麼幸運!但我們更要努力學習,讓我們的國家更強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為了祖國完美的明天,我們該啟程了……

第9篇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很難不被這十三釵觸動,我甚至會忘記了她們的職業——妓女。她們第一次來到教堂的時候,眉目豔麗,穿着旗袍披着貂皮,嬉笑怒罵,走起路來腰肢一扭一扭,滿是風塵女子的味道。一來就佔領了地下室,在裏面肆無忌憚地打牌,換衣服,衣衫不整地和外國人調情。

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羣女人,會為了一根琴絃而用生命犯險,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羣女人,願意用命去護着一羣抗拒她們的孩子。人性——這是我在她們身上最為觸動的一點,也是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一點。我不想談諸如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糾結這種宏大的主題,我只想説一説電影裏的這羣人體現出來的人性和感情。

張藝謀在電影裏,用了很多反轉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將這份人性和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表現得那麼動人。

電影裏的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們不是完美無缺的,她們都有缺點。那個來教堂收殮教父的外國人約翰,貪財,好色,怕事兒,應對男孩的免費修車請求不為所動。這樣的一個人,在日軍闖進教堂時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躲起來,把那羣無力的女學生丟在外面。但就是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用還在顫抖的手撐起了教堂的紅十字旗,大聲控訴日軍的罪過和教堂的不可侵犯,將那羣女學生護在身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同伴告知自我僅有唯一一個機會離開南京時説“我不能拋下那羣學生”。當然還有那羣女人,我還記得她們因為怕死把全身是傷的軍人趕出教堂時的氣憤,所以我能更清楚得感受到看到她們代替女學生赴死時的難過。

這樣先抑後揚的手法,讓這份人性更加動人。電影中的每一個正面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個特徵,都有着一份生命的鮮活。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發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電影背景便免不了戰爭的血腥和慘痛。電影的開場就是女學生在戰爭的狼藉中逃命,身後是猙獰的日軍。導演在電影開頭就不遺餘力地渲染了戰爭的殘酷和日軍的殘忍。其中中國軍人排成隊,用身體擋住坦克,讓爆破手盡力接近坦克的畫面狠狠地刺痛了我。落後的祖國啊,付出那麼多條生命才炸掉了一輛坦克,而敵人後面還有很多輛坦克。張藝謀是細節處理的高手,他讓緊接補上的那輛坦克只在鏡頭裏出現一小部分,但已經足夠刺痛人心。

那十幾個女人的出現讓我們短暫地忘了這份殘酷,將歡笑和生機帶進了教堂。敵人是野蠻的,軍人是冷酷的,女學生是驚恐而蒼白的,僅有這十幾個女人是鮮活的,笑嘻嘻的。她們來的時候是笑的,包括最終決定代替女學生赴死的時候也是笑嘻嘻的,爽朗甚至有點潑辣地叫喊要改一改自古以來“婊子無情”“商女不知亡國恨”的罵名。她們在笑,約翰教父在強裝地笑,女學生因為逃過一劫在笑,她們都在笑,笑得讓我們差一點就相信了這次赴宴不是必死,那些女人還有機會回來,直到小蚊子上車前突然爆發的哭喊,我們才突然醒悟。

導演一向沒把主角刻畫成完美無缺的英雄,人性的第一個字是人。他用小蚊子的哭告訴觀眾,這些女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會怕死,但即使這樣她們仍然選擇赴死。最終她們離開教堂時,鏡頭從空中往下俯拍——十三釵們穿過地上大大的紅十字架一個個走出去,紅十字架是救贖、生命的體現,這樣的鏡頭讓這一次離別充滿杯具和諷刺色彩。

第10篇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的心被震撼到了。我感覺自我就生活在那個硝煙瀰漫的南京。我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為日本軍卑鄙、下流的行為而憤怒;我為放棄離開已淪陷的南京的勇敢戰士們而感動。我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質而流淚。此刻,電影裏的畫面還在我腦海裏輪迴。

故事發生在1937的南京。那時的南京已經成為了所有人的噩夢,那裏被日本軍害的滿目蒼夷,已經是一片黑暗,統統籠罩在戰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屍體縱橫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聲、槍聲隨處可聞。在這戰火之中有十二個女學生和一個孤兒陳喬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們的臉上有着常人無法體會到的痛苦,有着難以傾訴的苦楚。她們失去了美麗的家園,失去了最親最親的家人。與此同時,一羣秦淮河的妓女也到教堂去避難。那些日本軍到處搜捕女學生,對女學生如牲畜般的蹂躪。更可惡的是,日本人竟然還要這些女學生在他們的慶功大典上唱歌,為他們助興。就在這火燒眉毛之時。那些妓女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個女學生。在南京的教堂,那個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為了肩上的一份職責,為了保護那些教堂的女孩子們,能安全離開那個可怕的南京,不惜自我冒着生命危險,修好了卡車,把她們帶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終沒有交代那些女人最終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們如何,僅有死。

妓女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説他們無情,但她們做的的事情卻有情有義。可又有幾個人有這種情義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時,正是這種身份卑微的人,獻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時,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淚,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麼的沉重,脆弱。一個個場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軍殘害中國人的場面,想起那三十萬觸目驚心的數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屍體,我就想哭。我真為那些日本軍隊的軍官和士兵一向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還為中國的腐敗而哭,如果那時的中國強大,日本人敢來欺負我們嗎?只要強大了,我們誰也不怕。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決於自我的國家,看你堅不堅強,強不強大。此刻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可是我們不能忘記中國歷史上的屈辱。

我們今日的幸福是勇敢的戰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在我們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為革命流過鮮血的革命烈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