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國中地理教案彙總3篇 國中地理教案集錦:探索世界奧祕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12W

本文彙總了國中地理教案,提供了一站式學習資源。通過這些教案,學生將深入瞭解地球與環境、地球的結構與空間和地理信息技術等內容。教案中包含了詳細的教學步驟、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幫助教師高效地進行教學。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學習和教學經驗。

關於國中地理教案彙總3篇 國中地理教案集錦:探索世界奧祕

第1篇

3.結合圖文資料,瞭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結合圖文資料,瞭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説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麼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

陝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於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裏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陝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1.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説”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説明了什麼問題。

歸納:關於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説,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説”。該學説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吹來的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之一。這裏的遭到破壞,疏鬆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①黃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於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環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牀、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1)採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築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仕務。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樑”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樑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關於國中地理教案彙總3篇 國中地理教案集錦:探索世界奧祕 第2張

第2篇

1.瞭解地勢的概念,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基本特點。瞭解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掌握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及其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2.通過對地勢特徵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閲讀並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的能力。

3.通過對我國地勢及地形等知識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面貌的瞭解,進而激發他們學習中國地形的興趣和自覺性。

本節重點是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本節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中國地形圖,中國階梯狀示意圖的投影片,中國地圖冊。

當我們瞭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劃之後,為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就該學習我國的自然地理特徵。請問,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據大家在世界地理學習中的經驗,説説應該先學習哪個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我國的地形情況。

[讀圖練習] 觀察分析“中國地形圖”,然後沿北緯32°緯線畫一幅東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請一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畫一幅示意圖。

[提問] 通過對地形剖面示意圖的分析,説出我國地形高低起伏變化有什麼特點?(西部高,東部低,由西向東像階梯似的一階一階地降低的。)

1.地勢的定義: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佈。 [板書]

[讀圖練習] 讀“我國地勢階梯分佈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説出三級階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類型及階梯間分界線的山脈名稱。(學生回答後,教師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內)。

[教師講解] 我國大陸上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東延伸就進人了海洋。這部分被稱為大陸架。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較淺的藍色表示大陸架。

[讀圖練習] 讀“中國地形圖”説出我國大陸架的分佈狀況。

主要分佈在:渤海和黃海的全部海底,東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過渡] 前面我們從整體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地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提問] 什麼叫地形?地形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 地形是指陸地表面各種各樣的具體形態。根據海拔高度和形態大致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種類型。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看“中國地形圖”分析我國都有哪些地形類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種類型都有。)

[分析示意圖] 讓學生看課本第12頁“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説出哪種地形最多,哪種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師講解] 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那麼大家再根據“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來分析我國地形類型的組成時,就可以看出,我國山區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説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小結] 地形種類齊全和山區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這種地形特點對我國農業生產有着重要的影響。

[討論] 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教師歸納]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有利條件:廣大的山區為我國發展旅遊業和採礦業提供了條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積少不利於耕作業和糧食生產的發展;崎嶇的山區又使交通不便。

[填圖練習] 在“我國地勢階梯分佈示意圖”的空白圖上,填注三級階梯、主要地形區、階梯間分界的山脈。

[思考] 根據我國地勢的特點,説明我國哪些地區水能資源可能最為豐富,其原因是什麼?

地形概況一節主要從整體講述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揭示我國地形分佈的基本規律,在全章起着重要整體控制的作用。但是全節知識內容淺顯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採用了指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具體的做法例舉説明如下。

1.讓學生畫出地形剖面圖的簡化示意圖。初看起來,讓學生畫地形剖面示意圖好像過於簡單,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讓學生畫時,他還必須花費一定的精力、認真思索才能完成。因為這裏需要學生對原剖面圖作一次仔細的分析,還要他考慮簡化示意圖的繪圖的方法。通過這樣一畫,學生對我國三級階梯的地勢分佈特點認識更加深刻;同時還提高了他們抽象、概括圖象知識的能力,進而有益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2.讀圖、填表。在學習我國三級階梯具體特徵時,教案中使用了讀“我國地勢階梯分佈示意圖”與“中國地形圖”並填注表格的方法。這一方法除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獨立學習能力的作用外,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其一,將示意圖與地圖結合使用,既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知識,又拓寬和提高了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總結學生口述的知識,有利於學生掌握重點知識,並提高總結概括知識的能力。

3. 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對於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這一類知識,學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接觸過。所以通過討論的方法,讓他們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是可以獲得完整的知識的。

第3篇

1.通過閲讀等温線、等降水量線分佈圖,瞭解我國冬、夏氣温分佈特點以及降水分佈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温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瞭解我國温度帶及乾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瞭解我國的氣候特徵,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徵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本章教材主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各節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特徵可以通過其基本要素──氣温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徵首先應瞭解氣温和降水,而且氣温和降水的分佈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有利於理解各區域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上的差異。基於以上考慮,本節教材在結構上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我國南北氣温的差異,以及結合這種差異和農業生產實際劃分的温度帶。對於氣温和温度帶這兩部分知識,教材通過閲讀等温線圖和温度帶分佈圖,並配以閲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呈現。教材正文部分給出的結論比較簡單,而在分析冬季氣温分佈時,卻詳細描述了等温線分佈特點,以引導學生閲讀1月等温線分佈圖。教材的這種編排體現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也體現了教材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分析夏季氣温分佈特點,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在活動教材中給出思考題,引導學生讀圖,從而總結我國夏季氣温分佈的特點。對於温度帶的學習,教材是通過讀圖指導和活動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的。

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我國東西部乾濕狀況的差異以及我國乾濕地區的劃分。這部分內容延續第一部分教材的編寫特點,用等降水量線和乾濕地區分佈圖,配以閲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表現出來,並用正文簡單描述結論。與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乾濕地區的差異可以通過植被的特點,甚至建築形式的不同反映出來,因此教材在乾濕地區分佈圖和活動題中配有我國不同地區植被和民居的景觀圖片,反映不同的乾濕地區特點,旨在給學生感性的認識和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知識。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徵。教材首先安排“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知識點,這部分知識是難點最為集中的,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採用以不同形式呈現的方式來分散難點,力求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逐步完成學習過程。關於季風的成因及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等知識,教材以圖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現;關於鋒面雨的形成及鋒面雨帶的推移,教材以閲讀材料的形式出現,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進行學習;關於季風氣候的特點以及給我國帶來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教材則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前面學習冬、夏季季風特點的基礎上,通過閲讀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這樣可以達到學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教材將“氣候複雜多樣”安排在本節教材的最後,這樣的編排有利於前面知識的遷移、總結、運用和提高。

從整節教材的編排看,前兩部分重在對單一要素──氣温和降水特點的介紹,第三部分是使學生通過分析總結,綜合瞭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徵。本節教材在知識結構上聯繫緊密,邏輯嚴謹,知識的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都以遞進的形式呈現,在不增加難度的前提下,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繫,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教材編寫的理念。

1.關於我國氣温的`特點,教材從季節變化和空間分佈特點兩個方面介紹,特別突出了空間分佈上的南北差異,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1)南北氣温差異產生的原因。教材在開始對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國南北氣温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如果籠統説明我國氣温南北差異,可以從緯度因素入手,但要單獨分析冬季氣温南北差異大的因素,還要考慮冬季風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教材安排在季風氣候中講述。(2)冬季氣温特點。教材詳細描述瞭如何從1月等温線圖上閲讀“0 °c等温線、氣温分佈特點、我國最北和最南地區的氣温分佈差異”等。0 °c等温線的分佈位置應該是重點,明確這條線的意義在於,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河流水文特徵有較大差異,特別是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會有結冰現象,而且界線南北的植被、耕地類型、農作物種類等都有較大差異。明確了0 °c等温線的位置,對了解冬季氣温分佈有較大幫助。(3)夏季氣温特點。教材對此敍述比較簡單,但其中的內涵仍然比較豐富,特別是夏季我國大多數地區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區氣温相對較低,這一結論教師不能忽視,這可以為後面活動題中分析地勢對我國冬夏氣温的影響奠定基礎。

這部分教材有兩幅圖像,它們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閲讀等值線地圖的技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閲讀1月等温線分佈圖時,教師應詳細指導學生了解閲讀等温線圖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等温線圖中獲取有用信息,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掌握了等温線圖的判讀,可以遷移到等降水量圖的判讀以及其他等值線圖的判讀過程中。閲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1)根據圖例,讀數值,瞭解氣温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温的空間分佈規律;(2)觀察等温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温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3)根據等温線的疏密瞭解氣温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4)閲讀南北氣温極端數值,瞭解氣温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1月等温線圖閲讀熟練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閲讀7月等温線圖,總結7月氣温分佈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

為配合這部分教材,活動教材中的第一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除緯度因素外,影響氣温分佈的因素還有地形。從1月和7月等温線圖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總是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氣温低,特別是7月等温線圖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區是全國的低温區,通過閲讀地圖學生很容易解答本題。

閲讀材料一方面對正文進行補充,同時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關於温度帶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温度帶的劃分依據,即氣温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狀況。農業生產實際包括哪些內容,教材正文沒有進一步描述,而是在圖上的補充資料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劃分温度帶的主要農業指標。這樣編排的目的是降低難度,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針對自己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層次靈活掌握。第二,温度帶的分佈,這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應該通過讀圖使學生掌握我國温度帶的地區分佈。

閲讀我國温度帶分佈圖,需要指導學生根據圖例,瞭解六個温度帶的主要分佈地區。可以結合省級行政區、地形區、1月0 °c等温線分佈等地理要素進行了解和記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熱帶地區與北迴歸線的關係、暖温帶在西北地區的分佈範圍等比較特殊的地方。

活動教材的第二題,強調了温度帶與我們生產和生活的關係,這是對教材正文很好的補充。從題目設計的表層看,解答此題非常容易,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瞭解温度帶與水果生長的關係,與農作物熟制的關係,與民居的關係等。但題目並沒有停留在對資料的簡單瞭解這一層面,而是進一步提出發散性的要求,讓學生補充更多資料。從表面看,似乎是讓學生做資料的收集者,其實引申理解,這正是編者設計此題的巧妙之處,如果學生對前面三個資料表示的內容理解了,那麼進行知識的遷移應該很容易。例如,能夠由不同温度帶水果的不同,遷移到不同温度帶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帶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聯想到農作物的差異等。

3.關於我國降水的特點,教材正文部分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總規律,以及降水豐富和稀少的地區,並通過閲讀材料補充了我國降水極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區,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正文敍述中有一點應該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時主要強調東西差異,對於南北的差異多側重在時間上,而這部分教材不僅強調了空間上的東西差異,同時也強調了南北差異。

閲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時,應該延續等温線分佈圖的判讀方法,對學生進行閲讀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訓練。另外針對此圖,應該引導學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穿過的地區,並與1月0 °c等温線、温度帶等的分佈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三條等降水量線所穿過地區的印象。

活動教材的第一題,主要體現降水特點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加強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解答此題,需要學生將景觀圖與年降水量、乾濕地區分佈圖聯繫起來,在年降水量和乾濕地區分佈圖上找出活動題中提到的四個地區,對應年降水量的多少和乾濕狀況,説明民居的不同風格。甘肅年降水量較少,蒸發大於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很大,晾房通風效果較好,通風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於水果的晾曬;紹興年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於排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乾旱,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修建窯洞,窯洞冬暖夏涼,較為乾燥。

4.關於我國乾濕地區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明確提出了乾濕地區劃分的標準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教師對此應該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劃分乾濕地區不能單純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應該同時分析這一地區的蒸發狀況。

閲讀我國乾濕地區分佈圖時,應該疊加年降水量分佈圖,特別是對應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的關係。同時對應地形區、温度帶分佈等,以加深印象,此圖中還有一個特別應該注意的地方,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屬於濕潤區,其原因是由於氣温相對較低,蒸發量小,因此較為濕潤,這是乾濕地區劃分標準的最好佐證。由於乾濕狀況可以通過植被的分佈反映出來,因此配合乾濕地區分佈圖,教材編排了相對應的植被景觀圖,其目的是給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對乾濕地區地表狀況的理解,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繫性。

活動教材第二題,延續“温度帶”部分活動題編排的特點,解答此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例如題目中給出乾濕狀況影響植被,由此可聯想到與水果的關係,與經濟作物的關係等。

5.季風氣候顯著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對於國中學生來説,涉及成因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對這部分教材的處理要把握難易程度,不應該盲目地加深和擴充內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季風氣候及成因。教材對於成因的描述較為簡單,其目的是降低難度,並且將海陸位置的影響安排在冬、夏季風的形成部分進行敍述,這裏重點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季風。第二,冬、夏季風的特點以及對其他氣候要素的影響。“冬季風”部分,教材既介紹其特點,又着重説明冬季風是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補充了本節教材開始部分的內容;“夏季風”主要強調其到來對降水的影響。第三,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及降水的差異性。劃分的界線應該知道,劃分的標準也必須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以夏季風能夠影響的地區為標準,我國西部地區距海較遠,又有地形的阻擋,夏季風很難到達,因此屬於非季風區。只有明確了劃分標準,學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差異。

冬、夏季風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過圖像教材體現的。從冬、夏季風的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節亞歐大陸氣壓分佈狀況以及冬、夏季風的風向指示箭頭,對應文字説明,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風的性質和特點。瞭解了冬、夏季風的源地及特點,對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降水差異有一定的幫助。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圖,應該與温度帶的分佈、乾濕地區的分佈及地形的分佈等疊加,有助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不同氣候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界線,藉助山脈、城市的分佈來學習。

閲讀材料通過圖像和文字部分介紹了夏季風到來形成的鋒面雨及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等知識。將這部分知識安排在閲讀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節教材的難度,同時給教師和學生最大的自主權,不同層次的學生或學校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有些學生只要閲讀了解鋒面雨帶的到來會帶來降水即可,而有些學生可能更願意瞭解夏季風的形成與鋒面雨帶推移的關係。教師可以有選擇的安排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於季風氣候的特徵及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教材正文部分並未敍述,而是將這一內容安排在活動教材部分。這種編排既分散了難點和重點,同時對學生讀圖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有較大的幫助。

活動題1:選擇了我國由北到南三個城市的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讓學生分析降水和氣温在時間上的配合特點。第1項,學生應該按緯向比較,總結出季風區降水量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廣州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較多的月份則是七八月份,三個城市氣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過回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季風區內氣温最高的時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時候,因此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第2項分析季風氣候特徵對農業生產的好處: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温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活動題2:設計此題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建立知識的橫向聯繫,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為避免遺忘世界地理所學知識,教材以對話的形式將阿拉伯半島的氣候特徵表述出來,同時提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的緯度位置大體相同,説明影響二者氣候差異的因素不是緯度位置。根據本節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東部地區地處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降水較為豐富。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導因素應該是海陸位置。

活動題3:本題是對教材正文部分的補充、加深和拓展。關於季風影響下的災害性天氣,教材正文部分沒有涉及,而是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並配有景觀圖片和文字,再現災害發生時的情景。解答災害發生的原因時,可以與前面鋒面的形成、鋒面雨帶的推移等知識聯繫起來,強調冬季風的勢力特別強大,形成的鋒面移動速度很快,就會造成大風降温天氣,嚴重時會爆發寒潮;夏季,鋒面雨帶登陸時間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會造成各地降水時間分配不均,嚴重時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將災害性天氣這部分知識,進一步拓展,教材補充了有關台風的知識,對於颱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緩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風、洪水災害。

6.氣候複雜多樣,教材正文部分介紹了我國主要的氣候類型,並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劇了氣候的複雜多樣性。為了説明青藏高原地區氣候的變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閲讀材料,以藏民的服飾特點説明這一變化,安排這樣一段閲讀材料,可以提示學生注意氣候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氣候類型分佈圖和不同地區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形象直觀地説明我國氣候複雜多樣的特徵以及不同氣候類型的分佈地區。閲讀四幅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説明氣温和降水的特點,將教材中文字説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補充完整,同時對照氣候類型圖中四地的分佈,瞭解四個地區所屬氣候類型。

活動題1:通過解答此題使學生明確農業的發展與氣候的關係極為密切,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地積温較高,生長期較長,可以種植各種果菜,成為我國主要的果菜生產基地,而北方地區冬季不適宜果菜的生長,過去冬季蔬菜品種非常單調,隨着鐵路運輸的發展,南方地區的果菜可以運到北方,豐富了北方地區冬季的“菜籃子”,使人們生活得以改善。

活動題2:此題延續氣温和降水部分的活動題特點,既是對知識的複習鞏固,又帶有知識的拓展,通過學生的發散性思考,起到落實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及農作物的影響,可以請學生列舉出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和農作物種類。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旅遊資源,例如黃山的雲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霧凇,哈爾濱的冰雕等。不同的氣候條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房屋建築朝向與採光問題,人們的服裝與當地氣候的關係等。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內容是閲讀等值線地圖,知識的獲取應該通過讀圖得來,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圖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習冬季氣温分佈特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閲讀1月等温線圖中的圖例和氣温數值,瞭解氣温遞變規律,概括總結冬季氣温的空間分佈規律即由南向北遞減。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温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温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例如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 °c等温線,用彩色筆描下來,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區發生突然變化,為什麼發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因為地形的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温線的疏密,瞭解氣温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如果等温線分佈密集,説明氣温的差異較大。第四步,引導學生查找最南、最北氣温極端數值,瞭解氣温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進一步明確我國冬季氣温南北差異大的特點。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閲讀相關的材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生播放錄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國冰天雪地,那裏的人們在觀賞冰燈,海南的人們正在大海中嬉戲,廣州的花市鮮花盛開等內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冬季南北氣温的巨大差異。

當學生對1月等温線圖閲讀的方法較為熟練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與1月氣温分佈特點相比,7月等温線分佈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線在何處出現明顯彎曲?為什麼?南北氣温的極值是多少?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閲讀7月等温線圖,並總結7月氣温分佈特點。從圖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線分佈比1月等温線分佈稀疏,説明氣温的南北差值較小;等温線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現向南的彎曲,並且青藏高原的氣温明顯低於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解答活動題1的問題:夏季最北的氣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氣温在28 °c以上,通過數據説明南北氣温有差異,但與冬季南北氣温的差異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較小。

學習温度帶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閲讀我國温度帶的分佈圖,並將温度帶的分佈與地形區、行政區相對應,特別應該指導學生觀察亞熱帶與暖温帶的分界線,並將其與0 °c等温線的分佈相對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同時使學生明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活動題2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温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之間的關係,教師在引導學生解答此題時,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或錄像等,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助於學生對此題的理解。

關於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温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後,可以閲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閲讀材料,瞭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後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特點。

學習乾濕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乾濕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嘗試説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閲讀年降水量分佈圖,驗證自己的想象與圖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閲讀乾濕地區分佈圖,將植被與乾濕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與乾濕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濕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乾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關於活動題中瞭解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係,教師最好能夠多提供一些圖片。如果學校條件允許,能夠提供動態的錄像內容更好,特別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陽光照耀下的甘肅、吐魯番和黃土高原地區等畫面。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對解答此題會有較大的幫助。

對於這部分教材,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進行教學。第一步,説明冬、夏季風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8頁圖2.19和圖2.20,亞歐大陸內部,冬、夏季氣壓分佈有什麼不同?風向有什麼不同?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源地分別是什麼地方?冬、夏季風各有什麼特點?由此説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麼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閲讀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徵。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並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於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乾旱,沙漠廣佈。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説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結合教材第39頁閲讀材料的內容,説明夏季風到來早晚、持續時間長短以及勢力強弱,可能造成水旱災害的發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製作活動投影片或計算機動畫,演示鋒面雨帶推移的過程,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理解。關於颱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可以事前佈置學生收聽天氣預報,或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台風的天氣預報,並播放颱風發生地區當時的錄像,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或內陸地區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手段尤為重要。

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和氣候類型分佈圖的閲讀上,教師引導學生閲讀四幅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説明四個地區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在氣候類型圖中找出這四個地區,瞭解其氣候類型。除這四種氣候類型外,我國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分佈在什麼地區,使學生通過讀圖瞭解我國氣候類型的複雜多樣。可以選擇不同地區的農作物、蔬菜、動植物以及一些旅遊景區的錄像或圖片、幻燈片等給學生播放,使其從感性認識入手,瞭解氣候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