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圍城》有感7篇 "城中城外,心中防線——讀《圍城》感受"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34W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是錢鍾書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説以清華大學生韋小寶為主人公,通過他的婚姻生活及周圍人物的羣像,描繪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風貌和人性的複雜性。小説語言優美,情節跌宕起伏,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思想和文化現狀。

讀《圍城》有感7篇

第1篇

在幽冥的夢境中,在渺疏的朦朧中,悲哀地聳立着一座高高的城堡。淚與血交混成磚縫中的泥沙,襯托着土牆磚的單調,深闊的地基用虛假填補的結結實實,彷彿虛偽本應該叫真實。巍峨的城牆上豎起誤會的旗杆,飄蕩着無奈地旗幟。城裏到處是一些蒙着面具的兩足無毛動物。當然這些特徵還表示着他們還曾是,也還是人類。要不,那隻祖傳的老鍾怎會“噹噹”仔細又懶散地數着那曾經,也還要發生的悲哀……

遠看那座雄偉如魔鬼的黑影,四周瀰漫着神祕的誘惑,可莊嚴的外殼卻包裹着許多骯髒的寄生蟲,我們還是看一看生活在這裏的代表吧……方鴻漸,一個掙扎在無奈、虛偽、自私、虛榮、真誠、淳樸旋渦中的小蝦,卻有代表了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拿岳父的支助買來“博士”的學位,從本質上令人所不齒,然而從客觀上講,或拿《相對論》的觀點來説“方先生”還有一點羞恥之心。他存在着人類的一個共性——虛榮。滿足了“博士”的慾望,又怕“正牌”揭開這美好的傷疤。所謂“作賊心虛”也不過如此。愛情、婚姻的不幸,不能不引起有血肉人的同情,可悲劇往往由自身釀成。假如他能多一點果敢的魄力,少一點輕弱的骨頭;多一點忍耐的涵養,少一點性格上的奴媚,結局將會怎麼樣呢?也許,這篇文章的主線將因他而改變。

人往往都犯同一種毛病,就是:只能看到別人的.過失和自己的優越,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如你的眼睛,如果不回頭永遠發現不了你走的道路是否彎曲,當想轉回頭的時候,卻已經走過了,悔之晚矣!只能修改、訂正,卻不能抹去那留在歧路上的腳印。

“能圍困在城堡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就這樣進進出出地循環個不停,包括了人生的全部特徵,不知箇中滋味的人,都想以身來嘗試,然而真正用生活去品嚐後,卻又感到這是一種衝動的錯。想退出,可惜城堡的門已經掛上了現實之鎖。

也曾有人,想試圖去砸破那座城堡或城堡的門,千千萬萬年裏千千萬萬的人想盡了所有的辦法,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作為開啟門的代價,結果只能在堅固的門面上塗上一層厚厚的血污……

終於,有一天門上結滿鐵鏽的時候,人們發明了炸藥,經過血腥風雨的衝擊和震動倒塌了。人們歡呼、歌唱,封建社會的城堡消失了,然而他們高興的過早。愛情、婚姻以及慾望的堡壘還緊緊地把你圍困,外面到處是世俗的墳墓羣。當今兩足無毛的動物們,扯出你們被肉和骨頭擠成細胞的靈魂,擠出你們被腦油吞食的思緒,思考一下怎樣打破這些城堡吧。打破了就別再營造。可是“人”無知足的慾望,往往促成《圍城》內外的因果!

讀《圍城》有感7篇

第2篇

關於《圍城》,早前是那些美、俄、法、德、日等等語言的譯本使我將其定位於名著內,其實不得甚解;關於錢鍾書,早前的認識也是止於那一張張黑白的照片,他的眼神乾淨嚴謹,讓我感覺更有科學家的氣質,如今想來,我實在是眼拙了。在我聞名拜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和先生本人的《圍城》之後,先生那種温和幽默的氣度、那種洞察細微的眼光、那種妙語連珠的文筆,無不使我折服敬仰。

?圍城》是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雖然是以二戰前後作為背景,但今天讀《圍城》的時候,我卻時常有一種被批判的感覺,難以釋懷。作品中的方鴻漸這一角色,依然代表着今天很多年輕人的特點,雖不同的讀者就有不同《圍城》,但在此我就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談談感想。

我很難忘記書中方鴻漸對文憑的看法: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就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與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很多時候很多大學生在自己最光華的青葱歲月裏,歲月靜好,卻漸漸迷失了自己,迷失了那顆夢的種子,一同迷失的還有那激情四射的活力,漸漸地只希望***能及格,只希望大學能畢業,只希望拿到大學文憑,那曾經的藍圖連夢裏都不再出現過。

或許,家裏的老人問起,就把那看似沉甸甸的文憑炫耀一番,縱然也有千萬般心虛窘迫,但也以為文憑可以遮百醜,還以為到了社會上,有文憑就是有了身份有了價值。可這張好像讓人覺着體面的紙究竟可以在什麼樣的'程度上代表你呢?

方鴻漸後面的人生裏,這混來的文憑始終是心裏的刺,插在那裏拔不掉,隱藏的後患也是災難性的。先是前岳父大人在報紙上宣揚他的博士學位,把他吹成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大氣泡,窘迫不已極恐被人看破;後是父親大人讓他去學校講演,又硬着頭皮胡亂一通,貽笑大方;再是大家閨秀蘇文紈揭露假的文憑,致使美麗可人的唐曉芙離他而去;又因為假的文憑在三閭大學混得教授而心虛怯懦,一談到博士學位臉紅得像有一百零三度寒熱的病人為什麼方鴻漸要浪費那麼好的在國外讀書的機會,致使回國來一事無成呢?

在小説中方鴻漸始終是一個特別喜歡大發不必要議論的人,我記得唐曉芙稱之為表演口技,實際上方鴻漸的口若懸河、忽東忽西、言論大於行動的特點時時都有體現,不用贅述。既是這樣,就難怪在小説的開頭就寫到他興趣甚廣,無所用心了。

在當下每一所高校,每一個大學生都被寄之以務實創新的厚望,可是所謂年少輕狂,青年人常常心高氣傲、不可自知,總是追求廣度,圖個新鮮,只是涉獵,而不求深度,無論甚解;思想便如無向之風一直飄蕩,便如空中樓閣不曾落實,人已是飄飄然,自然難求專一。

我們也都一直夢想着用知識使自己遊刃有餘於工作、如魚得水於生活,可是社會青睞的是專業人才,若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又該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立足?小説裏有句話一個人,到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想來是很有道理的,20的狂,是青春的活力,30的狂,就是青春欠的債了。

方鴻漸是錢鍾書先生給所有人的一個忠告,青年人便更是應當警覺,圍城譬如囹圄,禁錮的是自由,傷害的是心靈,突破圍城之困方有人生之樂。作文

第3篇

好俗的標題,不過就我的這一小點個人見解,也只能算是讀後感了,不管是從角度還是褒貶上講,都和那些大評論家們的觀點不同。

説句實話,看完《圍城》後心裏空蕩蕩的,還想有什麼東西切實存在過,現在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片空白。我努力去尋找那些空白處透明腳印的主人,可是怎麼也沒有結果。我並不是讀每一本名著都這樣,只知道在合上《圍城》的那一剎那,內心充滿了讀完後的成就感和悵然若失的寂寞。

在讀《圍城》時,我總是覺得我和方鴻漸很像,明明只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時刻受到時代和社會的束縛;明明不想傷害周圍的人,卻在無形中傷害了每一個;明明在時代背景下只想混混日子卻有時還存在一點點的正義感和良知。常常因為做錯事想要懺悔和道歉,卻在後來默默騙自己,事情過去了就算了。唐小姐是小説中唯一沒有染上被嘲諷調侃意味的人物,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摻雜任何的世俗的東西,可以説是給人新鮮純真的感覺,好像讓人們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原以為他們可以經歷種種挫折然後在一起,但是沒有想到他們竟然如此輕鬆的就放棄了對方,就好像我也不能堅持我的所愛一樣,很難將自己喜歡的東西進行到底,最後被別人説成半途而廢的人。

我很喜歡錢鍾書的語言,從不弔書袋子,沒有半點浮誇風。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出最貼近我們內心的東西,用最温柔的話語批判周圍的人和社會上的事,有可能他經歷的比我們多,所以想到的比我們深刻。方鴻漸的一生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有些東西是註定的,有些東西是我們錯過的,肯能我們最後得到的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太多太多的人,而大部分都是過客,我們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是船隻,別人在我們的'港口停留過,我們也在別人的港口停留過,可是這只是時間長多的問題,船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港口,我們終將離去,駛向遠方,雖然沒有人知道終點是什麼,但我還是前進了。

有可能你會認為我這樣看待方和唐的愛情太過於庸俗、膚淺和幼稚,可能有些人説作者就是要營造出這樣的氣氛,讓人們感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們在一起,我不明白,為什麼美好永遠只屬於片刻,而圍繞我們周圍更多的卻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也許會有人説這就是生活,但是我覺得這話只是一個世俗的人長期被生活壓迫所發出的歎息。至於,為什麼美好的東西總是留不住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

第4篇

錢鍾書先生是我喜歡的一位文學大師,他用文字在《圍城》裏寫出了你和我。《圍城》裏飄散出來的一句話,我想就是:我們的一生,都在追求着認同感和歸屬感。我想我們大多數人和方鴻漸差不多,我們都被世俗所禁錮,像方鴻漸一樣,我們機械地拿到我們的'畢業證書,拿到文憑。從我們第一次因為自己的利益而對他人惡語相加開始,社會就慢慢地對我們揭露開它最原始的惡毒。

我們沒有使他人豔羨的才華,我們也終究不是佼佼者,就如方鴻漸一樣的生活,蚍蜉一樣活着。也許我們有追求,有自己想過的生活,但我們離第一又有着不短的距離,始終算不上一個成功者。而我們還是要活,也許有些人還要計算着一日三餐,柴米油鹽。我們以後也許會成為人間的一粒塵埃,成為普羅大眾的一員。但現在我們不是,因為我們還心存着幻想,就算你我面對這一整個世界,還是顯得那麼平庸,我們的水準和我們想要向命運索要的生活相比顯得羸弱,我們還是執着地活着。喜歡《圍城》,是因為我生活中所被囚禁的,不知如何用言語説盡的感情在書中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得到共鳴。

錢鍾書先生並不直接,而是婉轉地將生活的無奈傳授於我。好讓我在以後的生活中,有了衝出圍城的勇氣。

第5篇

文中的每一個配角人物,出場時都少不了錢老先生耐人尋味的外貌描寫。當然,除了方鴻漸心中的白月光唐曉芙,寫出了讓人喜愛的容貌,其他的人,就極盡刻薄了。

趙辛楣身材高大,氣宇軒昂,會講流利的美國英語,在華美報社任政治編輯,去三閭大學任教授,後到重慶國防委會員任職。這是遊歷四國,仍學無所長,學無所精,只買了個假博士文憑,在掛名岳父的小銀行裏任小職員的方鴻漸所無法比肩的。

趙辛楣性格灑脱,交遊廣闊,社會關係中他遊刃有餘,他認識的“詩人"——董斜川;“哲學家”——褚慎明;三閭大學的校長——高鬆年等等。雖然這些是“名流”而非“清流,但足見其入世但不媚俗。

趙辛楣出場時帶着濃濃的醋意,他看方鴻漸時像閲幼稚園的大字報,與方鴻漸説話時,兩眼望着頭頂上的.燈泡,與方鴻漸在言辭上針鋒相對。可是他對於方鴻漸只是吃醋,並無仇恨。當時讀到此處,只覺事事洞明豁達的趙辛楣,也是傻傻的可愛。

得知蘇文紈嫁給曹元朗後,他與方鴻漸握手言和,並稱方鴻漸是“同情者”。那個他愛了十幾年的人,突然另嫁他人,他卻説“祝她幸福!”。相比方鴻漸失去唐曉芙後的愁腸百結,鬱鬱寡歡。他則更顯擔當,更顯真愛。

趙辛楣在參加了蘇文紈的婚禮,看見了蘇文紈所嫁之人曹元朗後,説:“想不到她嫁了這麼個怪東西!”。覺得蘇文紈那樣的人都瞧得上,覺得她配不上自己。也許在外人看來,蘇真的配不上趙,只是他身在情中不自知罷了。

他的一廂情願終是落花有情,流水無意,某一天,他對方鴻漸説,想找一個簡單的女子,為他做羮湯。他放下婚姻裏精神契合的執念,只求一份普通的人間温暖。

至此,我們以為趙辛楣真的情盡緣滅,灑脱的他真的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直到他在三閭大學,遇見汪太太,只因為她與蘇文紈有幾分相似,便讓種子從傷疤里長出,明知這份情意傷人傷己,可是剋制太久,便會洶湧如洪水猛獸。便惹得汪處長醋意大發,自己狼狽辭職

看到這裏,我們才醒悟,趙辛楣並沒有他看上去的那麼肆意灑脱,他己是情根深種,去三閭大學任教,帶傷遠行,那份十幾年的單相思,他並沒有輕易放下。

趙辛楣對於蘇文紈,只是一個備胎,甚至連備胎也算不上。她送他相片;她把他當作方鴻漸愛情的助攻;她讓他去當她婚禮的伴郎;婚後她還對他撩拔挑逗。

是什麼讓蘇文紈對趙辛楣這樣肆意妄為傷害?是趙辛楣的愛,愛得卑微,沒有原則,甘心做一顆棋子。

方鴻漸與趙辛楣在香港重逢,在方鴻漸的追問下探礦似地從線包中找出一個目光炯炯的女孩子的照片,介紹她的時候,語言中全是寵溺,將照片放回錢包時,是看了又看。

看到這裏,覺得方鴻漸對好朋友有些虛應地快樂,趙辛楣則是冷靜自持了許多,讀者也感到十分的心酸和辛慰。從火熱的愛情走到平淡的婚姻,被蘇文紈虐過無數次的人,終於覓得良人,虐過他的人終歸不配得到他的愛。

趙辛楣在職場縱橫馳騁,與各色人等過招,卻獨獨對方鴻漸情深義重,他看人透徹,深知方鴻漸雖然“全無無用”,但他善良,討厭學術界的沆瀣一氣,有那麼一點悲天憫人。於是,趙辛楣把方鴻漸當作真正的朋友,事無鉅細地替方鴻漸作結婚細節的打算,替他回上海後安排職業,送方鴻漸的結婚賀禮時也是情真意切,讓方十分感動。

趙辛楣是《圍城》裏最完美的人物,他的身上有對愛情的執着,有着身處亂世的清澈明朗,他是那個鄙陋世界裏最後的希望。

第6篇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前不久,突發奇想拿出《圍城》,僅僅是看了前面一兩章,竟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看得下這本原來覺得無趣的書。

但是本質裏依舊是一個急於得到情節的人,於是按耐不住便上網搜索,看看裏面的每一個人物到底有什麼樣的生活經歷,彼此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變化的。

看了一溜知乎上關於《圍城》的讀後感,不禁驚歎錢鍾書先生對於人性認識的深刻,還有筆力如此深厚,使得書中一字一句都值得人細細斟酌和品味。想來近幾年沉迷於網絡小説,沉迷於其帶來的刺激感和新鮮感,越是奇奇怪怪的人物、故事和情節,越能吸引我的注意。

你想,如果碰上一個從未體驗過的刺激的故事,作者的文筆又足以讓你流暢地讀下去,那對於這煩悶枯燥的生活而言,着實是一劑即好的調味料啊!因此不斷地沉迷於其中。但是如今讀到錢先生的《圍城》,同時也讀到了一些人對於這本書的體會,突然發現,真正的大師便是這樣的。

他塑造的僅僅是生活中常見的人,並沒有神奇的經歷,沒有誰都沒見過的背景,不是一個完美得能夠讓人視為精神支柱的人。就是這麼平平常常地把「我們」給寫出來,把生活中的無奈揭示出來。

最重要的是,他給了每一個人不同卻又深切的體會。有人説方鴻漸即使和唐曉芙在一起,也依舊會是一個悲劇,從經歷、性格和社會地位等角度來説,他最好的結局就是和孫柔嘉在一起,因為他們彼此匹配,錢先生其實給了他最好的一個結果。而這恰恰卻是書中對於方鴻漸來説很悲劇的結局,因為他走進了婚姻的墳墓,一座高高的圍城。

還有人從階級的角度分析了方鴻漸最終的選擇,認為方鴻漸自己一步一步作死,放棄了所有能夠躍遷階級的機會,所以他的結局是悲哀的;有人把每一個人的性格都進行了逐一地分析,書裏的人或虛榮、或卑鄙、或懦弱、或無能、或孤傲,只有唐曉芙得到了作者的偏愛,卻像住在遙遠的月宮裏的嫦娥,那麼清新動人,卻是方鴻漸可望不可即的人物……

我發現,幾乎每個人在分析的時候,都會帶有這樣一個假設:“如果方鴻漸和誰誰誰在一起,那會是怎麼樣的一個結局?”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假設,大多數人到了最後都下了一個結論,不管選擇了誰,對於方鴻漸來説都是不合人意的。也許是因為這本書本來就是要向我們揭示生活中的無奈罷了吧。

畢竟有誰能夠十分肯定地説,自己在這一刻做的決定,就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呢?生活不是童話故事,只有美好的結局。但這恰恰正是《圍城》的魅力所在,它算是給了每一個讀者深深的沉思,關於愛情、關於婚姻、關於人生……

每個人心中對於方鴻漸為何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好或是壞,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不是方鴻漸,但我們也都是方鴻漸,我們都不是《圍城》中的每一個角色,卻也都是他們。

我們不是,所以我們在理解人物的時候,用的是自己的經歷;我們是,所以我們能夠體會到人物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再怎麼荒唐,卻有道理。而現在流行的網絡小説,為了能夠吸引讀者,方便讓讀者把自己輕鬆地代入同樣的情境,每個人物都過於地個性鮮明,壞即是壞,好即是好,就算各有理由,也許壞人也有人愛,好人也有人厭。但是在作者為其設定的情節裏,不存在給讀者多一點的想象餘地。

彷彿他們在遇到人生的岔路口時,只會選擇前往其中一個方向。這樣的人物不會做出折磨讀者的一些決定,不會像方鴻漸一樣,能夠讓這麼多人為了他的.每一個選擇而引發糾結的思考。

然後以設定好的人物的性格,他必然會這麼做。主角一向好,即使有不好的地方,也僅僅是一些不擅長的事情,甚至是為了贏得讀者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而設定出來的一些缺點。

不會像《圍城》裏這樣,有人愛慕虛榮,有人唯唯諾諾,有人工於心計……盡是一些真的不討人喜歡的缺點。對於我這種曾經的網絡小説重度沉迷患者,能夠看得下也是有些離奇啊!

由此看來,錢鍾書先生對於人性絕對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能夠把一個人物塑造得令人如此咬牙切齒。方鴻漸絕對不是一個大家心裏都向往的完美人物,卻讓所有人都時時刻刻關注他的命運。

讀完《圍城》,也算是大開眼界,不能説學到了,只能説見識到了大師級別的人物塑造方法。而這本書的經典之處不僅僅在於它的人物和故事,其它的包括語言風格、作品主題和作者的思想都是值得鑑賞和研究的。

關於運用文字這個方面,我認為重要的一點在於「準確」。因此錢鍾書絕對也是一個文字運用的大師,能夠把他的心中所想準確地用文字表達出來。

想想有多少人能準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答案應該是極少數,不然生活中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誤會產生。當然,也有許多人是理解能力不夠。這就不多説了。

總而言之,《圍城》是一本值得精讀的書籍,或者説是一本關於寫作、關於生活、關於人生的教科書。但也只有有了一定經歷的人,才能更深地體會到其中的思想內涵,所以有人説,這是一本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應該讀上一遍的書。

第7篇

老鍾笨重而遲緩地擺動着,輕柔的月光透過窗簾傾瀉在地面和牆隅上,如同泠泠的水透着清冷的光。驀然一聲長而沉重的歎息攪亂了這寧靜,連帶着把空氣攪動得渾濁而粘稠,像是被蒙上了厚厚的豬油,壓抑到讓人喘不過氣來。又像是流星短暫地滑過,在夜空拖出一條彌久不散的光弧,最後剩下的,只有看客無盡的悵然感傷,而我就是這看客——一面老鍾。

我喜歡夜晚,一切的喧囂暫停播放,世界好似開啟了靜音模式,每當此時,全世界於我而言就像一個夢,唯有我是真實的,那種能清晰地聽見時間流逝的嘀嗒聲的安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代表着我存在於世的安心,我尤其喜歡——可我的世界常常被這樣的一聲歎息撕破,

那些表面風平浪靜的生活,揭開以後,是早已蓄勢待發的風暴。

不久前一對新婚夫婦搬了進來,男主人叫方鴻漸。從他們搬進這間屋子起,曾寧靜的生活開始泛起漣漪直至演變成風暴。他們總是吵架,小到為柴米油鹽爭吵,大到為人情世故、未來前程爭吵,我見過太多幕主人憤怒之下奪門而出的.情景以及爭吵過後一片狼藉的落寞,我知道,他們這樣無休止的爭吵總有一天會終止,畢竟這縫隙不是突如其來,而是在隔閡與誤解的雙重矛盾中徹底激化而來。

人的感情在柴米油鹽的烹飪下,竟脆弱得如此不堪一擊。

可人人卻皆言我無情,説再濃厚的感情在我面前都會被沖淡,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只是履行着我的職責,不徐不緩地走在我的軌跡上,我明明從不加干涉,他們的生活是他們一手創造一手選擇的,我只是見證了整個過程,也只是扮演了看客的角色而已。再後來,我無需自問,答案在崎嶇的歲月中逐漸顯露出來——那些説我無情的人,其實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無情,時間從未作出改變,也未改變任何事物,改變的其實是人心。

我承認,我走過了太多年歲,囊括了太多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因此,我早已看透了這俗世。於我而言,我的一生就是一直走到停擺的那一刻,了無羈絆。對於方鴻漸而言,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座又一座的圍城。他用盡全力衝進去又無時無刻不在覬覦着逃離,但其實他從沒有逃出來過,他只是在圍城之中堆砌了一座又一座圍城,直至親手將自己桎梏住,然後親手將自己的人生葬送在狹小到無法動彈的圍城之中。

可悲的是,很多人都難逃圍城的象徵性,他們一邊堆砌圍城又一邊走投無路。我見過太多和方鴻漸一樣自命不凡最終止步於平凡的人,他們不屑於與這世俗同流合污卻終歸成為世俗的一部分,他們故作清高卻極易被外界誘惑而產生動搖,他們追求理想卻屈服於“將就”。細究之下,其實每個人都有着文明外衣下的庸俗與不堪。但即便如此,在自我和世俗、理想和現實的雙重夾擊下,他們仍能苦苦地與世俗周旋,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掙扎,然後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歸中從頭再來,一輩子為名忙為利忙,可是人生幾經輾轉,能夠成功的人又有多少,我不該僅侷限地着眼於他們的失敗然後對此進行苛責,至少在我看來,他們在苦難中的堅持的品質也是人性的一大魅力。

我時常在想,人為什麼永遠不滿足於現狀,永遠嚮往着未曾踏入的領域而又在踏入這個領域後又無時無刻不在覬覦着逃離?或許人生就像是在麥田中尋最大最飽滿的麥穗,因為總是想着前方還有更好的,於是輕易捨棄了不應捨棄的卻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人們追求所謂世俗功名、理想愛情時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味追求一個“更”字,走得太遠,都忘記了自己當初為什麼出發,最後走到頭卻發現手中空空如也,便只好隨便湊合。

天邊逐漸翻出魚肚白。次日傍晚,他們徹底鬧翻,生活還得繼續,他又重新踏入了下一個圍城。

那之後的許多個夜晚,這間屋子又重新恢復了寧靜,我又重新擁有了專屬於我的夜晚,我不知道未來還會遇見誰,又會目睹怎樣的生活,但我想餘下的時日,且讓我沉入歲月的深海,從此緘默不語,靜觀雲舒雲卷、月升日落,靜觀這人間百態——不喜亦不悲。這人間不值得我為此牽掛太深,畢竟我只是一面鍾而已。

我這一生不小心目睹了太多,無意間包涵了對人生的諷刺與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我之所以能看得通透,或許只是因為我不在城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