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39K

一篇出色全面的讀後感才能帶動大家的情緒,當讀完一本讀物後大家都有不少感想,需要及時寫好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我在圍城的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7篇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1

合上書本的最後一頁,還來不及遐想許多,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總感覺那末了的句號,並不意味着故事的終結,而是另一段故事的開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着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那隻祖傳的老鍾大概是因為看到太多的人情世故,感歎之餘忘記了跟緊時間的腳步,所以才成了“時間落伍的計時機”吧。

初讀《圍城》,便被它細緻,生動,詼諧幽默的語言描寫給吸引住了,經典之句信手拈來——如描寫陸子瀟鼻子的一句:“鼻子短而闊,彷彿原有筆直下來的趨勢,給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進,這鼻子後退不迭,向兩旁橫溢。”再如描寫一位女明星的歌聲:“那位女明星的嬌聲尖鋭裏含着渾濁,一大半像鼻子裏哼出來的,又膩又粘,又軟弱無力,跟鼻子的主產品鼻涕具有同樣的品性。”等等不勝枚舉,讓人讀起來都忍俊不禁,這也正是《圍城》語言的最大特點,句句都暗含着諷刺。

?圍城》講述的是主人公方鴻漸留洋回國後與蘇文紈,唐曉芙之間發生的事以及去三閭大學旅途的經過,在三閭大學當副教授的經歷和後來與孫柔嘉結婚的故事。有人説,《圍城》寫的就是婚姻就像圍城,“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也“説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assiegee,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但在我看來,裏面的圍城不止一個,婚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個,大圍城套小圍城,小圍城裏再套圍城,人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圍城組成。譬如方鴻漸的大家庭裏妯娌之間明爭暗鬥,封建迂腐的繁文縟節,正是方鴻漸一直想要逃出來的一個圍城;再譬如在三閭大學教書期間所見所聞所親身經歷的教授們之間的勾心鬥角,更是一座到處佈滿機關的圍城,幸而最後方鴻漸衝了出來,但是,衝出來的同時,他又步入了另一個圍城——與孫柔嘉結婚。就這樣無休止的出城,進程…。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己,我是一個學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麼?是學校吧,我是城內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學齡前兒童,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待着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十幾年前的我一樣。這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們十幾年後才放我們出來,不,應該説出去,然後,我們再滿懷希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堡——工作。

人生,城堡,我們就在這一個個城堡間,進而出,出而進,周而復始,沒有止境。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2

?圍城》確實是鼎鼎有名,之前隨大流瞎讀一通,也不知自己讀的大概是什麼,模糊記得幾句錢老先生的俏皮話,閒來無事再來翻看,果然經過社會毒打以後感覺全然不同了,驚異老先生於對生活內核的把握,我們不過全然是凡人罷了,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瑣碎與吵鬧。

之前有看到各種批評什麼方鴻漸的不學無術、軟弱無能,孫嘉柔的心機與騙術……還有自認方鴻漸的,我最早也是盯着文中的種種人物,深為不恥,逐漸再想自己就是那個懦弱、不學無術、空想的方鴻漸,再仔細想,我哪裏比得上方鴻漸呢,論家庭人家是地主家庭,祖上也是詩書之家;論才學,人家在那個年代就留洋多年,會多種語言;論職業,回來也是去哪裏都能拿得出手,不説多麼天才,總能應承起來……我哪裏能比得上一點點呢,文中種種人物有血有肉,有優點有缺點,也是趁此為文中人物申辯一下,批評前不妨先自我剖析一下。文中韓學愈與方鴻漸一樣的“學歷”,卻能擔任歷史系主任做教授,是他能力比方鴻漸要強嗎?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是我們靠自己努力得來嗎?機緣巧合不過是是社會的寵兒罷了。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吶,我們碌碌一生,不過終日奔波,間雜着瑣碎的生活的吵鬧與甜蜜。借用盧梭的話“人是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枷鎖與圍城倒有異曲同工之妙,圍城圍住的怕遠不止愛情與婚姻吧,圍住的更是我們的人生吧,能夠突破圍城與枷鎖去審視自己人生的人,像偶爾劃過天空的流星一樣稀有。我們要麼從來不去想,要麼安慰自己人生本來從來如此,要麼轉移重點到批評人家的毛病,卻實實在在很少去扛起鎬頭,去鑿開圍住自己的城或是打破自己的枷鎖,當然,果真去做的話也不見得能鑿開或是打碎,難融於社會倒是一定的了。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3

印象中,好象有人説:“《圍城》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小説!”。對於什麼是小説,怎樣稱得上是小説,我不敢置喙?被譽為現代文學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變形記》開頭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已在牀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小説,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再往深一層想,也許這句許真的説對了,説《圍城》是一本小説,倒不如説是一本充滿睿智的書更適合。小説,一般都是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可並不是所有的小説都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但《圍城》就像一面鏡子,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什麼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羅萬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態。我真的很驚詫,驚詫於作者有這種洞若觀火的本事,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態的觀察,細膩和深刻得讓人難以致信。

?圍城》全都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和逼真。文中對當時社會環境的着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雲只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我卻覺得這正是本書的成功處,因為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我敢説,象方鴻漸的不學無術,董斜川的附庸風雅,曹元朗的庸俗無聊,褚慎明的欺世盜名,孫柔嘉的胸府心計,鮑小姐的輕浮膚淺,李梅亭的厚顏無恥,高鬆年的老謀心,這一類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後還會有;至於“文化沙龍”的無聊,三閭路上的奇聞逸事,學校裏的人情世故,上海灘上的稻樑謀,大家庭內的口舌是非,無不這樣真實,又這般深刻。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4

做了朋友應當彼此愛見面,通個電話就算彼此接觸過了,面沒有見,所説的話又不像信那樣可以留着看幾遍。電話是偷懶人的拜訪,吝嗇人的通信,最不夠朋友。

這本小説的結尾我很喜歡,一個人餓着肚子躺在牀上,,聽着鐘聲落後地敲,後悔,回顧着幾個小時前的事,那個每個小時慢7分鐘的鐘,真是諷刺。

我本來還以為方鴻漸會遇到唐曉芙,故事卻這樣戛然而止。後來覺得即使遇見了,結局也還是這樣,人不能像方鴻漸那樣,毫無目的,毫無計劃地活着。甚至覺得什麼都還可以補救。記得曾經有個產品的廣告語:“抓住不能再來的時間”。

我們都是被困圍城的孩子。逃出去並不一定是最好,出去了,你依舊會因某種原因重新回來,厭煩了,就又出來了……這樣不累嗎?我們要好好地想清楚,城裏或是城外,再好好地活下去,就像書上説的一樣,“你把針在面上轉一圈,聽見東一個電台半句京戲,西一個電台半句報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國歌,半句崑曲啦,雞零狗碎,湊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個破碎的片斷,在它本電台廣播的節目裏,有上文下文,並非胡鬧,你只要一個電台聽下去就瞭解它的意義。”

?圍城》裏的比喻也諷刺得有趣,並不亞於《紅樓夢》,比如形容王美玉的時:“滿嘴鮮紅的牙根肉,塊壘不平像俠客的胸襟。”剛開始不懂,後來一想,俠客不是愛打抱不平嗎?這是在形容王美玉的牙根肉不平呢,諸如此類。

剛讀完《圍城》的時候,心裏真壓抑,因為並不是在那個時代,連現在,身邊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像書裏描述的一樣,在圍城裏……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5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説,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並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假髮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説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説謊就説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並沒有表達什麼。到後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裏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後,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説: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裏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裏,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6

圍城,城內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言語之間,世間滄桑表露無遺。盡是喜劇又包含悲意,都為悲劇又藴含喜樂。

鍾書先生的筆一如魔杖,又犀利,又機智,又俏皮,汩汩流瀉出無窮無盡的笑料與幽默,又包藏着可悲可鄙的內核,冷中有熱,熱中有冷。機智,俏皮,近乎調侃的語言,揭示出一羣人的虛偽與懦弱,活畫出一個時代世態人情的卑齷與困頓。針對世態炎涼,人之品相,凡病態的,都逃不出這支筆犀利的刺擊。

透過悲喜相逢,冷熱交融的《圍城》,來看到這圍着我們的城。或許這城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着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人性美醜與人生百態,洞穿人性的空疏,寡陋,愚笨,被虛榮與矯作粉飾的面龐,濃粧豔抹下模糊不清的臉。真的,遲早都是假的,假的,永遠也成不了真的。

我們活在一個又一個圈中,甚至自己畫地為牢,鎖在各式的條例中,又縛手縛腳,又顯得操縱自如。像一顆顆蜜蜂的蛹,牢牢地被縛其中,習慣性的沉重地拖着呼吸。

莊子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只有在擁有共同利益時才變得“團結”“友愛”起來,這既有其可悲,又顯得真實。世間的事,本就非黑白分明,白中有黑,黑中摻白才是它本身的模樣。

天空似乎永遠都是這樣白寥寥的光線,雲彩凍僵一般,貼向遙遠的蒼穹。樓閣公園暑期,柏油馬路覆蓋住了剛探出頭的小草,這一切被格式化的美好都像是正在施工的工地,不乏期待,亦沒什麼趣道。我們活在這樣複雜的世界裏,被其中如同圓周率一般毫無規則的事情拉扯着,朝世界盡頭盲目地跋涉而去,奔向下個既定又或許未知的圈。開始在寧靜之中創造喧囂,後來在喧囂之中尋找寧靜。

時間的流逝,人們總愛用“一點一滴”來形容,像是點滴之間世界也變得荒蕪乾涸,點滴之間,生命由一顆飽滿的果實消耗成一顆乾癟醜陋的果核,從一川浩蕩宏偉的胡澤蒸發成乾涸苦澀的沙漠。

誰還能不忘初衷,繼續尋求,最初的夢想。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7

高中的時候,喜歡讀韓寒的作品,主要吸引我的是他的作品語言詼諧幽默、比喻生動形象。當時有很多的評論説,韓寒的這種寫作風格是模仿了知名作家錢鍾書。也因此,我找到了錢鍾書的代表作《圍城》來讀。

?圍城》的故事背景是抗戰時期,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從出國留學到歸國回來後四處碰壁的人生經歷。他性格既善良又迂執,既正直又軟弱,既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

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光説不練嘴把式的人,靠父母、靠朋友、靠運氣的平庸的人。他志大才疏,又滿腹牢騷,又愛自吹自擂。在歸國之後,因為環境和自身能力的原因,在生活中遇到了種種困境。不論是愛情還是工作生活,他彷彿總是從一個困住自己的圍城跳出,又跳入了另一個圍城。他是一個有野心和夢想的人,對自己也有很高的期望值,很害怕失敗,卻又不願意去努力。典型的間隙性躊躇滿志,常規性混吃等死的一個生活狀態。這樣性格的人,往往是煎熬的。

方鴻漸是一個很立體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我們很多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我相信,我們大多數人,從小的夢想都是很偉大的。但慢慢的在生活中,我們發現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會發現,通往夢想的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是一種折磨。所以,我們習慣了選擇一種更舒服的生活方式。

方鴻漸在留學期間,愛好甚廣,但卻沒正經聽過課,最後,連文憑都是買的。書中有這樣的描寫:“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身下那片樹葉的功能,可以遮羞包恥。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他通過了這樣一種方式,算是對自己滿懷期待的親人們一個交代。同時也給自己的一種自我安慰,久而久之,自己也會感覺文憑就是真的。但是到了考驗能力的實踐生活中,他就因為能力不足而開始四處碰壁。所幸,他還是比較幸運的,有各種親戚朋友的幫襯,能夠苟活於世。

我常常也在想,如果從現在的生活跳出,到社會去重新找工作,我能做什麼,我有什麼才能?本領或許才永遠是我們最大的資本,不論什麼時候,有本領才不會使生活陷入困境。我不想像方鴻漸一樣,在這個更好的時代,重新的去評估自己,認識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提高自己。

Tags:讀後感 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