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雨霖鈴》教案9篇 細雨綿綿,耳畔唯有《雨霖鈴》——深入淺出的《雨霖鈴》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6.2K

本文是一份關於《雨霖鈴》教案的介紹。該教案為中學生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教學資料,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唐代文學名篇《雨霖鈴》。通過學習該課程,學生將能夠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和閲讀理解能力。

《雨霖鈴》教案9篇 細雨綿綿,耳畔唯有《雨霖鈴》——深入淺出的《雨霖鈴》教案

第1篇

藉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充分使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1、 理解古典詩歌傳統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詩話故事: 《歷代詩餘》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劍錄》:“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北宋詞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後世也有人稱他為“柳七”。後來他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也被稱作“柳屯田”。柳永年輕時到卞京應試,常常和歌妓們一起生活,為人狂放不羈。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聽到柳永這個人之後,説:“此人任從風前月下淺斟低唱,豈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歲左右的時候,他才進士及第。柳永終生潦倒,據説在他死後,家中沒有多餘的錢來安葬他,只能由幾個歌妓一起出錢葬在了南門外。柳永的詞作音律諧婉,詞意妥帖;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長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作中鋪敍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在當時流傳很廣,對宋詞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後人對柳詞的評價也較高。

n 《雨霖鈴》這一詞調,又名“雨霖鈴慢”,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相傳,唐安史之亂中,玄宗西逃入蜀。楊貴妃在馬嵬坡被賜死後,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後,遇上連日霖雨,在棧道中,又聽見鈴聲陣陣,倍感淒涼哀婉,於是作《雨霖鈴曲》,寄託思念之情,調極哀怨。前人稱“一曲霖鈴淚數行”,可見一斑。宋代成為詞牌名。在詞史上,雙調慢詞《雨霖鈴》最早的作品,便是柳永的這首詞。而當時的柳永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汴京(河南開封)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與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是覺得痛苦萬狀。這首詞就反映了柳永當時的這種複雜心情。下面請大家聽一聽課文的朗讀。

2、聽完了詞大之後,同學們感覺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應該是怎樣的?

3、明確了詞的感情基調之後,我們來齊讀一遍,看看同學們對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把握的怎麼樣。

(過渡:我覺得大家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個頻率在跳動,我是否被感動了。

實際上,在很多時候我們不防用我們的聲音來表達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個時候,你將會驚喜地發現,你獲得了一種另闢蹊徑的愉悦和享受。)

(我們還可以把這首詞處理得更細膩一些。要想用聲音更細膩地處理這首詞,有個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這首詞。讓我們一起進入到這首詞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1、上下兩闋各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把它表述出來。並説説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既然是寫離別時難設難分,就會有抒情,同學們看看上闋是不是都是全部是直接抒情啊?還有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就要涉及到景物了,開篇三句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象?表現了什麼情?

明確:京城門外,情人設宴餞行,離別的愁苦使這對情人對佳餚美酒也興味索然。正在難捨難分之際,船家催促出發,此時此刻,離別的痛苦達到頂點。

明確:兩手緊緊拉在一起,兩眼被酸楚的淚水模糊,便縱有千言萬語,也難以一一傾吐,只好無言以對,淚眼相看。這兩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戀之情、又無可奈何之心寫的非常深刻.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以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襯托出詞人前途的廣闊。你認為這樣的説法對嗎?

明確:不對。作者選用三種景物來表達心情。用“千里”形容“煙波”,表明煙波的浩淼,去程的遙遠;用“沉沉”形容“暮靄”,表明暮靄的濃厚,天地的蒼茫;用“闊”形容“楚天”表明楚天的遼遠無邊。作者正是用如此廣闊遼遠的空間,以及如此濃密深重的霧靄,來表現離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同學們自己鑑賞下闋,你喜歡下闋中的.哪一句,為什麼?

明確:在此句中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麼樣的聯想呢?請同學們給合之前所學,討論3分鐘,談談看法。

教師明確:關於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後,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後,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時——杜甫説:“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時——曹操為功業人才而愁,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時——李白失意官場,説:“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蘇軾也説:“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時,説:“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王維送別元二,説:“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關於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關於風: 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曉風輕拂,帶來的並不是快意,而是涼意,淒涼的感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絃。

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柳永以清秋之蕭瑟,寫離別之悽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雨霖鈴》教案9篇 細雨綿綿,耳畔唯有《雨霖鈴》——深入淺出的《雨霖鈴》教案 第2張

第2篇

回憶李商隱《無題》中的首句,引出本課的主題——離別。並與學生一道回憶關於“離別”的詩句,如:“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以江淹《別賦》中的“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作結,產生共鳴,烘托氣氛。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本熱心功名事業,但仕途坎坷,曾以詞詣宰相晏殊,卻不為晏殊所喜,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嘗有《鶴沖天》詞雲:“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宋仁宗聞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詞。”由是自稱“奉旨填詞”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後方中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

他是北宋時代大量製作慢詞的第一個詞人,通曉音律又善於運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和鋪敍手法,使慢詞發展成為與小令雙峯並峙的'成熟的文學樣式。著有《樂章集》,時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雨霖鈴”一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連日,他經過棧道耳聞鈴聲勾起往事,於是創作此曲悼念楊貴妃寄託哀思。大家可以想見這一詞調悲愴低迴、悽楚欲絕的情味。而當時柳永由於仕途失意,心情鬱悶,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於是與戀人痛別。本詞正是他當時心境的體現。

1、齊聲誦讀注:找出詞中的入聲字,解析入聲字短促急迫容易傳遞悲切痛楚的情緒。

問: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時令、地點、景物。深秋暮色中離別在即,秋雨雖停而寒意難消。離別的環境與內心的悲苦合二為一。

第二句“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由別境轉入直接抒發別情。設想在京都城外,設帳幕飲酒作別,但兩人哪有心思宴飲,心亂如麻正難捨難分,不解風情的舟子又頻頻催發,不想離別卻不得不別,正是這一矛盾把別情推向了高潮。

第三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純粹白描,感情坦率直露,一雙淚眼勝過千言萬語,這種無聲的啜泣更覺深沉哀痛。

延伸:白居易有“此時無聲勝有聲”蘇軾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第四句“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遙想開船後的景象,為下闋設想別後相思之苦先開前奏。這一去山水迢迢,煙波浩淼,暮色沉沉,天地蒼茫,詩人空望浩瀚無邊的楚天,卻不知下一程在哪,真如滄海一粟,詩人那種荒涼、無望、彷徨、孤寂的複雜心理躍然紙上,令我們讀者也隨之悵惘。

:上闋正面刻畫別境別情,似已説盡心中無限淒涼。然而下闋盪開一筆,虛寫別後情思,詩人無望的未來不難料想。

首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緊承上闋,直抒離情,點出傷離恨別自古皆然。更呼應上闋,點出時令,所謂觸景傷情。

點撥:此句未歎一聲,未見一人,卻正應了“一切景語皆情語”。問:你從此句中看到了什麼?

討論作結:詩人睜開眼,不見佳人,只見一些勾人離愁之物,深秋的曉風,寒意徹骨,微拂的柳枝,又讓人想起執柳相送的苦痛,空中的一輪殘月更叫人感慨人月兩難全,世事無常,聚散離合皆無度,此時詩人心中的離愁可謂達到了頂點。

一葉孤舟,夾岸楊柳,天邊殘月,這樣的一幅畫面,疏落有致,呈現出煙水悽迷的陰柔之美,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作者婉約的風格,創造出“悽美清麗”的境界和美感。而“曉風殘月”、《雨霖鈴》和柳永這三者也已融為一體了。

關於第三句“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用一句通俗詩句解釋,“你不在,這座城市便空了。”可見詞人的心內百轉千回,痛徹肺腑。

善用點染,點,直抒胸臆(明朗精當);染,融情入景,以景寫情(隱約委婉)。齊誦相關詩句。

背誦全詩,並且把“曉風殘月”一句寫成一段字數不少於字的想象短文。

第3篇

1、掌握《雨霖鈴》這首詞鑑賞的方法。(教學重點)

2、深入體會作者的離愁別恨及對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學難點)

a 、讀時要注意重音、節奏,語速要慢些,讀出感情。腦中要有畫面。

① 寒蟬悽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悽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頓,表示悲痛氣塞。

③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①找意象,説作用。(幻燈片上逐一展示有關意象的詞及其表達的感情。)

明確:寒蟬 晚 長亭 驟雨 蘭舟 煙波(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 暮靄 楚天

寒蟬,是蟬的一種。《禮記》中説:“孟秋之月,寒蟬鳴。”時間大約是農曆七月,寒蟬的叫聲低微。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説“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蟬叫聲未必悽切,但因詞人本就懷着一種傷心的情愫,聽到了蟬叫聲就產生了悽楚之感。

③學生看情人惜別圖,體會“執手相看淚眼“一句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虛寫,想象,借景抒情)

問2:用自己的話想象描述這個畫面,並談談自己讀後的感受。

問3:既然是“沉沉的暮靄”為什麼“楚天”卻會“闊”呢?

①學生齊讀下闋。概括大意:設想別離後的悽清,是虛寫。

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點明瞭主旨“傷離別”。

2、從“今宵”開始到詞的結束,按什麼順序寫,分幾層?(按時間順序,分兩層)

3、討論: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哀景寫哀情的寫法。)

4、“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點明與上文的呼應關係,寫法:呼應,虛寫,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

這首詞,句句、層層寫的都是離情別緒,但手法多樣,章法謹嚴,毫無拖沓、重複之處。就手法來説,有時借景抒情,有時敍事寓情,有時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寫景,但有的景與情合,以哀景寫哀;有的景與情違,以樂景寫哀,卻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別情曲曲傳出,使人有蕩氣迴腸之感。就章法來説,全詞委婉鋪敍,既有實寫,又有虛擬,既有時間的`順序,又有適當的剪裁,前後呼應,層層深入,構思完密,使人有天衣無縫之感。

柳永曾長期過着羈旅生活,和歌女樂工們在一起。他對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寫愛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傾向的,消極頹廢的色彩較濃,但這首詞的思想感情還是很健康的,雖比較傷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真實的感情。

你認為寫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並且説出好在哪裏。

1,運用本節學到的知識鑑賞張先的《江南柳》,並與本課學的《雨霖鈴》相比較,説説它們的異同。

隋堤遠,波急路塵輕。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

斜照後,新月上西城,城上樓高重倚望,願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2、用細膩形象的語言描寫你所經歷的一段愁,可寫成詩。

第4篇

1、考綱要求: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且是長調(慢詞)的倡導者,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鋪敍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柳永是的代表詞人。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有詞集《》。

小組交流完成的所有內容,並用紅筆在學案上進行補充。

②二讀詩歌,理解詩歌大意。(聽錄音1分鐘,讀詩歌和理解詩意3分鐘,展示3分鐘)

③三讀詩歌,概括詞的上下片內容。(讀詩1分鐘,獨立完成1分鐘,展示1分鐘)

①詞的'上片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和場景?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②結合虛實的定義,説説上片哪些詩句運用了實寫,哪些詩句虛寫?有何作用?

參差煙樹霸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閒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①。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②。

結合本詞內容具體賞析“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三句。

詩歌表達技巧: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以樂景寫哀情等)

②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象徵、烘托、比興、虛實結合

b、分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表現手法)。

d、詩(詞)的中間兩聯(上片或下片)寫景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簡要分析。

第二步:釋運用(結合具體詩句,闡釋詩句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

第三步:評作用(具有什麼樣的作用,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a、起首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離別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b、“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一句是虛實結合,刻畫出人物的動作,表達出難分難捨的心情。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的意思是説傷離情別,自古皆然,更何況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由個別到一般,擴大了這首詞的意義。

d、“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為虛寫,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臨岸,酒醒夢迴。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樹梢。不言離別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寫出離別時行人消逝在煙霧瀰漫的江面上,暮靄低沉,楚地天空遼闊無邊,令人不勝傷感。

第5篇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詞所藴含的思想感情,並分析詞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詩歌的誦讀技巧,積累詩歌鑑賞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詞的魅力,體會詞人別離時淒涼、哀傷的感情。

重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所流露出的濃濃別離之愁;領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1.大千世界,悲歡離合彷彿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離愁別緒也似乎是一種永恆的情懷,古往今來,眾多的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學作品,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通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們彷彿看到荊軻離開時的悲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那又是怎樣的悽苦之別。我們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着悲歡與離合,嗅着淺淺的墨香眼前也彷彿浮現那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那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雨霖鈴》,去感受一下柳永筆下那纏綿悱惻的離別深情。

2.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峯鹽鹼、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於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敍、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就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説法。

3.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着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 《雨霖鈴》便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已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1、播放《雨霖鈴》的視頻朗誦,學生聽了後談初步感受。

2、這首詞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離別時依依惜別之情,濃濃的離愁別緒。

秋後的知了叫得是那樣地淒涼悲切,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剛停歇。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蓬裏喝着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伕已催着出發。握着手互相凝望,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説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淒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在楊柳岸邊,對着淒冷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縱然我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説呢?

4.學生展示朗讀,師生點評。(語調、節奏、情感表達)

5.討論:總結上下片各寫了什麼內容?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1.自由朗讀,找出詞中表現作者離別心情、神態、動作的.句子並細細體味。

詞人以寫實筆法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鋭!無緒:飽含別離的苦澀;催發:浸透留戀的深情。“都門帳飲”,是指在京都的城門外設帳置酒送別。從這句看,這首詞很可能是作者離開汴京南去,跟戀人話別時所寫。依戀不捨卻又不得不分離,因而也沒有了心緒;可這時候,蘭舟無情,正在催人出發。

關鍵詞:表現手法、表現情感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説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

這兩句通過白描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了哀婉纏綿、無比依戀、難捨難分的離別場景。臨別之際,一對戀人該有千言萬語要傾訴、叮囑,可是手拉着手,淚眼朦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卻連一句話也説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正因為氣結聲阻,就更能見出內心的悲傷。

此時無聲勝有聲,説是“無語”,其實有千言萬語。柳永和戀人“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悲痛得説不出話來。你能試着代他説兩句嗎?請展開想象替永哥説出心裏話,和大家分享。

參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娘子,我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還再見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這三句,由個人的離別之苦而推及於一般離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難言的悽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們普遍的感情體驗。可是跟蘇軾在著名的中秋詞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超曠態度不同,詞人越是把個人悲苦的離情放到歷史發展的廣闊時空中來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傷之中,並讓讀者越發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節”,照應到上頭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這兩句更推開去,愈想愈遠,愈遠愈悲。和心愛的人長期分離,再好的時光,再美的景色,也沒有心思去欣賞領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風景也是暗淡無光!

這兩句照應到上片“執手相看”兩句,離別時是千言萬語説不出,離別後是千種風無處説,這就在眼前與將來、現實與推想的對比中,把真摯深沉的情愛和悽苦難言的相思,表現得更加充分,在感情發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詞。

1、找出詞中寫景的句子,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定含義。

2、分析“寒蟬、長亭、晚、驟雨、煙波、暮靄、楚天、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傳達出的作者情感。

寒蟬-悲涼,長亭,離別,驟雨,淒冷,烘托濃重的淒涼氣氛,奠定全詞傷感的基調。

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因此,寒蟬就成了悲涼的代名詞。

在深秋時節的一個黃昏,陣雨剛停,一對戀人到長亭告別。這裏不僅交代了時間、地點,而且就所聞所見烘托出一種濃重的淒涼氣氛。耳邊是秋蟬悽切的鳴叫,眼前是令人黯然傷神的暮雨黃昏。這裏所寫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詞人的感情,而又同時為下片“冷落清秋節”的概括埋下伏筆。“驟雨初歇”四個字意味着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對臨別時矛盾複雜心情的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內心獨白。採用了借景抒情,以虛景寫實情的手法。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煙波,沉重的暮靄,望不到邊際的楚天,營造了一種迷濛遼闊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現了詞人分別後抑鬱難捨、孤獨寂寞的感情。

這三句以景寫情,寓情於景。一個“念”字領起,説明下面所寫的景象只是一種虛寫,而不是眼前的實景。但虛中見實,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現出一對離人此刻的思緒和心境。重複“去”字,表明行程很遠。“念”字的主語是誰?詞裏沒有交代。從感情來看,應該包括行者和送行者兩個方面。分別以後,前去便是楚天遼闊,煙波無際,行人就要消失在煙籠霧罩、廣漠空曠的盡處了。

酒,愁苦,柳,寂寥,風,清冷,月,破碎——虛寫,烘托孤寂惆悵的心境。

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梢頭。

有人盛讚“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嗎?為什麼?

此句最妙就在於詞人能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詞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觸動離愁的四件事物:酒、楊柳、曉風、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悽清孤寂的畫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曉風的清冷、殘月的破碎來烘托離人形隻影單、孤寂惆悵的心境。詞人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抒情含蓄,的確應為千古名句。

這兩句被稱為“古今俊語”。“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門帳飲無緒”遙相呼應,使人將酒醒後的情景同前面送別時的情景自然地聯繫起來。妙在詞人不寫情而寫景,寓情於景中。他不直接説自己酒醒之後如何寂寞孤悽,只是拈出在飄流的孤舟中所見所感的三種物象:岸邊的楊柳,黎明時的冷風,空中的殘月,心中那種悽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風俗。折柳贈人是希望對方留下來。離別的人一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心中就會湧起一縷縷離愁。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

“一絲柳,一寸柔情”。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高興時杜甫説:“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惜別時王維説:“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愁時李白説:“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哀傷時李清照説:“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酒——愁,酒醒——愁來。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景象依然鮮明在心,而如今卻是形影相弔,前路“千里煙波”不知所終,只能離愛人越行越遠,可想而知詞人的心情。

3、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寒蟬、長亭、驟雨、蘭舟、楊柳、曉風、殘月、煙波、暮靄、楚天。

虛實結合:“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描寫了離別時悽清的環境和兩人難捨難分的情景,寫的是 現實之景,是實寫。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想象中的別後所見景象和悽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虛寫。

本詩虛實結合,豐富了詩歌離別的內容,拓展了詩歌悽清的意境,渲染和強化了詩歌詞人與戀人離別時的傷感,孤獨,無奈的感情。

2.延伸拓展: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手相看,柴門扶杖,生命總在演繹着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請引用名言佳句回答下列問題。

第6篇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殺秦王時,荊軻高歌而去時所唱;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友人送別時的情景;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軾在悼念亡妻王弗時所作;

人們常歎:“人生苦短,歲月蹉跎”,我們常説“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是啊,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可這苦痛倒觸發了詩人的詩情,他們用詩詞歌賦來傾訴詠歎他們的離愁別緒。透過這些詩詞,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親呆望遊子歸家的淚眼愁眉,我們可以體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們再次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着悲歡與離合,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長亭送別,執手相看,西口走送,揮手回眸,柴門扶杖,汽笛聲催......

我們學習過那麼多宋詞,應該明白宋詞可以分為幾個流派?(答: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別離詩,感受別離詩的千種風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鈴》(板書)。

柳永,北宋詞人,原名三變。熟悉民間樂曲。但為(人)放蕩不羈,屢試不中。直到中年之後,改名為永,中過進士,只做過屯田員外郎一類的小官,世稱“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詞,內容多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離情別緒,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

但他一生窮困潦倒,以至最後寄食寺廟,在貧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後,一羣紅塵知己為他安葬。成為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他精通音律,變舊聲為新聲,創制了大量適合於歌唱的慢詞,這首詞調名《雨霖鈴》,就是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所以這支曲本來就是寄託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作者當時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便覺得痛苦萬狀。這首詞就集中反映了他這種複雜的心情。

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尚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

1、讓學生自讀,思考:從時間角度看,這首詞的層次應如何劃分?

2、問:這首詞的重要特點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板書)鑑賞時注意詞中哪些是景語,哪些是情語?哪些是情景和説?詞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

(寫景)明確:對。寫別時景。點明瞭季節、時間、地點和事件。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的典型環境。

4、問:地點呢?(長亭);時間呢?(晚上);季節(秋季);事件(離別)

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

問:這寫什麼?(寫情)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飲無緒,欲留不能,依依不捨,難捨難分。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心思。(問:為什麼?他的思緒正在想什麼?)正專注於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説“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留戀和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鋭,不想“別”而又不得不“離”。於是後面便迸出

問:這句(寫情態)。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啟發學生想象這副畫面,把語言形象化進而圖象化,以體會詩的意境。(提示:兩人相對而立,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是“別有離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是“流淚眼對流淚眼,斷腸人送斷腸人”啊!既然這麼不捨得,那詞人為什麼要離開呢?(也許是統治者不欣賞,也許是迫與生計。總之是不得不離開。古往今來戀人離別都是一樣的。)“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

問:詞人“竟無語凝噎。”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是“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這裏的“念”字用得特別好。承上啟下,表明是設想別後的道路遙遠。

“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路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着色可謂濃矣;既曰“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

(提示學生想象這副畫面:作者站在河邊,放目遠眺,面前所見:一望無際的海面,遠處山色朦朧,海面上層層灰濛濛的霧氣升騰,整副畫面是灰色調。好象一副山水畫。)這樣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壓抑、苦悶、茫然)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

問:下闋換頭寫情,歎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傷別離”點名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多麼難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9、問:“清秋節”一詞,照應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蟬悽切”)前後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悽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後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對象。那麼它究竟好在什麼地方?————詞中有畫,景中含情。(提示學生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聯繫特定情境。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後,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

結合全詩旨趣。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兩句敍述全篇本意,是詞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處”兩句烘染本意,將詩人的立意渲染為—幅深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含旨趣,畫面生動。

問:整個畫面的基調如何?(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

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纏綿,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彷彿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裏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採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上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渲染這種離別時的悽清。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意境完整,形象統一。

10、“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浯,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惆悵而已。

“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其以問句做結,更留有無窮意味。傷感如歌曰:“長離別,離別就會在眼前;説再見,再見可是太遙遠……”、“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些句子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並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今天我們學了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重點讓大家把握詞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位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

今天我們賞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戀人的纏綿離別;其實,離別是沒有時空界限的;它會超越歷史,跨過江河,不知不覺來到我們身旁;月假結束,要與父母告別;高中畢業,要與同學分別;出差在外,要與親人離別……同學們,把你最美好的別離留下來,讓我們一起分享,好嗎?

第7篇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健康、敏鋭的審美情趣。

經過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方法,能夠在瞭解作者、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結合對意象、意境的分析,通過煉字、煉句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詩歌的主題。因而教者的主要任務便成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作者情感和詩歌主題,挖掘詩歌的深層意藴。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通曉樂律,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柳永對北宋詞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對後來的説唱文學和戲曲也有很大影響。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妓們一起過着依紅偎翠、淺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所傳誦的一首,被稱為“宋金十大麴之一”。

(1)聽了這首歌,你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明確:上闋寫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分別的'情景,下闋是詞人想像別後羈旅生活的情狀。

1、詞的上闕描寫了詞人柳永與自己的戀人分別時的情景,請大家找出一個最能打動人心的細節,並體味它的妙處?

明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戀人之間,聚散依依,生離死別,執手相看,傷心淚流,千言萬語,塞滿了喉嚨擠滿了牙縫,卻不知從何處説起。真可謂是“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是“流淚眼對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

2、柳永為了渲染這種離別的相思愁苦,精心選取了那些景和物作為背景呢?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情景交融、寓情於景。這一句表面上看來是單純的寫景,實際上是烘托氣氛,抒發情感。

3、品味“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中“念”字的精妙之處。

明確:一個“念”字,上承“凝噎”,下啟“千里”,由實到虛。別後茫遠、孤寂之境,着實令人不堪設想,難捨難分之情悽婉動人。

4、“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有三個字點明瞭這首詞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確:“傷離別”。自古以來,多情的人,都會因為離別而感覺到悲傷。離別本來就是人生中令人悲傷難過的事,更何況正處在冷落的清秋時節呢!這是詞人在直抒胸懷。

5、明代詞評家賀裳稱柳永這首詞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千古俊句”,你認為這一句中詞人選取了哪三個比較典型的意象?試分析。

楊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態。“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

曉風:秋日的風是涼的,秋天早晨的風更涼,恰合別後心境的淒涼。

“楊柳岸”“曉風”“殘月”本是無情物,但在滿心愁緒的詞人眼中,卻都成了“情語”。

6、“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良辰好景為何是虛設?千種風情怎麼會無處傾訴呢?

明確:在這裏,詞人想到,從此離去,將要一年之久,在這麼漫長的日子裏,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沒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虛設。就算有千種深情,萬般愛意,又向誰去説呢?只有獨對清風冷月,望空興歎,為伊消得人憔悴了。這樣,詞人就在令人灑淚傷情的抒寫中,結束了全詞。

小結:本詞是一支哀婉纏綿的離別歌,詞人寓情於景,於寒蟬、長亭、驟雨等意象中寄託了哀怨惆悵的別情,情景交融。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離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明確:“草色煙光”寫春天景物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陽的餘輝下,閃爍着一層迷濛的如煙似霧的光色。這本是一種極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殘照”二字,整個意境便帶上了一層感傷的氛圍。

2、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請結合此詞,説説這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衣帶漸寬”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願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終不悔”,即“之死無靡它”之意,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着的態度.

第8篇

1.理解詞意,體會詞人宦途的失意及與戀人離別的愁苦。

這首詞寫的是與戀人的離別。此時詞人因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故而與戀人惜別。

“寒蟬”,點明離別的季節是在秋初(因為晚秋已無蟬鳴)。“悽切”,寒蟬的叫聲給人一種悽悽切切之感,襯托出離別的淒涼傷感。“對長亭晚”,傍晚時分,在長亭外送別。“長亭”,點明瞭送別的地點。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驟雨初歇”,點明送別的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

這些景物描寫,字字寫景而字字含請,準確地將與戀人分別時的淒涼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淒涼傷感的調子。

“都”,指北宋都成汴京,汴州(“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都成,杭州是南宋都城)。“門”,指城門。“帳飲”,設帳置酒宴送行,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無緒”,沒有心情(柳永因作詞忤逆仁宗,因而不得意,於是流連坊曲,為歌妓作詞)。

3.“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正在依依惜別之時,船家頻頻催促:走啦,走啦,開船了!於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一對情人,緊握雙手,淚眼相對,誰也説不出一句話來(同桌之間表演此句)。

同學們,你有過這種無語凝噎的時候嗎?一個人要傷心到怎樣的地步,才會“無語凝噎”!

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問一句:既然分別讓兩人如此痛苦,“柳郎,不能不走嗎?”同學們,你覺得詞人能不能不走?不能!在古代,仕途幾乎是一個有志男兒唯一的出路。一個男人不能沒有事業,事業給男人活着的分量。作為一個女人,她如果真心愛一個男人,就不能拖後腿。

“去去”,即越走越遠。想到這次去南方,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霧沉沉的楚地一望無邊。暮靄沉沉,離愁深深,使人想到王勃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就是離別,更何況是在這冷落淒涼的清秋時節,叫人情何以堪!

今晚酒醒時分,我身在何處呢?只怕是在楊柳岸邊,吹着淒涼的晨風,眼望黎明時天邊的一彎殘月,身邊再也沒有你。

這句寫詞人酒醒之後漂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景語即情語,將離人悽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成為名句。

7.“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經年”,一年又一年。“良辰”,好天氣。“好景”,好風景。這一去,年復一年,即便是遇上良辰好景,過得花紅柳綠,但沒有你,也形同虛設。對你,縱然有滿腹的情意,又去和誰説呢?(相信,你也一樣吧!)

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更顯強烈。

以冷落淒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戀人難以割捨的感情。

婉約,即婉轉含蓄。婉約詞在取材上,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情;在表現手法上,多用含蓄藴藉的方法表現情緒。代表詞人有柳永,李清照等。柳永《雨霖鈴》是婉約詞的典型代表。

豪放詞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不拘音律。代表詞人有蘇軾、辛棄疾等。《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的典型代表。

宋人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第9篇

?雨霖鈴》這首詞抒情色彩非常之濃,如果賞析時用語貧乏瑣碎,那麼詩情就會打大折扣,如温水(也可能是冷水)泡茶,或沒有完全泡開,或完全沒有泡開。因此,用詩一般的語言來賞析此文成了最佳選擇。以“詩”解詞,情味不減,能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心靈;同時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詩情,促進學生學以致用,以點帶面,融會貫通。具體操作就是根據文本內容,緊抓教學重點,對教學任務進行合理分工,自主探究。

媒體上説周杰倫走到哪裏都能颳起一陣龍捲風,足見周杰倫影響之大。可是早在北宋時期,有位詞人,他創作的許多作品不僅當時廣為傳唱,而且流傳至今已近千年。他在當時的影響,有言為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大家能根據這句話猜出他是誰嗎?

2.提示: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念,想到。

6.找出寫“離別”情景的句子和寫“清秋節”的句子。

明確: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要求: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詩一般優美而深情的語言加以渲染。

4.在討論基礎上,組內合作完成一篇精美的賞析文字,以便全班交流。

賞析:一聲聲,一遍遍,秋蟬嘶鳴,纏綿哀怨。面對長亭,天色將晚,天邊的落日像哭紅的淚眼,充滿無限眷戀,一點一點,正依依不捨地挨下山去。驟雨剛過,葉尖上的水珠敲打着乾枯的樹葉,其聲如泣如訴,點點滴滴,是離人淚。

②“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賞析:桌上的酒食,嘗着似土和泥。未飲先醉,心內成灰。眼中淚,杯中酒,蓄着的是憂,嚥下的是愁,正當難捨難分之時,艄公催行;離愁越來越濃,感情之弦越繃越緊,終於情不自禁地握住對方的手,流淚眼望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哽在喉間,悲痛欲絕。

賞析: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離愁漸遠漸無窮,如千里煙波,浩渺無邊,如楚天清秋,萬里遼闊。無邊的離愁像暮靄一樣,沉沉地壓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賞析:從前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而今風景依稀,佳人何在?冷風吹來,心頭一顫,酒醒愁未醒,頓時生出“人面不知何處去,楊柳依舊笑晨風”的悲涼。

2.課後請大家再次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想象一下柳永走後,那位女子的生活情景,並以《與君別離後》為題,借鑑課文情景交融的寫法,寫一篇抒情散文或者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