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3篇 探索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與深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W

本文將對“圓的周長教學”進行全面反思。通過對現行教學方法的分析和實際案例的探討,旨在發現問題並提出改進方案。深入思考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和疏漏,以期提高學生對於圓周長計算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3篇 探索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與深思

第1篇

本週上了圓的周長一課,課前我們備課組做了《圓的周長》的預習案,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測量圓的直徑及周長的過程,並經過計算髮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而不是直接給學生圓周率,再套公式計算。

學生已有本事自我去研究的資料儘量放手給孩子,讓孩子經歷知識的構成過程。這種研究方法不僅僅對研究圓的`周長有效,對學習其他知識也有效,這節課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方法。

本節課有兩個難點:如何測量出圓的周長?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佈置作業前先對學生做了瞭解,個別學生有了自我的方法,其他學生做了提示。首先讓學生髮現尺不能直接測量出圓的周長。從而使學生想出用測繩、用滾動等方法化曲為直。這使學生感到必須探索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規律。

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是合作精神,所以本節課在課上也是多次讓學生合作去發現、解決問題,同時我及時給予幫忙指導。不僅僅讓學生學會合作,並且讓學生在閤中提高效率。存在的問題

學案設計沒有問題,但在完成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明白了圓周率後直接用圓周率計算了周長,而並沒有真正的動手測量,這還需要我們再進行教育,讓孩子明白,自我得到了成果比直接用更有意義。

對於學生直接利用圓周率,我們能夠理解,因為孩子已經構成習慣,直接利用現成的東西缺乏動手、動腦,鑑於這樣的現象,在課堂上,我們教師就要不斷地引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3篇 探索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與深思 第2張

第2篇

在設計圓的周長這節課時,我力求讓學生在愉快中學數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觀察和討論中經歷探索圓的周長公式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頭,我就從以下兩點反思本節課的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皮亞傑説:“一切成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對國小生來説,數學學習的體驗是否愉快,將直接影響學生對以後數學學習的水平和自信心。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可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進取性,讓學習的資料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本節課在情境引入時,我在原有情境圖的基礎上為學生插了一段悦耳動聽的鳥叫聲,努力為學生創設真實、生動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體會到這一家三口出去郊遊時的歡樂心境。既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樑,又使學生以良好的心境進入這節課的學習。

在測量一元硬幣的直徑和周長之後、小組合作測量三個大小不一樣的圓的周長和直徑這一環節之前,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利用黑板上畫的圓和電風扇的扇葉轉動起來構成的圓讓學生明白滾動法和繩繞法的侷限性。上課時,當我説到“電風扇的扇葉轉動起來構成的圓你還敢不敢用繩來套嗎?”同學們都笑着説不敢。因為他們覺得這件事十分的好笑,誰也不會傻到拿着繩去測量正在轉動的電風扇所構成的圓的周長。經過這件事,他們也清楚地明白,有些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慾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這使得下頭的學習有了驅動力。我們説,要以學生為主體,其本質就是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喚醒和激發。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驗證”又是學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這節課在學生猜測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直徑或半徑有關的時候,我沒有立刻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而是追問了一句,你想用什麼方法來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本來我是抱着試試看的想法,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我直接告訴他們,可是一個同學居然能想到求圓的直徑和周長,再用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看來只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教學的時候適當的放手,學生也許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接下來學生經過繩繞法測量出硬幣的周長和直徑,在找同學彙報他們的測量結果,演示他們的測量方法後,我利用課件為學生總結了測量圓的周長的兩種方法,同時告訴他們用這些方法測量圓的周長時應當注意的事項。

在進行學生分組測量三個圓的直徑和周長這一活動時,為了防止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避免學生在活動時沒有目的性,根本不明白自我該幹什麼。在小組合作前,我明確的提出了提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測量三個大小不一樣的圓形紙片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在圓的周長記錄單上。組長分工:兩個同學負責測量,一個同學負責記錄數據,另一個同學負責用計算器計算周長除以直徑的值。測量結果以釐米為單位,精確到1毫米,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計算結果保留兩位小數。因為掌握了方法,小組內有了明確分工,學生很快完成了測量活動,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數據測量的誤差也很小,最終組織學生觀察周長除以直徑的商這一列數據時,學生基本上都能發現是三倍多一些。從而引出圓周率,學生有了這一發現,建立了新的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了新知的價值。

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於事先為學生準備的教具比較充分,得益於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於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這次課後,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本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

本節課帶給我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課上不能注意傾聽學生回答,圓的周長的概念教學不紮實,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第3篇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數學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合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構成、發展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圓的周長》教學設計中,經過生活化的情境導入,讓學生從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關係,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再經過小組合作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可見,讓學生再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數學,讓他們明白數學就在自我的生活中。

2、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説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可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必須啟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繫和關係,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教師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要明白圓的周長,能夠直接測量,而直接測量圓的周長有時很麻煩,有時根本不可能,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家經過猜想提出假設,再經過小組合作驗證假設,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皮亞傑説:一切成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在教學中,我們可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進取性,讓學習的資料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初步瞭解有關數學背景知識,幫忙學生了解數學發生與發展過程,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結合本節課的教學資料,運用在網上查閲的很多資料,找到一個體現新的'教學理念的契機:經過介紹圓周率的發展歷史,來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習興趣。瞭解祖沖之在圓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正如新大綱所要求的,不僅僅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並且還調動起學生進取的情感,使探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陶冶。

第4篇

本節課在教學起初,為了使學生能利用知識遷移規律總結出圓的周長的概念,在學習新知識前,通過課件出示情境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圓的周長,並回顧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圓形實物,用手摸一摸圓的周長,歸納總結出圓的周長的意義。

在學生小組交流、動手操作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測量圓的周長的兩種方法,當學生們嚐到成功的喜悦時,我又引出了一組轉動的風車,形成圓形。如何測量它的周長,從而引導學生去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理解圓周率的意義,並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本節課的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測量圓的周長、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應用知識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是收穫,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好,但也存在着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學生説時,教師的耐心還不夠,學生許多想法很好,但老師為了完成本課內容沒有讓學生都説一説,老師低估了學生,比如在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有怎樣的關係時,我只是給出了直徑與周長的數據,讓學生直接計算它們的比值而沒有放手讓學生親自進行測量,得出結論。

第5篇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在學習了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性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

本課的重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主要是圓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導。

探索圓周長計算這一環節:一方面,通過小組合作式的測量活動,使學生自主創造出“測繩”和“滾動”兩種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反思及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測繩”和“滾動”這兩種方法的侷限性,引導學生探索“計算公式”的心情,為繼續研究圓周長的計算作好了鋪墊。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什麼有關?是直徑的多少倍?進一步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然後讓學生利用準備的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並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進行交流,發現了規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本課的難點。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於事先讓學生準備的教具比較充分,得益於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於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這次課後,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本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

第6篇

?圓的周長》是北師大版數學十一冊教科書第一單元第四課的內容。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對圓周率的探求,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我分成四個層次來進行教學:

(1)在具體情境中,研究不同的情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測量一些實物中的圓的周長,如用“繞、滾”的方法來測量。但對於象黑板上畫的圓,當學生髮現測這個圓的周長不能用“繞、滾”的方法來測量,必須研究一種求圓周長的方法。

(2)在推導計算圓周長的公式時,先啟發學生通過對不同大小的圓進行觀察,思考它們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係?

(3)分小組進行,研究周長與直徑有什麼關係,將數據填到書上,進行觀察思考,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的結論”,理解圓周率π的意義。

(4)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進行實際運用,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

通過對圓周率值的探求,培養學生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概括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本課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從學生熟知的.身邊圓形物體入手,讓學生指出看到的圓形並摸一摸圓的周長指的是哪裏。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2、讓學生大膽實踐,重視了學生的測量方法的培養。

聽不如看,看不如做。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動手做數學也是這個道理。於是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想出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選擇測量圓的周長的辦法,在圓的周長測量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測量技能和思維的靈活性。

在測量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長度及計算不同的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都有什麼特點時,學生產生了需要合作的需要,在合作探索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體驗了發現數學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實踐及合作能力。

第7篇

首先感謝學校領導給我這次鍛鍊自己、磨鍊自己的機會。圓的周長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以下三點:

1、在引入新課時我利用課件顯示小黑狗沿着正方形路線跑,小黃狗沿着圓形路線跑。這樣的比賽公平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複習正方形的周長知識。接着提問:如果要求小黃狗所走路程,實際是求圓的什麼呢?讓學生揭示課題:圓的周長(板書)正方形的周長我們會求,那麼圓的周長該怎樣求呢?利用問題設下認知障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我認為這一點做得比較好。

2、讓學生初步感知了“圓的周長”後,我拿出教具圓片,讓學生指一指圓的周長,感知圍成圓的周長是一條曲線,然後用自己的話概括圓的.周長,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圓的周長概念。接着學生用繞線法、滾動法量出圓的周長,教師指導操作要點。最後學生同桌合作用兩種方法量出圓片的周長,充分認識圓周長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為學生提供一個合作探究的平台。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中學生的層次不同,並要求學生配備直尺、繩等學具,讓每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繩測法、滾動法測量周長,依所測數據找出直徑與周長的倍數關係,推導圓的周長公式三個操作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獨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交互運用,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實際操作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1、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學生測量計算)花費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時間過於倉促。

2、對於學生的回答有重複現象,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很少。課堂上的語言還應多錘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掉自己的不足多錘鍊自己的語言,使自己儘快的成長起來。

第8篇

?圓的面積(二)》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利用圓的面積公式,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在本課的開始,我請學生回憶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已知周長,求圓的直徑、半徑。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解決已知半徑,求面積,已知直徑,求面積,已知周長,求面積三個問題,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圓的面積計算,有利於知識的遷移。

在教學過程中,我從根據圓的半徑,直徑,求圓的`面積,到根據圓的周長計算圓的面積,體驗其中的不同,先讓學生已知半徑,求面積,已知直徑,求面積,再到已知周長求面積,這樣設計降低了教學難度,使學生明白要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圓的半徑,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在學生掌握了圓的面積計算方法以後,我讓學生猜測,圓還可以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什麼圖形,圓的面積與什麼有關,讓學生進行估測,當學生猜測出圓還可以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三角形,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係時,設計實驗驗證。沿半徑把圓形杯墊剪開,並把紙條從長到短排列起來,觀察並探索圓的面積公式,出示和圓有關的組合圖形,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與分析,結合前面學過的平面圖形的面積知識,求出老師出示的組合圖形的面積。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被充分調動起來,而這些為他們隨後進一步展開探索活動做好鋪墊。

我在本節課中利用動畫演示與動手操作相結合,加深學生對題目的理解,結合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創設的情境問題等基礎練習,提高練習,綜合練習,拔高練習四個層次,從四個不同的層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既鞏固所學的知識,又鍛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注重了每個練習的側重點,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樂學,課堂氣氛活躍、和諧,學生親身經歷提出猜想,動手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對知識進行再創造。

教學中存在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沒有加強訓練國小生的計算能力,在上課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速度比較慢,學生還沒有達到熟練的程度,特別是當半徑等於一個小數,這時學生最容易犯錯。在以後練習中,重點訓練小數的平方,達到正確解決問題的目的。

第9篇

為什麼同一內容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呢?我們細細地品味着:設計一和設計二中的老師都是想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建構知識:設計一的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為操作而操作”,他沒有將這一學習方式用足、用好、用透,因此沒達到操作的目的,教學效果不好;而設計二的教師把握住了操作活動的關鍵,他讓學生在經歷新知的探索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學生在豐富的表象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建構了知識。因此,體驗,僅僅是操作是不夠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

“以身體之,以心悟之”,這樣的體驗對學生來説才是深刻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對於動作思維佔優勢的低年級國小生來説:“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在“做”中體驗數學,去促進數學知識的建構。例如,上述設計一和設計二中“從‘體’上剝離出‘面’ ——認識長方形”這一環節中,兩位教師都積極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看一看、畫一畫、指一指、找一找,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使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實踐中直觀認識長方形,體驗數學知識。

以往有些數學課上,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現象:當教學環節進入學生操作時,教室裏頓時熱鬧開了,學生各自動手。而且有時用於操作的時間可多可少。這種“擺設”型的動手操作看看很熱鬧,其實可能是“蜻蜓點水”只停留在活動的表面上,學生得到的體驗也是不深刻的。因此體驗光有表面上的活動是不行的,它還需要老師細膩和到位的指導。像上述兩個設計同樣是認識長方形,設計一中老師設計的活動看上去很細,但指導上還不夠到位,如:學生畫的長方形可能有很多種,這位老師卻只出示一位學生的作品,並貼到黑板上,這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誤導,只有這種長方形才是長方形,這樣學生的體驗就不豐富了;又如,在找長方體上其他面上的長方形時,這位老師僅伸出食指指着各個面,這又易使學生對“面” 的理解不深刻,可能會對他們的`後續學習(長方形的周長、面積)產生不利的影響。而設計二中的老師引導認識長方形層次非常清晰,指導非常到位:從引導看一看長方體的面,摸一摸這些面,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過畫一畫、比一比,讓學生積累了更多的對長方形直觀認識;最後在揭示概念時,又通過對學生自己畫出的各種各樣的長方形的比較,巧妙地豐富了概念的外延,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因此,在學生操作時,教師不是旁觀者,更不是指揮者,而應是合作者,與他們一起探索發現,教師這時的指導可以是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問話,這些都能讓學生加深體驗。

其次,體驗還需要與學生的思維相伴。學生在動手操作時,如果是依樣畫葫蘆,照着課本“例行公事”,或按着老師的旨意被動行事,那麼學生所經歷的過程只是一個機械的、淺顯的過程。因此體驗要與學生的思維結合起來。例如設計二中學生親歷了看、摸、畫、比等多樣的活動,他們對長方形的感知很直接,這時候老師進一步引導:揭示概念,想像,找長方形,學生對長方形的感性認識越來越豐富,他們就會把學到的知識內化,自然而然地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體驗就更深刻了。正如語文書上所説:“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總之,我們在課堂上應盡最大可能提供給學生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多看、多聽、多説……全方位“動”起來,用自己的身體親歷,用自己的心靈感悟,去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悦!

第10篇

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是“圓的周長”,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圓周長意義”的理解,立足於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自由表達;“圓周長公式”的建構先從學生動手測量圓的周長的方法上,再到探索圓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整個過程突出開放性和探索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始到終讓學生全方位參與;通過學生大膽猜想、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統計分析,在充分的感知的基礎上,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認識圓周率的含義,得出計算圓的周長的公式,整個探究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及獲取知識得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另外精心設計導語,為學生搭建交流平台課堂上,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可以給予學生創設良好的探究平台;輕鬆生動的教師課堂語言可以為學生營造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語言,可以抓住學生的心,使學生一步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為學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嚴謹數學推理,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同學們,昨天秋遊玩的開心嗎?現在老師繼續帶你去一個美麗的地方”“圓的周長就是什麼?誰能試着用自己的話説一説?”“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的周長”在“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圓的周長是不是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等,精心設計每個環節間的導語,用質疑的方法引入每部分內容。

課後我們進行了反思和研討總結,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很多,回味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情景的創設、問題的導入、活動研討、猜想驗證、鞏固應用、總結評價,學生合作學習的'體現、學生思路的展示和最後知識的反饋。整節課中,學生都在自主學習,教師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學習、共同體驗了獲取知識的樂趣。當然,這節課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問題的導入過度得太長,老師牽得太死;猜想驗證這一環節可以更緊湊點,每組研究一個事物就可以了,12組就有12個例子了;這樣設計的話最後的練習時間就會更充裕一點可以把後面的解決問題的練習做練習一些;圓周長公式的導出,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教師應利用學生的這一結論進行深入的追問:是不是這樣的呢?進而在課件上演示。我備課時備到的環節由於時間緊在上課時忘了,我覺得使這節課有些缺陷。

第11篇

在《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我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整個過程學生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設疑、觀察、猜想、驗證、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圓的周長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或失敗的情感,注重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標準》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內容;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專門把“重視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個問題進行論述,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圓的周長這節課中,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景,發現數學,打破封閉式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究—應用—反思”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教師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與新知學習有關的舊知,引導學生從原來的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過觀察、猜想、驗證、交流,逐步得出大量的可信度較高的素材,然後抽象概括、形成結論,並進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探索與創造、觀察與分析、歸納與驗證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自主發現、合作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並從中認識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並自覺地將思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儘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合作能力,問題讓學生自己和同學之間的合作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合作能力,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第12篇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先讓孩子們玩帶來的吹泡泡、溜溜球、皮球等圓形的玩具,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觀察玩具的形狀和顏色,然後問孩子泡泡、溜溜球、皮球是什麼形狀的?有什麼特點?學生的回答真的很精彩,有的説:“泡泡有很多很的顏色。”“他們都是圓形的”等之後,我請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圓形物體,再在教室裏找找圓形的物體再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圓形物體,讓他們知道原來這麼多的東西的都是圓形的,接着我用手做成了一個圓形,讓學生透過這個手做的望遠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問你看到了什麼樣圓形世界?學生的回答真的讓我大吃一驚,有的説:“我看到了圓圓的海底世界,圓圓的小魚吐着圓圓的泡泡”。我心裏都在偷着樂,因為有很多的答案,我都沒想到.接着我趁熱打鐵,變魔術一樣把同學們説的圓圓的世界在一張白紙上刷上漂亮的顏色,一副美麗的圓圓的世界就變出來了,同學們的那個激動勁就甭提了。也有的同學把我的小把戲給揭穿了,雖然這樣,但是他們都很願意去表現作品,而我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過了一會兒,孩子們陸續畫完了。

我邊走邊瀏覽,很大一部分的孩子的作品是這樣的:圓圓的小魚在吐泡泡;圓圓的水果世界在舉行晚會;圓圓的小熊在曬太陽;美麗的向日葵花在跳舞……畫很美,很有趣!孩子們的作品,他們知道是在用圓形的基本組合來創作他們所能聯想到的與圓有關的.!果然學生的想像力士極其豐富的,只需我們老師起到“磚”的作用,學生的“玉”就順其自然的出來了!

在課後我也進行了反思,我覺得本課重在啟發學生的思維,去展開豐富的想象,拓寬他們的創作思路。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思維似乎受到了什麼牽制,並不能如我開始所設想的那樣去發現很多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我想如果能和學生一起觀察和表現圓形物、引導學生將圓形物刻畫得更細緻、更有趣、更生動,鼓勵學生主動、大膽的進行圖形的聯想,這樣可能會更好去進—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第13篇

學生接受並不太困難,但圓環卻要把握住外圓和內圓這個形成圓環的本質問題。

根據以前的經驗,也總是通過實例,也就是實際操作,讓學生感受到圓環的面積該如何求,但是總有一部分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要用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

總有疑問,如何改進呢?看似簡單的問題,有人卻總不明白,主要問題還是不明白圓環的概念,另外教學進度過快,也是其中原因之一,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總是認為這類問題很簡單不需要有過多的`解釋,倒致後來無論如何補進,學生總是不會,學生的第一印象特別深刻,不容易忘記,與其後來的反覆強調,不如現在改進,因些,我想這樣做,首先是一明確概念,。

概念的理解,是呈階梯狀,分層次來理解,首先是初步感知生活的圓環,用課件出示,輪胎,光盤,膠帶等,使學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第二步畫圓環,通過觀察或量一量圓環,你有什麼發現?此時的學生已有了深度的理解,在些基礎上,剪圓環,並出示一些同心圓和不是同心圓的圖片,來讓學生分辨,明白圓環是同心圓。

第三步則是認識各部分的名稱,既大半徑和小半徑,環寬,並通過練習來鞏固認識,練習一些找大圓直徑或小圓直徑的,半徑的等練習,經過上面的一系列的緩慢過程,有實際操作也有課件濱示,還有練習,非常的形象和直觀,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為下面的從而為下面求環形的面積作鋪墊,而後是求圓環的面積,自然而然,學生肯定也明白了怎樣求圓環的面積。

學生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應有親身體驗,獲得“做出來”的數學,而不是給以“現成的”數學。有了親身的體會,學生很容易求出圓環的面積,但是為提高課堂效率,僅此一點往往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接下來我打破常規,不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出示練習題目,進行單純的練習,這樣做學生也會感到枯燥無味,於是我隨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知道了圓環的面積如何求,如果給出了兩個半徑可以很簡單的求出圓環的面積。

但在實際生活是不是隻會給出半徑,求環形的面積?如果不是,還可能會出現什麼?怎樣解決這一問題?”要求小組合作,討論解決,經過這一過程,學生展示出現了各種類型,事實證明讓學生嘗試計算,分析驗證,比較計算學生正確,並應用大半徑、小半徑、“環寬”之間的關係練習設計了4道對比練習題,使學生在練習中學會處理大半徑、小半徑、“環寬”的關係。

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本節的課容量大,既有基礎又有拓展,學生的積極性也極高,全體參與,使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