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材簡説5篇 《萌芽之聲: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本教材的簡介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05W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本針對國小生的啟蒙教材,通過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生動有趣地向孩子們講述了環保知識和保護生態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本文將對該教材進行簡要介紹。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材簡説5篇 《萌芽之聲: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本教材的簡介

第1篇

知識與能力:1、會寫本課的生字,辨別形近字並進行組詞,讀準易誤讀字的字音,掌握課文中較有特點的多音字的字音、字義與組詞。

3、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談話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閲讀的綜合性學習。

一線:緊扣對話,聯繫實際。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閲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

童年時的“竊讀”,讓“我”從書中得到了很大的樂趣。今天我們要學習另一篇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2、這篇課文與以往我們學過的課文都不一樣。你發現這篇課文與以往我們學過的課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訪談錄)

(“小苗”指苗苗,“大樹”指季羨林。課文寫了小作者張鈁與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次採訪記錄。)

(具體談了“閲讀、偏科、學習外語、積累古詩文”四個內容。)

2、在苗苗與季爺爺的交談的內容中,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個問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來談一談。

(學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據課文內容來修正自己在學習中的態度、方法與習慣即可。)

①在苗苗對季老的採訪中,他們用了很長時間在討論看閒書。那麼到底“閒書”指什麼,“正課”呢?能結合課文談談你們的理解嗎?

②從他們的談話中你瞭解到閲讀有哪些好處?(閲讀能帶來歡樂,幫助寫作。)結合自己的體會,還有什麼益處?老師也特別喜歡閲讀。我想這樣説,“閲讀,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知識的大門”。你能有這樣的句式來説説對閲讀的感受嗎?

③教師小結:看來,“閒書”不閒,詩人也曾説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今天,老師想説的是,如果你想學好語文,先愛上閲讀吧!

(表面上與二人的名字密切相關,“小苗”指苗苗,“大樹”指季羨林。實際上“小苗”還包含着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小苗”與“大樹”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長、汲取營養,小苗才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才會成都的內容。)

採訪一位自己身邊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學習課文的寫法,做一份訪談記錄。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材簡説5篇 《萌芽之聲: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本教材的簡介 第2張

第2篇

語文課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玄乎,形式多,花樣多,更讓人覺得繁花滿目,流光溢彩,但細細咀嚼,卻又感覺平淡,缺乏內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簡單樸實的課,初聽不怎麼樣,但越嚼越有文化氣息,書卷氣濃。“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領異二月花。”“簡不是簡單無物,教學手段、方法單一,而是將教學內容精簡濃縮,力求“簡而精,單而豐”,並以簡化教學過程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它需要教師要有豐厚的教學修養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正如李懷遠老師所執教的《小苗和大樹的對話》,我認為,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李老師的課就像一杯真正的沒有任何香味的水,自然、和諧、不事雕飾地美。

從聽課者的角度來看,我想,課前李老師肯定對教材進行了認真地研讀。只有課前在“深入“上下了工夫,課上才能做到“淺出”。李老師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將整個教學環節分成了最主要的五大塊,每一塊都設計了具體要落實的學習任務,如:

⑷ 説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後全班交流。

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這些,都以“闖關”的形式進行,內容簡約,重點突出,還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了不得取捨,而不是面面俱到,浮光略影。

李老師將整個教學環節分成了五大塊,實施的時候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從詞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難度。條理很清晰,也沒有讓學生感到複雜深奧。去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環節,重點也就更突出了。

眾所周知,多媒體是把“雙刃劍”,有時使用不當,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想象,扼殺了學生用在閲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創造力。李老師只用了幻燈展示了季羨林爺爺的生平介紹,苗苗和季羨林的人物形象,以及“闖關”的問題。沒有五花八門的動畫,最主要的還是靠粉筆在板書。

李老師的引導、過渡、講解、評價的語言都做到了精煉、簡潔、準確。

如:當學生對究竟“是誰背的忘不了”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理解時,教師説“你覺得怎麼理解好”,委婉地將問題拋給了學生,沒有給出固定答案,學生怎麼理解都行,因為每個人讀書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又如:當教師讓學生思考採訪時該注意些什麼時,有個學生的問題很簡單,教師沒有説他回答得不好,而是説“這個問題如果你不問他,你知道答案嗎?”學生很快就把答案説了出來,這時教師又説“那這個問題還需要問嗎?”學生説不要了。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讓學生自己明白了,採訪時要提一些分量重,只有被採訪的對象才能回答的問題,不問就能知道答案的題目就免了。執教者避免了囉唆雜亂,引導追求啟發性和藝術性,學生置身於優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受到了感染和薰陶。

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都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真實、樸實、簡單、高效,便是理想的語文課堂了。這僅是我個人的體會,望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去共同提高我們語文教學的質量。

第3篇

1、認識3個生字,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讀懂關鍵詞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分解色朗讀課文,學會抓要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會抓住主要內容及事例體會人物特點。

3、季老和苗苗對話的內容講了哪幾個方面?請抓住要點説説文章的主要內容。

4、從季老與苗苗的對話中,你看出苗苗是個()的孩子;季老是個()的著名學者。

5、從季老與苗苗的對話中你學到了哪些讀書方法?你還知道哪些好的讀書方法、學習方法?

一、初讀課文,讀通讀順課文,認讀生字,説説初讀後的感受

二、審題入手,教學生學會抓住要點歸納文章主要內容

第4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應該多讀書、讀好書,感受讀書的樂趣。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小苗是誰?大樹又是誰?

4、這篇課文的形式與我們以前讀的課文有什麼不同?

3、指名朗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大家幫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

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你是從哪些詞句瞭解到的?

⑴ 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的還是要多看書。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2、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多讀書、讀好書的體會。

第5篇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行文完全口語化。我原以為可放手讓學生自瀆、自悟,提高自學的能力,於是開課就讓孩子們自由讀,找一找季羨林和苗苗的對話中一共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問題一拋出,讀過之後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氣惱,一番責問之後,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的太大,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於是,我換種方式説:“苗苗提了些什麼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麼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然後根據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突然感悟: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備課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完全瞭解學生知識、能力等層面上進行教學問題的設計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問題,即指引線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簡化,遊刃有餘,張弛有度,學生才能學得有信心,課堂也不會陷入一潭死水的尷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變的真理啊!

本課作為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兩個書蟲説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要讀得自然,不做作才好。這篇課文,我採用大討論的方式,放手讓學生圍繞主題,結合課文來討論:“閒書閒嗎?”這個問題,課堂氣氛活躍,效果也不錯,學生都能結合小苗與季先生的對話,説出自己對於問題的看法。不夠的地方是對古文積累這一塊,對談話內容未作出恰當的引導,從學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對這個超難任務有點無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名國小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不過,全文內容較淺顯,沒有過多深奧的詞句。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學習完課文以後,我安排了學生對愛好讀書的同學或新來的實習老師進行採訪活動,並且寫了訪談錄。學生對訪談錄的格式掌握得很好,但是,採訪的問題準備得不是很充分,有的侷限於一問一答的形式,雙方交流的話題不是很深入,上下文之間的銜接也不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