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技巧6篇 親子溝通:讓孩子與你更親密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62W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良好溝通是家庭和諧的關鍵之一。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溝通技巧,而不同的家庭環境也會對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帶來不同的挑戰。本文將為大家分享一些能夠提高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技巧和建議。

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技巧6篇 親子溝通:讓孩子與你更親密

第1篇

首先家長要明確溝通的目的是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讓孩子只聽從於你,所以親子之間的溝通,是建立在互相關愛的基礎上,,家長要用愛來傾聽孩子的心聲,用愛來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與愛,孩子才能向父母敞開心扉,同時順利接納你的意見和見意。

比如你想尋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時,你先要用平和的心態,對孩子説話要温柔,耐心的問孩子今天過的開心嗎?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可以和我們一起分享呀?讓孩子的'心靈倍感温暖,之後,耐心傾聽孩子的回答,找機會尋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讓孩子順利進入你的思維,快樂的和你分享有趣的心聲。

其次,溝通還需要真誠和時機,想和孩子談一些做人方面深層次的問題時,要尋找時機,在孩子的心情愉快時,找一個安靜的環境,以朋友的身份真誠的與孩子交換意見和看法,真誠的面對孩子的缺點與不足,正面提出好的意見和見意。共同來見證孩子的進步。這樣你一定會感到世上的孩子還是自己的好。

溝通是建立在平等鼓勵的基礎上的,孩子做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身上也有許大人所沒有的優點,家長要注意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孩子第一次運用成語時,要給予讚賞;第一次引用古詩句時表示受到感動;發現孩子第一次有理有據地爭論時,要很驚喜的説“我們家出了個辯論家”。如果自己的意見和孩子達成一致時,就要以身作則,尊重孩子的意見和看法,首先對現自己的承諾,然後要求孩子也兑現自己的諾言,,這也可以説換位思考會讓溝通的效果也一些。

總之,家長子女間溝通是需要家長俯下身去用愛做橋樑,用心去呵護,才能更好的教養自己的子女。

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技巧6篇 親子溝通:讓孩子與你更親密 第2張

第2篇

很多父母愛問一個很大的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其實,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説非常大,孩子不會跟大人似的給出一個總體評價,他們有的是具體的感受,比如被老師批評時很難受,跟小朋友玩得好又覺得很開心。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裏,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心情。這種宏觀的問題讓孩子很難回答。還有的父母會問今天學了什麼,這也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問題。孩子在園裏有好多活動,不同的課有不同的內容,孩子該從何説起呢,這無疑給孩子一個難題。所以父母要從小處着手,比如問孩子,“今天有畫畫課嗎”,“畫了什麼”,這就是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孩子容易回答。

在跟孩子溝通時,家長習慣於對孩子的行為直接作道理上、規範上的評價和糾正,總覺得這是教育,這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其實,這也會讓孩子不願跟父母説話。楊謹老師説,要先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以同理的姿態跟孩子説話,溝通就不會變得費勁。比如孩子回來説今天中午有個小朋友老做鬼臉,擾得自己沒睡好覺。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否定孩子説,那是別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人家的事,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説了,父母也失去了瞭解孩子的機會。如果換一種方式,問一問孩子那個小朋友為什麼會那樣呢,你當時在想什麼呢……那麼孩子可能就會一直往下説。只有孩子願意説,溝通才能延續下去。

父母想了解孩子在外面的表現,可以先問孩子有關小朋友的情況,比如今天甜甜來幼兒園了嗎,你跟她做什麼遊戲了。孩子聽到這樣的`問話,會自然地説起別人的故事,甚至還會滔滔不絕。因為孩子在説自己的故事時,會時刻注意父母對自己行為的態度,是認可還是反對,這事關他在這個家庭的生活質量,而説人家的故事總是更安全一些,不會招來任何説教和指責。趁孩子説得起勁,父母再慢慢地引向自己孩子的故事,問問他做了什麼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裏發生的大概事情了,也有助於瞭解自己孩子的情況。

“蹲下來跟孩子説話”,是楊謹老師非常強調的溝通方式。她認為蹲下來,對孩子來説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父母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也意味着家長放下權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用愛與尊重作為引導。蹲下來不僅僅是從身體上蹲下來,而是從心理上蹲下來,瞭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獨特性,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思想。

“這跟父母對孩子的愛的份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關,有些善於溝通的父母,善於捕捉溝通過程中的一些細微信號,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來。”有些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兇巴巴地跟孩子説話,這是為什麼呢?“這樣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內心有一個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願意去碰觸,看着孩子的某些情緒,自己就偽裝一個堅硬的外殼去對待他們,因為他不知道怎麼用柔軟的方式去面對孩子的柔軟,他們內心也怕被擊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時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來對待過。他會沿襲父母對待他的這種方式。有些孩子從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為人父母的時候,就自然啟用父母曾經的做法。”

第3篇

聽到父母説“不”時,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拒絕自己的要求。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父母説:“晚飯前不準吃糖”,那麼只會導致孩子怒氣沖天。如果父母説:“可以,飯後我會給你吃糖,現在咱們先吃一個蘋果吧”,這種表達方式,孩子會樂於接受。

要向孩子耐心解釋,家長為什麼不喜歡他的行為。比如,當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飯桌的時候,家長可以説:“這樣敲會把飯桌敲壞的,這會讓我很傷心。別敲了,好不好?”跟小傢伙講道理似乎是徒勞之舉,但是的'確會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他所做的影響了別人,要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給孩子選擇機會,會讓小傢伙感覺自己有“權力”控制局面。鼓勵1—3歲的孩子自己做一些簡單的選擇,有助培養其獨立性。但是選項不宜過多,對幼兒及學齡前兒童而言,“二選一”即可。比如,“在家裏只能滾球,在室外可以扔球。你選擇哪個?”

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惱人的事,其原因就是小傢伙不知道還有啥別的事情可做。這時,父母最好能給予示範並告訴孩子怎樣做更好。比如,2歲的亨利老是愛戳小妹妹,家長可以告訴亨利,“親親妹妹”或類似的提示,下次小亨利就知道以後怎麼做了。

父母拒絕孩子時,即便不説“不”,也要態度嚴肅、語氣堅定。同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面部表情也應當嚴肅。讓孩子一看就知道,這樣的表情意味着“我不喜歡你這麼做,你最好給我停下!”同樣,在教育孩子的禮貌上,也需要有好的技巧。

第4篇

首先,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最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平等,只有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我們才能更好的與孩子溝通,這樣孩子就會把父母當成是自己的知己。假設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總是用一副嚴肅的面孔,以及嚴厲的語言去和孩子講話,這樣無形中就會使孩子產生畏懼和厭惡的心理,時間一長,孩子將不敢直白的`向父母袒露心聲。這樣不僅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幫助,還會讓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難,這就形成了我們常説的“代溝”了。

“傾聽”是溝通中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在孩子年幼單純的心裏,父母的傾聽對他們來説是一種尊重的表現,這樣會讓孩子理解為這是父母的關心。聽取孩子們的想法也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和成長,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的未來,而不是家長們強加給孩子的未來,如果這樣做了,不僅不會改善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還會讓孩子更加討厭父母。如果這種狀況一旦無法挽回,這就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家長們不能只關注和培養孩子的優點,還要了解和包容孩子的缺點,從而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或採取一些良好的措施幫助孩子改善缺點,也不能放縱孩子的缺點越來越大,這樣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特別是在做事情上,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做,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不能要養成過度依賴性。

最後一點,父母與孩子溝通時,父母要多説一些鼓勵孩子的話,這樣會讓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也會讓孩子與他人溝通時,養成説文明語的習慣,而不是“髒話連篇”。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話語對人們心靈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況且孩子的心靈又是如此的單純和脆弱。好好説話,好好溝通,加深親情,幸福家庭。希望家長們在孩子遇到問題或犯了錯誤時,好好與孩子交流溝通。

第5篇

循循善誘,充分的説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説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結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古語云:“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地數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講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説,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説,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其三,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跟孩子説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大人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講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説理,是不會奏效的。

第6篇

現在許多家長都感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十分困惑,孩子不聽話,什麼方法都用過了,但不管用,實在是束手無策,不知道應該怎麼辦?這些問題發生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卻應在父母身上找,即孩子生病父母要吃藥。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父母不能與孩子很好地溝通交流。

1、父母與孩子要坦誠交心。這樣才能瞭解孩子的心境,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出現了問題然後才能對症下藥,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

2、要達到良好的溝通,父母温和的態度很關鍵。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總是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總是以一副威嚴的的面孔對孩子,以嚴厲的語氣與孩子講話,無形中會使孩子產生畏懼的心理,從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還會產生反抗的心理。

3、平等相處,把孩子視為自己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無年齡、無性別、無職位、無地位之分。與孩子交朋友,用老百姓的話説就是要看得起孩子,對他有一種認可的態度,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完美無缺的標準,高出孩子實際年齡的尺度來要求孩子。

4、和孩子交流時要多傾聽、少説話。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總是自己説讓孩子聽,特別是當孩子在某一個問題上申訴時,家長就以翅膀長硬了為理由,堵住了孩子説話的機會,而這樣的交流,實際上是家長給自己設置了與孩子溝通的障礙。

5、避免誇張的認錯。誇張的認錯實際上是一種以退為進的威脅行為,因此常常更容易激起子女的憤怒。像“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這種句式顯然是在發泄自己的憤怒,毫無認錯之誠意。如果你真正想息事寧人,不想激起子女的憤怒,那麼,準確的句式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6、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擔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擔憂的心理負擔,但有時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説他的心情、感受與看法了。

7、身體語言的重要。目光的接觸、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將上身略為前傾地聽孩子講話等,這些小動作,皆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

當然,也別心急,指望一坐下來,孩子就會滔滔不絕地開講,但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體語言,讓孩子知道,你已準備和他“聊”了。

8、別問一些太空洞的問題。譬如“今天如何?”“學校好嗎?”也別常用,“為什麼?”因為孩子會不自覺地想保護自己。學着用一些日常生活來勾引出話題。

9、瞭解孩子的想法。大部分時間,孩子只是想從他信任的成人中,確定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所以,我們可在瞭解情況後,做個回答或支持。

10、多與孩子相處,每個孩子都需要與你單獨相處的時光。有一個母親,説她很珍惜接送女兒的時間。因為這個時間沒有其他孩子的介入,也沒有父親的吼叫聲。

11、對孩子表達你無條件的愛。自孩子小時,即讓孩子很清楚地瞭解到你是關心他的,是願意接納他的。

12、與孩子處於同一高度講話。如果你筆直地站着,跟孩子講話,對於孩子來説,大人的高度比較高,會造成壓迫感,如果你想更親近孩子,最好是和孩子處於同一高度講話,當你蹲下來,和孩子處於同一高度的時候,你會看到孩子所看到的世界,這同樣有助於你理解孩子的世界。這樣對於孩子來講,也會感覺到更舒服。

13、自我暴露,引導孩子表達。通常孩子如果遇到了什麼高興的事情時,會情不自禁地告訴周圍的人,但是,如果遇到一些不高興的事,對於比較安靜的孩子,就不一定會主動説出來。如果你知道孩子是因為什麼事情而不高興,或者是因為什麼事情正在難過或生氣,但是他卻不敢仔細地表達出來。那麼你也可以嘗試講講自己小時候類似的經歷,同時講講自己當時的感受是怎樣的,再進一步慢慢引導孩子去表達自己,表達感受和情緒。

與孩子溝通是一門學問,需要技巧,做父母的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隨時在意我們的身教與言教,孩子是不會太讓我們失望的。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有耐心,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和孩子站在同一個方向,同一個位置,才能更接近孩子的世界和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