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皮囊讀後感4篇 “心有靈犀,用心感知”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6.03K

看過《皮囊》這部小説的人都會對其中的人物和情節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度描繪人性和社會現實的方式讓人不禁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心的安寧和自我認知?這篇文章將通過讀後感分享《皮囊》對於我們生活的啟示。

皮囊讀後感4篇 “心有靈犀,用心感知”

第1篇

?皮囊》是蔡崇達寫的一本童年自傳,打開書,迎接我的是紛亂的小鎮上發生的人與事,它們如同一個個炫目的煙花在綻開,尋着作者的童年,我理解了各種生活道理。

我最喜愛的是作者的阿太。阿太很慘,高齡時送走了僅僅50歲的姥姥。阿太很堅強,她沒有哭,她已經看清了塵世,知道並瞭解了什麼是皮囊與靈魂以及它們的作用,她的身上彷彿散發着一種久經世事所帶來的老練。她還鍛鍊年輕的舅公的皮囊,而她自己,哪怕一把年紀依舊鍛鍊自己,走路回村。

我看到阿太想把這思想傳承下去的渴望。作者年輕時還不理解阿太為何如此的冷漠,如此無情,在小時的作者看來,阿太像一塊兒石頭,一塊兒情感古怪的石頭。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他逐漸明白了“皮囊是拿來用的,而不是拿來伺候的”其中的道理,也漸漸瞭解到阿太的用意。隨着作者對阿太的信任與喜愛變得更多,他工作之後,經常去找阿太傾訴,阿太就像是作者的精神支柱。

後來,阿太去世了,整個家庭都蒙着層悲哀,我的心也隨着阿太的死沉下去,彷彿整個人都跌進了悲傷的深淵。但我發現阿太在死前沒有傷感,在她看來,死只是讓她脱離皮囊,使她變得更輕,足以見得她對死看的很開。而在這世上,也有其他的人,他與作者的阿太一樣,不是在用慾望去享受着皮囊,而是讓它鍛鍊起來,為自己所用,不被世上的污濁所動,保持輕盈。

皮囊讀後感4篇 “心有靈犀,用心感知” 第2張

第2篇

我想這本書能夠引起共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代表着北漂一族這種大羣體,而作者的眼睛卻又看到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的。

現代人總是匆忙行走,像空空的“皮囊”,趕着早高峯,又迎向晚高峯,而忽略了身邊的人,他們的性格、以及他們的感情。作者介紹了他從小到大朋友完整的人生,以各種強烈的性格與不同的人生走向來進行對比,就像大多數人所憧憬而又擔憂的那般,作者用他身邊的實例告訴大家未來真的是漂浮不定的。

為什麼要講皮囊呢?那就是每個人在追求自己一生的時候,向世人所展示的面具、以及自以為得到而錯過的最終可能會導致靈魂的某種程度的迷失。

如同父親的患病,大多數人離家後幾年裏,父母的身體都出現或多或少的病症,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人老後正常現象、隨機事件,可在這時,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孝、丟失的陪伴,深深的自責,想彌補卻又無力。特別想説msd的那句話:健康是福。只有當你生病的時候你才會知道這句話多麼的正確。而父親的離世、以及多年的在京漂泊,讓作者覺得家是那麼的美好,以至於讓作者最後決定離京回到小鎮子繼續生活。

因為目前初到北京兩三個月,與作者京漂的很多觀點都產生了共鳴。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平衡事業與家庭,不留遺憾。

還是很久之前的那個想法,不求聞達於世,但求落幕無悔。漂累了,家真的會是很好的避風港。可不漂,人就枯了。

第3篇

打開《皮囊》這本書是因為之前在書城裏面看到,這本書是劉德華推薦,劉德華在推薦語裏面説,他讀了這本書有很大的啟發,就如同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我打開了這本書首先看到的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皮囊》,希望也可以給我的生命中多一盞明燈,故事講述了蔡崇達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她為人處世平淡,在女兒死的時候別人都擔心她會出什麼事情的時候,她卻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蔡崇達聽説舅公小時候差點被阿太丟到海里淹死,而受到別人指責,然後他問阿太真假時,阿太説: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着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

俗話説: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美麗的皮囊千篇一律。我們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有一副皮囊,阿太一直以為皮囊是用來用的,九十九歲的阿太離開了人世,留下一句話給蔡崇達:死就是一腳蹬的事情,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在文章最後作者説: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是啊,我們的靈魂是多麼輕盈,在現在的生活中,無數人成為車奴,房奴,卡奴,拖着沉重的皮囊,卻忘記了我們的靈魂本來就是非常輕盈。

讀完皮囊這一節,然後思考以前的人生,為了很多事情擔心,在痛苦的時候讓自己難受,其實最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煙消雲吧。最後我讀完《皮囊》後,感覺以後一定要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每一個善良的人。讀完《皮囊》這本書給我的生命多了一盞明燈。

第4篇

很早之前看到好多書友都在讀這本書,於是也放入了書架打算抽空讀一讀,今天在火車上利用整塊時間讀完了這本書。

對於此書的評價大概是有兩個極端,我也並不認為這本書就是寫的非常完美,關鍵是要看讀者自己的着眼點,以及所思 所感 所悟,但我想説的是,作為一個讀書人、評書人,言語可以犀利,但是絕不能刻薄。

於糟糕的那個極端的評論者來説,大多數皆認為該書文筆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畫的人物展現出了狹隘、陰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寫這篇書評的原因恰恰是因為,讀這本書雖然平淡,卻感覺很真實,人物的刻畫、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達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覺,這或許與作者作為記者出身,又經年累月做以真實性出發的報道有一定關係吧。我們的生活、經歷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而驚天動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個人的人生中又能經歷幾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複雜多樣的靈魂、人性,人性的複雜性與多樣性自不必説,人類是崇尚美好的,但沒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沒有了那些狹隘、陰暗的一面只會顯得不真實,倘若人性中沒有了陰暗的屬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過這些無限真實的人生經歷,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層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看一個個鮮活生命的人生歷程,總能引人深思,同時也給我們自己手裏人生方向盤的轉動帶來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