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6篇 從角度量到思維啟迪:《角的度量》教學思考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95W

本文將圍繞自然學科中的《角的度量》課程展開教學反思,探索課程難點、學生學習情況等問題,為教師們提供參考和啟示,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6篇 從角度量到思維啟迪:《角的度量》教學思考

第1篇

這是一堂練習課,主要是鞏固昨天學習的度量角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來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鑑於此,本堂練習課,我摒棄了簡單重複的量角練習。從量角的基本方法複習、重現,到量不同方位角時量角器的擺放,以及內圈、外圈度數的確認,每個環節,力圖解決學生實際量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鞏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課練習形式多樣,動手操作與理性辨析相結合,個人練習與他人合作,集體交流相結合。尤其是競賽量角和分工量角,學生表現積極。避免了練習課的枯燥,課堂教學環節順暢,氣氛活躍。本節課教學既注重對獲取知識過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對探究結果的理解。每個環節的教學活動,都有針對性,訓練落到實處。教學時,書中的每道習題都深入挖掘,將其價值最大化。雖然時間稍多些,但效果明顯。本堂課練習題目層次分明,從最基礎的量角器擺放、讀刻度的練習,到靈活量角訓練,再到拓展練習,在打好基礎的同時,力求提升學生的能力。通過練習,絕大部分同學掌握了量角的方法,並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選擇的確定始邊,適當的延長所量角的邊的長度。

教學中,仍然存在少數學生對量角器的擺放不夠熟練,練習時還有個別學生對讀內外圈刻度把握不準的問題。學生量角時由於重合頂點與邊不夠精準,量出的角會出現些許誤差。解決這些問題,還需在後面的複習和作業時跟進,個別學生需課後輔導。

綜觀這堂練習課,總體上達到了預設的效果。大多數學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於容量較大,學生速度還不夠快,後面拓展部分練習時間不夠充分。p20第7題可考慮分工合作,為後面教學留出時間。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6篇 從角度量到思維啟迪:《角的度量》教學思考 第2張

第2篇

?角的度量》一課一直是我感到難以教學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四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為角1大,有人認為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

第二層是結合之前所學的度量知識,發現度量其實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對象含有多少個“度量單位”,那麼角的度量單位是什麼呢?從而引出後續內容。

第三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較好的觀察、總結能力的。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都是90”;“我發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面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現下面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

第四層是實際動手測量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出現問題較多的是,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對了卻讀錯讀數。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我要求學生量角前先觀察這個角是鈍角還是鋭角,這樣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這類錯誤了。

第3篇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己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説説,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反思《《角的度量》教學反思》。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着量,然後説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通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第4篇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角的度量”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基礎上進行的,是國小階段幾何初步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操作性課題,感覺比較抽象、枯燥。這節課中數學概念教多,有1°的認識、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量角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課堂上我首先通過故事講述、動態演示1度角的產生;還讓學生閉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己畫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難點。剛開始我發現有些學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卻不知怎麼放在要量的角上。於是我及時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認識量角器時,我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看看有什麼發現。

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的回答很不錯,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兩行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行從左往右,一行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讀角時學生卻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這時我讓學生在量角器上讀出內圈和外圈相對的兩個角的度數如(30°、150°),學生通過這兩個角的認讀,認識到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同時還要注意讀量角器上沒有標數的角如(75°)這樣可以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來。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然後再讓學生進行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並鼓勵學生説如何量角的。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第5篇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己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説説,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着量,然後説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通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第6篇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到達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説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一樣,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一樣則數法不一樣、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提議用兒歌幫忙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經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齊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説:我們能夠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經過自我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為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頭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構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説"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教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向讀到180度、之後,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一樣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到達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能夠的、於是按不一樣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異常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説:"必須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經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並且只要應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