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演講稿5篇 待人以心,則人待己以心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4W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古老的道德原則,意為不要做自己不想別人做的事情。這個道理是我們作為社會成員必須要遵循的準則,不僅能夠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也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在本文中,我們將探索這個原則的意義和應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演講稿5篇 待人以心,則人待己以心

第1篇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句世人皆知,淺顯易懂的名言。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對於這句話我是百分百的同意,但是己之所欲就可以濫施於人了嗎?當然不行,做任何涉及到別人的事情都要考慮別人的觀點和感受。

有人説,普希金説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所以自己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想做的,不要管任何人,只要對自己有利即可。我想,這種思想未免有點太自私了,對自己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上司接納了員工的意見,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誤;自己聽了朋友的勸告,可以少走不少想不到的彎路。任何情況都是如此,你考慮到了別人,別人也想到了你。何必要充耳不聞、一意孤行呢?這樣的人隨後只能是眾叛親離,沽名釣譽!

當初,楚王想攻打宋國,魯班的雲梯都給他造好了,可最後為什麼沒有打成?這要感謝兩個人。一是出使楚國的墨子,更重要的就是楚王自身。楚王當初是用心考慮過墨子的話的,否則他也不會放棄這次攻宋的機會。可見,楚王是一個己所不欲,亦不施於人的人。假若楚王當時不管墨子,現將其除掉,然後再去打宋,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雙方損失慘重,對楚王也是不利的。

還有兩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扁鵲和他的病人蔡桓公。前者是因為高超的醫術而出名,而後者就因一個以他而來的成語“諱疾忌醫”在民間流名百世。蔡桓公為什麼會死?原因就是他自己想着自己沒病,而不讓醫術高明的扁鵲來給她治療,最後病入骨髓,一命嗚呼了。

過分的獨斷主義帶了樂如此嚴重的後果,以至於把命都丟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吾雲:“己之所欲,聽於人,關於人,人亦思爾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演講稿5篇 待人以心,則人待己以心 第2張

第2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先賢孔子的這句話,簡潔地概括了“己”與“人”的關係: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施加給別人,應根據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的喜好。它是人與人相處的底線,體現的.是一種同理心,即在人際交往中,能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別人把你桌上的書本碰到地上,你寬容地露齒一笑,別人也會報之以歉意的一笑。相反,你如果口出粗言,拳腳相加,他人往往也會把拳腳回報給你。我替別人着想,他人才會替我着想。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投之以桃”,別人才會友好地“報之以李”。

想要他人理解,先要學會理解他人。上課鈴聲已響,一學生向教室狂奔而來,到門口,嘴裏還在罵罵咧咧,一腳踹門,正好撞向門後的學生。門後的學生怎麼反應?最好是忍住痛,看他渲泄完了,問他怎麼回事,然後,再指出他的錯誤。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動手回擊。原來該名學生剛被老師狠狠批評一頓,心中一肚子火。詢問他情況,理解他的行為發生的原因,再去批評他,就會有效避免矛盾。

要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將心比心。朋友借給你一本心愛的動漫書,是從國外帶回來的,結果你給弄丟了。朋友對你大動肝火,而且懷疑你私吞了,甚至要跟你絕交。你怎麼辦?是不是衝冠一怒:絕交就絕交?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朋友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言行,用自己的真誠求得諒解。

要不設防地以我最真實的一面示人,真誠對待每一個人。自己能把內心深處的東西暴露給對方,才能走進對方的心靈深處。真誠坦白,才能獲得信任。自以為是,耍小聰明,凡事斤斤計較、機關算盡,是得不到別人的真心相待的。真情流露,真誠交流,説出自己的心中話,才能得到真情回報,對方才會把你當作好朋友。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主動對人表達肯定讚美,才能獲得他人好感。

我們需要別人的愛、寬容和謙讓,是因為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脆弱而不夠強大的,是有缺點而不夠完美的。而愛、寬容和謙讓,只能由他人提供。只有每一個人心中擁有愛、寬容和謙讓,我們才能得到愛、寬容和謙讓。要想幸福自己,就必須幸福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被鐫刻聯合國總部大廳,它是國與國交往的準則,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準則,當然也是我們學生與學生間交往的核心準則。

第3篇

“人皆有惻隱之心”,這位戰國時期的賢者曾在遊説之時憑“井中有子,圍人之心”證實了人性本善的説法。確實,人如若能夠堅持上善若水,天下則大同。

人是有思想有謀略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體現了最樸素最客觀的善。善又彷彿沒有成因沒有目的,與生俱來的`。不論在什麼環境中總有善人善舉,不論黎庶達官皆可為善,正如宋仁宗那般,因所供奉的蛤蜊價格高昂害苦百姓,氣而不食,正如宣子見靈炙衣衫襤褸,狼狽不堪而碗飯伺之。“善”是一種連接人與人之間親和力的哲學倫理。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善”更是被看做個人與國家的重要標誌,是謂“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善的意義是如此之大。

那“善”又該如何表現,怎樣才可以做到善?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人的根本,人若不孝則不應與之交為好友,然則孝者以其忠誠仁愛之心恰恰會有所成就,就像“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中的李密,終於使晉帝倍感啜泣,特許盡孝,李密的後半生終於輝煌燦爛。

然而單單做到孝,誠然不可謂善,還需做到“愛人”,以仲尼之説就得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方説修船工在被僱傭給船刷漆時,如果發現船底有個洞,修船工定會想到翻船的可怕,於是毫不顧忌地將洞修補。這就是“忠恕之道”就是“愛人”,愛人者方可謂之仁人,仁人皆是善。

但時代在發展,如今社會已被市場經濟薰陶引發“利益核心主意”人們也可為善,可惜無利則無善,可惜施善被反誣,這一切都給社會思想道德建設以巨大壓力。

為此,我們應該捫心自問,真正忠孝待長輩友善待人了嗎?拋開名利與金錢後還能義無反顧地行善了嗎?很多很多問題都刺激着我們的神經,“善不行,則德不立焉”。

但願受眾能像林則徐那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為重,樂施好善,為善為德。

第4篇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恰巧昨天上課的時候教員也有提到這句話,今天就由我和大家談一談我對這句話的一點淺薄理解。

早在2500年前,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告訴子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想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兩句話的具體含義。

前一句話是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説就是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它和咱們常説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我認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一個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文化裏講究因果循環:你種下什麼因,收穫的就是什麼果。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

相信大家都聽説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新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裏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毅然告別了新婚妻子,率領數萬羣眾,夜以繼日地治水。在這個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最終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業。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説:「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説:「你錯了!大禹治水是將水引至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而你的方法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已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麼能與大禹的相比呢? 」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和白圭這兩個人的治水方法來看,大禹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才是值得我們欽佩和效仿的。

以上呢就是我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一點個人見解,不足之處還請教員和同學們批評指正,完畢!

第5篇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古話是很簡單的幾個字,卻藴含非常深刻的道理。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一方面,自己不想要的,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勉強別人接受;另一方面自己想要的,自己能做到的,同樣也不要勉強別人接受,因為這不一定是別人想要的。換一句話來説,應當是對自己要求嚴格一些,對別人要求寬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