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老山界》教案5篇 老山界:探究自然與文化之間的關係——《老山界》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4W

《老山界》是一篇追尋昨日鄉愁的散文,它描寫了一個古樸而神祕的中國山村,展現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和人文風情。本教案旨在通過對《老山界》的細讀,讓學生深入理解中國鄉村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同時鍛鍊學生閲讀理解和寫作能力。

《老山界》教案5篇 老山界:探究自然與文化之間的關係——《老山界》教案

第1篇

1、重點:學習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敍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陸定一,生於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曾任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二萬五千里長徵,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陝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鬥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二、放朗讀錄音,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1、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本文以什麼為順序呢?(時間變化、地點轉移)

1、提問:記敍一件事,文章結構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記敍經過,説明結局。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記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説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順序記敍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同時我們也瞭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難翻的山。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對於這些困難,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要求學生跳讀、勾劃、概括)。

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飢餓。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1、文章主要記敍翻山的艱難,首尾兩段説了這個意思沒有呢?

⑶文題為何用土名“老山界”?(聯繫與瑤民攀談一段)

1、 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麼?

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着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着重於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麼為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⑶所“見”景象給人什麼感受?“聞”突出了什麼特點?

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本文真實、生動地敍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陸定一(1906 — 1996)江蘇人,無產階級革命家,1927年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為建設和發展我軍的政治宣傳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老山界是當年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峯海拔2141、5米,為華南第一高峯,素有“五嶺極頂,華南之顛”之美譽。1934年12月,中央紅軍在湘江與國民黨軍隊經過慘烈的激戰,損失慘重,退入了山高路險的貓兒山,開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歷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葉劍英等一代革命偉人率中央紅軍三軍團、中央軍委縱隊、後衞五軍團、八軍團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苛捐雜税:指當時反動政府強迫老百姓上繳的各種税費。

繳:①交納,交付,繳公糧。②迫使交出:繳了敵人的械。

1、黎明的時候被人推醒,説是準備出發。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

“搶”形象地表現了紅軍戰士為了完成爬山任務而抓緊時間吃飯的動人場面。

“鼓着勇氣”含有戰勝自身某種弱點,從而迎戰某種艱難險阻的意思,表現了紅軍的堅毅頑強和無畏精神。

3、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歎息,大概是在歎息自己的命運:為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歎息,這裏是指飛機發出的聲音,是一種擬人的説法,既表現了敵人飛機對紅軍戰士的無奈,又表現了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端不滿。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一個堅強的意志”是指紅軍指戰員為北上抗日,下定決心,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灌輸”不是通常“輸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每個戰士受到了堅強意志”的影響,從而也培養了堅強的意志。

1、這一些對於火把的描寫,傳達給了讀者怎樣的信息和精神?

表現山的陡峭、險峻,突出紅軍登山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2、半夜露宿的情景寫得非常生動感人,作者是怎樣寫夜景和感受的?

(比喻、排比)由遠到近的順序寫景,先寫星星,次寫山峯,再寫四周的山;反覆地運用比喻不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現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3、怎樣理解“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歎息,大概是在歎息自己的命運:為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這句話。

(擬人)“歎息”指飛機發出的聲音,既表現了敵人飛機對紅軍戰士的無奈,又表現了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度不滿。

這裏有“搶先”“爭先”的意思。並沒有互相爭奪之意。為了説明吃飯的迅速。

5、本文是以什麼為順序的?並在文中畫出表明時間和地點的語句。

根據這篇課文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在課前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充分的情境創設,激盪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廣度,把思想精華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並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和知識趣味性;儘量發揮課堂教學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響,融思想、語言、認識能力、素質培養於一爐。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首先要讀透文本,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藴,這樣才能寓教於情,薰陶感染學生。

其次要會靈活地創造教學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動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學生,在這過程中變換提問的角度,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句、交流討論問題,從中訓練學生讀寫聽説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中優美的語言、鮮活的紅軍戰士形象、新穎的寫作手法(如以動寫靜)、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為樂、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奮發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導學生髮現生活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

還有就是要利用好適當時機,拓展有關的內容,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開學生的手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其獨立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有利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

《老山界》教案5篇 老山界:探究自然與文化之間的關係——《老山界》教案 第2張

第2篇

教法: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圍繞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本文第一課時重在解決目標1和2,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從對課文的熟讀過程中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同時又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學習一種常見的寫作方法;而第二課時則重在引導學生研讀和賞析精彩片段,學習生動形象的語言,理解其對錶達中心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性,給以方法,讓學生來解決問題。

學法:動腦思,分析理解;動口説,組織語言;動手寫,整理明確。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習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毛主席的詩《七律長征》中,講到了雄偉險峻的五嶺山,這裏面有一座山嶺叫越城嶺,是五嶺中最險的一座山,它也被稱為老山界,紅軍戰士是怎樣翻越這樣一座被稱為長征途中最“難”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生回答後出示投影,引導生繼續思考)明確記敍了什麼事?記敍文有哪些要素?

思考:這樣有什麼作用?(可採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2、師述:從毛主席的詩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五嶺是綿延雄偉。在詩中,詩人筆下的紅軍戰士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來面對困難,那麼實際情況究竟如何?

同桌討論:翻越老山界過程中,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

3、提問:面對這些困難,紅軍戰士的態度是怎樣的?

並點名上黑板歸納,師檢查其句子語言是否組織的完整通順,當堂批改

1、點名作小結:你從課文的學習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識?哪些將來可以被我們利用到?師作簡單板書

2、課堂活動、討論:你從紅軍戰士的身上學到了什麼?你怎樣具體的將這種精神運用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來?

2、將學習紅軍的行動落實到實處,做出行動,在這一單元結束後全班交流

3、思考:你覺得文中哪些語言寫得比較好?找出來,多讀一讀

2、賞析精彩的片段,學習生動的.語言描寫,體會生動的語言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課前準備: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覺得描寫精彩的句子,多讀

1、提問:在讀過課文以後,你覺得哪些語句能表現老山界的“難”?哪些語句能表現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樂觀精神?

2、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課前所劃出的文中語句,交流心得

2、有幾次寫火把?分別以什麼為立足點?從什麼觀察角度進行觀察的?

3、分析紅軍戰士的語言,思考語言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有什麼作用?

1、賞析文中的修辭,你最喜歡這一片段中的哪一個修辭?説出理由。

文中既説“寂靜”,又説“有許多不可捉摸的聲響”,這樣矛盾嗎?

描繪“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所營造的意境,(投影出相應畫面)

樸實而優美的語言,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聯想,同時也飽含着真摯而強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紅軍戰士高昂的鬥志,樂觀的精神。

2、運用修辭和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一段景物,寫出感受

第3篇

2、閲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戰鬥生活情景,學習紅軍勇於戰勝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方法,運用作者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語言,學習運用課文樸實、優美、凝鍊的語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閲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戰鬥生活情景,學習紅軍勇於戰勝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方法,運用作者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揭示本課目標,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1分鐘)

長征途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同學們都知道一些,可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今天,我們學習《老山界》,瞭解瞭解這個故事。

1)、對應生活學習生字生詞,理解生字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

2)、閲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戰鬥生活情景,學習紅軍勇於戰勝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指導學生自讀課文,感悟生活。多媒體顯示下列內容。(2分鐘)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生活,注意節奏和停頓。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體展示生字生詞,自學自讀2分鐘,對應生活再現詞語反映的生活情景,對照解釋換一種方式表達詞語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詞。

3、閲讀課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課文反映什麼生活”的問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課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準備交流。

4、探究問題,進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1)紅軍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難?2)文章寫我們和瑤民攀談,維護瑤民利益有什麼深意?3)行軍途中,“我”還做了哪些工作?

三、學生自讀、自主感悟生活,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多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10分鐘)

學生根據自學指導自讀課文、自讀註釋、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感悟生活、質疑提問,老師指導答疑,準備對話交流,但關於作者和寫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後)讓學生自讀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學生。

1、檢查朗讀,學習朗讀。先品聽朗讀錄音,後指名學生朗讀,並點評。

1)多媒體或小黑板顯示生字,指名學生讀準生字,並糾正錯誤讀音。

2)、多媒體顯示生詞和解釋,讓學生對照解釋儘量用自己的語言,配合動作表情説説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檢查學生理解詞語情況。

3共同感悟生活,解決“課文反映什麼生活”的問題,讓學生説説課文反映的生活,説説自己的認識和感悟,同時老師追問。學生髮言和老師追問略。師生對話,思想交鋒後,根據預設要點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思想交鋒後,多媒體顯示內容要點)

課文反映紅軍克服重重困難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紅軍有組織有紀律維護老百姓利益的情景,重點反映紅軍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反映紅軍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了促進學生思考,追問:紅軍部隊翻越老山界和你個人翻越老山界有什麼異同?大家發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鋒略。

4、共同探究自讀問題:1)紅軍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難?2)文章寫我們和瑤民攀談,維護瑤民利益有什麼深意?3)行軍途中,“我”還做了哪些工作?共同探究,思想交鋒後,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同樣,思想交鋒後,多媒體顯示預設要點)

1)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困難有:山高路險,懸崖峭壁走,路難;夜宿山腰,寒氣逼人,睡覺難;糧食奇缺,肚子飢餓,吃飯難;槍聲密集,敵人追擊,處境難。

2)文章寫我們與瑤民攀談,是為了消除瑤民對我軍的誤解,為了證明紅軍和國民黨軍隊有本質的不同,是為了發動羣眾,宣傳羣眾,依靠羣眾,是為人民羣眾謀利益,為人民羣眾而戰鬥的思想境界的表現。這是紅軍戰鬥的宗旨。紅軍長征的深遠意義就在於長征途中紅軍宣傳了自己,讓人民羣眾相信紅軍,支持紅軍,贏得民心。這是紅軍長征的最大收穫。

3)“我”不僅要和大部隊一樣翻山越嶺,而且和瑤民攀談,聯絡羣眾,打探路程,爭取民心,還一路寫標語,宣傳鼓動,維護軍隊紀律,維護行軍秩序,督促部隊前進,喊口號,演説,幫助病員和運輸員等。可見,“我”的事真不少,功勞真不小。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揭示本節課學習目標。(2分鐘)

1、感悟生活,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理解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方法,運用作者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語言,學習運用課文樸實、優美、凝鍊的語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二、自學指導,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讓學生自學起來任務明確。(2分鐘)

1、探究問題:課文是怎樣反映生活的?理解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點對點遷移運用,運用課文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認識生活表現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語言,學習運用課文樸實、優美、凝鍊的語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1)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着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歎息,大概是在歎息自己的命運:為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3)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三、學生自學、自主感悟生活,解決“課文怎樣反映生活”的問題,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10分鐘)

學生自讀、感悟、提問,老師指導答疑,師生準備交流。

四、和諧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後,多媒體顯示預設要點。(30分鐘)

1、共同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發動學生説説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進行交流。學生髮言,老師追問,思想交鋒後,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

1)本文按時間順序反映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一天半時間發生的事情。課文反映的是一個部隊翻越高山的情況,不是一個人的'爬山情況,因此情況比較複雜,如不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是很難把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清楚的。但文章並沒有平鋪直敍,而是懸念疊生,前後呼應,虛實結合,張弛交錯,妙趣橫生。如下午才動身,沿着山溝向上走的時候,不知道前面為什麼走不動,使人疑惑不解,頓生懸念;第10段裏説“打聽前面的路程……我們現在還沒到山腳下呢。”這裏筆鋒一轉,懸念產生。第28段裏又説“我以為30裏的山就那麼一點”,其實“還有20多裏很陡的山”,這樣形成懸念,突出老山界陡峭。懸念的產生使文章趣味良多,突出了文章主旨。

文章前後呼應主要有兩處。一是“我”在瑤家瞭解到雷公巖上山30裏,下山15裏,夜裏翻山時發現“簡直是絕壁”,第二天看到雷公巖“果然陡極了,幾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來寬”。文章這樣多次點明雷公巖的陡峭,前後呼應,突出雷公巖的陡峭,突出紅軍勇於戰勝困難的精神。二是文章多次提到飢餓,沒吃飽,也前後呼應,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和紅軍的頑強意志。

文章張弛交錯,紅軍過雷公巖一段是緊張的,特別是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濃墨重彩,而和瑤民攀談那一段卻是温馨的,飛跑下山那一段卻是輕鬆的。可見文章雖然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但筆法十分靈活。

2)文章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通過“我”的見聞和言行貫穿全文,把“我”作為線索,反映頭緒繁多的生活情景。文章開始寫道部隊走不動,“我們”趁機和瑤民攀談,消除瑤民對咱軍隊的誤解,打聽路程,寫標語,砍竹子做火把,接着重點描寫夜裏行軍的情景和半夜醒來的情景,黎明準備出發,督促部隊前進,寫標語,喊口號,演説,幫助病員和運輸員。不多久到了雷公巖,驗證了瑤民的話。快到山頂,我已經落得很遠了,因為一路都要寫標語等。這時又交代後衞部隊正在和敵人開火,聽到敵機的“歎息”,點明紅軍翻越老山界是在敵人圍追堵截的情況下進行的,更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到山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下山時,我們一氣兒跑下去。這些情景都是通過“我們”來貫穿全文,把複雜的戰鬥生活情景反映出來的。

2)文章不僅通過平實的敍事,而且通過生動的描寫來反映生活。如星夜爬山的場面描寫得有聲有色,十分生動,把紅軍戰士高昂的鬥志、樂觀的精神渲染得極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紅軍確實是一支無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隊。露宿山腰的場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明喻、對偶、博喻、排比等,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2、品味語言,學習理解藴含豐富的語句。品味語言的方法是把語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現出來進行感悟和玩味,並説説語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處。這種方法和理解字詞、課文的方法是一脈相承的。重點品味下面四句話的含義:

(1)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着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追問:假使你在現場,向上看,向下看後感覺如何?思想交鋒後,統一認識:火把“排到天空”,“就在腳底下”,必然使人感覺山太陡峭了,感覺紅軍太高大了,但如果不設身處地替紅軍想想,是感覺不到的。)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歎息,大概是在歎息自己的命運:為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追問:敵機怎麼會歎息呢?思想交鋒後,統一認識:説明敵機沒有用武之地,既不能奈何紅軍,又不能上前線抗日,表明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端不滿。

(3)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追問:翻越老山界的意義何在?思想交鋒後,統一認識:翻越老山界的意義不在翻越老山界本身,在於通過翻越老山界,培養了紅軍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在於通過翻越老山界,紅軍排除萬難北上抗日的意志更加堅定了。此句妙在把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意義深刻地揭示出來了。)

(追問:“笨重的隊伍”怎麼理解?思想交鋒後,統一認識:作為一個隊伍,必然有一些裝備,思想要統一,行為要一致。行軍中要督促部隊前進,寫標語,喊口號,演説,幫助病員和運輸員等,還要聯絡羣眾,擺脱敵人等。部隊的事務太繁多了,簡直可以説是太“笨重”了。)

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以“我”的見聞言行貫穿全文的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今天我們就以《春遊》為題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篇文章反映班級組織的一次集體春遊活動。文章要把春遊繁雜的情景反映清楚,必須有主有次,虛實結合,張弛交錯,敍事描寫結合。春遊雖然沒有紅軍翻越老山界艱難,但如何克服來自自身和自然方面的各種困難,如何培養堅強的意志,如何培養不怕困難,團結合作的精神,如何發揮春遊的作用,如何體驗紅軍的艱難戰鬥生活等,寫作時應認真考慮,認真構思,合理巧妙地安排文章的結構層次。

1、背誦課文“半夜裏……不知什麼時候又睡着了”一段和第13-19段,揣摩生動的描寫。

3、課後自由閲讀有關長征作品一篇,做好筆記,準備交流。

陸定一,生於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曾任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第4篇

1、學習和掌握按時間順序、地點轉移記敍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2、學習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到1935年io月結束,是為了突破國民黨“圍剿”,爭取北上抗日而進行的戰略大轉移。這篇課文寫的是紅軍於1934年冬翻越長征途中第一座難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於廣西東北和湖南新寧邊境。

閲讀這篇課文,注意課文的記事順序,劃出描述山勢險峻和表現作者在山上過夜的細膩感受的一些生動句子,想想文章為什麼這樣寫。並注意學習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驚惶、欺侮、嗚咽、咀嚼、酣然入夢、矗立、蜷、陡、落得很遠、苛捐雜税。綴。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所走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2、 在寫法上,前面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後面處處呼應,層層相連。

3、 圍繞中心,多方面描寫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2、紅軍翻山遇到的許多艱難險阻,可以分為哪幾個方面?是怎樣對待的?

3、寫寂靜,可以以靜寫靜,也可以以聲寫靜。這篇課文既説“寂靜”,又説“耳朵裏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正是以聲寫靜。恰恰因為靜極了,才聽到一般聽不到的聲音;恰恰因為聽到了一般聽不到的聲音,才説明實在是靜極了。你在生活中曾有這樣的感受嗎?試用一二百字寫出來,練習用比喻。

4、描寫景物要注意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角度。課文第一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仰視;第二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既有( )視,又有( )視。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張照片,説説攝影者是站在什麼位置,從什麼角度照的。

(1).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準”改成“不要”,行嗎?為什麼?)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歎息,大概是在歎息自己的命運:為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5).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着習慣,到什麼地方去躲起來了。

四、佈置作業:背誦“半夜裏……不知什麼時候又睡着了”。

就是反覆讀。據説,豐子愷先生的讀書法稱為“二十二遍讀書法”,他對一篇好文章,前後讀22遍之多,並深有體會地説,把文章讀熟後,就會漸漸地從脣間背誦出來,多讀成誦,應當就是記憶之本。

就是有目的地剋制自己,進行記憶。有些課程基本概念不記不行,如語文中的音形義、外語中的單詞等。理解了的要背誦,暫時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記憶,並在使用中重新鞏固記憶。

古詩文,背誦後更易理解,理解後還會記得更牢固——當然這需要毅力和恆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腦信息存儲得越多,而且會養成樂於記憶的好習慣。當然,強記和死記並非同一概念。

不只是寫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記、聽課筆記、讀書中的圈點評註、整理摘抄都屬於這個範疇。

寫本身就是較高層次的記憶,我們有這樣的體會:寫作文,先打腹稿,再寫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謄寫時,不看初稿就能寫完。原因是,動筆綜合調動了各種器官,並進入記憶的高級階段,“好記性不如賴筆頭”不無道理。

學習語文的第一步就是預習。預習的好處很多。你養成預習的習慣以後,不但能更好地學習新課,而且還能提高自學語文的能力。有人作過這樣的比喻:掌握好預習的方法,就像獲得一把“金鑰匙”一樣重要。在這裏,“金鑰匙”就是指自學能力。

第5篇

這個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和紅軍一起長征,感受紅軍的革命精神。達到這一目標的具體方法是感知課文,體會作者合理地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抓往重點語句進行賞析背誦。最後一塊是片斷仿寫。對閲讀的訓練應該多角度、有層次。仿寫可以使閲讀和寫作結合成一個整體,以寫促讀。

2、瞭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來寬,一翻身就會掉下懸崖,路上的石頭又非常不平,你睡覺的感覺如何?組織學生交流。

我們的紅軍戰士在翻越長征途中“第一座難走的山”——老山界時,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過的夜,而且還餓着肚子,他們的感覺如何呢?為什麼會這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的《老山界》。

詞:攀談 苛捐雜税 奇觀 絕壁 骨碌 酣然入夢 蜷 嗚咽 澎湃 身手

(1)毛主席在《七律 長征》中的主題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看一看,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了哪些困難?

(2)面對這些困難,戰士們的態度如何,試從文中選擇恰當的語句説明。

走路難“向上看……就在腳底下。”“陡極了……只有一尺多寬。”山路險峻,懸崖峭壁。“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沒有絲毫的膽怯。

睡覺難“路只有一尺來寬……不就骨碌下去了麼”,“寒氣逼人……渾身打着顫”,露宿峭壁,半夜凍醒。“橫着心躺下去。”,毫無怨言。

吃飯難“肚子很餓,氣力不夠”,糧食奇缺,肚子飢餓。“鼓着勇氣前進”,忍飢爬山。

處境難“傷員病號都下了擔架走,旁邊需要有人攙扶着”,“機關槍聲很密”,傷病員多,敵人追擊。“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譏笑敵人飛機的無能。

(3)紅軍戰士為什麼能夠表現出這樣的態度?結合你的理解談談感受。

1、根據課文完成紅軍爬山的簡要行軍圖,引導學生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敍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方法。

2、學生展示繪圖,教師引導交流評價,並且説説作者把寫作的重點放在了哪裏,為什麼?

四、作業:完成《訓練與檢測》第一、二、三、四題。

再讀課文,從事件、段落、句子、細節四個角度感知文章。

品讀你喜歡的段落,理解其內容,並揣摩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本文的句子有些質樸自然,如同紅軍戰士純樸的內心世界;有些則形象生動,富有美感,表現了紅軍戰士的豪邁情懷。

面對艱苦的環境,紅軍戰士毫無怨言,而是用意志和勇氣戰勝困難。“橫着心”樸素自然地寫出紅軍戰士不怕艱苦的頑強意志。

4、人物的精神風貌往往是通過細節表現的。勾畫文中你欣賞的細節進行賞析,並和同學交流,説説它們是如何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務的。

示例:耳朵裏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這個句子用四個喻體表現耳朵裏不可捉摸的聲響,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加強了文章的氣勢,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練習:寫一個比喻句,用幾個喻體表現一個本體。然後進行交流評價。

2、背誦“半夜裏……不知什麼時候又睡着了”這一段。

3、比較閲讀:《六月雪》與《老山界》(b組、c組同學完成)

試閲讀下邊這篇《六月雪》(有刪節),然後與《老山界》作比較,回答問題。

渡過金沙江,又經過幾天艱苦的行軍,到了雪山地區。

天黑以後,我們藉着朦朧的月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徑向上爬去。隊伍拉得很長,抬頭看,頭頂上有人;低眼瞅,腳底下也有人。戰馬在嘶叫,拉拉隊在前呼後應。喊聲,歌聲,震盪着草木叢生的山谷,發出歡樂的迴響。同志們的情緒實在高,但都走不快,因為路太難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險。

我們艱難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還沒有到達山腰。前面傳來休息的命令。我們在道旁停下來,吃了點炒麪,又繼續前進。

越向上走,山勢越陡,小道兒幾乎要筆立起來了。山路雖然由前面的部隊做一番修補,但是騾馬走起來,仍然相當不便。道旁絕壁上懸着的石塊,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腦袋的危險。山澗裏的水,湍急地向下傾瀉着,濺起幾尺高的白沫子,發出嘩嘩的吼聲,真叫人膽寒。

將近中午,我們才爬上半山腰。剛一拐彎,便見到兩座高山,好像要緊緊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夾在中間。兩邊石壁上伸出幾棵葱綠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剛長了兩寸高,幾棵黃色的小花驕傲地隨着温和的山風擺動。這裏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色。而背陰的地方,微風徐來,涼爽宜人,又給人一種秋天的感覺,使人完全忘記了當時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兩個小時,就好像進入冬天。白皚皚的積雪,越來越厚,道路滑溜溜的,行動更困難了。走在我後面的一個貴州籍同志,由於年歲大,身體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我順手去接他的槍,副班長也趕上來要幫助他拿揹包,可是他説什麼也不肯,還是艱難地支撐着身子前進。

再向上走去,好幾層雪凍在一起,差不多有兩尺多厚。雪底下的水還是在嘩嘩地流着。山勢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嶇狹窄,要是一步走不穩滑下去,那就再沒辦法爬上來。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個腳趾凍得又麻又木,深一腳淺一腳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熱。

空氣也越來越稀薄了。胸口上好像壓着千斤重擔,透不過氣來,走幾步就得喘半天。我後面那位貴州籍的同志,額頭上汗直流,看樣子連往前爬的勁都沒有了。不得已,就坐下來。指導員忙搶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媽媽一樣,把他的手架在自己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來,耐心地對他説:"同志!在堅持一會兒,過了雪山就是勝利!在這裏,説什麼也不能停呀!"

"我自己還能走!"那個同志輕輕地推開指導員的手,激動地説了一句,又搖搖晃晃地走起來。

忽然西南方向湧起一塊烏雲,迅速挨着山頭壓過來。接着暴雨挾着冰雹,劈頭蓋臉地打來。不一會,又變成了鵝毛大雪。真是瞬息萬變。我們身上的單軍衣浸透了,有的地方還結了一層薄冰。冷風一吹,把大家凍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導員和連長忙着叫大家打開被子,披在身上。

風好像故意和我們鬧彆扭似的,越刮越大。我們的腳陷在一尺多深的雪裏,費老大勁才能拔出來。被子被風吹鼓起來,像船上的蓬,拖得我們來回直晃盪。我們幾個人就互相攙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

這時指導員自言自語地説:"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簡直比蜀道還難!"後邊的小通信員不知道把這句話聽成個啥,就接着説:"指導員,我們不是已經上天了嗎?咱們的腳早就站在雲彩上面啦!"一句話,説得大家都笑起來。

1、《六月雪》與《老山界》的敍事有什麼相似之處?

2、《老山界》寫夜景,主要烘托紅軍行軍的氣勢,而《六月雪》寫夜景主要突出什麼呢?

3、《老山界》以地名命題,《六月雪》則表現自然景象,以現成的戲目命題。你認為"六月雪"這個題目好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