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雨巷》高中教案3篇 《雨巷》高中閲讀教案精編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04W

本文介紹了一份以巴金的詩歌小品《雨巷》為主題的高中教案,全面解析了該詩的文本分析和課堂教學設計,旨在幫助高中生深入理解巴金的創作意圖,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雨巷》高中教案3篇 《雨巷》高中閲讀教案精編

第1篇

導語設計:我們在前階段學習了聞一多的《發現》、郭沫若的《太陽禮讚》。這兩首詩歌都屬於感情激烈奔放的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風格截然不同的詩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紹-教案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讓學生對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於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於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徵詩。這首詩發表後,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初步感知詩歌《雨巷》(朗讀此首詩,讀完後談談對這首的初步印象)

3、教師提問:課文讀完了,我們感覺到什麼了嗎?這首持美嗎?是一種什麼樣的美?

歸納: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着愁緒和無奈。我們被這種感覺控制住了。心裏難受嗎?想去安慰一下詩人嗎?

對。有難受感我們就基本上理解了這首詩,而且我們品質良好,有同情心。

這首詩很美。為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工作計劃,工作總結-燭光漫步什麼讓人難受的詩也美呢?我們還能舉出曾讓我們難受過,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動過的人、事和作品嗎?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悦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我們體驗到了這首詩的低沉、哀怨和無奈。我們也認定了這首詩是美的。那麼,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我們為什麼認為它很美呢?

我們已經知道,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下面我們來放錄音。大家一邊聽一邊在書上畫出你認為是形象的內容。(放錄音第三遍)。

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採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説是景物)?(結合第1-4號張投影片)

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並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祕、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國小、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衚衕的經歷)

第三個是丁香。整首詩説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兩字,教案《高中語文必修一雨巷教案》。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繫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麼要選用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着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源於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説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詩中另外的物象還有籬牆。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的氛圍。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個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

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麼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徵着什麼?

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着淡淡的憂愁,正如作者所説的"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彷彿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後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着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悽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徵着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1.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通過感受投影中的意境來體會詩歌中的藝術特色)

?雨巷》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為例: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工作計劃,工作總結-燭光漫步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詩人寫詩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結構,詩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對完整的語意組合,以某種詩藝標準做原則。此詩中詩人遵循的原則是語音,強調語音的節奏和音調,節奏有長短停頓,詩歌更注重語音的結構。

可以説《雨巷》在音韻,節奏方面所達到的神奇效果是這首詩最為突出的成就。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值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着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悽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説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迴環疊唱的效果,使閲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覆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悽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着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覆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悽婉、頹圮憂愁等藉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着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湧動而又迷濛空靈的意境。

《雨巷》高中教案3篇 《雨巷》高中閲讀教案精編 第2張

第2篇

細雨如絲的江南,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紙傘和着雨的歎息,撐出了一個青年詩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戴望舒,與詩人一道去領略雨巷的風景,去追尋丁香姑娘的芬芳。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們先一起來聆聽這一段錄音。

1、好,聽完錄音了。這首詩歌叫什麼名字呢?(《雨巷》)(教師板書)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剛剛在聽得時候,這首詩歌給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麼?它是歡欣鼓舞、鬥志昂揚、激動人心的,還是憂愁哀傷的。沒錯了,這首詩歌從頭到尾籠罩着一層淡淡的憂愁,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麼樣子的感情基調去朗讀呢?(教師板書:基調——憂鬱、哀怨),那麼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麼速度來讀啊?(生回答),對了,一般來説,如果是表達比較熱烈奔放的感情,我們讀的時候語速要稍快一點,但是如果是表達這樣一種憂鬱、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們讀的時候要用比較緩慢的語速來讀。好,請大家翻到課本45頁,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試試看,朗讀一下這首詩歌的前兩節,請哪位同學呢?我們班哪位同學是朗誦高手?(生朗誦)

讀詩歌我們主要是注意一些節奏停頓。在一些你覺得需要重點突出的地方,就應該適當地加以停頓或者是讀重音,這樣就會使得這首詩歌更加地有韻味,我來試試看,好不好?好,接下來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自由朗讀,一定要放開聲音來讀,想象一下,你就是詩歌中的“我”,此時此刻,下着淅淅瀝瀝的雨,而你正撐着傘,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1、好,時間到。我們已經完整地讀完這首詩,大家找找看,這首詩裏邊,總共描寫了多少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沒錯了,那我們在講前邊的詩歌時,用了一個專門的術語,我們説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寫的具體事物,這個術語是什麼呢?(意象)(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我”和“姑娘”(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樣的聯繫呢?“我”在悠長的雨巷中彷徨,是為了什麼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説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寫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一節地找。

第一節: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哀怨/彷徨;第三節:彷徨/撐着油紙傘/默默彳亍着/冷漠,悽清,又惆悵;第四節:靜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夢一般地飄過(“太息”什麼意思啊?歎息的意思);第五節:靜默/走盡這雨巷;第六節: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第七節: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

3、我們從剛剛同學的回答可以看出,詩人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描寫姑娘的動作,描寫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現在一個什麼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裏,這裏遠離塵囂,遠離熱鬧,你的腳下,踩着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氣,透着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麼?你的心情怎麼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定了這個姑娘出現時候的大環境,是朦朧的、陰沉的。

4、我們也知道,這首詩歌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但是,我們從這些描寫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樣子,她是大眼睛呢還是丹鳳眼,她是圓臉呢還是瓜子臉,我們看得到嗎?(看不到)。不僅我們看不到,詩人也看不到,為什麼呢?因為她撐着一把油紙傘。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裏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對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們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因此呢,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在特點(單獨提問),這樣一把傘出現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給這個姑娘增添了一層神祕、朦朧的色彩。

5、而在首詩歌裏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麼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板書:丁香)。丁香是一種?(花),沒錯了,丁香花。那假如這樣,我換成別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為什麼不行啊?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丁香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花的顏色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淨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徵着美麗、高潔。另外一方面啊,我們剛剛講了,丁香是開在暮春時節,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着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來象徵愁怨。

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就有不少有關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説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些詩句啊,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繫在一起。

回到我們這首詩歌中,丁香般的姑娘並不僅僅指這個姑娘有着丁香一樣的愁怨,還説明了這個姑娘有着丁香一樣地美麗,丁香一樣的高潔,丁香容易凋謝,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6、我們再看到詩歌中的另外一個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獨自彷徨,希望能夠逢着一個丁香般的姑娘,終於,姑娘出現了,她也跟我一樣,撐着油紙傘。姑娘慢慢地走過來,越走越近,我感覺到她投來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當我想説句什麼話的時候,她跟我擦肩而過,而且,慢慢地遠離我,越走越遠,消失在雨巷的盡頭。只剩下我,仍然獨自撐着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中,繼續等待,繼續追尋。在這首詩歌中,我是以一個等待者,一個追尋者的姿態出現的。

1、所以啊,有人認為,這首詩歌是一首愛情詩,是一首男子追尋、等待姑娘的詩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別的看法了,他們認為,這首詩是一首政治詩,詩歌中的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們獨特的政治象徵。你們贊同哪一種看法呢,這首詩究竟是一首愛情詩,還是一首政治詩?下面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小組討論,請各個小組選出發言的代表,你們小組贊同的是哪種看法,為什麼?

組a:我們小組認為是愛情詩,這首詩已經明確地寫清楚了我希望能夠遇到丁香姑娘,雖然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不完美,但是我還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有道理,所以這是一首愛情詩)

組b:我們小組也認為是愛情詩,因為在詩裏邊看不出政治因素。(確實,詩歌裏邊沒有任何明確的寫政治的語言。其他小組呢,有沒有不同看法的?)

組c:我們小組的成員認為是愛情詩,但是我自己覺得是政治詩。(為什麼?)戴望舒所處的時代比較多戰爭,社會環境也比較亂,可能作者當時想表達什麼,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説出來,所以只能寫得比較朦朧。所以我覺得表面上是愛情詩,實質上是政治詩。

3、能夠堅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錯。剛剛我們同學提到了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分析這首詩歌主旨的時候他聯繫了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時代背景,這種方法,早在幾千年前,孟子提出過,他説,讀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論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夢鷗。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徵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峯墮入了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進步青年的這種心境的反映。雨巷這個朦朧陰沉的意象,正象徵着此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而丁香姑娘,是他們美好理想的象徵。

關於這個時期進步青年的這種彷徨,我們在學習必修一的時候講過一篇散文,作者在當時也是身處於這種彷徨中。是哪一篇課文啊?《荷塘月色》。

6、剛才我們已經討論了姑娘的象徵意義,那麼,她究竟是象徵着愛情呢,還是象徵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們無法確定。這首詩歌充滿着象徵色彩的,對它的這些朦朧意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而這首詩歌的主旨是指對於愛情的追求呢,還是對於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們無從知道,都有這個可能性,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個姑娘是美麗高潔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徵。

最後我們從形式方面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這首詩是1928年發表在《小説月報》上面的,當時《小説月報》的主編葉聖陶看完這首詩之後,就給戴望舒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説,《雨巷》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確實啊,這首詩歌聽起來悦耳、和諧,讀起來一唱三歎,迂迴反覆,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呢?我們一起來找找看。

a、我們都知道,詩歌讀起來琅琅上口,在音節上面必須——押韻。這一點這首詩歌可以説是做得非常成功的。這首詩歌主要押一個韻,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來。沒錯了,ang,而且,不僅是節與節之間押韻,每一個小節的內部,相隔不遠的行裏重複一次韻腳,比如説,我們看第一小節,押ang韻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節,(芳、愁)。其餘的五個小節也是這樣子。詩人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覆,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構造迴盪的旋律。

b、從全詩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着”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樣,同一主調在詩中重複出現,首尾呼應,不僅加重了詩人彷徨苦悶的心境,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

c、另外,語言上用反覆,如“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詩人不斷地迂迴往復,使一個寂寥而又哀傷的旋律緊緊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單從這三點來看,這首詩歌能夠給我們這樣強烈的心理體驗,也是必然的。

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再次來感受這首詩的音樂美。

這節課我們鑑賞了《雨巷》這首現代詩歌,但這個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掌握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這節課的學習步驟,試試看能不能概括出鑑賞現代詩歌有哪些方法。當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詩歌時,第一步應該怎麼做?

1、誦讀,整體感知。(讀詩)沒錯了,讀,讀了一遍沒有感覺,再讀。

2、確定詩歌感情基調。讀到你能夠確定出詩歌的感情基調為止。

3、品味詩歌意象。那麼,感情基調我們已經確定下來了,第三步應該怎麼做呢,沒錯了,分析詩歌的意象。

4、知人論世。那分析詩歌意象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結合作者的身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來分析,用一個成語來講就是知人論世。

5、探詢詩歌主旨。而從對意象的分析和對作者身平和時代背景的瞭解,又有助於我們分析詩歌的主旨。

6、感受詩歌語言美。最後一個步驟,還應該對詩歌的語言進行分析。

這就是鑑賞現代詩歌的幾個基本的方法,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用這些方法來鑑賞別的詩歌。今天的作業呢,就是請大家根據我們歸納出來的這幾個方法,分析《每課一練》42頁第三題艾青的這首《礁石》。

這節課我們共同閲讀欣賞了戴望舒的《雨巷》,我們在讀詩歌的時候感受到了它這種憂鬱、哀怨的感情基調,我們還分析了這首詩歌的五個主要意象,品味了詩歌的內容,我們還根據姑娘這個意象探討了詩歌的主旨,最後,我們通過對詩歌形式、語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詩歌的音樂美。這首詩歌,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探討和分析,這些就留給大家課後自己去品味。

第3篇

本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第二課。朱光潛先生曾説過:"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微。""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學習詩歌,對學生而言,無疑是對其認知體系以及情感、想象力所進行的一次美的洗禮。我們的教學設計應立足於詩歌的審美和情感這一維度,覆蓋到從內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也是圍繞這個教學主旨,擬探討以下兩個大層面的問題:一是從詩歌的憂鬱情懷中去感悟詩人情感個性的幾種具體體現,如孤獨、幽怨、迷惘和執着的追求等。二是分析詩歌形式的獨具匠心,如意象選擇的朦朧傷感、意象構成的獨特性和語言的形象生動、含蓄藴藉等特點,最後可以組織學生就詩歌的深層內藴進行討論,讓學生從內容到形式全方位體會詩歌的美,並學會一些基本的鑑賞方法。

對於中國古代詩歌,高一學生基本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多半學生可以做到爛熟於胸。他們對中國現代詩歌也並不陌生,一些學生還寫過一些自由體的小詩。同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一些時下流行的唯美抒情文字也有所偏好,這些都將成為《雨巷》教學的基礎依託和興趣點所在。《雨巷》的古典意境美和格式音韻的和諧美,學生在誦讀及教師的點撥下應該不難領會,但對於《雨巷》意象的朦朧隱曲以及深層意藴的理解,可能會因學生的情感稟賦和語文基礎的差異出現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這部分內容在教學設置上應該靈活開放一些,可創設各種情境,利用相關資料進行印證融通,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導學生置身其間,疏通學生的思維路徑。

"沒有生命元素就沒有詩",詩歌是人類生命體驗最凝練的表達,因而詩歌教學不可單純從文章學角度對詩歌進行斷章取義的理性分析和中心主旨的挖掘,而應本着"尊重與要求"的教學理念,從教師"主導"地位出發引導學生作為"主體"的自我體驗,在走進作者的內心天地的同時構築自己的體驗空間。在合作、探究的小組活動中倡導教學的多元化和開放性,以多變的教學形式應不變的審美和情感宗旨。在師生互動交流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聆聽他們對詩歌和人生的理解,同時教會學生把握好詩歌詮釋的邊界,並要求他們將教學內容落到實處。針對部分程度好的學生,課外可就他們的興趣進行單獨指導,目送他們在詩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在誦讀和小組研究性活動中品味詩歌意象、進入詩歌意境、領悟作者的情感。

理解和把握詩歌的藝術形象和作者的憂鬱情懷,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感知和體驗能力,初步掌握現代詩歌的基本鑑賞方法。

真正體會詩歌的音韻美、畫面感以及朦朧幽婉的意境美,正確看待詩人的孤獨和憂傷,培養學生審美感悟力和想象力。

首先應對學生的詩歌誦讀給予更細緻的`指導,包括訓練朗誦的語音語速、斷句停頓、重音等方面,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在詩歌形象的感受中讀出詩歌的情感。其次,讓學生貼切地感悟詩歌朦朧意境中所傳達的細膩情感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需要賞析時對詩歌進行整體與細節上的情感氛圍營造,必要時作適當的橫縱向拓展,幫助學生理解。再次,對詩歌中浸潤了古典情懷和江南風韻的意象,如"丁香花"、"雨巷"可作重點鋪展,在更富傳統文化氛圍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入境。

艾青曾説:"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一個詩神",戴望舒,一生留下的詩作僅有90多首,但他卻以獨到的技藝、纖巧的筆觸和詩作所流露出的幽怨之情刻畫出自己背後的詩神形象,在詩壇上獨樹一幟,成為現代詩派的代表。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為其贏得"雨巷詩人"聲譽的成名詩作《雨巷》。

(2)有感情地小聲讀,讀完之後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和原初體驗。

①確定情感基調②確立語速③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4確定詩句的停頓

(1)讀完全詩後你的感受是什麼,詩歌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①整首詩字字句句都在訴説着"我"的心曲,暢訴着"我"的夢想、"我"的失望和"我"的執着追求。②"我"是一個"獨自徘徊"的孤獨者、在"寂寥""夢一般""悽婉迷茫"的路途中糾結着幽怨、迷惘,但又是那樣熱切地"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執着地等待着。③這孤獨、幽怨、迷惘、追求恰也是詩人人生的一個縮寫,是他情感個性的幾種具體的表現。

①戴望舒出生於一個銀行職員家庭,雖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無憂無慮。然而一場天花給他臉上留下了片片瘢痕,這生理上的缺陷,在那個缺乏真誠、友愛和同情心的社會中,常常被當作取笑的把柄,詩人的性格從此變得非常沉鬱。

②五四運動雖然震醒了他,但這只不過是一閃而逝的火花,因為沒有成熟的思想僅憑幼稚的熱情是經不住交替時代的狂風惡浪的。面對革命的長期性、曲折性和艱鉅性,沒有也不可能有清醒認識的他只有避居在松江施蟄存的家中"去咀嚼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去了"。

③匿居松江期間,詩人對施蟄存的妹妹絳年產生了愛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詩人心中滿溢着自卑感,給本來甜蜜的初戀罩上了一層無形的陰影。沒有真誠的理解,愛情之花註定要枯萎,他終於與戀人分手了。

思考:透過這些材料,結合《雨巷》你受到哪些啟示?

學生自由發言,針對學生各個層面的思考,適當地給予評點。

歸結:阿德勒説:"瞭解一種生活樣式就像瞭解一位詩人的作品一樣"。反過來説,"個人的生活樣式也是一種最豐富和最複雜的作品"。詩人的人生經歷養就了他的情感個性,而這種情感個性在他的作品中也鉅細無遺地展現出來,戴望舒的人生際遇中似乎擺脱不了憂鬱的縈繞,而《雨巷》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這種憂鬱的情緒,甚至可以説他的創作會直接受到其人生際遇的影響。

學生自由發言:美,與多愁善感、脆弱、飄渺、消沉等因素相關。

歸結:古今中外,的確有很大一部分藝術家對憂鬱偏愛有加,憂鬱對他們來説是一種宗教,一種精神的安慰。雪萊説得好:"傾聽最哀傷的思緒才是我們最甜美的歌。"作為象徵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波德萊爾,曾對戴望舒發生過很大的影響,他也認為憂鬱乃是美出色的伴侶,並説很難想象美沒有不幸伴隨。彌爾頓視憂鬱為"賢明聖潔的女神";代爾説憂鬱是甜蜜的音樂;濟慈"幾乎愛上了給人撫慰的死神";拉馬丁喜愛大自然的悲涼;弗萊契堅信:"沒有什麼比可愛的憂鬱更優雅甜蜜"。為什麼憂鬱是美的呢?可以説憂鬱同"沉思""脆弱"相關,又同時表徵着一種"寧靜",憂鬱是一種愁心、一種柔腸。一個憂鬱的人往往沉緬於個人的憂鬱而不把自己放之於眾生,暖意的心腸抗拒着人世的冰涼或刺傷。從深層看,憂鬱的實質乃是對生的愁思,對生命方方面面的迷惘憂慮,這種憂思藴含着對生的無助疲軟的掙扎,這種掙扎代表着不麻木,代表着抗爭,它是力量,是美。戴望舒的憂鬱也來自內心寧靜中產生一份迷惘和哀思,這種哀思的緣由且不去追問,但它至少是一種非麻木狀態下的靜默的渴望,一種隱性的抗爭。

(3)那麼詩歌中的憂鬱美又是如何傳達出來了的呢?下面我們進行分組討論,大家可以從詩歌意象和語言特色二個方面來探討一下作者在詩歌形式上的獨運匠心。

歸結:意象朦朧、傷感。"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頹圮的籬牆","雨的哀曲",從物象的選擇,到物象的顏色狀態以及賦予其上的感情都透露着一種朦朧的哀怨,我們可以想象在詩人所營造的音樂氛圍裏,江南的雨巷、江南的油紙傘,詩人彷徨的暗影漸漸淡出…他的身旁"象夢一般地"飄過一個女郎,這樣一個憂怨的"丁香"姑娘是詩人"希望逢着"的。

①"丁香"姑娘。詩人化用古典詩詞"芭蕉不展丁香結"(李商隱《代贈》)、"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浣溪沙》)中的"丁香"形象。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説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我們看到,由單純的丁香結作愁心的借喻,變成了一個含着憂愁的美好形象的化身,這個形象包含了作者對生的美感意識,這正是唯有哀傷可以安慰哀傷,唯有憂愁可以理解憂愁。"丁香"姑娘雖然"象夢一般地"飄過,"悽婉迷茫",又"在雨的哀曲裏"消散了她的芬芳和惆悵,但她的憂愁短暫地安撫了詩人的心靈。

②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國小、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狹長的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雨打房檐,滴滴答答,濕漉漉的小徑,人跡稀疏,平添幾分悽清傷感。小巷綿延,看不到盡頭,左右高牆堆砌,日久班駁,置身其間免不了要愁腸百轉。

③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在特殊環境下會構成更典型的意象。雨打油傘的意境是朦朧迷濛的,況且油紙傘本身又具有復古、懷舊、神祕的特點,而且能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撐一傘風雨獨立銷魂的形象,多少會因這個小小的道具更顯得絕塵飄逸、幽渺迷離,而一種淡淡的感傷也會夢境般彌散開來。

語言:形象生動,含蓄藴藉,體現出一種散文美和音樂美。這都得益於他深厚的中國古典詩詞的功底。"丁香一樣"的設喻將"憂愁"這一抽象概念寓於具體事物中表現,更形象地表現了這"愁"的特殊性,彷徨、寂寥、愁怨、冷漠、悽清,惆悵等一系列雙音節詞語的運用,很好地表現了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情緒,況且其中的雙聲疊韻詞本身就具有音韻和節奏美,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湧動而又迷濛空靈的意境。

在《雨巷》的深層意藴的探究中,一些研究者從作品產生的時代氛圍出發,認為1927年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所造成的白色恐怖,是詩人陷入迷惘的客觀原因,《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在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心境的反映。"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着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對此,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明確:這種解釋確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使《雨巷》中迷惘的情絲昇華為一種積極的因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時代的氛圍,是否會滲入一切詩的內藴中,這便與抒情詩的主人公的主體感受息息相關了。從前面我們所給出的戴望舒的人生際遇的幾重憂鬱中,我們也完全有理由將這首詩看成是一首愛戀詩,就戴望舒《雨巷》的創作來説,這篇詩作成於1927年,發表在1928年的《小説月報》上,這個時期,參加過中國共青團的戴望舒不僅革命的熱情已經消退或淡化,而且對施絳年的愛戀與追慕,正是他難於排遣的"情結"。由此可以説,不管是深有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都會使後者溶入他的胸懷,潛入他的詩篇。事實上,《雨巷》以前的詩作,作為一個系列加以參照,也大多屬於愛情詩;《雨巷》以後的詩也多為個人情緒的抒發。這樣看來,把《雨巷》突然和時代的憂患勾連起來,便顯得有些隔膜,而難於使人接受。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雨巷》中所抒發的愛的憂怨和失落的情懷,實際應該是生活本真的寫照,而作為抒情詩中的詩人的自我,則宣泄着人類純真的愛戀和自然湧動的生命精神。

(2)蒐集戴望舒其他詩作,以《我看戴望舒》為題寫一篇短論,字數400字左右。

詩歌教學容易流於空泛和形式化,對於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覆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為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佔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鑑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本篇教學設計是一種開放的體驗模式,從詩歌的情感切入,重在引領學生將詩人情感"內化"為自我體驗,並最終獲取"獨我"的藝術感受和思考。教學過程既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初始反映,又有效地發揮教師的指導職責,能夠根據教學目的篩選和利用一些學術資料,化繁為簡,深入淺出,便於學生接受卻又不顯學究氣,整個過程解讀與資料互證,感悟和探究兼顧。意象與詩歌語言的鑑賞也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問題質疑"環節,有利於學生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也培養了學生多視角的閲讀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