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6篇 閲讀教學:點燃學生閲讀激情的經驗分享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4.39K

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每位編輯都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這些心得不僅來自於學生們的反饋和進步,也來自於自身的成長與思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享一些編輯在閲讀教學中的體驗和感悟,希望能夠為廣大讀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啟發。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6篇 閲讀教學:點燃學生閲讀激情的經驗分享

第1篇

在學習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後,發現新課標在加強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與文化素養積藴的同時,也強調了學生創新意識與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給創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教育部門也更加註重學生創新意

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於創新教育的研究也隨之深入。

從大語文觀的角度出發,我們的閲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由自在的活動中享受閲讀的樂趣,展示閲讀的成果,那麼創新教育中閲讀教學的價值將會體現得更加充分。不可否認,這些研究極大地推進了創新教育的進程。然而,在現階段,在我們剛剛開始大面積深入研究創新教育、實施創新教育的時候,已經暴露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一些課堂上常常聽見教師這樣引導學生:“請談談你的閲讀感受。”“還有什麼要説的嗎?”“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等等。師生就是在這樣的“對話”中結束了40分鐘。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語文課學生究竟收穫了什麼?

“知識與能力”是語文學科核心性目標,字詞句篇、聽説讀寫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最外顯的特徵,同時也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依託。而近來語文教學愈來愈捨棄“學科特徵”,並在自己不該“管轄”的科目中行走,不少閲讀課上成了“文化民俗課”“地理常識課”“戲劇表演課”“風光旅遊課”……不少具有遠見卓識的語文教育專家對類似於這樣的所謂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課進行質疑,甚至提出比較嚴厲的批評。因為這樣的課形式的東西多,實質的東西少,不重視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視基本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其實,老師們心裏也很清楚,學生在課堂上誇誇其談,成了“動口不動手的君子”,其實學生的語文根基是非常脆弱的。因此我們必須冷靜地看待當前的創新教育,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的一些做法,下面,我提出一點我的想法,和大家共同討論:

目前,在創新教育的過程中,倍加關注的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誠然,實踐能力的確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可是作為學生,尤其是國小生,如果沒有厚實的知識作為基礎,那麼學習又該如何建構呢?這不禁使我想到了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賴以自豪和驕傲的經驗——強調“雙基”的落實。儘管這曾經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進入過誤區,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雙基”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部分。事實上,新課程實施以後,“雙基”這一概念已經逐漸從我們的一些語文教師頭腦中淡出。很多研究課,包括一些名師的觀摩課,早已把字詞教學的落實、文章結構的把握、表達方法的揣摩等拋諸腦後。這些東西到底需不需要?我們舉一個例子來回答:文盲不識字,但只要有了共同的話題,他依然可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與你“對話”,我們能根據他的“對話”能力説他的“語文素養”好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他沒有一定量的語文知識儲備,不具備一定的語文表達能力,他不會閲讀,不能用書面表達,更不用説後續學習或進入相關學科領域。因此,學習的創新完全應該從最基礎的知識獲得開始。尤其是語文閲讀課,由於學科特徵,它對於語言文字的積累、語感的長期訓練、培養等更顯得重要。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忽視知識獲得的過程。

應該指出,具體針對國小課堂教學而言,學習就是學生把已有知識進行有機的篩選、合理地轉換、重新的建構,從而獲得新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從創新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不斷獲得新知識即求知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是一種創新,所以我們在創新教育中,應該把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在堅實的知識基礎上,也就是説,研究與開展創新教育時,應把引導學生獲得堅實的知識及其過程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創新就是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自己尚未發現的東西,於是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也就成了國小教育階段創新教育的核心任務。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是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課文中的言語特色,要求學生進一步欣賞、積累、運用祖國的語言,併為學生提供發散性訓練,創造性地解決課內課外學習和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在運用過程中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強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同時,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學習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

語文教學強調訓練,並不是説要另起爐灶,而是要求與閲讀教學和諧共生,相互交融,讓閲讀過程成為訓練的有益載體,讓訓練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的《新型玻璃》教學中找到滿意的答案。

我們自然贊成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良好品質的培養,然而,我們認為在大力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同時,應該避免產生偏激行為,即為求異則求異,認為凡是標新立異東西或別出心裁的東

西都是創新,而根本不去考慮其合理性、科學性、簡約性,那麼,我們的創新教育很可能就會步入一個誤區。因此我們認為在創新教育中應該正確處理好求異與求同的關係,努力做到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使學生在原有的不同的層次上都能有所發展,都能實現創新。

例如,在閲讀教學中,如果我們認識到,引導學生在原有的,我們認為比較合理的事物、道理、想法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修正,使其逐步提高、更趨完善就能夠滿足需要的話,就不必強求學生去另闢蹊徑,因為在這樣一個加工、改造、修正的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同樣能夠被激活,同樣能很好地做到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的同步、辯證、有機的結合,同樣能在貌似求同過程中培養學生求異的思維能力,從而實現了異中求同,同中求異。而這樣一個加工、改造、修正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

長期以來,有關結果與過程的討論已是老生常談,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已是學科教育費時低效的瓶頸所在,在原有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我們再來研究創新教育的問題,就難免會陷入這個長期積澱的泥潭。

對於國小生而言,我們提創新教育中並不在於他們能夠發明什麼新的事物,產生什麼新的思想,而是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即遇到問題能否打開思路,能否從多方面的途徑來考慮問題,能否掌握一定的創新的方法,是不是養成了創新的良好習慣,有沒有鍛鍊自己勇於創新的良好的意志品質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所應該關注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超越現實,引導學生由學會模仿到嘗試創造,由固定的想法到發散的思維,由隨意的幻想到科學的想象,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潛能,這才是我們教師應該做的。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中第二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羣鳥活動的場面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鳥的天堂中鳥的形狀還有……,鳥的顏色還有……,鳥的活動還有……”一時間,學生紛紛舉手,積極發言,課堂氣氛相當活躍,令人不由得為學生的勇於創新的精神叫好。但當我們冷靜地反思一下這個教學過程時,會發現以上的訓練僅僅是學生在教師的牽引下對一些簡單的單項的詞語的積累,而這樣一個所謂的發散性的訓練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完全是一種低效勞動,又能談得上什麼創新呢?

而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強調語言的體驗和感悟,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關注學生精神生命的自由發展。他執教的《爺爺的蘆笛》就是他對學生精神生命的不斷喚醒,是切實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有力佐證。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當我們在轟轟烈烈地開展創新教育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在四十分鐘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還是相當重要的,也就是説在課堂閲讀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如何體現合理性與價值觀,以避免給課堂教學的某個環節機械地貼上“創新教育”這個標籤。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而創新教育的關鍵又是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同時今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是綜合的、多向的,因此我們在進行發散思維訓練時一定注重學生培養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

總之,創新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但我們不能把創新教育僅僅作作為一句空洞的口號喊在嘴上,也不能在寶貴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作一些無謂的所謂的創新。要讓學生在主動的參與、紮實的訓練、自由的表達中進行高效的、自主的學習,從而實現創新,發展素質。應該説,創新教育在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的指導作用也無法忽視,其實施對於廣大教師來説,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進行更多的創造性的勞動。

閲讀教學心得體會6篇 閲讀教學:點燃學生閲讀激情的經驗分享 第2張

第2篇

轉眼間,為期三天的繼續教育即將結束,在尹老師的細心講解和自己的潛心學習下,我明白了語文的精髓,知道了教學的重中之重。這次學習讓我對語文知識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似一盞明燈照亮我今後前進的道路。

通過學習,我知道原來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一種智慧,語文課堂就是讓學生髮現自己、肯定自己、展示自己成功的舞台,“只要我們另起一行”,每名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也知道了語文的精髓就是在聽、説、讀、寫四個方面做文章,我的語文課堂也必須時時刻刻從提高學生這四方面為宗旨。概括的説,就是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學生具有辨別語音、理解語意、評品話語、即用聽覺去辨別世界;能正確使用語言,有效地組織語言表情達意,同時能運用姿勢,表情,手勢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能正確完成閲讀活動。它包括認讀、理解和一定的速讀能力。能用書面語文傳遞信息,反映客觀事物的能力。學習語文,興趣很重要,語文水平的提高要積以時日,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首先要從培養興趣入手,必須創造一定的條件,構建一種語文學習的氣氛,為了引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解決精神食糧的不足,語文學習環境不佳的狀況,應有一定數量的藏書,如特別是中外文學名著(古代、現代);應有必要的工具書,如字典,詞典;有條件的話還應訂一些報章雜誌給一些適合學生閲讀的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書,以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且注

意引導示範,把精彩內容介紹給學生,以逐漸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除此之外,要想有高效的語文課堂,作為教師的我們還應該認真研讀課標,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我覺得“開卷有益”確實是一個真理,每當我“開卷”時,總能獲得一些收穫,這正是激勵我不斷學習的動力所在。

第3篇

閲讀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着主體作用。在閲讀教學中,要採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閲讀視野,讓學生從閲讀中體驗快樂,增長知識,提升精神境界,增強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有效的內部動力。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説就不是負擔,而是執着的追求。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啟發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例如我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前往北京,此時教室裏響起隆隆的飛機聲,我加以描述:“飛機起飛了,飛到了殷墟,飛到了北戴河……”由遠而近,學生如身臨其境,像真坐在飛機上一樣。隨着一聲“到了!”同學們睜開驚奇的眼睛,映入眼簾的是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圖片。這時,我打開錄音機,學生邊聆聽課文錄音,邊欣賞美景,頓時感到心曠神怡,閲讀學習漸入佳境,課結束了,學生還意猶未盡。

語文學科牽涉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所以教師應該把握時機,“因文制宜”,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知識容量,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

在教學中,我不僅引導學生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如報刊、雜誌等,還充分利用電腦網絡、影視音像等,組織學生收聽或觀看與課文相關的廣播、電視。另外,我還積極利用閲讀活動課,帶領學生去領略自然風光、名勝古蹟、風俗民情、春種秋收,瞭解國內外和身邊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知識,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新大綱》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閲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由六個成員組成。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六個問題:

②哪些地方寫得詳細?文章的重點是什麼?(過收穫節、議花生)

⑤父親所説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種人?桃子、石榴、蘋果又像哪一種人?

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合作解決問題。在討論彙報中,有的學生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會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積極。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閲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以上幾點只是我從教十餘年來的幾點體會,其實新課標下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天地無限廣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閲讀教學方法,教會學生閲讀,讓閲讀伴隨孩子們的一生。

第4篇

新課標在閲讀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閲讀興趣,才能使閲讀成為一次快樂的經歷,喜愛閲讀、樂於閲讀。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每一個人的心靈裏,都存放着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個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

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閲讀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鬆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設計好導入,使學生在閲讀前產生熱烈的情緒,形成良好的閲讀氛圍,對於低年級閲讀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地採用講故事激趣、巧用設問、誘發興趣、直觀激趣等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學生積極地閲讀課文,更有效地培養閲讀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樂於閲讀,是提高閲讀教學質量的關鍵。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的閲讀能力,不是教師講出來、問出來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自己的閲讀實踐中獲得的。在閲讀教學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在課堂上教師活動的時間要少,要精講少問,集中突破重、難點。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讓學生多讀多練。如果學生沒有讀熟課文,對課文中的詞語、句子印象不深,就根本談不上正確運用語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充分説明了多讀的重要性。張田若先生説得更進一層:“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這足以説明多讀的好處。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在閲讀教學中,我針對低年級兒童的特點,從三方面進行有效的培養和訓練。

識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是閲讀的基礎,不識字或少識字就不能閲讀。低年級語文教科書圖文並茂,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識字、閲讀的好材料,教師要充分發揮這個載體的作用。在閲讀中隨文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有利於識字與語言環境的結合,還能為理解文本提供有力的幫助。

如教《雪孩子》這課時,開始讓學生自讀,學生遇到生字就要動腦解決。學生嘗試解決問題,經歷一個不會到會的過程,生字就會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邊識字邊閲讀,寓識於讀,以識助讀,以讀促識,再通過朗讀鞏固字音,將識字與閲讀有機結合,使之牢牢地印記在學生的心裏。

在閲讀中隨文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有利於識字與語言環境的結合,還能為理解文本提供有力的幫助。

朗讀是理解課文最經常最有效的閲讀方法。低年級學生朗讀課文有一定困難,教師要加強朗讀示範,難度大的還要領讀。語文教師要給學生做出朗讀的表率,做到抑揚頓挫,字正腔圓。老師恰到好處的範讀,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激發朗讀興趣,讓學生想讀,有不讀不快的強烈慾望。

低年級的朗讀訓練是一個難點。教師一定要在詞語的節奏、重音,不同句子的語氣,標點符號的停頓,每段話的韻律等方面做好示範,讓學生模仿。引導和糾正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不要讓學生唱着讀,在學生語氣、語調不夠自然的情況下,多示範,多鼓勵,讓學生多練習,調動兒童內心真實的感受,讀出兒童的味道,逐步夯實朗讀基礎。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但對話之中心是學生,要讓學生自己閲讀,自己學會閲讀。在閲讀教學中,教師對低年級學生應給予恰當的指導和幫助,努力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讀者。教師對作品的講解不能代替學生的理解,讓學生與作者、作品直接對話,充分鼓勵學生在閲讀時獨立思考,允許學生擁有情感體會。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就會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和情感薰陶。如《醜小鴨》這篇課文,教師不必過多地講解,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語言的優美,感悟童話的真諦,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教育。

閲讀教學要做到教有成效,學有收穫,必須多讀,多積累。

語文是一個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只有在廣泛的閲讀中才能悟得語文一些規律性的知識。我每學期期初都向全班學生推薦一部少兒版的經典名著,讓他們利用閒暇時間自由閲讀;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分別推薦適合的童話、寓言、故事等書目;特別注重教科書內容,介紹課文作者的代表作品,供學生閲讀。如教完《狼和小羊》,向學生推薦課外閲讀《伊索寓言》,教完《稻草人穿衣服》推薦楊紅櫻的作品,指導學生課後閲讀。由於這類圖書把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讓課內指導課外,課外輔助、鞏固課內的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鼓勵學生大量地閲讀課外書籍,我每週上一節課外閲讀課。首先,檢查學生課外閲讀的效果,表揚閲讀多的同學。其次,指導正確的讀書方法,讓他們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最後,有意識地營造讀書氛圍,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如舉行講故事、朗讀、背誦等比賽,評出每週讀書小明星。讓學生感受到大量閲讀正是採集零瓊碎玉,使之日積月累,變成自己的聚寶盆的過程。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使讀書成了自己生活、學習中的重要部分,在讀書中快樂成長。

指導學生課外閲讀,拓寬學習視野,在語文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總之,在低年級閲讀教學中,堅持以讀為本,讀貫穿閲讀教學的始終。教師要激發興趣,讓學生愛讀,提供條件,讓學生多讀,拓寬視野,讓學生常讀,一定會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5篇

高中英語閲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培養學生英語閲讀能力的有效途徑。為了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加強對學生閲讀方法的指導、訓練他們的閲讀思維,我們提出了《高中英語閲讀教學策略研究》。

在進行《高中英語閲讀教學策略研究》的題研究以,我們每個成員都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積極完成自己的工作。大家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我對以下幾點感觸頗深。

閲讀材料就像我們做美食的食材。新鮮、和口味的食材才有可能烹製出我們喜歡的美食。同樣,新穎、有趣的閲讀材料對於閲讀教學的成功至關重要。

教學方法就象是烹飪大師的廚藝。教師就是一個個身懷絕技的烹飪大師。英語閲讀教學過程就是烹飪大師烹製美食的過程。大師們通過對精挑細選好的精品食材進行加工。好的廚藝讓優質的食材變得讓食客們(學生們)愛不釋”口”,全盤消滅。當然,每個烹飪大師的工藝不盡相同,烹製出的美食的味道也各不相同!

及時、恰當地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閲讀結果進行評價。教師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勵和讚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誘發其學習興趣,內化學生的人格,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評價及時。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説:“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時機是他們興致高,心裏想做的時候。”所以在堂上,教師的激勵性評價應該選擇在最佳時機,要及時。事過境遷的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是不起作用的。當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並取得進步時,教師應該及時給予他們讚許與肯定,激發他們繼續積極主動的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評價應該客觀、公正。既不能把學生説的一無是處,又不能言過其實説成十全十美。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了錯誤時,教師要及時指出並加以糾正,不能還説你回答的“很好”“真棒”,這樣對學生是一種誤導,學生會認為老師是在諷刺他。教師客觀、公正的評價才能使學生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比如,某個學生的字寫得不好,老師可以這樣説:“你的字寫得很正確,如果再寫工整、美觀一點就更好了。”這樣的評價語言,對學生既起到了激勵引導的作用,又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由此可見,作為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必須帶有賞識的眼光,必須動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當學生得到老師真誠的欣賞與肯定後,他們會充滿自信,自我激勵,不斷地進步。

第6篇

摘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從現階段來看,多媒體技術在國小語文課堂上的應用,增強了語文課堂教學方式靈活性和趣味性。同時,與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技術有着圖、文、聲像並茂優勢,有利於幫助學生創設逼真的學習情境,增強學生學習原動力,提高學生語文知識學習興趣,並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在社會快速發展變革的今天,伴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信息化技術與國小語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已經成為深化國小語文教學改革、促進教學效率提升的一種有效途徑。二者的融合,不僅能夠刺激學生感官,增強學生知識記憶力,也可給學生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在“玩中學”,且使得學生伴隨着悦耳的音樂和精美的圖像,高效率地完成國小語文學習任務,取得優異的成績。

在國小階段,培養學生文章理解能力是教學重點。在這一背景下,可嘗試於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化技術,將枯燥乏味的語文漢字和語文教學文章進行生動形象的展示,幫助學生在逼真情境和形象生動的畫面感染下,透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彷彿身臨其境,有效把握文章主旨,達到最佳的文章閲讀效果。

(二)調動國小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國小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時,若將語文教學內容製作成powerpoint圖文兼備的幻燈片,可讓學生通過對投影屏幕內容的觀看,全面瞭解本堂課所學內容,激勵學生自主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主動了解本堂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流程等等,自主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集中精力學習所教內容。

(一)利用信息化教學模式,營造輕鬆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

輕鬆、愉悦的語文課堂氛圍,不僅能夠讓學生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習課堂知識,也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挖掘自身潛能,與其他同學合作完成知識的學習。信息技術,是活躍課堂氛圍的重要手段,它可為學生提供更多互助合作學習機會,增加師生互動頻率。所以説,必須將信息技術引入國小語文課堂上,達到高質量語文知識教學目的,並讓學生通過雙向互動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例如,在進行《多夢的季節》一課教學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信息化技術,在課前與國小生進行溝通交流,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夢想,並利用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信息化技術形式展現國小生的夢想,並積極引導學生表達自身一直以來的夢想。

(二)利用信息化教學模式,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國小語文教學中,老師多采用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採用口頭語言講授的模式,並在黑板上進行粉筆板書,將教學重點利用粉筆單一地進行傳授,從而導致大部分學生悶頭記錄課堂教學重點,缺乏學習積極性。此時,若引入信息技術,可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形式,以情境化教學方式增強語文課堂魅力,吸引學生學習課堂內容。例如,在進行《清明》這首古詩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境,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杜牧在寫這首古詩時的人生處境,幫助學生內化所學內容。

(三)利用信息化教學模式,積極開展語文課外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國小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有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所以國小階段的語文教學應該注重課外教學活動的開展。比如,觀察日記、課外練筆、寫作競賽、朗誦會、演説會等活動的組織。同時,在這些活動組織時,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到其中。如,藉助信息化技術宣傳“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演講主題,吸引學生注意力,更好地激發學生表現慾望。在信息化教學模式開展時,應結合“藝術來源於生活”這一思想,突出“生活化”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特色,且站在新型教學模式高要求背景下,從各個方面對老師的教學提出更進一步的指導,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即老師應該將多媒體等信息化技術應用到國小語文生活化教學中,將教學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表達形式進行展示,不斷豐富語文課外教學活動,從而生動形象地進行直觀通俗的表達,提高國小語文課外教學的豐富程度,提高國小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伴隨着信息化電子科技的快速發展,國小語文教學不但需要傳授語文教學知識,還需要利用現代多媒體等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並在相對寬鬆的學習空間內深切體會逼真的教學情境所傳遞的內容,吸收內容,高效率完成知識的學習,且善於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問題解決中,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