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整本書閲讀教學心得體會反思共整本書閲讀教學感悟3篇 整本書閲讀:教學感悟與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6.43K

本文是一位公文網站編輯對於整本書閲讀教學的心得體會反思。通過教學實踐和個人經驗,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探討了整本書閲讀教學的重要性和實施方法,為廣大教育從業者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整本書閲讀教學心得體會反思共整本書閲讀教學感悟3篇 整本書閲讀:教學感悟與反思。

第1篇

1、瞭解儒家學説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如“仁”“禮” “義”“孝”“學”“君子”“信”等,並能有自己的體會; 2、對儒家學説的影響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

3、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形成語感。熟讀、背誦 《論語》一些片段。

儒家的禮樂思想是指:主張以“禮”確定人的社會身份與規範人的行為; 以“樂”陶冶人的心性與溝通人的感情。而“禮”和“仁”的關係則是: “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

選本依據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於《論語》??

書的始終。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 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 情感和要求。

高二綜高班學生,在高一淺顯的閲讀過《論語》,在目前大學聯考對整

本書閲讀的要求目標下再次詳細深入的講解與閲讀。本輪深入學習儒家學情介紹

1、教師對《論語》的整理,引發相關《論語》教學資源。2、《論語》讀本

蒐集整理“禮”和“仁”,匯學生課下先預習、閲讀蒐集讓學生對“禮”和“仁” 集成篇或冊。

(實施過程分階段分步驟進 行,並表明時間節點。)必讀篇目:

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③ 譯問題較大便展現譯文,如 也!” (八佾篇3?1) 【註釋】

①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 孔子談到季氏,説,“他用 季平子。

②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 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 思。古時一佾8人,就是64

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 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③可忍:可以忍心。一説可以 容忍。

(教師結合學生翻譯,如翻 譯問題較大便展現譯文,如

孔子説:“一個人沒有仁德, 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

3.子曰:“興①於詩,立於禮, 4.學生自學討論給出翻譯。 5.立於學禮,完成於學

讓學生知道: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篇12?1)

①克己復禮:克己,剋制自己。 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 的要求。

孔子説:“不合於禮的不要 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 合於禮的不要説,不合於禮 的不要做。”

不合於禮的不要聽, 不合於禮的不要説, 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文勝質則史④。文質彬彬⑤, 然後君子。” (雍也6?18)

①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 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 ②文:文采,經過修飾的。 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 ③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

“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子回答説:“你問的問題意 儉;喪,與其易②也,甯戚③。”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一般 (八佾篇3?4)

?註釋】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 ①林放:魯國人。

②易:治理。這裏指有關喪葬 的禮節儀式辦理得很周到。一 説謙和、平易。

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 (八佾篇3?19)

為貴。先王之道③,斯④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 和,不以禮節⑤之,亦不可行

何有①?不能以禮讓為國,如 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 禮何②?”

“禮”的言論,比如:有怎樣的認識?請簡要概 的一些問題,調動學

人而不仁,如樂何?”(《論學生據此給出自己的理解 樂教化。 語?八佾》)

與答案。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 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 與其易也,甯戚。”(《論 語?八佾》)

成果 呈現 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 哉?”(《論語?陽貨》)

①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衞君待子而為政, 子將奚先?”子日:“必也正 名乎!”子路日:“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 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 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

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 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

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學生回答:?

言,無所苟而已矣。”預設答案:手足無措(不知 (1)第②則文字中除“名正

言順”外,還可以概括出一條 四字成語,它是。 學生回答:? (1分)

“是”指季氏超越等級享受(2)用自己的話説明孔子“是

享受歌舞)1分 “是”指代什麼,並結合選文 理由:孔子主張克己復禮, 簡述其這樣説的理由。(3分)

認為每個人都要按名分行 事,就是要按規定的各個等 級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1 分),否則就會導致禮樂崩 壞、刑罰不當、綱常混亂, 季氏的行為顯然已經嚴重 違反了孔子主張的“禮”(1 分),所以説“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孔子認為禮樂教化可以使國家組織和社會關係達到一種有序和諧的協調狀

態,儒家這種思想與價值取向,對今天和諧社會建設富有啟示。禮教主要從外規

範和疏導人們的行為,樂教則從內陶冶和溝通人們的情感。學習本篇,可以幫助 反

我們建全人格、修身自律,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禮。

1、瞭解儒家學説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如“君子”“仁”“禮”“學”

2、對儒家學説有些認識,進而閲讀整本《論語》達到對儒家學説有整體的認識;掌握

3、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形成語感。熟讀、背誦《論語》一些片

教學重點:對“為政”、“學而”、“公冶長”三篇文本的理解。 教學難點:

1、對“為政”、“學而”、“公冶長”三篇儒家思想與當今現實意義的理解。 2、相關文言知識的學習與掌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趙普曾經對宋太宗趙匡義説:“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 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 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 “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是儒家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追記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 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 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三、文本內容講析 1.“學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譯文:孔子説:“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説

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説是好學了。”

解讀:此則講的是好學的態度、表現與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飽、不求食好,居

住環境不追求舒適,居住環境較好的話會有一種依賴性,會對個人修養道 德沒有幫助,反而使自己變得很懶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勞、敏捷、認真, 而且要小心説話,俗話説得好“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説”;到有道德 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能讓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樣。

孔子認為好學,要學業精通,就必須勤奮。學會居安思危,這樣就可以算 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樣。這句話可謂與我們現代人的追求是反過來的,我們現在 的教育制度給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讀好書才能有好職業,不斷拿學位才能有好 的生活、“娶(嫁?)美女(帥哥?)買房買車”。

這也是現實的,能拿在手裏的;但這並不是説孔夫子古板、落後,而是揭 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我們的一生,終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質追求和感官 享受終究有限,而精神的昇華才是人生的最終之道。外在的追求會導致衝突緊 張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昇華卻會呈現心理的平安與人生的順遂。我們並不 是要把兩方面對立起來,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無限的寬裕,而物質 的追求,實在會讓生命總是緊張而煩惱。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説:“我童年學習,到了十五歲時立下了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時學問和處

事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身了。四十歲時學問上的問題都能清楚明白,立身處事有 堅定的原則,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給予我的使 命職責和命運。六十歲時我聽到順耳話能夠分辨是非,聽到逆耳話能夠理解他 人,對各種人的各種話都能分辨取捨。七十歲時我的心靈和行為都達到了自由 王國的境地,行隨心至,從不越過仁的規範。”

子曰:“由(子路)!我教誨你的知道了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 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啊!”

解讀:這一則講的是人的一生進德修業的發展過程,分為了幾個階段,真可謂“天行

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是自學成才的典範,勤奮不倦地學習是貫穿孔子 一生的主題。正是通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並授徒講學, 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過學習的積累,在不斷的學習中,孔子 一步步得到提高,從而達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學習如飢似渴,不斷 的尋找機會充實自己,“入太廟,每事問”。孔子認為學習要有正確的態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孔子以學習為樂,並對學習有很 深的體會。

後一則強調了要正確的估量自己,不誇耀,不虛偽,人要有自知之明。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

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 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顏淵:名回,字子淵。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

路)。孔子説(子:男子的尊稱,這裏指孔子):“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 呢?(盍:何不)”子路説:“願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輕] 裘:泛指衣服。“輕”字為衍文,是因《論語?雍也》中有“衣輕裘”而誤衍。 “裘”:本指皮衣。共:動詞:指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 車馬、衣裘用破,用壞。敝:使動用法。憾:抱怨)。”顏淵説:“(我)想 的不是誇耀自己的好處(伐:誇耀),不誇大自己的功勞(施:表白)。” 子路説:“願意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説:“老年人,使他們安逸;平 輩的人(朋友),使他們信任我;年輕人,使他們得到我的關懷愛護。”(安、信、懷:都作使動詞用,賓語“之”分別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懷:關懷愛護)

解讀:這則語錄中,寫的是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以言“志”為題,討論怎樣做人和如

提出對處理“老、中、輕”三代人的人際關係的原則,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優良 傳統和作風。在新時期,尊老敬老、真誠守信、關心青少年成長,已成為科學 發展觀,構建社會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談人的立志。

盍(hé)誨(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懷之 智者樂(yaò)山,仁者樂(yaò)水知者樂(lè),仁者壽。 2.通假字

②知者樂,仁者壽(“知”通“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通“智”)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為得到修正,使動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動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③關敏 ⑤於④是事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五 智而十⑦願無伐善,無施勞(伐:誇耀,炫耀;施:表白)也慎 而⑧(於知⑨天是言天下小⑩一日克己復禮(一日:一旦,表示假設關係):(命 歸人代敏(仁長):天4焉戚 敏.成語與格言。 命(戚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捷:歸(,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 長勤 上③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快 天總④)的是不⑤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回旨, 義雖⑥克己復禮意常而不、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常富敏自 ;且(然戚貴敏的5戚,:.重點虛詞: 秉主 於聰賦要我敏、是會孔子思想的博大與深邃。。)12.人

思想。 責業據、任:注“與學而釋含生”,義) 自、依學“此9 閲之翻讀”譯《、節論“語選且》”各,,則了針,解對並《原思論文專業資料整理 考語,

整本書閲讀教學心得體會反思共整本書閲讀教學感悟3篇 整本書閲讀:教學感悟與反思。 第2張

第2篇

統編國小語文教科書的“快樂讀書吧”推薦了整本書,意圖是讓語文老師帶領學生讀整本書。在語文課堂上進行的讀整本書,帶有鮮明的教學特色。一是要教學生讀整本書,二是教會學生讀整本書,三是教會學生通過讀整本書去學習。讀整本書教學,肩負着重要的使命,要在閲讀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積累閲讀經驗,形成閲讀能力,發展閲讀素養。

讀整本書因為閲讀材料的不同,具有了不同於課文教學的特殊性。一是因為整本書字數多,包含內容廣,教學時間上存在困難;二是因為整本書包含的意藴深厚,具有更開放的時空,教學重點上存在選擇困難;三是整本書的語言具有鮮明的作者個性,教學實踐上存在和學生語言理解水平的差距。

如何進行讀整本書的教學設計成為語文教師必須要面對的課題。下面以《長襪子皮皮》這本書的設計為例,談談讀整本書教學的設計理念和設計過程。

?長襪子皮皮》是一部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作者是阿斯特利德·林格倫,她被稱作“瑞典的民族英雄”。可見這部作品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位置。

教學價值是一個多元的範疇,任何一種教學價值都不可能成為唯一。同樣一個教材,不同的人來教,教學側重點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來讀,讀書的感觸也不一樣。那麼教師做整本書閲讀的設計時,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接下來我從教學價值的兩個層面、四個角度、教學價值的實現和教學策略四個方面談一談我的看法。

如果閲讀一本書後讀者不能理解內容,顯然閲讀就沒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一本書的教學設計應首先指導學生理解內容,在理解內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獲取意義--比如書本的文學價值,這本書倡導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文中出現的語言現象等,教學時根據教學目標的側重點進行適當的選擇。

普通讀者一般較少去關注所讀的故事是什麼結構,故事的語言有什麼特點,但是在課堂上發生的、在語文老師帶領下學習的,必然要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式--第一是它的結構,它是怎麼建立的;第二是它的細節,它是通過怎樣的語言去描寫的。通過這些文本結構和細節的不斷探究,學生的語言表達才能產生實質性的變化,在他用詞、用語的時候,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這是教學和一般家庭式閲讀、消遣式閲讀、娛樂性閲讀不一樣的地方,也是在學校裏教師的價值所在。

實現從教內容、教能力到發展閲讀素養這個更大的方向,大家一定要轉變的是教學思維定勢,不要像教一篇課文一樣侷限在設計這樣的問題--書中有哪些主人公?她們幹了什麼事?結果怎麼樣?靠這種碎片式的、散亂的設計想要提升學生的閲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在這種教學設計的指導下,班裏領悟能力一般的孩子可能終身都不能悟出某些道理來,也不可能發展出某項能力。閲讀素養從何而來?就是你閲讀的多種多樣的書,不斷地形成交集、再交集,最後獲取的那個一生能帶得走的東西東西就是素養。

語文學科,有它基本的思維,就像葉聖陶先生説的--看作者是怎麼想心思的。作者隱藏在書的背後,作者是怎麼想心思的需要通過人物、通過情節去推斷,所以一本書的思維價值需要執教者去挖掘。以《長襪子皮皮》為例,這本書的思維價值可以有兩個方面: (1)多角度思考

皮皮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表現,她不是一個單一性格的人。教學設計中通過讓學生來發現,皮皮在不同情況之下有什麼不同的表現,從而來思考皮皮是什麼樣的人?能不能簡單地定義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嗎?通過《長襪子皮皮》,學生就能學會看一個人要多角度地觀察,多角度地思考,全面瞭解情況後再做出判斷,這是對學生思維方式的鍛鍊。所有人看待同一個問題是不一樣的,角度有時候比深度更重要。

當然,也不能忽略思維深度的作用。《長襪子皮皮》一書中皮皮是具有超能力的,她把這些能力都用在哪了?--幾乎都是用在保護別人的時候。在“我”具備了超能力的情況下,“我”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做一些事?這就引發學生深度思維。

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嗎?歷史發展的今天,大家都認為乖孩子沒有什麼創造性。到底是什麼樣的標準可以稱之為好孩子?教師做《長襪子皮皮》的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在師生、同伴觀點的碰撞下,學生的認知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着變化。

現在的家庭相對來説都比較封閉,家庭與家庭之間交流也相對地變少。到底怎麼與同伴相處?這就可以引導學生從書中找到答案。皮皮去別人家做客、別人來她家做客,她們是怎麼相處的,她們有沒有矛盾?一定是有的,遇到矛盾,她們是怎麼化解的?從《長襪子皮皮》中學習同伴相處的方式對孩子們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誇張是童話的一個根本性的特點,因為大家都崇拜誇張以後的人物以及場景,這樣她們閲讀起來才比較輕鬆,也能得到閲讀的療愈。

一般的童話主人公要經歷一些困難,最後有一個美好的結局。《長襪子皮皮》一書中童話的故事結構並不是特別明顯,這本書顯然和《賣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白雪公主》不太一樣,做教學設計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一下這本書和他們以前讀過的童話的單篇或者童話書有什麼不一樣。

作者塑造皮皮的形象讓人有過目不忘的作用,和從頭髮一直寫到嘴巴的描寫人物的方式截然不同,所以説這是需要探究的一點。

對話對童話中刻畫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顯然在這本書當中,對話並沒有佔特別重的分量。所以對話到底起什麼作用,在這本書當中又起什麼作用,也是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去探討的。

教學的價值要根據文學的價值和學生年齡特點以及一本書本身的特點去確定。在教學設計實現的過程中往往會碰到困難,比如想教的東西直接講出來,希望把它講明白,比如讓學生去做一個任務,學生把作業呈現出來,老師做對比點評。顯然這兩種方式的教學效果都不是很好,因為學生在學的過程當中,沒有得到老師有力的支持。想讓學生學有所獲只有方向沒有方法是遠遠不夠的。

體現一本書的教學價值的這樣一個過程。第一就是一本書的價值,就是教什麼,這個教學目標的確定,第二是怎麼教,就是教學過程的設計,第三是教得怎麼樣,就是教學評價。憑藉這樣一個簡單的結構,就可以確定一本書的教學目標了。

面對一本書,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點都挖掘出來。所以教師要學會根據書本的教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來確定一本書的教學目標。

第一是作者背景。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有什麼樣的經歷,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她自己是怎麼評價這本書的,一般在書中不太會出現這些線索,需要老師下工夫蒐集。

第二就是時代背景。故事發生在哪個國度,大概的寫作時間和這本書所呈現的時代事怎樣的。老師需要為學生再現那個時代的社會、歷史、文化情境,教學才順理成章。當然隨着年級的增高,這些任務也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

根據教學的目標和選擇的材料,才能設計教學的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幾個板塊的羅列,它應該是一個有組織、有設計的教學流程。

第一介紹作者,第二探究人物--皮皮有哪些方面的特點,第三得出結論,--大家來反思評價,多角度思考我們怎麼做。

有時候我們太重視互相的談論、交流,而忽略了學生要有一些支撐的工具,

工具有哪些呢?第一是人物特徵的圖表--皮皮有幾個特點,每個特點下邊的證據是什麼。第二是故事的結構圖--故事是怎麼發生的,有多少個小的故事組成,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的。通過填寫這樣的圖表,學生就會明白故事是可以架構的。

讀整本書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所以要有一個核心的任務讓學生去完成,這樣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才能在課堂上得以實現。

課堂的核心任務,可以確定為皮皮是怎樣的一個人,理由是什麼?引導同學們帶着這個任務去讀,學生就比較容易整合起來閲讀,而不至於掉在細節中。

教學的過程重點有兩個方面。第一,就是任務,到底要完成一個什麼樣的任務?第二,就是工具,使用什麼樣的學習工具,支持學生去完成這個任務? 三、選擇教學策略

任務設計就是要把這個任務要求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後按這個任務去做。這個任務設計我將它分為兩方面。

這本書拿到了,學生還沒有開始閲讀,老師就要佈置任務,這樣學生讀起來,目標比較明確。

學生讀了一段時間,我們發現可能學生讀的不太深入或者學生讀的沒有多少興趣沒有多少挑戰,這時適當佈置一個任務,引導學生往下進行。

整本書讀完了,設計一個綜合的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學生自然能獲得閲讀能力的提升。

這三者佈置時間不同,目標也是不同的。讀前任務是指導着學生去怎樣讀這本書;讀中任務是增加閲讀的樂趣或者説是閲讀的挑戰;讀後任務,就是非常整合,檢驗學生讀書的效果,加深學生對書的理解。 2.任務的形式

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或者幾個問題,學生順着問題去研究。

不要讓學生只去談問題,引導他們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完成整合的作業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就方便教師瞭解--學生是怎麼思考,學生是怎麼搜尋信息的,學生是怎麼樣來形成解釋的,學生對一個人物的看法到底是什麼樣的。

知行合一,閲讀是為了思考,也是為了行動。針對一本書開展實踐活動是學生個人能力發展的延伸。當然在課堂上,教師經常用到的是前兩種,就是問題探究和整合作業式。

比如,將皮皮和阿妮卡進行比較:她們都是女孩,她們都喜歡吃,喜歡遊戲,喜歡刺激,喜歡做手工……那她們的不同點呢?比如,皮皮力氣很大,而阿妮卡不是,皮皮非常勇敢,而阿妮卡並沒有體現這個特點。這張表格在閲讀中或者閲讀後給學生都可以,閲讀中提供學生可以邊讀邊記錄,隨時補充。閲讀後提供,學生可以對她腦中形成的形象進行整合。我想用這三張圖表告訴大家,在閲讀前、閲讀中和閲讀後都可以給學生什麼樣的任務,這種任務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出現的。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個基本的感受。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她們顯然是會關注到人物的,這本書當中的主角是誰,她們做了哪些有趣的事,這是她們最關注的,故事的結構是需要老師去教的,一般的學生不太容易提煉出來,需要教師指導的也正是課堂上要教的重要部分。

這張圖表就是多角度理解一個人物。最中間這個部分是角色,如,皮皮。特徵一,比如説皮皮的力氣大,證據是什麼?證據一,她舉起過一匹馬,第二,她推倒了一頭牛,第三,她舉起了鯊魚等等這些,再註上頁碼,哪一頁的時候,寫到了她做了這樣的事情。特徵二,説她是關心其她小朋友,然後有一二三,三個證據。特徵三,她不愛學習,特徵四,她喜歡做飯,類似這樣的特徵。因為要讓小孩子去總結特徵的時候,過去經常是概念化的,如,勇敢、堅強、自信、友善等等這樣的詞。在這裏填特徵的時候,老師們不要要求得過於死板,死板以後學生就把一個人物格式化、概念化了,如,善良、勇敢、友愛之類的,這樣範圍就窄了,希望她填的時候會更有生動的表述。所以説人物的特徵還有5還有6,還怎麼樣呢?還可以添加。

比如,説上面特徵一和特徵二之間,我們還可以畫一個表格,比如,説左邊、右邊,再有下邊,都可以再加也可以改,特徵的一二三四,也可以改這樣的順序。大家發現這張表格的好處,就是過去學生填人物特徵的時候,有時候就是會比較籠統,如,説皮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大家説皮皮是一個好人是一個好孩子,好表現在哪些方面,如,説她愛幫助別人等等這些。皮皮,她有沒有用好不能形容的這一方面呢?如,説她不愛學習,你説她是好還是不好,有時候不能是二元對立的這樣的觀點,所以應該是多元的。所以這張表格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多元的去看待一個人物,去了解一個人物,所以這張圖表其實是在我們四年級以上的這個人物的閲讀和分析當中經常會用到一張圖表,看起來簡單,用起來比較好用,學生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豐富它。比如説我這裏畫的是方框,學生還可以畫橢圓還可以畫花朵,還可以把它變形,變成思維導圖的形式,但它的實質是不變的,就是這些都是在這個角色身上的一種體現,我們可以多角度的去理解這個人物。

每一幅作品做完,不管是圖畫還是表格還是什麼,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署名。署名是一種權利同時也是一種責任,這是你的作品,你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任,你不要瞎寫亂寫,寫一些你沒有經過思考的東西。老師教學生就要全方位地教。

故事結構圖也就是故事的骨架。完成這個結構圖是能夠發展學生的思維的。第一,讓她們去看看作者是怎麼思考的。第二,學生作為讀者怎樣思考要通過結構圖表現出來。四年級的同學,應該會歸納一本書的主要的內容,這是一種邏輯思維的能力,是一種提煉和概括的能力。

?長襪子皮皮》這本書,角色有皮皮、杜米、阿妮卡等。她遇到的困難是什麼?發生的變化是什麼?故事的結局是什麼?這裏提醒老師們注意的是發生的變化,這個角色在故事的情節中有哪些成長,這其實是所有的童話故事非常關注的。比如主人公皮皮杜米和阿妮卡進入皮皮的生活給了她很多啟發,也給了她很多學習的榜樣,也給了她很多發展的機遇。

除了對故事、情節、人物進行探討之外,不要忘了關注它的主題。

長襪子皮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善良、勇敢、自由……如果要選一個最核心的放在中間,那一定是--皮皮的自由。自由就有六個方面可以進行討論,這也是美國“六面體”的一個討論方式。比如説一個組分六個人,也可以把全班分成六個組,每個組都有一個側面,

聯繫,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看看皮皮是不是自由的,或者從學生的角度來證明皮皮是自由的。

描述,就皮皮的自由有哪些,有哪些自由可以把它寫出來,一二三四,通過細節這種形象的描述。

比較,和書中其她的人物進行比較,説明她到底是不是自由。

應用,我們能不能從皮皮身上學習到什麼呢?學習到什麼,有哪些可以應用到自己生活當中去? 爭論與反駁。我認為皮皮也是不自由的或者我認為皮皮這種自由是不好的等。

課堂上可以做一個色子,決定不同組的探究方向,各組從書中找出對應的答案向大家彙報自己的發現。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過程在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個問題,對整本書的主題進行這樣的討論是非常有意思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會在課堂上出現意想不到的收穫。

整本書的語言環境不同,語料很多,學生關注和選取的事件和表述方式不一樣。有的學生願意畫圖表示,有的學生願意書寫來表達。用圖表示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結構化,用文字書寫有利於學生形象地表述,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方式。一本書的教學需要師生共同的努力,但是有一個基本原則,老師不要將整本書條目化、表格化。一本書兩個表格就可以了,如,關於人物、關於故事結構的,老師做教學設計時需要做選擇,本次教學想培養學生哪方面的能力,是故事的結構還是故事的細節?是人物的性格特徵還是人物的外貌語言?抓大放小,選擇最適合的教學設計而不是選擇教學點最多的設計。

李懷源,特級教師,齊魯名師。葉聖陶研究會理事;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閲讀分級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北京大學“國培計劃”遠程培訓項目專家;北京師範大學“名師工程”實踐導師;首都師範大學“特級教師工作室”實踐導師;中國教育報“2015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

主持完成的“國小單元整體課程實施與評價體系”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主持完成的“國小語文整體教學理論與實踐體系研究”獲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課題 “基於核心素養的國小‘讀整本書’課程實施與評價體系研究” 。

在《課程·教材·教法》《語文教學通訊》等刊物發表文章百餘篇。出版《國小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理論與實務》《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語文》《國小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構建藝術》;選編《葉聖陶談閲讀》《葉聖陶論寫作》。總主編《國小語文單元整體課程實施與評價》6本課程方案。

第3篇

11月17 日,有幸參加了武安市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種子教師培訓活動,聽了吳教授的講座,真是受益匪淺。

在學習課程的時候,當聽到吳教授總結整本書閲讀課程實施情況,提到了五類不同的閲讀狀況時,我還特別慶幸,覺得自己似乎已經到了第五層次”師生共同讀完一本書,組織閲讀交流會”,可是仔細一想,我將自己讀過一兩次的書帶給學生,上一次導讀課,然後上一次讀後交流課,我就是一個真正的閲讀者嗎?是一名合格的閲讀者嗎?我的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是不是變得更愛讀書了,更會讀書了,我想,我現在所做到的應該只是讓學生更愛讀書,而在更會讀書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一本書,如果做教師的也只是匆匆的讀一次,就在班上上整本書的課程,這樣的做法未免太過於心急,這樣上出來的課也只能是流於形式,止步於嘗試,並不能稱之為專業。想到這裏,我就覺得甚是幸運,因為在我迷茫的時候,遇到了親近母語這麼好的課程。讀起來,學起來,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閲讀者。

吳老師在課程的理論部分詳細地介紹了一本書確定交流主題的過程,任何一本書,最後我們歸納出的主題有很多種,有的主題是甚至非常宏大,這些主題如何落實到課堂中,如何和兒童鏈接起來,如何用有效的形式去進行討論,我覺得整本書閲讀中這是最難的一步。以我本學期在自己班級嘗試閲讀《夏洛的網》為例,因為這本書我自己看過好幾次,非常喜歡,所以把它定為了我們上學期的共讀書,在讀後交流課上,我選擇了三個主題:1、威爾伯為什麼獲救?2、在夏洛眼中,友誼是什麼,生命是什麼?3、你認為友誼是什麼?生命是什麼?討論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孩子們興趣濃厚,暢所欲言,甚至討論出了威爾伯之所以獲救,也是因為他自己在拯救自己,然後到了第二、三個問題時,學生明顯就積極性不高了,後來課後我自己進行了反思,才發現,確實“友誼”“生命”這些話題都太過於宏大,三年級的孩子其實不太樂於討論這樣抽象的問題。所以,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我制定的交流討論的話題上,沒有鏈接學生的實際生活,沒有畫抽象為具體。

深知整本書的閲讀對孩子們的益處,所以即使開始得晚一點,做得暫時不夠好,我還是不遺餘力的在班級進行着嘗試,帶着對整本書閲讀課程的學習收穫,加上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的經驗,我相信,班級的閲讀課程一定會走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