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美術教師教學反思7篇 反思國小美術課教學,更好引導孩子創意天賦。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5W

本文為國小美術教師的教學反思,分享了作者對常規教學方式的思考和調整。通過實踐和反思,作者發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創造力和自主性發展。本文具有一定的啟示性和實用性,適合廣大教師參考借鑑。

國小美術教師教學反思7篇 反思國小美術課教學,更好引導孩子創意天賦。

第1篇

美術教育家尹少淳説過: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時深化,美育在培養全方面發展的素質人才的作用越發顯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同學樹立審美觀念,培養同學審美能力,培養同學認識美,發明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徵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動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於樂的愉悦性,它的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為了更好地掌握少年兒童心理特點與身心發展的規律,努力為同學發明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同時,還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結合進行,讓同學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因此必需探索出一條新的教改方法,這不只要求我們自身要有發明性思維,思路活躍、方法新穎,使同學感到有興趣,吸引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同學積極思維取得預定的效果,而且還必需根據同學的不同年齡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示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發明的整合,是每一位美術教師值得去去研究與探索的。為此通過平時教學工作以和課外的學習探索與實踐,我做個了小結了,總結了教學中的可行性方式特徵如下:

新課程規範中指出美術教育在國小階段主要是引導同學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和製作過程,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在教學時,不再一味拘泥於教材規定的題材作為教學內容,題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示留給同學自由的空間。在題材、形式表示上營造較為寬鬆的氛圍,能促進同學樂於參與美術活動。

教師要開放課堂活動空間,引導同學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於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如手工製作課無妨帶領同學去放飛風箏,去迎風玩一玩小風車,用製作的彩練、掛飾。窗花美化周圍的環境;結合繪畫課,可自辦一個課堂小畫展,組織同學觀賞發言,潛移默化培養同學的主動學習能力和月生活想結合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一貫樹立同學自信心、自尊感。美術教學評價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局部,科學全面的美術教學評價不只協助教師掌握同學心智和發明力的生長情況,和時給予同學啟發和協助;而且使教師明確同學表示自我時的需要並給與激勵和支持。

在教學評價時改變保守用“一個規範”去套同學畫的內容、形式,作品評價不作硬性統一,因人而異,實行同學自評、互評,體現主體地位。教師點評時語言要幽默、精彩、風趣,讓同學把你的點評聽進心裏去。在優秀作業上寫 “心靈手巧”、“魔幻色彩”、“獨具匠心”等給同學勝利的喜悦;在表示一般的作業上寫上“別泄氣”、“慢慢來”、 “相信下一張會很精彩”等激勵性語言,相信同學的內在潛能,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開放的導向、激勵、反饋、調節作用。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時提高美術素質,不時的改進教學方法,上好美術課。讓同學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培養同學具有一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區分、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為同學發明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同學心中的心理障礙,使同學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國小美術教師教學反思7篇 反思國小美術課教學,更好引導孩子創意天賦。 第2張

第2篇

這是四年級上冊涉及色彩知識內容的一課,是在上一冊學習《三原色、三間色》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色彩練習課。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説,這是較枯燥的一課,因為它的專業性較強學生較難理解。

通過觀察捕捉自然界和生活中見到的對比色,探討它們各自的特徵,瞭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認識及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願望。

本課還涉及了“造型與表現”和“設計與應用”兩個學習領域,學生通過欣賞、思考、觀察、討論等活動,瞭解色彩對比的基本知識,以及它們的組合原理,並嘗試運用對比的色彩作畫,從而對色彩的對比具有一定的瞭解,同時也是為下階段色彩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為了在導入部分能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課的學習,我特地加入了孩子們熟悉的多拉a夢首先引出三原色,再用人機對話的方式設定層層任務讓學生完成。學生在思考、學習、遊戲、嘗試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色彩的對比關係。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的收穫不只是完成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們從此會用審美的眼光感知身邊的色彩,並有意運用色彩美化生活。

由於準備的時間不夠充分,本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上體現較少;本課拓展的部分如果能把音樂和美術相結合,加入聽音樂感覺對比這一環節,學生對於對比的理解可能會更深刻,從而創作出更能完美的作品。

第3篇

這個學期是我邁入工作的第一年。由於學校實際工作的需要,我承擔了三、四年級和六年級兩個班的美術教育教學工作。

一個月下來,感受最深的就是上課學生太活潑,上課有點吵,特別是手工製作課,這也許跟我的教學經驗不足有關。現僅從美術作業來談一點反思。

首先,應該對學生創作的美術作業有個貼切的認識。其實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孩子們的心血,都藴涵着豐富的內容,作為美術教師應該用欣賞者的眼光看待學生,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精神。其實孩子因家庭,社會環境及自身的遺傳因素,都會產生不同的個性差異。在知識的理解與行為表現及操作中會參差不齊。比如三年級《老師您好》中我讓他們畫老師,學生能畫出老師在上課時的結構與動作關係,但是內容太單一,我讓他們在自己的畫上再添點東西,有的學生並能擴展成師生一組人就是有創造力的作業。因此在批改作業時放棄“一刀切”的武斷做法,而是進行了人性化的嘗試。

其次,對於學生創作的美術作業我們不能只注重作品所呈現的專業性美感。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不能只用與別人的成功和取得的成績進行橫向的比較來判斷,而應看自身的縱向發展,因此我在批學生作業時,會看看他的作業與前面的做比較,如果進步了,我會在他的作業本上寫上有進步,並在下節課公開表揚;如果內容太單一,我會寫上‘如果再添加點東西進去那更好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希望他們能對美術課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作業質量得到提高。

再次,與學生多溝通,讓他們多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多欣賞美的東西。現階段,隨着教育水平不斷改革,美術教育也迎來了新一輪創新,但現階段六年級依然沿用老的一套教材,以前也是老的'一套教學模式,那麼是否有必要對其採取新的教學模式呢?改革固然是有它進步的一面,但對於現階段的六年紀要讓其從老的思想觀念完全轉變也是不容易的,也不可行,對於他們還是必須要用老的一套教學模式去講授,而對於三、四年級學生,他們從一年級開始就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同時也是新美術教學的試點,也是我們新來美術老師的研究點,這對於我們是一次機遇和挑戰,也是我們不斷進步、不斷適應這個社會發展的一個過程。三年級學生和四年級學生年齡不一樣,接受的事物也不一樣,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接受事物也不斷增加,思想也不斷開闊,他們在畫中就表現的不一樣,因此這需要老師們與學生多溝通,充分領悟各年級在畫中表現的思想和意境,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美術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創新意識,最後所呈現的美術作品也形式多樣,真正體現兒童畫的價值所在。

第4篇

本次課,我花了很多精力去設計教學過程,反覆思考過如何才能在完成教學任務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可最後還是沒有完全成功,經過何老師的講解後,我的體會可以説的深刻的,讓學生在玩的狀態下,不知不覺下,我完成了教學任務,滿足了學生愛玩的心,也讓學生跟着我的思路上課。這就是一篇不常規的教學設計,在與第一次教案進行對比,很明顯得我明白了什麼叫不常規。

其實在設計本次課時我有請學生來辦公室玩彩泥,因為我原先的要求是學生用彩泥製作一隻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可惜沒有學生能完成,只有學過彩泥製作的學生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學生還是不會,所以我才改用了簡單的水果和蔬菜。瞭解學情也是在設計教案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如果我事先沒有請學生來製作,那在課堂上學生就無法在3分鐘之內開心的玩彩泥,就不能完成我下一步的計劃了。在設計教案時,還是這個問題,從學生的情況去考慮,這樣的思路總不會錯的。

各種塑料的、陶瓷的、不鏽鋼的水壺由於較為常見,往往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因而學生表現壺時,大多平面化、概念化、程式化,較少有創新之處,有較大的侷限性。為了使學生擺脱這種單純片面的、主觀的表現方式,通過積極地欣賞古今中外的壺的造型,在嘗試用各種工具、材料來製作壺的過程中,切實地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從而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壺文化。

最後講到評價部分,有很多種方法,有教師評價,學生自己評價等,這次課我是向全班展示再評價,但是其中還是存在問題,就是我沒有考慮到,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看見作品,而不單單是隻有上台評價的同學。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講解,才能是全班的同學有所提高,每一節課不是隻有一個學生,當回答問題或者遊戲時,展示作品時,我都要讓全班同學看到、聽到和玩到,這樣才能達到教學要求。

第5篇

我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及教學的實際情況,突破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千人一面的`死板式教學,大膽創新,勇於實踐。下面,我就針對美術第三冊教材中的《捏泥巴》這節課進行了反思,談一談自己的收穫與體會。

這節課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導入,欣賞陶瓷藝術作品,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本身“捏泥巴”這一活動對學生來説是一項熟悉的遊戲,在小的時候大都隨意的捏過這樣或那樣的東西,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盎然,情緒十分激動。在教學中,我提出質疑:陶製品是如何製成的呢? “我親自演示給同學們看。”我用按的方法,把橡皮泥變成了扁的。”“我用搓的方法,把橡皮泥變成了細條,就象麪條一樣。”“我用捏的方法,把橡皮泥變成了一朵花。”學生看完老師的示範作品之後,讓學生給大家總結出泥塑的方法,進而,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書,泥塑方法——1、揉。2、按。3、搓。4、捏等方法。使深奧的字便的具體形象,學生對其含義也迎刃而解。

接着,我又佈置了本課作業——捏容器。提出要求:“比一比,賽一賽,看看哪組捏的容器多。”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大膽探索與創新。在下課之前,我還安排了讓學生下座

第6篇

美術課要想上好,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功夫來思考、推敲。

一、美術課前的準備除了有形的課堂資源的準備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藴。這得靠老師長期的積累。

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兒童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

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課的.保證,這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原則。但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往往不需要孩子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需要幾個兒童合作完成,小朋友湊在一起難免會各抒己見,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造成紀律不好。還有一些繪畫課為了更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加入了遊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並非無效。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創作,可以畫在桌子上,可以“亂塗亂畫”。

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説,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課堂必須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往往會抹殺孩子的個性,限制孩子的創造性。怎樣兼顧呢?那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縱,也不壓制。例如:可以採用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於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如手工製作課不妨帶領學生去放飛風箏,去迎風玩一玩小風車,用製作的彩練、掛飾。窗花美化周圍的環境;結合繪畫課,可自辦一個課堂小畫展,組織學生參觀發言,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學生生活相結合的能力。

有時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畫時,往往搖頭説:“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殊不知,兒童繪畫貴在無序、天然童真,去雕飾的浪漫稚拙,而且個性鮮明,想象力豐富。有的孩子喜歡色彩,有的孩子畫畫喜歡用線條。還有的孩子只喜歡畫抽象的形狀。所以對於兒童畫的批改、評價應該有多重的標準,要善於發現兒童畫中閃光的東西。

以上所述,為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提高美術素質以外,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上好美術課。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辨別、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第7篇

這節美術課的主旨是要在課堂中體現學習策略的指導,因此,在這節課中,我着重設計的幾個環節,也是圍繞着這個要求去做的。

1、讓學生通過黑、白、灰三者關係的理解,瞭解顏色搭配的常用規律:深淺搭配。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幾個目標的.達成有輕重。

1、“撕貼畫”本身不是新授知識,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撕貼畫所需要操作技術含量較低,因此我將重點放到色彩搭配上,所以重點在“黑、白、灰”的搭配之上,讓學生體會並能夠欣賞黑白灰效果。

2、撕貼畫的具體制作步驟,我並不去着重強調,而是將整個環節讓學生回憶一下,即:想—畫—撕—貼

3、“想—畫—撕—貼”重點給學生強調的了“想”,考慮的原因是我認為這能解決平時學生匆匆動手,不經思考的習慣,也是一種隱性的學習方法的滲透。

4、在撕的方法上加以演示,並不是本環節的重點,而是必要的環節,不然撕貼畫少了一點具體指導和示範很容易走入誤區,必要的扶並不會約束學生的學習個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教學問題,需要反思與改進的。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欣賞看的東西很多,往往使學生在眼界是有所提高,但對於如何操作還是缺少了必要的演示。使學生在欣賞完一節課後,對於作業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小練習作業的時間,並結合最後課堂作業形式層層展開,讓學生的看的過程中就能掌握作業操作形式,不會在真正作業時感覺到困難,應該有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學習的過程都是一個漸進過程,因此,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對於學生的學習有幫助作用。在課程展開的過程中,這種層次遞進的感覺不是很明顯,內容銜接不自然,內容有些跳躍性。可以在各個內容連接處加上轉折性的語言或活動,使學習有連續性。

教學過程中,黑白灰部分內容的講解一直覺得沒有講清楚,學生作業最後對於黑白灰的概念仍舊沒有意識到,其實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教師親身示範,在投影儀下,可以利用已經準備好的黑白灰紙條進行現場擺置,讓學生直接體會黑白灰的組成對於畫面感觀的影響。

總之,《黑白撕貼畫》主要就是為了能讓學生用撕貼這樣能夠簡單操作的方法通過拼擺組合粘貼,體會黑白灰的搭配關係,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習黑白灰的搭配美感。同時,也讓學生在平時色彩豐富的生活中,用黑白灰的角度去觀察欣賞物體,並能發現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