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10篇 《歷史長河中的智慧光芒》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77K

作為一個公文網站地編輯,我最近閲讀了經典名著《資治通鑑》並深受啟發。這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全面、系統地記錄了兩千多年曆史的鉅著,讀後我認識到歷史的重要性和智慧的可貴。通過閲讀《資治通鑑》,我深刻體會到歷史是我們的智慧寶庫,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意義。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10篇 《歷史長河中的智慧光芒》

第1篇

早上坐公交 車上班,偷空讀點書,翻到情僧蘇曼殊對劉半農説的一句話:半農,這個時候,你還講什麼詩,求什麼學問!唬得我一愣:是啊,讀書到底是為什麼?

古人講讀書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看早已不合時宜。曾國藩説剛日讀史,柔日讀經,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賺點談資而已。然而偏偏喜歡這種死書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內容也沒有《細節決定成敗》之類教材的指導性。

去年讀《資治通鑑》,嶽麓書社的版本,主要圖個便宜,厚厚四大本,網上買才78元,抱在懷裏很有滿足感。以前讀《史記》,花三個月細細啃完,以為已是不小的工程,這次才發現太小case了。《資治通鑑》整整3700多頁,我每小時只能讀10頁,每天都堅持讀的話,也要一年時間。倒是也不愁,畢竟是好書,古文好處在於精煉,有味道。政論洋洋灑灑,戰爭血脈賁張,尤其是講朝代興替,讓人覺得天道茫茫不可逃。這套書真正考驗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讀倦了,就在書的空白處寫點評。這種大部頭的東西,如果不做點記號,看到後面就會把前面忘了。偶爾週末,去火車站附近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讀通宵,凌晨兩點看到晚歸的情侶吃漢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親切感。在異鄉城市的深夜,想千載世事沉浮,越發覺得自己渺小,出門正寒雨瀟瀟,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

雖然幾番痛下決心,《資治通鑑》我也讀了80%,而後就在我的牀 頭擱置下來。從這套書開始,我漸漸養成一個惡習 ,不自量力地喜歡讀大部頭的書,但每本都讀不完,買一本新書就把剛讀一半的書扔掉,牀 頭的書越堆越高,有《五燈會元》、《元好問全集》、《清代筆記小説》等。每每讓我感慨時間有限的同時,也鄙視自己的恆心。

讀書貴在活學活用,我始終沒真正領會這點。辦公桌上那本梅爾文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別新聞,也始終沒讀完一半。學以致用成了笑話。

不過換角度來看,既然明知道書無用,也就早熄了好勝的心;既然知道讀不完,也就沒了執着的苦。這樣為自己一開脱,有始無終讀死書的樂趣反而浮現出來。書這個東西上癮很難,但一旦上癮就無藥可醫。每次逛書店都要經歷複雜的心理鬥爭,買和不買難以抉擇。在回家的車上也憂喜參半。喜的是接下來幾天又有好書可讀,憂的是這次又超支了,接下來幾天要過緊日子。

當然,讀書之樂來時也很洶湧。比如剛剛看到某位杭州人寫的句子:猶是阿房三月泥,燒作未央千片瓦,精神為之一振,真想痛飲三杯。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10篇 《歷史長河中的智慧光芒》 第2張

第2篇

柏楊版的《白話資治通鑑》是個好東西,雖然據説柏楊是個分子,雖然他執拗地非要把堯舜叫做尹放勛先生姚重華先生,但如其本人所説,現代的青年的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古文修為來讀拗口的通鑑。讀史可以以史為鑑,可以增強古文文學修養,也可以像讀故事一樣只是為了好玩,只要不是為了增強古文修養,不去讀原本而只是從白話版通鑑讀起,大概是性價比比較高的事情。非要講究讀史書原本才算讀史,無非是為了增強少數專業人士的優越感罷了。

但即使是白話版的資治通鑑,也未免太厚太長。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鑑一共72本,我從第一本開始讀,讀到第七本,已經開始覺得讀不下去了,因為前面的內容開始遺忘,往往有接不上頭的感覺,這可能也是看大部頭著作的常見痛苦吧。無奈,打算邊看邊寫筆記,以加深印象。既然是筆記,肯定是見識淺薄謬誤極多,無非自娛自樂而已。

既然是自娛自樂,當然最好有自己的方式。我的方式是把書上記載的歷史,分割成以10~20xx年為區間的時代,命名為某人的時代,並對時代中主要人物進行評分。評分採用四維制:

主要指此人有生之年在國家統一、開疆拓土、促進民生、宏揚文化方面的貢獻;最高分不得超過200。

主要指此人身後,其開創的局面對後人的影響,側重疆域、制度、文化上的影響;最高分不得超過200.

指人的個人才華,包括軍事、內政、戰略、文學、科技等等。最高分不得超過50.

第3篇

從20xx年奧運會開始到現在,歷時近三年,終於將《資治通鑑》看完。最初看此書僅是想讀點歷史作為調劑,但在看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此書的意義遠勝過單純的瞭解歷史。開始時並沒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個電子詞典看。但是有很多複雜的字電字詞典顯示不出來,遂換為手機閲讀,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態。但後來體會此書的意義後,用手機看也還習慣了。前兩年比較忙,就這樣有空時斷斷續續在手機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紀,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了大把時間,終於買了嶽麓書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後。三年間發生了許多事,此時回首,初讀此書時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還記得信陵君的命運,平原君善辯的門客公孫龍。而到現在的太祖皇帝橫空出世,讀者隔了三年,歷史卻已過去千年光陰。最後温公的進書表上寫到: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編這部書花費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確然更勝我等閲者。

?資治通鑑》是當之無愧的鴻篇鉅製。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的風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並書寫着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流,又能夠延續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到最後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後,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縱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麼?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為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為無賴出生的朱温誅殺。大燕開國,雄據東北,一時風頭無兩。但數百年後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歲月滌盪,風流最終也被雨打風吹去。讀通鑑的歷程,正如《桃花扇》裏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這一切,人真的應該更豁達。 就如六尺巷的啟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資治通鑑》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鬥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因為這一政治傳統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鑑》經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遊戲規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願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選《資治通鑑》,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勸學》,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後者恰恰才是通鑑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醜惡毫不迴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

我們總喜歡認為,天下本來應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但事實卻是,在這一千三百年中,正義失衡,奸臣當道,殺戮四起才是經常的事,而真正朝綱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樣,幾乎指望不了。這個社會,就好像是一個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樣,其實從來都沒好過,但只要不沒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喪亂,民存者僅百之二三,但只要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們又還可以繼續建立政權,重複那些悲喜劇。儒家喜歡歌訟遠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總説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裏?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裏?通鑑的記載足以讓這些童話破滅,世道幾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靈幾乎總在塗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暫的治世也僅是差強人意而已。現實就是這樣殘酷,通鑑讓人敢於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而不是沉浸在對那些未曾有過的理想社會的歌頌中。誠然我們希望社會可以變得更理想,我們也應該為此努力。但如果現在的社會還不夠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許應該更心平氣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據説温公當編成此書後,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後温公去世,對於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如果温公去世後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曉此書,何至於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為虜?而千年後在華夏掀起大風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為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鑑》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為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為後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鑑的價值還會繼續保持下去。它並不是什麼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讀通鑑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采仍會有無數的後來人評説。

第4篇

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因為這本書極難讀懂,為了做好準備工作,我特意複習了《周易》,《尚書》,《大學》,《古文釋義》等書籍。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昏君、佞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正,頑強,寬厚,忠誠,信義等品質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但書中更加強調的做人品質是德。此處的德並非是道德,而是德行,是做出來的德。司馬光在開篇時便寫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可見古人不但重尊卑倫常,更重德行的培養,因為將禮、分、名的作用分開而談,是告訴君王如何以德處理紀綱、君、臣之間的關係。可見培養德行是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也是今天國家發展迫切需要的,更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路上奮鬥所必不可少的。

下面,從兩個故事來説説我讀書的心得體會。

商鞅變法。一提到商鞅,大家一定會想到,其以刑名之學變法,雖手段過於殘酷,積怨太深,不得善終,但卻使秦國成為萬乘之國。不過,資治通鑑卻沒有從變法的角度來寫商鞅,而是從信用的角度進行重點描述的。起初,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準備就緒,但他由於在秦國的根基甚淺,擔心百姓不相信變法,沒有公佈。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告示曰: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斤黃金。百姓們沒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佈告説:有能搬動的賞賜五十斤黃金。有個人壯着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斤黃金,以表明他説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毛澤東同志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

這段故事給我的啟示是,對於個人而言,信用是最大價值,人無信不立。在我們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也充分體現到這點,言既出,行必果,這才是一人的立世之本。對於我這樣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來講,我的信用方式就是對黨忠誠,對國奉獻,對民服務,只有真誠的將全身心的動力奉獻到黨的事業,國家的建設,人民的利益上,才能真正的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可惜的是,現在社會上精緻利己主義盛行,每個人在工作做事時,更強調的是自身的待遇和利益,有人稍微做出點些許的成績就希望所有人看得到、聽得到。更多的人不是在充分的磨練自己、充實自己,而是一味的在感慨自身的懷才不遇。為此,我在這裏給大家介紹一下漢代丙吉的故事。

丙吉因研究律令,擔任魯國獄史,因功逐漸升遷後擔任廷尉右監。因牽連罪案免職,回到州里做了從事。

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蠱之禍發生,丙吉因為原來是廷尉右監被徵召到朝廷,漢武帝命他治理巫蠱於郡邸獄。當時漢宣帝劉詢出生幾個月,因為是皇曾孫,被衞太子劉據事牽連關在獄中,丙吉看了很同情他,心知太子無事實證明有罪,特別同情曾孫無辜,挑選謹慎厚道的女囚徒,命令她護養劉詢,放在寬敞乾燥的地方。丙吉處理巫蠱案件,連續多年不能結案。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往來長楊、五柞宮之間,望氣的人説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武帝便派使者分別登記監獄中關押的人,不分輕重一律都殺掉。內謁者令郭穰夜晚到郡邸獄,丙吉閉門拒絕使者進入,説:"皇曾孫在,別的人無辜殺死都不可,何況皇上的親曾孫?"雙方相持到天明,郭穰不能進去,於是回去報告武帝,並彈劾丙吉。武帝也醒悟了,説:"這是天的保佑。"於是大赦天下。郡邸獄關押的人獨賴丙吉得生,而大赦之恩又遍及天下。劉詢重病,幾次幾乎死去,丙吉多次囑咐護養他的乳母好好用藥治療,照顧劉詢很有恩惠,用私人財物供給他的衣食。

劉賀即位後,因為行為不守法度被廢,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等大臣商議立國君的事未定。丙吉向霍光陳述説:"將軍侍奉孝武帝,受襁褓屬託,任天下重任,孝昭皇帝早崩無後人,海內憂懼,想快點知道繼承的國君。發喪之日按天意擁立新君,但所立的不是理想的人,又以大義廢除了他,天下沒有人不心服的。當今國家宗廟羣生之命在將軍一舉。我在眾庶中打聽,考察他們説的,同宗諸侯在位的,沒有誰在民間有聲譽的。而遺詔所養武帝的曾孫劉病已在掖庭外百姓家,我以前讓他寄居郡邸時,他年幼,現在十八九歲了,精通經術,有才能,辦事穩重又有禮節。希望將軍仔細考察並用占卜參證,先讓他入宮侍奉太后,令天下人清楚地知道,然後再決定大策。"霍光聽後,便派宗正劉德與丙吉到掖庭迎接劉詢。劉詢即位後,賜丙吉爵關內侯。丙吉為人極厚道,不誇耀自己。從劉詢即位以來,丙吉絕口不談以前對劉詢的恩德,所以朝廷沒有人能知道他的功勞。此處正應了《道德經》裏面所記載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此,對於我們來講,做事不能只求為了博名、圖利,而是隨着真誠的意志去努力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不斷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磨練自己,激勵自己。如此,必然能成就一番事業。

在我通讀《資治通鑑》後,深感老祖宗的文化博大精深,也對於歷史有了一個重新的瞭解,以前還侷限於初、高中歷史課本上的四大發明、三國演義,但讀過資治通鑑才明白,要解讀真正的歷史,無疑是對有良知的人進行精神上的折磨。在《資治通鑑》那蠅頭小楷中,幾乎每一頁都有戰爭、都有權謀、都有殺戮,都有着底層民眾苦難的憤恨與掙扎。文學、藝術、和平、仁善,一切美好的東西,要麼為亂世所毀滅,要麼在暫時的平靜裏苟延殘喘。文明是經常性的屈服於野蠻之下。雖然,後世的人有幸看到僥倖得以保存下來的那一部分,歡呼雀躍,為文明譜寫讚歌,但是,很少有人翻開沉重的塵埃,去窺視真實的歷史。因為,真實往往意味着殘酷,意味着無奈,意味着決絕。我們習慣性的總樂於接受快樂和幸福。但是,歷史從不因我們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分毫。當我們豪邁地吟詠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時候,處在外夷劫掠下的百姓正在那個時代四處奔逃,流離失所,陳屍荒野。

最後,我想説,修行主在修身,但修身源於修心我們的事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若每個人的文化和思想理念正確了,每個人都能生活在安定、和諧、有序社會環境下,每個人變得包容開放、並且具有不斷的改變、創造、更新的文化意識,每個人都能更好的掌握自我命運、發揮自身作用的時候,那麼我堅信,這個國家一定會迎接美好的未來,這個頑強的民族將會迎來嶄新的騰飛!

第5篇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青少版《資治通鑑》,受益匪淺,讓我愛不釋手。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一段段歷史情節,猶如身臨其境,歷歷在目。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歷史教會了我一個為人處事的道理----謙虛。

“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術高明,騎術精湛,身懷絕技,無所不通,文筆優美,思維敏捷,還有意志堅強、勇敢果斷的品質。但他卻妄自大,目中無人,當着韓、魏兩家説:“汾河、綘河原先能夠象晉水淹沒趙一樣淹沒你們兩家啊!”結果卻是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亡了智家。同此可見,做人必須要謙虛謹慎,一旦狂妄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故事,從另一面告訴了我們,唐太宗貴為天子,卻能以謙虛的態度,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治理國家。他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以謙和之心應付他人的勸諫,創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豐功偉績載入史冊,被後人稱道。

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提高,這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陳詞濫調,卻是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從(資治通鑑)中許多故事能夠看出,為人處世謙虛,能夠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紛爭與憂擾,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間,我報名了星樂培訓學校的奧數尖子班。因為前幾次測試,我都得了滿分,所以我有點飄飄然,驕傲了起來,結果最終幾次測試我只得了90分。看到教師在試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謙虛的重要性。

以史為鑑,應對當今複雜的社會,謙虛依然是一種美德。我們應當懷着一顆謙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對社會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對別人的感激。

第6篇

有些慚愧的説,作為一個高中生,我居然沒有怎麼仔細閲讀過中國的歷史,一直都無法由衷的感觸些什麼。但當我通讀過《資治通鑑》後,我發現心中竟不住的洶湧澎湃。那些歷史情節,彷彿歷歷在目。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幹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為之熱血沸騰。英雄們為了解放,為了和平,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並不是全因為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羣,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于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後,浮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偽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於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中國帝王被殺,不自楊廣開始,但楊廣被殺,卻是人民自救——聚眾起兵、反抗暴政的結果。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轉變為官員和軍人自救的結果。楊廣能力的高強,使人驚駭,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時間,就毀滅其父楊堅建立起來的富庶強大無比的帝國,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時間,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將勇士反叛,沒有人能做得到這些,而楊廣卻做到了,他的獎狀是一條絞繩。

每次政變,都引起屠滅三族的慘劇;每次兵變,更是死人山積——壽春一連發生三次叛亂,幾乎空城。詭詐、殘忍、勾心鬥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錦的前程,卻看不到人民苦難。今天還是炙手可熱的神聖人物,明天霎時間變成國家蟊賊,全家斬首,還把千萬無辜的男女老幼,也帶入刑場。官員的尊嚴靠赤裸裸的軍事力量維持,是和非、對和錯,全看你是勝是敗?人性急劇墮落,種下未來更悲慘命運的基因。

面對暴君的暴行,我們如果沉思,會忽然間汗流浹背。因為,如果換一下位置,我們真的可能就是他!這是多麼可怕,權力能改變人性、扭曲人性、消滅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權力的毒酒,美女都會變成青面獠牙,何況本來就有一顆邪惡的心靈,我們痛恨他們之餘,還為他們痛惜:為什麼讓他們服下這種毒酒!

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鑑》,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為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為我在這裏聽到了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第7篇

讀史明理的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古籍中《資治通鑑》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馬光完成這一力作後多少代儲君被要求必讀《資質通鑑》。直到今天,這本書還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會我們信義,智慧,勇敢,執着等道理。

在這裏,我就挑我感觸最深的一篇説説。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將。是大漢王朝的驃騎將軍,立有赫赫戰功,擅長殺敵更是一馬當先。但是他卻不是一個能體會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專門為他準備的後備物資就有幾大車,往往打完戰了物資還有餘。但是,普通士兵卻可能飢寒交迫。反觀同時期的李廣將軍,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戰功,匈奴更是對他畏懼有加。但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李廣對下屬的愛護和體諒。就是這種真正融入羣眾的上級才獲得了真正的擁戴和信服。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李廣一直無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裏,李廣更像一位偉大的將軍。而霍去病則自能成之有勇有謀,得天獨厚。李廣的仁義,李光的謀略,李廣的膽識,李廣的能力造就了這位流芳百世的將軍。我們如果將來成為一名領導,不僅僅要有能力,還要懂得與下屬之間相處的藝術。合作,協助,共贏,相互體諒都是我們有學習的。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典型,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讀,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第8篇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説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説説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 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第9篇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容,還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於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説嗎?

“以史為鑑”並不因史書內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説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鑑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於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鑑》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説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容,但這並無損於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於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後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於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裏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描寫,並無損於“史鑑”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第10篇

?資治通鑑》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史學鉅著,由神宗取意“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嗜之不厭”。

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方面的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為《《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樑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後梁紀》》6卷、《《後唐紀》》8卷、《《後晉紀》》6卷,《《後周紀》》5卷。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姦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終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為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卧龍牀,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在握,傀儡皇帝劉協,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温……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明白歷史上有多少明君聖主,還讓我明白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為能寫史書的人,我必須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