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3K

我麼你在寫讀後感的時候,一定要將自己的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寫出來,同時也要注意文章的篇幅不能太長。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精選範文

在讀《沉默的大多數》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下王小波的簡單介紹,他的特立獨行令時人敬畏,令後人羨慕。他有兩件,我所知道的比較特別的事兒。一是在人言可畏的六十年代,他認了一隻豬做兄弟,這是在當時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更別説做了。二是,在與其妻子李銀河結婚後,兩人達成了不要孩子的共識,一生無子。這可是一個有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幾千年傳統思想的國度,而且是在幾十年前,這種特立獨行着實令人汗顏。他一生的所做所行,是一部啟示錄,特別是在這個各種誘惑四伏的時代,不隨波逐流,做自己想做的,隨心而動,不在意他人的看法,難能可貴。我內心的所有苦惱,矛盾,正源於此,雖然還年輕,但不敢脱離“隨波逐流”半步,否則就會感到自己在墮落,在逃避,我心裏或許住着一個老古董,但我還沒有足以強大的力量把他踢了,我在等待,在充實自己中等待。

在讀的過程中,我自己創了兩個理論——多重信仰論和慾望極空論。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活在世界上總得有點兒信念才成。”我把這裏的信念歸為了信仰,籠統的講,這兩者的本質其實都是,活着要有自己的追求,沒有任何追求的人很難精彩、幸福的活着,只能是個工具而已,或是賺錢的工具,或是製造的工具,而這個時代並不缺少工具。到了這個紛繁複雜的時代,我感覺不但要有信仰,而且要有多重信仰。這種行為可能已經有人在做,但未曾察覺。所謂的多重信仰,即在生活的至少兩個方面各有一個信仰,特別是在生活和工作之間,我們不僅要創造價值,而且要學會享受生活,快樂地創造價值,有益的效用應該會更大。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它能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在我們追求信仰的過程中,不至於越過“極點”。古語中有句“物極則反”,這也是規律,凡事一旦越過了“極點”,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同同樣,信仰就會失去它原有的價值和意義,這在過去的時間裏,是能夠找到答案的。

慾望極空論。這是我在閲讀過程中讀到某一部分的一個閃念,這也或許照應了“你所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是有用的”那句話。慾望極空,即慾望的極端是空。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歷過的,也朦朦朧朧懂得,但好些時候我們卻又不願意承認,因為它與人性相違背,而且它會阻礙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名利。好多人,一生都在不斷的為滿足自己心裏的慾望打拼,享受着每一個慾望達成後的快感,以至於再不能停駐,只能依賴這種快感而生存,到最後,才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在演繹猴子偷桃的故事,結果自然是兩手空空。所以,在人生這段漫長的路上,我們要學會剋制慾望,控制慾望,以免被慾望所操控。方不辜負自己走過一次人生路。

以上是我在讀《沉默的大多數》這本書的所悟所得,願它能在我以後的人生路上發揮出它的價值。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精選範文

王小波的的這篇《沉默的大多數》很是耐讀,這或許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對生活的敏鋭洞察力相當大的關係。

與王小波文中所講的一樣,我也屬於“沉默的大多數”的那類人。這是少年時代養成的習慣,是一種難改的積習。小時候我也貧嘴聊舌,但到了一定的歲數之後就開始沉默寡言。當然,這不意味着我不會説話——在私下裏我説的話比任何人都不少——這隻意味着我放棄了權力。

後來,這樣的情況有了較大的改觀,其原因大概如王小波文章所寫的“不説話的人不僅沒有權力,而且會被人看作不存在,因為人們不會知道你。”我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但有時不得不説很多話,從內心深處來講,我覺得是那麼得言不由衷。

儘管平時話語不多,但並不妨礙我對事物的觀察,這也許與自己學過新聞學有關吧。雖然自己性格內向,但是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或許被常人不易差距,比較含蓄而已。

文字,對於自己來説,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可能很少有人讀懂自己的文字,正所謂“知音難求”。雖然,知道這不是個好習慣,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多年養成的性格,是很難一下子改掉的。不是説“江山易改,本性難易”嗎,其實講的就是這個事。這也談不上“好不好”,只是最初與人溝通時,給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感覺。

“沉默是金,説話是銀”,國人以“含蓄”著稱,以“中庸”為準則。所謂“沉默的大多數”是由其根本原因的。雖然在信息社會的今天,“溝通”是與人交往的一個“不二”法則,但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含蓄的方式,我大概就是其中的一個吧!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精選範文

《沉默的大多數》是王小波的一本雜文隨筆集,它以輕鬆幽默的筆調來解析身邊複雜的事態,讓人捧腹之餘更多的是深深地思考,從中體會閲讀的快感和思維的樂趣。這本書雖然寫於九十年代,但它閃爍的自由主義之美穿透時間的阻隔,今天讀來仍有啟迪心靈的力量。

讀王小波的雜文會讓我想起魯迅的雜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但魯迅的雜文具有對敵的戰鬥性,他的雜文是匕首,是投槍,是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他的語言在辛辣、幽冷中帶着深重的悲愴。

王小波的雜文,更多的是輕鬆幽默,其荒誕不經的想象力和妙趣橫生的敍述方式往往贏得讀者更多的會心的微笑。微笑之餘,引起的卻是心靈的震動和深深的思考,那個時代發生的那些人那些事,現在想想是覺得荒誕可笑,但卻是真真實實發生在身邊的事,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事。比如他的《肚子裏的戰爭》一文,是王小波插隊時的故事,他住院時碰到一哥們犯了闌尾炎要手術,但當時醫院裏沒有大夫,都是工農兵出身的衞生員——真正的大夫全都下到各隊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去了。於是一個闌尾炎手術開了三小時也沒找到闌尾,急得主刀大夫把他的腸子都拿了出來,上下一通緊搗。眼看天色越來越暗,別人也動手來找,那哥們被人找得不耐煩,撩開了中間的白布簾子,也去幫着找。

最後終於在太陽下山以前找到,把它割下來。這個看似太離譜、太荒唐、太不可思議的故事就是作者親歷的事,他輕描淡寫的敍述初而令人捧腹,繼而令人歎息,最後令人想流淚,這就是王小波雜文的藝術魅力。《沉默的大多數》中有好多這樣的文章,如《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等等,都是讓人讀了不會忘記的文章。

其實我對王小波知之很少,還是從他夫人李銀河為他寫的祭文中稍有了解的,我一直在想,這是個怎樣的人呢?能讓他死後好多年,各種版本的作品本層出不窮,盜版書也熱賣不止。恰逢農工黨蘇州市委舉辦了“重温經典,學新知新”讀書節活動,參加的黨員可以選本書讀,我毫不猶豫的選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生前就像這書名一樣,只是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個,他文學的全部目的也非常質樸和簡單:我要試着創造出一點美。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如果都能創造出一點點美,那麼生活一定是有趣的。像王小波那樣努力做一個有趣的人,在GDP和房價的生長中保持着曼妙的想像力和激情,生活可以沉默但不能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