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精選範文五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5W

天才,在於勤奮;博學,在於讀書。書是梯子,他給我帶來了攀登的路徑。那麼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以供參考查閲!

關於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精選範文五篇
關於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1

在閲讀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之前,首先對其為何選擇萬曆十五年這個時間十分不解,尤其是知道他的英文版書名“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譯為“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時。對此,在看完第一章後,便有了解答,“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當年,在我國的朝廷上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而就是這些在1587年前後被歷史學家忽視的事件,讓那之後的歷史掀起了波瀾,這些也是隨後所發生歷史大事件的癥結所在。

本書一開章講述的便是當時處於權利頂端的人物——萬曆皇帝,而寫他出現最多的詞彙便是“演戲”、“預習”等,十分具有諷刺意義,這位帝王8歲登極,“是一位熟悉各種禮儀的君主”,可以説也是一位符合以道德、禮儀所支撐的制度的君主。幼年時期他信任張居正、馮保,認真學習為君之道,是一位勤勉好學的君主;少年時期,開始希望擺脱束縛並獨擋一面,而在其真正擺脱張居正、馮保陰影之時,又陡然發現自己仍無法自由,反而落入到另一個漩渦當中,而文官集團的泥沼比之前更勝。之後這個原本積極向上的君王便只能以最消極的態度去抵抗,這可以説是一位帝王的悲劇,他曾經也有抱負也曾勤勉,但在制度之下卻無從反抗,最終成為在朝堂上的木偶,祭祀慶典中的演員,用一個詞語概括這位君王的心情,應當是“無奈”,對這種制度的無奈。

在書中,還有一個人物十分重要,便是張居正,此人在第一章的萬曆皇帝中便佔了很大的篇幅,並且在隨後的全文中都時時出現他的影子,可以説是一個具有重要線索意義的歷史人物。張居正此人讓看者內心十分複雜,他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他前後扶持明神宗10年,實現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獲生機。然而,在黃先生的筆下,張居正卻不僅僅是一個平面人物,更是一個活生生的普通人,也擁有普通人的缺點。善於玩弄權術,對政敵心狠手辣,奢靡無度,在規勸帝王勤勉的同時又大量斂財,表裏不一的性格使看者對其印象大打折扣。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即是在人生權力達到最高峯時猝然去世,如同鬧劇一般,卻任然將他的影響帶向了他的身後,他的貢獻、政策是實實在在的為當時的明帝國撐起了可以喘息的一角,而當這世間再無張居正時,這個龐大的帝國也只能一步步的走向滅亡。

文官集團是那個年代特色,也是使那個年代制度走向僵化的罪魁禍首,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面對明體制下文官集團的“陰”、“陽”兩重性,即人性的私心貪慾和道德倫理,張居正所在的十年新政重點便定位在改變文官機構的作風,文官制度受各種環境之累,做事缺乏條理。張居正力圖振作,要求過於嚴厲,以致抗拒橫生。在他有生之日,他猶可利用權勢壓制,可一旦身故,便最終全面崩潰。萬曆皇帝顯然是沒有張居正式領導全局的能力,無法制衡文官集團的矛盾,他所採取的消極方式反抗立儲問題,反而使矛盾更加不可調和。多少年來,文官制度已經深刻烙印在帝國的骨髓裏,萬曆皇帝也許除了消極怠工,已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了。

全書,著者對幾個典型的歷史人物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從側面反應當時明王朝內部的爛創,制度的僵化已經無法阻止社會走向滅亡,道德是這個制度的中心,卻也同時成為了這個制度致命的缺陷,一個以道德為主,法律為輔的國家,其崩潰的起點總是從內部開始的。黃老先生最後提出了“數字化管理方式”,如官員的績效考核、軍隊的系統化管理等,以期解決這個歷史的難題,然而我認為純粹的數字化管理是不夠的,我國複雜的社會背景和人文背景是無法單靠數字進行規整的,這樣的方式能夠借鑑卻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只有在人類不斷的前進過程中摸索與實踐,充分剖析社會,才能找到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解決方式。

關於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2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點出一個個人物,一樁樁事件,一幅幅眾生相,才驚覺原來已經看到結尾了。《萬曆十五年》閲讀結束,但是意猶未盡。將李贄安排在最後,可以想見黃仁宇先生決定將大部分力氣直接進行僵化凝固的思想體系的批判同時,也藉助於現今哲學成就來評價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很可惜,作者最殫精竭慮的部分是我最難理解的地方。但是,將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許時隔些年,我會有更深的理解。

李贄這一章,我看到了黃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這也是我閲讀過程中碰撞最劇烈的地方。我們古代的哲學,至少是萬曆及以前的和漢朝罷黜百家之間,都無法跳脱儒家正統思想,但是跳脱不了卻也難加以改進,使之能促進社會向前發展。從什麼時候儒家思想對於時代已無指導作用,作者沒有解答,統治集團求平衡倒是和儒家愈漸迂腐是互為因果的。非常喜歡結尾的一段,真個是掩卷歎息,靜坐感慨。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裏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展望一下明天,開啟新的一本。

關於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3

《萬曆十五年》,名頭很大,總覺得自己之前讀過,即使沒讀過,也考慮到曾經讀了《明朝那些事》,或許沒必要專門去讀《萬曆十五年》。

也是這次讀書會,促使自己真真正正坐下來好好讀一讀這本書。讀了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包羅萬象,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黃仁宇獨特的寫法,似乎能證明科學與藝術是相伴相生的。黃先生雖然是研究歷史的,但不得不説他寫這本書的方式方法是典型的工科做法,或許這也是搞研究的科學方法吧。首先他選擇了一個科學研究最標準最典型的方法——排除干擾法,選擇最平淡、無其他因素干擾的一年——開始研究大明王朝,或者説研究封建王朝,探詢王朝興亡的本質。其次他選擇了不同個體比較的方法,從七個不同的人物視角描述了巍然聳立的王朝內部細節。最後是他選擇客觀真實地記錄“實驗”結果,不摻雜個人主官意志。尤其是第三章“世間已無張居正”,描寫沒有張居正的王朝運轉日常,表現出黃先生很喜歡也很善於用側面細節描寫反襯主題主線。總之,黃先生的寫法讓我感覺到,不管文科還是理科,研究問題的方法是一樣的,最終兩者終能殊途同歸。

另一方面是申時行的生平,好像在説讀書就能夠讀出個宰相來。我們承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們也承認每個讀書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目標就是當宰相,但我們也要承認有很多人追求的是宋朝趙恆的《勸學詩》中寫到的那樣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因此,讀了“首輔申時行”的章節,我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讀書就能做大官?申時行是靠讀書讀出來的,是在張居正的提拔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只知道他考上進士,進了翰林院,後來當了首輔。他被人評價“老成”,是因為編撰整理了本朝的歷史,其實可能就是眼界開闊些,經驗豐富一些,但他處理事情的能力不得不説還差一些。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毫不影響他的仕途晉升,毫不影響他拿幾千年來的經驗穩住當時的王朝。真真的應了《聖經》裏那句話“太陽之下沒有新鮮事”。

第二個問題是京官就能管天下?這一章節裏也介紹過,申時行之前的大多數首輔,都是終身在京為官,從未到地方上去任職,這不得不令人懷疑,沒有基層經驗能夠管理好國家嗎?且不説我們現在常常提到“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拿秦朝和宋朝來説,商鞅是變法前實地查看了秦國的風土人情,王安石年輕時不願做京官只願做地方縣官,莫非這只是謀劃改革、胸懷大志的官員的特質?

第三個問題是個人人生規劃到底應該是什麼?不得不説,我們現在的國家體系比封建王朝完備許多,當然也還能看出不少以往傳統的痕跡,畢竟我們的歷史上下五千年,還是要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所以,個人的人生規劃,還是要到歷史中去尋找答案,同時要把握現實需求,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説我個人,作為研究所行政管理的一員,如果僅僅停留在以往的`“身份管理”上,學習晉升級別的政策制度,必定跟不上時代,必須看到現在是人才引領發展的時代,沉下心來到科研一線看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才是正確的成長途徑,才能找到正確的管理方法。而且,黃先生已經教了我們方法——從不同的人物視角探尋單位運行的細節——下面要做的就是用實踐檢驗真理了。

最後呢,還想跟大家探討交流一個問題,萬曆皇帝是“活着的祖宗”,而我們目前的單位,尤其是企事業單位,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祖宗呢?面對這樣的祖宗我們又能夠採取什麼辦法呢?而這樣的祖宗的存在,到底預示着什麼樣的王朝發展局勢呢?

關於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4

——慾望與道德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先生並非如傳統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而是以1587年為支點,將明後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於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我不是學歷史的,所謂“門內看行道,門外看熱鬧”,在熱鬧之餘,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湧過,一時感慨萬分,以求一吐為快。

一 歷史

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為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意義的在於總結經驗,以改造未來。昆德拉所言“永遠隆起的硬塊”意亦如此。

歷史是慾望推動的,眾多的慾望組成之合力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類開始住在樹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獵為生,後覺得植物也不錯,於是開始了種植。當然,這其中固然有很多衝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從樹上跑下來的時候,其他的強烈反對,“野獸來了怎麼辦?”“在地上怎麼睡啊?……,這些反對和贊成衝突融合,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最初的人類公社,是人類最團結的時刻,因為那時人常常捱餓,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説,就是人的需求還處於最低層——生理需求。要吃飽飯這統一的慾望就是團結的基石,同一團隊的人必須要相互配合才能獵取到食物。但通常這僅侷限於內部,在部落與部落之間,如何獲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協作解決的問題,資源爭鬥(搶地盤)則成了更能解決問題的手段,戰爭和掠奪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更高層次需求相應而生。得到尊重變成了理所當然的追求。由於得到尊重的主體必然是個人的,這種慾望徹底破壞了團結,成員之間相互衝突,出現了社會等級。

二 道德

等級制度的確立並沒有徹底解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慾望的衝突,這種用暴力或者其他強制性力量對衝突進行緩衝,這種衝突急迫地需要解決,同時勝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夠長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實際上就是對慾望的抑制,是對慾望衝突最有效的協調中和。

道德是神祕主義的法律,法律則意味着工具性,這種神祕主義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兩大特性同存。神祕主義是人類思維的黑洞,是超越人類理性思維之外的東西,中間藴涵着最強大的能量,這就是道德這個工具難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從這個黑洞裏舀了一點能量出來便世界大亂,拉登沾了一點就能製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為抑制人的慾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祕主義特點就意味着對道德的理解的多樣性。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如何吃麪包都做了嚴格的規定,這讓今天的我們感到好笑;伊斯蘭教的婦女們個個是蒙面大俠,讓漢人望而生畏;縱慾主義和禁慾主義的爭論今天依然激烈,這説明了道德由於其神祕主義特性,無力完成對慾望的徹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祕主義的法律,而不是單純的法律,有時相反成了慾望衝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實上中華帝國從古到今,道德都成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為根基建構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美麗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慾。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見,然後大家都懷着萬分景仰的心態仰望海瑞,心中卻想着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苟且之事。

中國古代的德治,畢竟是種境界,全民景仰,只因無法實現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現在的情況是,以國家的名義公然撒謊,在大家都知道是謊言的情況下,搞政治教育,三個代表,事實上連統治者自己也知道是個謊言,公然推行與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實為世界奇觀之最。

總結:當道德變成謊言的時候,對慾望的抑制無能為力的時候,何不撕掉這層厚厚的包袱,以獲新生?慾望是動力,過分地抑制慾望,也讓一切都變得死氣沉沉,自春秋戰國之後,中國從此敗落,蓋為此。

關於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5

《萬曆十五年》是由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自1979年首次在美國出版後廣受好評。近日,通過拜讀此書,深受啟發。

黃仁宇先生選取了1587年前後發生的幾件小事,簡單扼要的提出了“大歷史觀”。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全書共講述了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曆)、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範官僚(海瑞)、一個傑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後,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曆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曆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提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萬曆年間,大明王朝歌舞昇平,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然而,一切卻顯得十分無序,各種潛規則盛行。張居正的改革被完全廢止,本人在死後也遭受株連,整個文官集團出於自身考慮完全不顧國家、人民,綁架整個社會意志謀取集團利益,連戚繼光這樣的武將也為了自保而不得不接受潛規則。可以説,大明帝國精英羣體身處在這種固若金湯的傳統和潛規則之中,或如履薄冰,或飛蛾撲火,或大聲疾呼,但無一倖免,全都敗下陣來。其實,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何嘗不是這樣!清朝末期的中興之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們,雖聰慧過人,縱橫捭闔,卻也逃脱不了一樣的失敗命運。

歷史也向今天的我們發出了一樣的拷問: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潛規則?如何讓身處其中的人不疲於應付?如何保證社會的良性發展?我的思考是,加強制度化建設,減少人為干預,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推動制度的制定和落實,其實質就是保證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通過科學完善的制度,不僅能夠破除各種潛規則,讓政府的權利在陽光下運行,同時,也可以讓政府在落實政策時,更有底氣和自信。讀後感·我認為,更深遠的意義在於,一旦形成思維的習慣化,這種公平和透明可以大大提高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進而推動社會的文明和發展。

但是另外一方面,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書中張居正的改革就是最鮮明的例子。無論是改革,亦或是制度的制定和落實,都必須蹄疾步穩。在此過程中,遭受反覆,遭到攻擊,遭遇詰難,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只要堅定信心,一定可以走出《萬曆十五年》中的怪圈,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説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從簡單的、看似毫不相干歷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個明朝社會所遭遇的空前危機,引起人的深思。所以,必須要感謝黃仁宇先生的深刻洞察力和優秀的人文素養,為我們今天如何全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很好的視角。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歷史是一條時間的大河,擁有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文明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銅鏡,我們如何來建設我們的國家,確立制度的思想、樹立規則觀念,擺脱人為干擾是我們社會的基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制度理念貫穿於心中將帶我們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