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額爾古納河右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8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對書中的情節和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的瞭解和思考,我們在讀後感中能夠將作品中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傳達給其他讀者,激發他們對文學的興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額爾古納河右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額爾古納河右讀後感5篇

額爾古納河右讀後感篇1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的一部長篇小説,它讓我一直從九月讀到十月,又到十一月。小説精美的語言、曲折的故事讓我愛不釋手。它採用一個九十歲的女人的自述,描寫了二十世紀時東北少數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現狀和百年滄桑:這些鄂温克人與馴鹿相依為命,生活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他們隨馴鹿逐食而搬遷、遊獵,記錄了民族中神祕的部落文化和與大自然及其他人羣的生命抗爭。在生命的不斷更替中、在時光無盡的流逝裏,小説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動人心的故事情節。

這部書記錄了近百年的歷史,是鄂温克民族歷史的活化石。同時,在作者的描述裏,這部生硬的歷史片又充滿了眾多的摯愛:有父母製造的風聲、有我和兩任丈夫的愛情、有眾多子女們的愛情、有兩個薩滿對部落眾人博愛、有朋友間的厚愛、有……,這些鮮活的生命,讓人不禁沉醉其中。同時,民族部落的特殊性:烏力楞、薩滿、馴鹿、跳神、巖畫、木庫蓮、狩獵、蹲倉、樹葬等等,為讀者這個呈現出一幅幅從未感受過的畫卷。整部作品共分四個部分,清晨、中午、黃昏、半個月亮,以此來寓意生命的意義,“我和雨和雪都是老朋友了”,等等,象徵着對大自然流逝規律的墨守與遵循,作品中眾多生命的生與死,也揭露出事物及自然的更替交換,“唯有自然是永恆”的道理。

小説裏的主要人物,一是我自己,一個女人生長的歷程。二是我的家族中的角色。三是部落裏有特徵的人物。其中,對於兩個薩滿的描寫,都栩栩如生,給人以血肉痛息之情。同時,隨着外界人羣與自然災難的來臨,部落中也發生了更多的故事,湧現出面對生死、面對痛楚、面對有無的抉擇。從清晨到半個月亮,整個鄂温克民族正由興盛走向消亡,從山林轉向村鎮。而他們,也正在接受着這種生死命運。最讓人可悲的,帶給這種文化消亡的力量,不是自然中的瘟疫、不是自然災害、不是日本人和俄國人,不是國民軍,而是某種要求轉化為文明的力量。

這種難以抗拒的自然規律,在個體身上表現為:天災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裏死去的拉吉達,與熊搏鬥死去的瓦羅加……每個人的命運都在那片原始的山林裏一點點的上演。不斷有人誕生,不斷有人上演着死亡,重複着悲傷……,同時,整個部落也在沿續了相同的情形:進化、發展、衰落、消亡。如同小説的四個主題:從早晨到半個月亮。可就在悲傷的同時,勇敢與勤勞的鄂温克人,又深懷着大愛,在命運面前的殊死抗爭,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獨特民風,一代又一代的生死傳奇,顯示了弱柔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女人的男人,你一定要去讀這部書,因為它如同一個曼妙的女子在對你輕聲耳語;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男人的女人,這部書不可不讀,因為裏面有個女人在對你講述一個個悲壯、感動的愛情故事。如果你不喜歡什麼男人和女人,那麼你不得不去讀這部書,它將會告訴你,如何去面對世界和生活。

額爾古納河右讀後感篇2

借讀了一本叫《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書,大概是由於遲子建女士在我們的心中的地位不夠或是其他什麼原因,那幾本嶄新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仍然保持着它的青春,我曾經問過我的朋友和同學,他們有沒有讀過這本書,知道不知道遲子建這個人,他們一致的回答是不知道,沒讀過。果不其然,幸好我讀了。它的內容、它的形制、它的文化、它的內涵、它的現實性,深深地打動了我。自那以後,我開始愛上了她的作品。所以,在我看來並不一定是那些一直在我們口口相傳的人的作品才是不朽的作品,或是某些年代某些事件中的才是珍品,而這些當代人的作品也一樣,只要它反映着一個社會的現實、或是有着深刻的令人反思的、或是讓你喜愛的作品並在你的傳播下得到大家認可的,因此,不論是什麼時代,是什麼人的作品,即使是現在無名無姓的人的,都應成為“經典”。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是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但是有多少人瞭解這些民族的文化,試問一下,少數民族的同胞們,你們對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你們都不知道,或是僅僅是一點點皮毛,那更何況是我們這些漢人呢。在試問一下,咱們漢人又對自己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瞭解、不珍重自己的文化,它就已經相當於從世界上消失了,它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甚至是人民以及他們的思想。

額爾古納河右讀後感篇3

?額爾古納河右岸》,作者遲子建,遲子建是一個女人。這本書是茅盾文學獎第七屆獲獎作品。

這本書的名字對我來説太繞了,直到我把這本書看完,都沒記住這本書的名字,其實只要是遲子建寫的書,無論什麼名字,我都會去看。

書是昨天晚上看完的,本來應該剛看完就寫讀後感的,但拖着拖着就是現在了,本來拖着拖着我可能就不寫讀後感了,因為看書是為了快樂,為了體驗作者創造出來的美妙生活,更何況我已經不是上學的孩子了,要被家長和老師逼着寫讀後感。

昨天和前天我是在牀上看完這本書的,所以以至於現在,我看到牀,看到牀單,我就能想起來鄂温克人帶着馴鹿在樹林裏行走和生活的樣子,這本書看完後的這些時間裏,我就像是被鄂温克人驅逐出去了一樣。

本來我和她們在一起,喝樺樹汁,吃鹿肉,吃熊肉,睡烏楞柱裏,看薩滿跳大神,看馴鹿吃蘑菇,看小孩子長大,看年輕人老去。真是一個美妙的世界。

遲子建一定是一個內心很善良的女人,她所有作品都體現出愛,善良,和美。女人不會背叛男人,男人專心致志,細心體貼的愛着女人,是一個很和諧的社會。

她的文章中,會讓你感覺到人對自然的崇敬和愛護,她不呼籲你什麼,她只是把她和自然的相處寫出來給你看。她也沒有像個傳教士或者社會工作者一樣教導你人要愛人,人要愛自然,人要怎樣怎樣。

小説開頭的一句話是“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遲子建説開頭有一種淒涼感,也許吧,這個開頭我看的糊里糊塗的,但因為是遲子建的書,我還是稀裏糊塗的看下去的,從她講故事開始,我清楚了,然後看到書的最後一頁,我就更清楚了。

鄂温克人常常守着火塘喝茶,想想就很温暖,又是熱茶,又是火塘,又是一圈知根知底同生共死的人。冬天的時候,很難狩獵,獵民在大雪中守護家園。

山林中有很多條河,每一條都有名字,每一條都有故事。

小説裏很重要的人都死於意外,大雨中出行被雷電劈到,大雪中尋找馴鹿,睏意襲來時在馬上打盹,睡着之後被凍死,跟着一隻三條腿的鹿跑進河裏,採百合花被馬蜂蜇。

沒有路的時候人會迷路,路多了,人也迷路。

額爾古納河右讀後感篇4

橘子洲頭的千年一歎,塞納河畔的巴黎倩影,泰晤士河的帝國餘輝。河流記錄着時代的軌跡,與人類相守共榮,可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他們靜靜地流淌,向人類詮釋着永恆……

?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着一代代人的冷暖與離合。遲子建把這悲歡離合匯聚在一起,寫成了《額爾古納河右岸》。這篇小説是卷帙浩繁的當代長篇小説文庫中的翹楚文作。文字樸實無華,卻在無聲處勾着心絃,文章娓娓道來,寫出了鄂温克人的春花秋月,詩酒風雪,寫出了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獨特魅力。在她的筆下,馴鹿活潑靈動鄂温克人真誠善良,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珊珊可愛。不同於世界本有的駁雜,這片草地上洋溢着熱情,像個孩子,香培玉琢十分可愛,讓人流連忘返,我愛你——鄂温克的日月星辰。

“茅草屋頂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黃金下棲息的奴隸”。日光温和,月華如雪聽着微風在呢喃私語,注視着天邊晚霞下盤旋的飛鳥,透着希愣柱的排煙孔看星空的微光,這是向而未往的生活,也是鄂温克人的生活。他們從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貪婪之氣,虛榮之氣和浮躁之氣,一點一點地洗刷乾淨。正應了莊子的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便是永恆與自由的境界,我愛你——鄂温克的天地萬物。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年了,雨雪看我老,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雨雪帶給老人精神世界的子逸。她和雨雪共同成長,他深愛的這片草地和她的馴鹿。她守着那團火,她相信那樣的火能讓人的心和眼睛明亮,這團伙從未熄滅過像她那顆跳動的心,我深深地愛着你——鄂温克的人民。

這本書有悲傷,有歡欣,有死亡的痛苦,也有新生的喜悦,每一個鄂温克人都有故事,尼都薩馬為了林克,放棄了自己心心念唸的人兒;善良的妮浩和魯尼為了救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伊蓮娜在這片土地間尋找創作的靈感,伊芙琳用甘泉驅散對世俗的倦怠,用花朵的芬芳洗淨身體的污穢。命運對一些人是嚴酷的,但自然和馴鹿賜予他們擁抱生活的熱忱,讓他們有勇氣走進未知的翠林和未照面的川澤。

本書末尾,老人聽見了木庫蓮的聲音了,亦遠亦近,亦急亦緩,這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在木庫蓮之後,還有你達吉亞娜。達西,他們都回來陪着老人,陪着高山和川澤。

縱使舉世皆濁,眾生迷醉,還會有這片潔淨的土地,因為時間改變而萬物之美的永恆。我愛這片土地,更愛生活在這裏的人們。

額爾古納河右讀後感篇5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我想,我對平等的認識,已由淺入深。平等是沒有種族界限的,人、草、木、石、獸都有共同的生存權利。平等文明無條件的,它像無聲的細雨,悄然滋潤萬物。

這本書講的雖是一個東北少數民族鄂温克族的生存故事和百年滄桑,但在他們與大自然的對話中,平等卻無處不在,它埋鋪在故事的字裏行間。

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裏獨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已過九旬的鄂温克族的最後一位酋長的女人,把雨和雪、跳動的火焰當作聽眾,故事從清晨講到了黃昏,她回憶了一生,從女孩到暮年。那句話像清風,吻了我心內的平靜湖面,蕩起陣陣感動的波瀾。在漫長的歲月裏,她和雨雪是相互作用的,她們成了老熟人。這一份跨越種族的平等,也愈鮮明瞭。我忽然想起了現代社會裏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很好,只是人類中心主義太根深蒂固,當人們提到平等時想到的幾乎都是人類之間的.,但其實平等是無關種類界限的,不是嗎?人存在於天地之間,其他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也同在這天地,萬物都平等地存在着的呀。

鄂温克族生活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古岸,他們與馴鹿為伴,享受着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在艱難地生存,他們要征服自然嗎?不是。樺樹林是他們的皮膚,清溪流是他們的血液,馴鹿是他們的眼睛……大自然承載了他們的全部,他們把全部交付給了大自然。女主人公在小的時候,親眼見證了一頭灰色的馴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列娜去了一個黑暗的世界。姐姐的“烏麥”找回來了,但那頭原本活蹦亂跳的小鹿卻再沒了生息。母鹿失去孩子的同時也失去了哺乳能力,直到姐姐意外死去,母鹿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馴鹿失,姐姐得;姐姐失,馴鹿得。人和動物,沒有任何一方是無償的付出和得到,生存權利誰都沒增,誰也都沒減,大家都是平等的。

火種是鄂温克族的希望之一,他們不管遷徙去哪都帶着,百年來從未變更。故事的末尾中,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現代文明衝突不斷,生存環境漸劣,族人決定下山定居,卻沒帶走火種。他們説布蘇的房子裏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種了。不願意去定居而留在山上的女主人公獨自坐在火塘前無奈而憂愁:我們的火種是用鐮刀和石頭打出來的,而布蘇的火裏沒有陽光和月光,這樣的火,怎麼能使人的心和研究明亮呢。孫子安草兒往火塘裏添了幾塊柴,她又想起族人燒火從來不燒鮮木,只用樹木裏的枯枝斷木。他們看到漢人門房前後堆着滿滿的劈得整整齊齊的柴時會心疼不已,好像躺在那兒的不是柴,是他們。

列夫·托爾斯泰曾道“我們平等的相愛,因為我們互相瞭解、相互尊重。”鄂温克族在百年光陰裏握緊了自然的手,和它一起去感受變化、感受疼痛。平等不再只是“人人平等”,而是“眾生平等”,它們都基於對天地和諧的期望,都是對精神靈魂歸屬的尋求。於是,平等,讓所有的渺小成為不渺小,讓所有的平凡成為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