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母與子季羨林讀後感優質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4K

讀後感是一個思考倫理和道德問題的機會,可以讓我們思考作品中的價值觀和觀點,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建立更深的情感連接,與作者和其他讀者建立共鳴,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母與子季羨林讀後感優質8篇,供大家參考。

母與子季羨林讀後感優質8篇

母與子季羨林讀後感篇1

最近仔細品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慨頗多。面對人生,我也許還真能做到從容不迫,淡泊名利。

從小,我就習慣一種平凡,一種樸素。面對繁華,面對奢侈,我從沒有什麼羨慕,即使穿着太過普通,我覺得只要潔淨,就可以了,從沒有想過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麗可人。後來,我又終於擁有了一份我非常熱愛的職業,面對職業的苛求,我與夥伴們一起切磋,一起爭鳴,一起策劃,可謂得心應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書品讀,就覺得是在與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靜,滿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個年齡段,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人生課題。大師的話題可謂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義:天資+勤奮+機遇。前者是天生的;後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奮,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創造不凡的業績與美好的未來。淺明的道理,即使學童也能理解。而大師自身的勤奮,更是最好的示範。

大師談人生,不落俗套,大處着眼,不侷限於修身養性的小節。他説,人生的根本問題是解決好三個關係: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處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他特別強調,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新一代來説,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尤為重要。自西方產業革命200多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熱衷於‘征服自然’,破壞了生態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危及自身的生存。實踐證明,‘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東方道德觀念,是正確處理人和自然關係的根本準則,中國人在學習、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義’,向西方輸送東方文化的精粹,讓‘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讓凝聚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漢語,傳播到全世界。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當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與價值。行為端莊,可遠觀不可褻玩焉。是周敦頤筆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樣才上不負父母的教誨,下不愧子女的法效。於己內心坦蕩蕩。記得有人説過,名利於我如浮雲。也有人説過,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每讀此言,心裏油然而生一種豁達,一種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對於聖賢,我們這些平凡人確乎相去甚遠,但見賢思齊,不斷地修身養性,實在是我們為人處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讀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覺得,一個人真應該好好的珍重人生。

母與子季羨林讀後感篇2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彙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説教。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説,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着想而不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叢叢的樹葉所簇擁着,連濾過的陽光也是綠色的。

在天一書店的路上,遠遠看見兩位老人在行乞,記得很久以前他們也在,穿着樸素而破舊的衣服,臉龐幹潔,微黃卻不失笑容,我都會在他們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幣,我不用理會他們是否騙我,一位活了近半個世紀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嚴,他們會出來行乞一定有他們自己的苦衷,我會盡我所能來幫助他們。

雖然我沒遇見過,但我對那些遊手好閒的人深惡痛絕,也許是出自本能,他們擁有雙手卻不努力工作,擁有頭腦卻不努力思考,擁有雙腳卻不腳踏實地,這種人更應該被指責,相比於那兩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難事,行乞只是一種不得已的手段,他們理應被我們所尊重,去幫助。

我們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環境時,卻擠得出時間去幾趟kfc,逛幾次ktv,從他們身上我看不出什麼好得到的,我想他們才應該被指責,被批評。

但我常常只聽過乞丐被鄙視,卻從未聽説他們這類人被鄙視的。

這真是奇怪啊?

母與子季羨林讀後感篇3

許久沒有在空間裏寫寫心情,有一個朋友問我,為什麼好久沒有見我寫的日誌,只是因為忙嗎?想必這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解釋的多了,有時候往往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讀季羨林老先生的散文,從談人生到再談人生,從人世間的世態炎涼到為人處世的寬容,着實讓自己受益匪淺。回往過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遺憾,但的是自己的稚嫩帶來的種種困惑。他説“人一生要處理的關係只有三種,第一種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二種是處理好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第三種是處理好自己的思想與感情的衝突。”我個人認為,第一件事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因為我們總是以強盜式的姿態,來對待處理這兩者的關係;第二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着處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們就是這樣,喜歡活在別人的嘴邊,為了那一句並不是發自真心的稱讚,我們為之付出的是時間,那些本應該和親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時間。為什麼我們總是這樣呢?寧願浪費大把的時間在陌生人或者僅僅是見面點個頭的傢伙的身上,卻不願意將部分時間用來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愛人呆在一起呢?我們這是怎麼啦?第三種,會因背景、閲歷、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與感情的衝突是與年齡成正比的。小時候幾乎很少會在這些事情上煩惱,長大後,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會去權衡做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這轉瞬間的思考,讓我們經歷了的心靈上的折磨,情感上的無奈。

三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一輩子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麼的淺顯,我能做的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

母與子季羨林讀後感篇4

作品寫的是作者坐在自家陽台上聽雨春雨時的所見、所想。一場寶貴的春雨勾起作者無限的遐思,聽出人生的各種境界。下雨本是我們生活中一件見怪不怪的事情,也許我們並沒有多少感受,或者大都厭惡地抱怨道:“好討厭的下雨天,弄的哪裏都是濕的。”但,一場春雨,使作者感覺到平靜、閒適,“感到無限的喜悦”,“彷彿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作者運用這些比喻帶領讀者進入愉悦的心境。繼而作品着重、大量運用問責描寫了雨滴滴在檐溜上發出的聲音,“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這些描寫和比喻,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由得感覺自己彷彿置於陽台上同作者一起聽雨,心境不由得隨着作者的心境變化而變化。

作者説,下雨最先使他想到的是麥子,是久經乾涸的小麥。這時,作者聽雨的心境是久久盼望春雨的農民的心境。一場“貴如油”的春雨緩解了作者的“焦急之情”,使作者的“夢境實現了”,聽到雨聲作者心曠神怡,神馳千里。作者的生命“憑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篇祥和”,當然,説是“憑空”,其實不然。

作品中,作者還引用了宋蔣捷的一首聽雨詩,蔣捷用這首聽雨詩來概括自己的一生,其中透露出些許悲涼之意,作者也藉此詩來表達聽雨的一種別樣境界,同時,讀者不免情緒也稍微低轉,然而作品並向這方面延伸,而是作者帶領讀者進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人身境界,讀者的情緒不免又鬥轉,隨着作者又轉而“聽雨而興高采烈”。作者隨後由遠及近地欣賞景物,用所感所想帶領讀者品味聽雨、看雨的樂趣,進入另外一種聽雨的境界。

季羨林老先生看似平常平凡的`聽雨經歷,轉化成質樸素雅文字,娓娓道來,將讀者輕鬆地引進聽雨看人生的不同境界……

母與子季羨林讀後感篇5

每次讀季老的書,都能從他那簡潔清雅的文字中品味出他的大度與隨和。

人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會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可,究竟人生是什麼?什麼,是人生?

望九之年的季老,總結他八十多個春秋的人生經歷,開篇三節大談人生,人生的內涵、意義。在文中,一代國學大師,一代聖人,還一口一個我輩凡人,這不免使得“我輩凡人”捫心自問,我該有怎樣的人生?

品讀這本書,我便和季老有了一次心靈的交流,一起探討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瞭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體味,感悟到了他對自 己人生旅途的總結。關於緣分、關於命運、關於容忍、朋友、成功、知足、愛情。

關於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季老説:“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是的,責任感,對於人類前進、時代進步的歷史責任感,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決不是在高喊口號,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對後輩的諄諄教誨。我們所有人都應當謹記在心。

對於人生,他還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另一個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是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人敢高聲宣喊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無缺的。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坎坷與挫折、這樣那樣的不完美與遺憾。文中,季老引用了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裏的一句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準確的説明了這一點。人人有本難唸的經,所以説:“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

季老接近九十年的人生路途,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少不了困境。記得他曾笑談過自己,幾度摔倒,又幾度爬起。

這種境界,是常人不可能擁有的。更是涉世未深的我們現在無法達到境界。他説,世態炎涼,古今如此。年紀越大,涉世越深,對世態炎涼的感受就會越深,越明瞭。

季老或許不明白現代年輕人的感受,可關於世事人情,命運,容忍,成功,知足,友情的總結着實讓我有些觸動。

人生慢慢旅長路,總會有福有禍。老子説,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禍福相通,所以走運與倒黴也是相通的。“吾輩小民,過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難免走點小運,有的是主動爭取來的,有的是時來運轉,好運從天上掉下來的”。

“理解禍福的辯證關係;走運時,要想到倒黴,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季老對禍福的態度已經到了一種超然的境界。只有心態的平衡,情緒的穩定,才是長壽之道。季老用實際論證了這一點!他很快樂,生活很超然。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人生中,我們總會在特定的階段遇到特定的人,相遇即是緣起,他們中總會有些人只會碰我們走過一段短短的旅程,總會有些人會和我們成為兄弟,成為知己,成為我們一生的朋友。和我們一起面對多舛的現實生活,攜手走過那些艱難滄桑歲月。一起飛,一起鬧,一起哭,一起笑。。。。。

所以,人生旅途中,我們永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和我們並肩的有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所以,我們要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我們還有很多夢沒做,還有很多明天要走,要讓世界聽見我們的歌。準備好沒有,時間不再停留,想要飛不要任何理由。我們説過不管天高地厚。想飛到那最高最遠最灑脱,想擁抱在最美的那一刻。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資本,現代的年輕人都向往自由,這本身並沒錯,可如今的社會形勢正一步步逼迫着這一代的年輕人拋棄自己所想所向往。在季老看來,這就是命運吧,“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然而,我們中的大多數,卻都被這骨感的生活磨去稜角,剩下的少數,不是牛厲害就是傻x。

幸福是一種心態,不滿足是人生常態,麻煩是人生的一部分。這一切,起決定性作用的都是一種心態,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心的和諧。對此,季老的態度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通過積極有為的人生,促進不利條件向有利條件,不滿意態向滿意狀態轉變。“知足者常樂”嘛!

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精神,那他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季老説: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放棄。是啊!不拋棄,不放棄。生活中,挫折、困難不可避免。面對不順,正視它,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勇往直前,接受挑戰,才能雨過天晴,見到彩虹。

人生在天地間,不要天天為自己的事憂心忡忡,你該完成的使命,你該盡的責任,就自自然然地去盡職履責吧,不要去老是患得患失,不要老是害怕困難,害怕失敗。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應該做的,讓自己問心無愧、不後悔就足夠了。我們既然不能把握生死,又何必天天計較它呢?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通過積極努力,把握有限人生,奮勇向前,勇於挑戰,活出精彩人生,展現最完美的自己。

最後,季老談到了愛情。“如果一個人不想終生獨身的話,他必須談戀愛以至結婚。這是‘人間正道’。” 對於愛情,季老不相信一見傾心。一見傾心只是人一時的衝動,不相信衝動的愛情。兩個人必須有一個互相瞭解的過程。並且,季老還説: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在這上面,餘出來的時間應當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

整本書讀完,突然發現對於人生這個概念,讀之前模糊,讀時漸漸清晰,看完後又整個模糊一片。對於人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註解,這個註解需要我們每個人用我們一生的時間去摸索、去探尋。季老的人生,也只能作為的前人經驗看待,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到生活。

如今,雖然季老已經無法續寫傳奇,但,我的崇敬之心依存。季老是我尊敬的為數不多的老人之一,季老的一生就是一本書,值得我們每個人用心品味。

後記:説實話,季老這本書,在我浮躁的看完第一遍後,什麼感覺都沒有,更別提讀後感了。想完成論文,又無從下筆。只好乖乖的讀第二遍,於是很用心的品悟,才稍微有點感覺,寫下這篇拙劣的文章。其實,對於每本書都是這樣,只有用心品讀,你才能在身心觸動的同時有所反思,有所收穫。每一本書,都藴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心的讀一本書,就是在和作者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

母與子季羨林讀後感篇6

莎士比亞説:“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這個假期,我讀了《懷念母親》,感受到了季羨林先生失去母親時的悲痛和在現實中對母親的想念。

在《我的女房東》中,作者用文字描繪了一個平常的德國婦女,她相貌很平常,衣着很平常,談吐很平常,總之她平常的都不用別人提防。但她卻對季羨林先生象對自己的兒子一樣,關心他,每天還把她做的事詳細“彙報”一遍。所以她在作者眼中,她就是不收費的“義務教員”,也是關心他的另一個“母親”。

?懷念母親》中的一個個悲傷的故事,讓我體會到現實社會中的殘酷和美好。我覺得這本書很好看。

母與子季羨林讀後感篇7

前段時間有幸讀了季老先生的《季羨林談人生》,季老談到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容忍、成功、知足、朋友、譭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季老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精彩的人生畫面。

季老在書中談到人生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沒有經歷過是很難把它説出來。從你呼吸世界上第一口空氣時,已經接任了這項工作。在這期間,有人會慫恿你,還有人會鄙視你。無所謂,人生的步伐不在於走的快,而在於走的穩。俗話説“穩中取勝”。雖然別人鄙視你,但不代表自己鄙視自己。人生等着你探索,得其志,雖死猶生;不得其志,雖生猶死,為人生而精彩的背後就是志向。沒有志向怎能立足天下。就像我國古代岳飛,一位抗金英雄。如果他不重視人生,也必定沒有志向,因沒有志向,才成不了大器。為人民而奮鬥,為國家而奮鬥,這就是人生立志的原因。

關於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季老明確告訴我們,他認為一個人存活於社會的意義在於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歷史責任。季老説的這個傳承應該包括生命的傳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以及環境的傳承等所有這些需要或者是應當傳承的東西。啟後的歷史責任就在於個人在人生階段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有的人雖然有錢算的上是成功人士,可從來沒為社會做過貢獻。那他的人生其實沒有意義,一味的為自己着想,不為社會貢獻,他的人生實在不能算是精彩。

其實,立志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昇華,他們的事業是可逆的,貢獻也是可逆的。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了什麼,而不應看他取得了什麼。就像一位百萬富豪,他取得了許多的財寶,但他未貢獻給任何人。他死之後,將蕩然無存。如果你不努力創造價值,你也會悄然而去。人生的三大要素分為:立志,工作,成功。也許你會發現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歷也是這樣。我看來人生三大要素可分為三階段:青年,中年,晚年。青年為立志階段、中年就為工作階段,成功階段就在於晚年。得呼吸最後一口空氣時,你也死得其所,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後人會永遠把你刻進輝煌的里程碑。這是成功的人生。

母與子季羨林讀後感篇8

(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季羨林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感慨,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什麼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闢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淨。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同的,每個人對人生的意義認識也不同,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麼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意義不明白,那麼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度也無從確定,於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税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税大舞台上,為納税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税,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應該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己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出燦爛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燥;對人,可以互相諒解。 ——— 季羨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度。儘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我們就會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季羨林

上面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也是我們必須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可是真正紮紮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穫,就只有靜下心來,踏着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於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於工作。作為年輕人,更應該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