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寒夜》的最新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9W

我們要記住,閲讀是寫作的基礎,當你苦惱沒有東西可寫的時候,那麼就要反思你有沒有認真讀呢?推薦你去看看《寒夜》,最重要的讀後感別忘記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寒夜》的最新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寒夜》的最新讀後感範文三篇
《寒夜》的最新讀後感1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温暖”,這是巴金《寒夜》裏最後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説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彷彿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蕩氣迴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應該説,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於動盪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妻子在銀行當“花瓶”。

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係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並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識和愛憎分明的認知,卻迫於權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爭所帶來的經濟拮据與美好理想激烈衝撞矛盾的生存狀態,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都以為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可當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妻子渴求穩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反覆抉擇的最後一夜,妻子準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裏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他內心淒涼之至已經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對人物內心的刻畫真摯而深切,尤其是那種進退取捨,欲説還休的掙扎狀態,讓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我們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寶貴,健康的身體,幸福的時光,是人類不變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劇的時代歷練我們命運的時候才想要堅強起來去留住愛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現在就賦予它足夠的耐心,給我們的愛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寒夜》的最新讀後感2

又在手機上看完了一部小説,感覺開始喜歡拿着手機看小説了。這樣確實挺方便的,隨時可以看。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

這部小説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號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個怯弱的小職員,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堅持甚至表現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一個人,的確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謂的“老好人”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場竟然有這般悽慘:連慘死的那一刻都沒有最愛的人在他的身邊。甚至他最愛的人都不知道他已離開這個世界。

當他面對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視,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責,永遠不懂得反抗。妻子終於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寧願他打她罵她也不願意他不做=作聲,然而他還是沒有半句怨言。面對母親對妻子的詆譭,他也是毫無責備別人的意思。在抗戰這樣特定的環境中,作為一個小小職員的汪文宣,我想他有這樣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後慘死的結果又是與他怯弱的性格緊密相連的。一個連自己真實想法都不敢表達的人有時候想想狠一點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劇情當中,我會不自覺想到現實中的我們。我們有時又何嘗不是像他那樣呢。優柔寡斷,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來順受……人性的種種弱點一覽無餘。

樹生是一個時尚的銀行職員,她不被世俗所束縛,沒結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於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卻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無能,受不了生活的貧困,就同年輕的主任飛去了蘭州。但作為一個妻子,她是潔身自好的,她並沒有做對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為一個母親她又是盡責的,她沒忘記自己兒子的學業,按時往家裏寄錢。

在汪文宣死後沒多久,她便回來了。她是懷着思念和希望回來的。她以為宣在信裏講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來了。當她知道丈夫的死訊的時候,她是痛徹心扉的,如刀絞的。這樣看來,她的確是一位鍾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學,是適合我們這些小市民看的文學。在整部小説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感觸也就會來得更加的深。這樣看來它的確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小説。

《寒夜》的最新讀後感3

卒讀此書,已不禁數次掩卷歎息痛恨以致落淚。

他是一個懷有夢想的老好人,真誠、有正義心、上而對母至孝、中而敬妻如賓。“文宣”為名,真深得孔氏要旨。然而竟患肺病,貧困、家庭破裂,嘔血而亡。“汪文宣”真有“枉為文宣”、枉為至賢的味道。

她是一個懷有夢想、追逐和珍視青春的激進者,青春與活力從來沒有消失於她的外表,然而對家庭的責任又讓她心靈已不再青春。“曾樹生”,暗示着昔日的活力湮滅於今朝。

她只有五十多歲,然而老花、頭髮花白以致最終全白,她希望以封建的舊文化固守這個家,卻被不斷襲來的生活困境一次次擊敗,最後喪獨子,悽楚地離開,不知所蹤。

“寒夜”是誰導致的 ?是家庭嗎?

一開始,他在寒夜的街上犯愁,就是因為家裏和妻子吵了架,她離家出走。而母親又不接納這個不守禮節的兒媳,以致他把她請回家後,家裏的戰爭還不平息。這場家庭戰役直到他患病才稍有緩和,可好景不長。而妻子遠赴蘭州,這鬥爭還以暗戰的形式進行着,直到他死。看來寒夜之寒,緣於家庭。

可是母親之恨妻子,是因為她的放浪。妻子厭母親,是因為她的管束。這很大程度上,是新舊文化的不相容的結果。

母親是知識分子,卻是纏過小腳的封建知識分子。她重視家庭的尊卑關係,因而要求妻子對丈夫的絕對服從;她重視身份名分,因而不願做老媽子的工作。她並非不能吃苦,只是以為知識分子的名頭不容她涉足低賤的工作;她也因而厭惡兒媳在經濟上高於兒子,不願花費兒媳的工資來養家,因為在她看來,兒媳的誠意相助只是對其處境的鄙視和對其權威的挑戰;所以她能據以攻擊兒媳來顯示自己的權威的方式也只有利用名分:兒媳並非明媒正娶,她只是“姘頭”。同時,母親的封建世界觀讓她難以接受新生事物。她牴觸兒媳的各種新式生活方式,如外出應酬、打橋牌、送孩子上新式的貴族學堂、讓丈夫看西醫等。也讓她骨子裏相信上天為代表的彼岸世界。從而更加反對兒媳的享樂。

然而妻子卻是新式教育下的知識分子,她進步、有理想,重視平等的社會關係和自由的生活以及愛情,熱愛青春和事業。在理想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她的內心是苦悶的,她於是通過表面的青春——交際、應酬、打牌、去咖啡館來欺騙自己,求得對夢想未竟的失落心情的補償。然而母親卻阻撓了她。這讓她害怕回家。因為家讓她看到了現實的自己。她於是更加遠離家庭,早出晚歸,讓浮華迷醉自我。而這種不規範的行為更讓母親難以接受了。於是矛盾愈來愈深。

家庭的矛盾,反映了新舊交替年代中,新舊文化的矛盾。並且具有普遍代表性:代表了廣大知識分子之間的文化鬥爭和他們每個人內心的新與舊的自我矛盾。

但是,矛盾並不僅限於此。這種新舊盾本不該如此激烈。真正使之激化的,是現實社會生活本身。而汪文宣就代表了這個現實。

如果汪文宣有權有錢的話,母親的名分上的自卑感必然蕩然無存。而妻子的大辦教育的夢想必然實現,那麼她的青春,照她所言,也不會浪費了,她也必不會以紙醉金迷的生活來自我掩飾,至少形象上不會給母親留下過壞的映像。

然而汪文宣窮困而沒有權勢。

他有足夠的才氣,有足夠的正直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然而他始終在下位徘徊。因為他過於正直了。他不願媚上,他自立自強。於是他的才氣便為機械化的、毫無自由的日復一日的工作所禁錮,他的心也便為虛假、諂媚、自私、冷酷所中傷。這一層的不得志,再加上家庭關係的扭曲,讓他首先在精神上垮了下來,隨即生了重病。妻子認為他的失敗是因為過於老好、懦弱,可真正讓他失敗的卻是社會,而真正損失了的,也是社會本身。社會應當讓人們盡其才來去在其中打拼的,可是這個不合格的社會卻讓無能、腐敗、投機和謊言佔了上風,讓它們肆虐在真正有能力者的頭頂。“你應該看明白了:這個年頭,人是最不值錢的,尤其是我們這些良心沒有喪盡的讀書人……”此言得之。這個不合格的社會也因此而變得更加不合格:失去了真實的創造者,而靠虛無度日,只能日益墮落。戰爭來了,只能封鎖消息來求得短期的穩定。這種亡羊補牢的行動,開始得恐怕也過於晚了。

他的懦弱,與其説是由於本身,不如説是由於社會。在那樣一個變異的社會,為了生計,自然不能發表什麼不滿,於是出於累卵之境的他,對周主任的眼睛只能是在心底憤恨、對同事的嘲諷也只能假裝視而不見。這簡直是悲哀。心中的痛苦只能埋藏得更深。而對於家庭呢,只能説是出於愛。母親和妻子都十分愛他,他也因此愛她們。她們互相攻擊,他卻處於維繫家庭而把壓力全部攬在自己身上。要知道,貧窮的家庭更加吃不住這等矛盾。雙重的痛苦加之於心而不能言之,他只學會了借酒、借夢境來派遣和抒發不快。要知道這種無私的愛是何等偉大,然而它在那個社會中竟無生息之地。

他反而並非懦弱的人。同學唐柏青、同事鍾又安相繼死去、妻子又寫信説離開自己,他的心理防線就這樣一道道地被打破,然而他最終並未放棄生的希望。當母親説到死時,他悲憤地説:“我們沒有搶過人,偷過人,害過人,為什麼我們不該活呢?”這是正義的勇士在向不公的世界抗爭啊,這種生活的慾望怎能同“懦弱”掛鈎呢? 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在要求着公平,悲憤地抗爭着現實的命運。

就連孩童也被惡寒所拘。小宣的麻木冷漠和少言寡語的過度成熟及病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個社會不僅毀滅了人才、毀滅了夢想,還毀滅了最樸實的愛。不準愛和夢想進入,焉得不寒,又焉得不黑暗?寒夜就是那個社會。寒夜,是指一種生理上的寒冷與黑暗,更指精神上的苦悶和無助,同時還是一個用冷酷無窮無盡地折磨人的時代。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認識‘將來’,‘將來’像一張兇惡的鬼臉,有着兩排可怕的白牙”。時代的可怕和黑暗,讓人不相信將來。書的最後只有難明長夜:“她需要温暖”。這怎麼不是那時每個真正的人的心聲呢?

文中的現象是值得審視的,其悲中之憤,正如發硎之劍,直刺社會、直刺人心。這是讀書人的血淚史,又何不是每個貧民的悲哀呢?那個“炒米糖開水”的冰冷喊聲數次在寒夜的最深處響起,不正在控訴着社會的非人道嗎?

這一家人一開始總把不幸歸乎日本侵略,於是數以“抗戰勝利”自慰,及至抗戰真的勝利了,他們有有何改觀?只是汪死、母遷罷了。不幸在於何處呢?作者以勝利慶祝日與汪文宣之死同日來引導我們思考。

這本書的藝術方面有很大的特色。

首先是象徵和隱喻。整個環境都作為了喻體。寒夜、老鼠、路、霧、雨、蠟燭、屋內的燈光和停電後的屋子、母親卧房的門、紅燈……都有一定的寓意。構成了整體的幽暗、昏黑、寒冷、悽愴、孤寂、迷茫的色彩。象徵了社會的難以捉摸和冷酷、可畏。

夢境作為象徵者,有預兆和讖語的色彩。比如汪文宣做的第一個夢,夢到妻子和母親矛盾的極端凸顯,再如後來夢到妻子離去等等。

其次是大量的心理描寫。文章通過景物移情、心理獨白、人物書信、人物感官上的刺激和夢境來顯示其心理活動,甚至大段故事情節都在意識流動中展開。而心理描寫的主要對象又在他和妻子之間跳躍。從而剖析了二人的矛盾和聯繫。尤其是感官和夢境,使得情感更加真實和打動人心,用英語中的一個詞形容較好:empathetic。如他的病痛和心理負擔二者的表現,就主要以感官和夢境為媒介。最典型的莫過於唐柏青之死和鍾又安之死了。對於唐柏青的死,作者並未作正面描寫,而是以現場汪文宣的感官刺激為支點進行表現,有適當轉換為半知視角的感覺。先是聲音“轟隆隆”,接着是尖叫,接着是眼前的模糊,之後是“彷彿”的猜測,之後便宕開一筆,轉向人羣。看似不連貫的片段組合成一個通過想象即可完整還原的場景,同時景象本身的破碎感又加重了情感上的恐怖、悲慟。然而對這種悲痛,作者並不僅限於現場的描繪。後來汪便生病了,腦中時時出現的幻象不斷敲打着汪,也不斷刺激着讀者的心。這同時也為其噩夢創造了氛圍。以致他分不清夢與醒。他的迴避的態度可見於此。再説鍾又安的死。沒有直接描寫,只是間接地通過同事的傳言得知。這又突出了人際關係的冷漠。汪在鐘的葬禮上把花圈上的名字看成自己的,正是一種幻覺,顯示了深深的畏懼。

在結構上,又有雙線的意味。一條是抗戰,一條是汪文宣調整家庭和工作矛盾。開始二者處於平行狀態,後來二者有了極大的衝突,這種整體結構上的衝突顯得尤其劇烈。在浪尖之上,主人公死去。悲劇性在此得到昇華。勝利、死亡,一喜一悲,發人深省。

所有的事情都不該發生,但悲劇卻在一個沒有搶過人,偷過人,害過人的忠厚知識分子身上。同時這不是個例,包括唐、鍾、汪母、樹生在內的所有正直肯幹的誠實的知識分子以致千萬貧苦百姓,都凍死在、或掙扎在、或即將慘死在這寒夜。這就是寒夜,其中生活的人,需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