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精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7W

教育孩子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作為家長應該多給孩子一些尊重和理解,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精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精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關於精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讀書,是人生的一個樂趣,讀一本好書,更是樂趣中的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讓人產生幸福的好書。

這本書的作者李躍兒是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她的書裏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實例,每一個在她筆下的受傳統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讓人勾勒出來,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當方法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可憐或可悲的命運沉重的令人窒息,要麼精神不正常、要麼自閉、要麼自虐,他們本是像花朵一樣的孩子,本來應該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憐的孩子,為了成為爸爸媽媽心中想要得“人才”,不僅搭上了自己本應快樂的童年,還要承受心靈扭曲而成人後的種種苦惱。

我看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一章,當我看完幾篇以後,給我的感悟很深,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着,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例如:當一位老師上課的題目是“我的幸福”。

她説:“同學們,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家人當寶貝,每個人周圍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愛着我們;再物質上,我們要什麼就有什麼;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還可以旅遊——那麼,在這樣的生活狀態裏,我們一定感到很幸福了。

話音未落,孩子們呢齊聲回答:老師——我們不幸福。這麼一問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舉起手來,其中一個10歲的男孩,在文化課學習方面是年級第一,他站起來説:“老師,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牀上睡覺。”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們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們説的全是真話。孩子的幸福其實就像能夠調出所有顏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給了他們一種或者兩種,他們挑不出幸福的顏色,他們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孩子們在國小已經減負,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多,孩子們應該有足夠的業餘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長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孩子無限制地報興趣班,無限制地為孩子購買複習資料,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樣孩子們當然感覺不到幸福。

李躍兒老師歸納的三類做好一個好媽媽: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佔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

當我看到這樣的案例:一位母親給10歲的兒子洗腳,兒子把腳盆打翻了,母親大發雷霆罵了一番;一個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腳,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煩意亂的結果。

這樣媽媽在孩子眼中,幾分鐘前是慈母,給兒子洗腳;而幾分鐘後就變成了凶神,愛與恨的轉瞬轉換肯定會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麼能承受得了呢?

究竟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顯而易見了!我們大人們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給孩子灌輸更多的知識,讓孩子處處“優秀”,至於這樣做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孩子幸不幸福,他們卻很少考慮。

最後,我只想説,教育與愛育的差別就在於: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而愛育則是平等自由的。居高臨下通常會壓抑、甚至會扼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平等自由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

朋友們,《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還給孩子吧!



關於精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假期裏,受朋友的推薦,讀了一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給我感觸頗深的不僅是書中的內容,本書作者李躍也從不同層面講述了自己的轉型。

李躍的糊塗,傻氣,可愛向我們展示了一種不同與年齡階層的人性本面,更詮釋了教育與愛育的本質區別,以平等自由的心態來享受欣賞孩子用生命巨章締造的童話樂土。而在這其中孩子是幸福的,我們也是幸福的。

這讓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著名作家盧勤的著作,盧勤專著中提倡的賞識教育,從解讀孩子內心,關注孩子外在的健康成長,到放權讓孩子自由支配,樹立主人翁的責任與意識,倡導了一種教育的新型理念,而在這種漫長的教育與實踐中走的也並不順暢,大到家長,老師,小到青少年,在經歷了太多失敗教育後,理解了教育不是支配,居高臨下的威嚴施教者,而是如何將教育昇華成愛,來激勵促進自身的成長,我想李躍與盧勤在教育方面應該都有很多共性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鑑和深思。

在李躍的書中,每一篇都可以堪稱經典。例如《雞毛撣子》一文,就給我很多的啟發。

最近,我班剛轉學來的小朋友,生性活潑好動,總喜歡招惹小朋友,一次,我讓小朋友去排隊喝水,小傢伙一把就把排在他前面的鞏翰林推倒了,其他的小夥伴趕忙扶起鞏翰林並要求他道歉,小傢伙卻噘起嘴一臉不悦道:"我沒錯。"一邊拿起水杯向指責他的小朋友潑去。站在旁邊的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伸手打了他的屁股兩下,沒想到小傢伙一臉不服氣委屈的大哭起來,大叫道:"你們人多欺負人少,我再也不上幼兒園了。"

小傢伙的一句話立刻讓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無形中我給孩子們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

於是我把兩個小傢伙叫到了一起,給他們講道理,聽孩子解釋,並讓他們當着大家的面握手言和,一個短短的小插曲讓我明白了,在嚴格管教孩子以後,一定要用温暖真誠的心接納他們,讓他們知道嚴厲是更深沉的愛。其實在李躍的書中會有很多的故事及相關事例值得我們深思,而恰恰是生活中想當然的小事,讓我們在無意識中傷害了兒童的幼小心靈,埋沒了孩子的潛力,而教育就想當然的成了孩子和老師之間的隔閡,教師走不過去,孩子不願走進來,使兩者成為對立面。

曾有人這樣説:現在的孩子都很個性,現在的教育不象教育。我要説的是這恰恰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指向標,我們這一代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一套觀念,他們可以是獨立存在的一個個體,作為施教者怎麼樣才能很好的保護好孩子個性的一面,又要剔除孩子不盡完善的一面,我想在李躍的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李躍不是聖人,算不上是教育的專家,但她卻是一個個性十足,及具影響力的施教者。

她對自己不偏不倚,教育敗筆,優秀案例都在書中一一展示,與其説這是李躍的財富,不如説它是我們每個人或缺的教育寶藏,而我相信,每一個人不一定是天才,但每個人卻都有一樣別人或缺的?是什麼?它在哪?大概只有自己知道,相信自己,終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平凡中的天才!



關於精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


“人的幸福不幸福,並不是取決於他有多少財富,過着多麼奢侈的生活,而在於他的內心有沒有釀造幸福的工廠。”

“家長如果不懂教育又沒有時間學習,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給孩子發展的自由。”

“你內心的慈愛要是一條河,別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會感覺不到給了別人,所以也不會計較別人回報你什麼。”

“如果把家庭的愛比作花園的話,愚昧的愛就是有毒的花了。”

“對於成人來説,最要命的是,每個人都緊緊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

這本書是著名的兒童教育學家李躍兒經典著作。她用最明確最生動的語言來解讀孩子的幸福觀,通過190多個生活和教學中的故事,演繹了一系列實用有效的方法,為父母、老師和孩子快樂交流建立了一個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變得不同尋常地願意與教育者配合。閲讀這本書就是教育者學習愛的智慧的過程,不僅對教育孩子有用,對於提高家長和教育者自身的修養也有深刻的意義。

李躍兒從一個畫家,到一個美術教育家,再到兒童教育家,現在更是創辦了自己的幼兒園和國小,以獨特教育思想支撐的“巴學園”,給無數茫然失措的家長帶來了希望。一些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的人們追隨者、探索着、發展着她的教育理念。不同於傳統教育的嚴苛和教條,也不同於西方教育的開放和自由,她給在中國社會背景下成長的孩子一條全新的發展嘗試,更是給千千萬萬為教育發愁的家長們一條走向幸福的路徑。

給你一個每個家庭都會發生的場景,孩子要吃零食,使盡各種招數,哭鬧、打滾、甚至摔東西。家長就是一句話:不行。越不行,孩子哭鬧越厲害,家長越覺得不能縱容,矛盾越來越大,衝突不斷升級。可是,仔細想想,孩子真的是那麼想吃零食嗎?他需要的是物質,還是物質背後的東西?

李躍兒教育實踐的總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這麼強烈的慾望實際是在家長不斷的限制中激發出來的。缺少時間陪伴孩子的家庭中尤其突出,精神層面的缺失,只能從物質世界尋找補償,而這時家長的限制就會將情緒逼到死衚衕。不讓玩就偏向玩,不讓吃零食就更想吃零食,不讓看手機就總想看手機。在許多家庭裏,好像這個現象無解,進入了死循環。

突破口到底在哪裏呢?我想應該就在對孩子的理解和心靈的陪伴中找答案。就如書中提到的“在現實當中,成人對於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把美好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質給扼殺了。這樣下去,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當孩子再吵鬧着要零食時,在排除孩子餓了這種情況後,想想是不是好長時間沒和他玩了,是不是對孩子很想和你分享的新發現置若罔聞了,是不是沒有注意到孩子受了小委屈無人訴説了。是不是該和孩子交交心了。

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伴隨着孩子的降臨,焦慮就從此不曾停止過。小寶寶的時候要焦慮吃奶吐不吐、睡覺總是睡不沉、長不長體重,會不會生病。慢慢的孩子長大了,焦慮也漸漸地變成了怎麼還不説話,怎麼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怎麼不愛看書,怎麼畫畫都是亂七八糟的塗鴉。總之,她怎麼總會和我想象的不一樣。我是不是也會像很多媽媽一樣,無形的逼迫孩子向着我給她設定的路線前行,卻不知不覺的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即使我沒有説,即使我沒有做,就是一個簡單的眼神、一次皺眉,就讓孩子縮回了探索的手,變得不敢嘗試、不敢犯錯。

我開始找各種育兒書籍,當我發現了李躍兒的書時,真是如獲至寶,《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幸福還給孩子》、《幼兒園那些事兒》,一口氣讀了三四本,也開始接觸胡萍、尹建莉等兒童教育學者的著作。慢慢的我知道了孩子是有他自己的成長軌跡的,有共性、有個性。孩子心智發展參差不齊,有的語言發展早些快些,有的大運動發展的快,有的精細活動更好,但所有孩子共同的一點就是需要家長的關注和愛。而這個愛是孩子需要的愛,不是家長認為應該給予的愛。

現在倡導的素質教育,主要以培養人的個體自主、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為目的,學習要有樂趣,思維要有創造性,精神上愉悦、心理上健康。但有些家長孩子兩歲多就逼着孩子認字、計算,以為這樣就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這樣完全違背了人的自然屬性,結果只能是徒勞無功。瞭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愛的基礎上給予幫助。家長要放下自己的虛榮心,給孩子多一點自由和空間,或許他能飛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