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中國心的讀後感推薦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2W

我們寫讀後感只需要簡述文章的相關內容,表達自己的看法是最重要的,寫讀後感的時候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不能誇誇而談,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中國心的讀後感推薦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心的讀後感推薦8篇

中國心的讀後感篇1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裏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着看着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説:“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裏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脱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中國心的讀後感篇2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豔……”我們的祖國在不斷地強大,不斷地發展。以往中國就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而現在它已經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之巔,人民都過着小康生活,國泰民安。我國是一個禮儀之幫,人人講文明,個個有愛心,文明之花已經開遍了每個人的心田。

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媽媽漫步在警予廣場,這裏空氣清新,沁人心脾,這時,正巧是春天,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裏盡情搖擺,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藍天白雲之下,一羣孩子正在放風箏,臉上飄溢着幸福的稚氣,小鳥在枝頭婉轉地鳴叫,花兒綻開了笑臉,老人也來到這裏運動,一切是那麼的和諧美好。

可是一些小孩的行為正打破這和諧的音符——他們扯下柳樹的頭髮,柳樹發出了嗄吱嗄吱的呻呤聲,他們大聲喧譁,吵得老人們都不情願地捂着耳朵,一個個離開。我氣憤極了,“難道這裏只允許他們玩嗎?難道柳樹就任他們欺負嗎?……”,我越想越氣憤,正要上前制止,突然看到一位鬚髮皆白的老爺爺慢吞吞地到他們跟前,細言細語地教導他們:“孩子們,你看,柳樹的腰都被你們弄彎了,它不痛嗎?”那幾個小孩的臉變得通紅,慚愧地低下頭,老人撫摸着其中一個孩子的頭,温和地説:“不要緊,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那羣孩子給柳樹澆了些水,心情沉重地走回家了,他們的身影逐漸消失在我視野裏。

到了晚上,我和媽媽才回家,到家後,我望着窗外,月光皎潔如水,我的心中激情如潮,我在心中默默許下心願,願我們祖國到處充滿愛,願文明之花開滿每個人的心田,讓這個泱泱大國更加美麗。

中國心的讀後感篇3

早就聽説費孝通老師的這本書,一直沒有騰出時間拜讀,近期抓緊時間終於看完了。一本關於社會學的著作,在裏面融入了質性研究和比較研究的科學探索方法,通過對比現代經濟下西方的團體格局和鄉土經濟下中國的差序格局,引出中國情境下的關係社會的緣起等,更深層次解釋了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受益匪淺。裏面有很多喜歡的語句和思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幾段話:

1.中西社會結構的不同: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中西社會關係的理解:穩定社會關係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瞭解。所謂瞭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義體系。同樣的刺激會引起同樣的反應。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繫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而西方現代的文化卻是浮士德式的,他們把衝突看成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阻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把前途看成無盡的創造過程,不斷改變。

3.最欣賞的戀愛觀: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這和友誼不同,友誼是可以停止在某種程度上的瞭解,戀愛卻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並不以實用為目的,是生活經驗的創造,也可以説是生命意義的創造,但不是經濟的生產,不是個事業。戀愛的持續依賴於推陳出新,不斷地克服阻礙,也是不斷地發現阻礙,要得到的是這一個過程,而不是這過程的結果。

中國心的讀後感篇4

這是一本深入中國農村的一本著作,這裏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內容只就農村而言。雖然如此,但中國上千年來的壓迫封建思想並非短短几十年就能從我們的血液中消失的。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舊有着鄉土的特性。因而從農村着手描述,更能反應出原汁原味的中國。

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政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敍述。我們中國鄉土社會表現的熟人社會特徵,在差序格局下的親疏關係,在儒家社教的文化傳導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國社會的整個面貌。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費老從普通鄉下人的土氣入筆,一反常人對土氣這個詞的藐視,稱讚“土”字用的精當,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為有了土的滋養,才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才有了聚村而居、與世無爭的傳統生活,才有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這種鄉土獨有的氣息藴含着一股濃厚的人文氣息,也是鄉村獨有的氣息。鄉土社會的本質不是別的,而正是這種“土氣”。此等的精闢見地,如果沒有一種流淌在靈魂深處的傳統文化意識和鄉土中國情緒,恐怕是難抒發出來的。

?鄉土中國》所透露的正是這種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或者説是對傳統文化的社會學層面的解析。從《鄉土中國》到《再論文字下鄉》,都是在談論民族歷史、文化對個人根深蒂固的影響。差序格局更為深遠的影響仍然是對中國人行為方式、道德觀念的傳統導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現代化的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而這對於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轉型,無疑是起着消極的作用。

中國心的讀後感篇5

今天,我讀完了《中國神話故事》這本書,這本書集合了中國廣為穿流的神話故事傳説:天地是怎樣來的?人類是如何誕生的?是誰中國第一個帝王?誰創造的文字?十二生肖是怎樣來的?……這些奇幻多姿的神話故事不僅優美動人,而且反映的中國悠久歷史,充滿了古老的智慧。

我最喜歡的故事有:《盤古開天闢地》、《伏羲的傳説》、《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牛郎織女》、《田螺姑娘》。有這麼多好看的故事,所以我給大家推薦這本書。

中國心的讀後感篇6

因為不變,人際關係的穩定不變,所以構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費孝通先生在這本書中自我總結提出得一個概念,用以區分西洋社會像成把、成扎、成捆、成挑的柴一般界限分明的團體——“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地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他用這樣形象的比喻來解釋中國農村的這種格局。這種格局下的直接產物便是中國私德之盛行,西方社會都是先有了國家再有公民,先團體而後才個人;可是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在一畝三分地上,誰不能自食其力,僅有在偶爾的特殊情景下或者一個人會需要其他人的幫忙,這遠遠不能構成一個團體的震懾。所以西方人民有着一個共同的信仰叫耶穌,而中國鄉土社會中的人們僅有一份用私人聯繫起來的道德,從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到現今的中國式關係。中國式的關係社會也可謂是這種格局下的鮮明例子,不一樣於西方連孩子與家長組成的團體中都會界限分明,中國社會則恰恰相反,是一個攀關係、講交情的網絡,而這個網絡在差序格局中又是具有伸縮本事的,所以小家庭的關係網小,大家族的勢力強,也才會有“樹倒猢猻散”這一類説法。但這樣的人際關係在

現代城市生活中則徹底被衝散,因為在每一天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每一天需要與從服務員、清潔工到快遞哥的各色人等打交道的現代生活中,人際格局每一天都在變動並且錯綜複雜,再不能像鄉土社會這般堅持着穩定的一圈圈的差序格局了。

因為不變,所以重視傳統、重視經驗,維繫着長老統治。農村生活像一個固定的模子,從日出而作到日落而息,從春天忙種到秋天忙收,從嬉戲垂髫到蹣跚老人,一天、一年、一生的日子都是這麼過來的,這個模子從來沒有變過,僅有跳到這個模子裏的人一代代更迭,一步步跟着前人的腳印走着同一條路。這樣,“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的老人就成了至高無上的權利象徵,也即長老統治。“一個鄉土社會裏種田的老農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轉換,而不是時代變更。一年一度,週二復始。前人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儘可抄襲來作自我生活的指南。愈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長者傳遞給你生活經驗、讓你少走彎路,告訴你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呵斥你遵從規則與傳統——這些在代代相傳中都被證明是正確的,也在不斷沿襲中成了習以為常的事。在農村,無論是婚嫁喪娶這等大事,還是逢年過節這種小事,都有不少繁複的禮節,這些都是靠老一輩人口口相傳告誡下一輩,有時遇到一件什麼大家都不知該如何是好的事,就只得找更老一輩的人詢問清楚。同樣的,倘若是誰和誰之間發生什麼衝突了,請一位老者出面,兩人即使再不服氣也會緩和下來。這當然構成了必須的等級,老者儘可指手畫腳,晚輩只得唯唯諾諾。這就是

在不變的鄉土社會中構成的以傳統、以老者為尊的秩序。

讀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將常所見所聞的現象讀出社會根源上的思考來,將具體的平凡小事讀出抽象的意味來,將知其然讀出了知其所以然來。然而我也不敢説我讀懂了什麼,或許我多少讀到了些什麼,也或許我什麼都還沒讀到。“它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述,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的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一本看似薄薄的小冊子,實則是怎樣的厚重呀,勾勒出一整幅關於中國鄉土社會的探索與思考,無論是對我這種小讀者的啟發來説,還是對整個社會學關於中國鄉土社會的研究來説,這都是一本

最終想補充一點自我另外的想法,同城市完備的基礎設施、便利的生活方式和先進的醫療教育資源,農村自是不能比的,城市成了人們汲汲以求奔向的地方,農村逐漸虛空成空巢,某種意義上,鄉土社會已經成了現代社會的一種落後、負累,但其中的鄉土之情卻不是能夠如此這般輕易抹去的。經濟在發展,物質在充盈也在被摧毀,但情感,我們不能輕易説放棄。鄉土社會中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傳統,那種貼近泥土的親近自然,那種比鄰而居相互串門的熱情街坊,還有雞犬相聞的那份安逸閒適,都是鄉土社會中諸多概念構建的骨架中鮮活的血肉,在這個城市化不斷髮展、農村逐漸被淘汰的時代,也能化作一種讓人割捨不下的情懷。

中國心的讀後感篇7

人們都叫詹天佑近代鐵路之父,這可不是徒有虛名,在《詹天佑》這一課中為我們介紹了詹天佑修京張鐵路時的經過。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詹天佑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工程師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克服了許多困難,在提前兩年的情況下,修築成功。

在這篇文章中,讓我最感動的還是詹天佑遇到困難是,不斷激勵自己的那句話: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京張鐵路是中國人靠自己的技術力量修築的一條鐵路,詹天佑主持修築的好壞,關係着國家和人民的聲譽,修好了,可以有力的回擊帝國主義,提高信心。修不好,外國人譏笑,會使中國工程師喪失信心,所以詹天佑才會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這句話道出了詹天佑為祖國爭氣的決心,也是他克服困難完成艱鉅任務的動力。

詹天佑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而勇敢接受任務,創造性的設計了人字形鐵路,京張鐵路在提前兩年修築成功,是什麼動力使詹天佑這樣不怕困難,修築鐵路的呢?我想,是詹天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科學的態度,創造才使這位傑出的工程師這樣。

當我關起語文書感歎道:詹天佑真是一個愛國工程師,真正可以被稱之為近代鐵路之父了。在他的心中,愛國,是每個中國人必須做到的,他為我國作出的貢獻,是用他的汗水建築的一座座不可思議的鐵路,他是我國工程師的榜樣,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奮進的目標。

中國心的讀後感篇8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是從春秋到三國的歷史故事合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我國的歷史故事.本書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這本書裏介紹了很多歷史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對應着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

這本書有許多許多的故事有“春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等等。每一篇文章都是林漢達的心血,每一個故事都是他一生的知識結晶。記錄了歷史上一件件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一些成語典故。每一個章節都寫得栩栩如生,讀起來不那麼枯燥,都是那麼活靈活現。我也在其中領會到一些道理。比如説第一篇故事“千金一笑”這篇故事出現在兩千七百多年一前,講述了一個周幽王為了看到褒姒的一笑,點燃了烽火台,引起了戰爭,最後周幽王的兒子就是周平王帶兵打退了敵兵,大家封他為天王的故事。這故事恰好反映了現代人們的心態,為了自己的私慾,毀了自己的一生。還有一篇故事也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人們常稱的管鮑之交,現在形容人們之間最真誠的友誼,就像是管鮑之交一樣,其實這也是有歷史典故的。這個事件發生在鄭國,那時候鄭國很強大,當時也有不少的諸侯國,像齊、魯、宋、衞、陳等等。鄭莊公在鄭國為國賣力,憂國憂民,又是很能幹的國君,他跟許多人有來往,而且很多人都很尊重他的意見,連周朝的天王都怕他三分,拿他沒奈何。他一死,四個兒子都要搶奪君位,鬧得鄭國沒有一天太平的日子,每天都雞犬不寧。最後老四繼承了君位,鄭國就漸漸衰弱下來了。齊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他的母親是魯國人,另一個叫公子小白,母親是莒國人。這兩個公子的師傅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是古時候最要好的朋友,然後他們互幫互助,把兩位公子的關係弄好了,都有了很大的成就。從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友誼的重要性,人們不能失去友誼,只有互相幫助才能像管仲和鮑叔牙一樣取得更大的成就。

讀了這本書後,我瞭解了中國的一些歷史和典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我也懂得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在寫作方面有所長進.我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故事書,推薦大家也去讀讀這本有意義的書.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