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莫言《蛙》的讀後感五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5W
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那關於莫言《蛙》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蛙》讀後感範文五篇,供大家參考。

莫言《蛙》的讀後感五篇

莫言《蛙》讀後感1
  
  剛剛看完,現在還無法描述看後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寫作速度一貫很快一樣,我讀書的速度也絲毫不遜色,這本書大概用了三天時間吧,在這三天裏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時間來讀,我覺得這樣的速度應該算是快的了。
  
  在這之前和剛才這短暫的時間空隙裏我看到過許多關於這本書的評論,原諒我可能看得太快還沒有來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還想不出那麼精妙絕倫或褒或貶旁敲側擊冷嘲熱諷的讓人讀了肅然起敬的話來寫一篇評論。
  
  但是我要説的是,我讀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罷不能。怎麼説呢,簡直就像吃了一頓美食,大快朵頤啊。
  
  這就足夠了。至少我覺得是足夠了。我向來不認為小説甚至於其他任何文學形式應該揹負上沉重的歷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鎖,也不認為文以載道是最高的境界。當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應該有它現實的意義和價值,但是這些價值我認為都應該是一件藝術品的附庸,我覺得文學也是一種藝術,和一切其他藝術一樣是一種高級的審美活動,如果它讓人愉悦,讓人感受到欣賞到美的滿足就已經足以成為一件傳世精品,至於其他道德,批判,還有什麼靈魂,那是附加價值,如果有那是錦上添花,沒有那也無關大雅。當然,我在這裏並不想和大家探討文學到底是不是藝術這個命題,也不想研究什麼文學是一切藝術的開始也是一切藝術的終結之類的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命題。
  
  還有一些人跳出來説莫言就是一講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講故事的,他們覺得講故事的就好像舊社會裏的戲子,或者説評書的,説相聲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枱面,無法跟他們心中那些偉岸的大師什麼喬伊斯啦,什麼博爾赫斯拉,什麼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認,他們沒有錯,他們都是有着很高鑑賞力的上等人,而我們這樣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於故事的波瀾起伏,就好像我們聽評書的時候跟着説書的人一起嬉笑怒罵,一起臧否人物,為了評書裏那些莫須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販夫走卒們的苦難而感到難過,為了他們的喜事而歡欣鼓舞一樣。我知道這樣的上等人同樣是看不起《故事會》的,他們也看不起《讀者》,那是他們眼中的垃圾,是廢品,毫無價值。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些書讓好多人在矇昧之初知道了善與惡,美與醜,良心與道義,責任與擔當,同樣是這些書最廣泛的影響着一個個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後這些小人物們聯手創造着歷史,展示着人類社會的良心。我當然不敢不承認《尤利西斯》的經典性與其無與倫比的價值,也不敢對《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為我承認我的無知,我的淺陋,我的粗俗,我讀不懂他們,我所擁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養和道德的美好品質,沒有一點來自於他們,而我也沒有從他們身上感受過絲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絲絲的營養,我只是像供奉價值連城的青花瓷一樣將他們束之高閣,頂禮膜拜,只因為那麼多人都崇拜他們,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説他們是經典,我永遠讀不懂得經典。但是我知道,我讀不懂他們也沒有耐心讀完他們因此他們也從未影響過我。
  
  我想大多數人跟我一樣,我們的道德與良知,我們的知識就是來自於類似於莫言這樣的作家,來自於他們的故事,那些被別人嗤之以鼻的“只會講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歡這些故事,就像我喜歡《故事會》一樣,我還要用《故事會》去教育我未來的小孩,告訴他們應該怎麼樣頂天立地的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上活着,與那些館閣裏打着飽嗝衣着優雅無所事事的批評大師們一起活着,並且比他們更多的為這個社會的前進出自己的一份力。
  
  這裏其實涉及到了我一個粗鄙的認識,我覺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東西,也絲毫不值得人們尊敬,當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並非好東西,甚至是毫無可取之處。我心目中認為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賞。而我覺得在雅俗共賞這一點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慘烈的生死虛幻莫測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語言結構文學探索甚至書寫形式屬於什麼主義,因此我覺得完全應該給五顆星。
  
  莫言在這本書裏講到了一個故事,關於鐵枴李的故事,他説面對神蹟,我們應該沉默,不要大驚小怪,所以我覺得我應該閉嘴,不要説話,該用這張嘴去吃飯了。
  
莫言《蛙》讀後感2
  
  《蛙》,一部簡短而直面現實的小説。讀罷該書,就像走過了國人的心靈長廊,不由自主的重新探尋了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歷程。
  
  該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堅實捍衞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者——我的“姑姑”。她不惜一切代價,費盡心機,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一個超生的孩子出生。她寧可血流成河,也堅決不會讓超生一個。在她強大的攻勢下,上千的孩子在她手上流掉。而這些,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也許,我們會禁不住的厭惡計劃生育政策,對“姑姑”也會產生憎恨之感。但是,作者——莫言並沒有就此停筆,在小説的後半部分,“姑姑”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對“我”的超生卻只是睜隻眼閉隻眼。
  
  讀完這部書,留下的不只是對心靈的震撼,還有是對現實的無奈。計劃生育始終是國人內心的傷痛,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像“姑姑”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而現實往往比書中描寫的還要殘酷很多。
  
  我們有活着的權力,但未必有有出生的權力,這就是人性要服從社會。但是無論什麼情況下,人的生命始終是第一位的,任何藉口都無法剝奪人生存的權力。
  
莫言《蛙》讀後感3
  
  《蛙》是莫言醖釀十多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創作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説,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與他的其他重要長篇作品,如《酒國》等相比,《蛙》延續了這些作品對小説結構、敍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着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近幾年中國原創長篇小説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這部小説的主要內容是: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 過程的同時,成功 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並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複雜現象,剖析了以敍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説結構新穎而縝密,由劇作家蝌蚪寫給 日本 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信構成。前四封信附有關於當了50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的長篇敍事,當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則附有一部關於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話劇。因此,這是一部將書信、元小説敍事和話劇巧妙地融合雜揉為一體、拓寬了小説藝術表現空間的作品;是莫言創作中的又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藝術嘗試。
  
莫言《蛙》讀後感4
  
  帶着欽佩之情,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拜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這部作品,作者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寫信的口吻訴説了所在的鄉村,為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小説的名字叫《蛙》,聽説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的“殺人魔頭”,説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娃娃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很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的孩子,立刻變得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因此,晚年的姑姑在老伴的支持下,做了無數個泥人,她説這都是她“毀”了的孩子,現在都有了別的去處。這是姑姑一輩子留下的懺悔,也許沒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裏的無奈恐怕也只有看到過這些泥人的人才會懂。
  
  每個人都是自然人,都有愛護生命、尊重生命的天性,不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姑姑”也不願去做這樣一件與本性相悖的事。
  
莫言《蛙》讀後感5
  
  花了兩天時間一口氣把《蛙》讀完,實在地覺得是部引人入勝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獅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躍然紙上,個個角色或濃粧或淡抹幾乎都詮釋地恰到好處。小説到最後,也諷刺地寫出了社會的畸形。在中國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脈相承的。計劃生育稍稍地阻撓了這一腳步,但是隻要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這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源源不斷。
  
  小説把鏡頭定格在了農村,更加突出了這一矛盾。通過蝌蚪與日本作家的來信來貫穿整個始終,雖然比較傳統,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這條線。特別是姑姑在小説中多次不同場合不同語氣,每每搬出與日本人作鬥爭的事情,讓人會心一笑,可愛與可悲。比照現實,周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人,一件事從小講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而故事的開始就新穎逗趣地寫到“命名”。名字在每個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鄉這個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詼諧的形勢存在,好像我們小時候隨口給別人起的外號。
  
  故事從一開始的陰暗到後來的荒誕,只是從蝌蚪與小獅子的來回高密鄉就完成了,又通過堂吉訶德來串燒,雖然我覺得銜接有點困難,尤其是蝌蚪性格的變化讓人驚訝,作為一名軍人,怎麼會被一小破孩追跑,而這人早前還能用軍人的身份勸架?總之,最後我覺得是愈往荒誕發展,可通讀下來,也能與現實接軌,不得不説現實與荒誕也許只隔一線。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獨》,通篇的荒誕奇幻,真真假假,演繹了觸目驚心的現實。
  
  總之,這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小説,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