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聽古詩教學心得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5W

我們寫心得體會都是為了讓自己在一次感悟中得到文字的記錄,心得體會可以用來梵音反映自己在生活瑣事上的感受,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聽古詩教學心得8篇,供大家參考。

聽古詩教學心得8篇

聽古詩教學心得篇1

這次有幸參加了由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為期四天的“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主題的32學時培訓。聆聽了z、z、z和z老師的關於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語教學的講座及z、z、z、z、z五位老師的精彩課堂,受益匪淺。

古詩詞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之一。它們大都具有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點。在語文教材中國小、國中都會滲透到,而且每一個學期都會有。可想而知,古詩詞教學的重要。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詞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

我認為,在學習古詩詞中,要欣賞詩詞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這也是我在這次學習後的一點體會。

怎樣更好地組織教學,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首先要讓孩子們反覆吟誦,感受語言美。古詩的語言精確、凝鍊。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鍊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

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讀出古詩的形,讀出古讀的神,讀出古詩的味。用z老師的話講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誦讀,就是因聲解義,因聲傳情,因聲求氣的誦讀,就是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的誦讀,就是眼與口謀,口與耳謀,耳與心謀,心與神謀的誦讀。從這個意義上講,古詩的美有50%是吟誦出來的,是朗讀出來的。

其次,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古詩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例如《村居》一詩教師通過散文詩似的語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讓學生從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得到薰陶。孩子們的生活經歷是再學習最大的資源庫,教學中啟發孩子巧妙聯繫自己的生活記憶,孩子們從教師、學生的描述中喚醒對春天的記憶。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風箏為依託,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礎,順理成章地進入春天這個美好的情境中,在學習古詩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樂趣,情趣。

最後,拓展延伸,領悟意趣美。文教學得法於課內,延伸於課外。古詩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情感,更是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寶,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誦讀古詩的興趣。這次的五堂課,每一位老師都很好地進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

時間雖短,收穫頗豐,讓我對古詩詞吟誦有了全新的認識。“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留心做一個有心人,我的古詩詞教學之路會越走越敞亮。

聽古詩教學心得篇2

一、反覆吟詠,在誦讀中品詩情悟詩理

漢語言文學講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着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悟,咀嚼體會,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因此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並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繫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二、啟發聯想和想象,進行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藴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閲讀欣賞的愉悦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着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悽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鈎和一個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痴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

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象,學生也不可能通過老師的聯想和想象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教師啟發下進行聯想想象才能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讀者閲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後潛藏着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聯想和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平台,促進知識與能力相生相長

一般來説,學生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夯實作為新知識生長點的知識基礎。這個基礎包括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鑑賞方法、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主要詩歌流派的風格特點等。

1、注重作品積累,嚴格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外作品,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吟詠中感悟陶冶。

2、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掌握詩詞的一般常識。比如詩詞的題材類別、意象、意境、風格、表現手法、朗誦技巧等。

3、推薦並指導學生閲讀詩評名家賞析詩詞的文章,讓學生走進經典、走近名家大師,這樣既有助於對所學詩詞內容的理解,又能從中學到賞析詩詞的方法。

4、指導學生課外閲讀詩人傳記,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雲、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從而提高詩詞賞析水平,並能從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哲理。

四、拓展學習方式,在合作對話、互相促進的開放式探究學習中整體發展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又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主要應在三個方面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一是幫助學生確定探究的問題。如“詩的意象與詩的情感主旨”、“詩詞中的聯想和想象”、“詩人的風格與詩詞的主題”、“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這些問題應該分為更具體更小的問題,以便於學生的學習。二是從資料的來源、蒐集、取捨等方面對學生給予指導。三是組織和指導學生把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

總之,詩詞的教學有別於實用文體的教學,應該把鑑賞美的語言、培養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慾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對話的過程之中,誦讀,聯想,感悟,賞析,評價,探究,讓學生在詩品、詩意、詩情、詩格、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遨遊。只有這樣,古詩詞的教學才抓住了根本。

聽古詩教學心得篇3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古典詩詞可謂浩瀚如煙,熠熠生輝。它博大精深,豔如百花,彙集着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化永遠的根。詩是“最妥當的字句放在最妥當的地方”,我覺得詩是最經濟的語言,這一點我們中國的古典詩詞尤為突出。我們學古詩不一定要成為詩人,而是要心中充滿希望的綠色的“詩意”,感悟詩的穿透力。古詩文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能夠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的品味和審美情趣。”現行的國小語文教材中,古代詩詞佔有一定的比重。而未來的語文教材,相信古代詩詞的佔有率會越來越大。

這樣來看古詩詞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古詩詞的教學一直是我的“盲區”,我覺得用我有限的語言根本無法讓我的孩子們充分地感受到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通過10月29日語文教科之家由導師劉主任組織的這次關於古詩教學的網絡教研活動,認真聽了兩位教師的兩節課,這是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突然發現枯燥乏味的古詩也可以上得有聲有色、興趣盎然。特別是東官劉老師的《古詩三首》的教學中,用講古詩古詩的方法瞭解詩意,解決了傳統古詩教學逐字逐句講的枯燥乏味,採用“一帶”的方法指導學習,抓重點,指導朗讀,引導誦讀,讓孩子們在自然的情境中學以致用。真是讓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而我感覺整節課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讓孩子還感覺不到老師故意為之的痕跡,學生非常主動地參與,特別是最後劉老師把學生從始終選出來的字兩句詩,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相信學生們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們感受到漢字的魅力,詩詞的神奇。通過學習,我也對古詩教學有了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導學”不如“導趣”。對於國小生而言,古詩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作為教師就要順應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突出強化古詩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有渴望學習的衝動。我們在教學中根據不同詩歌的特點可以演、可以畫、可以唱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把內容具體化,把詩意形象化,把情感音樂化,打開孩子們智慧的大門,發展思維的同時把知識用於實踐。

二、合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我們的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教學硬件也在不斷更新,那麼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也要跟着變革。運用多媒體課件和一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以運用精美的界面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代文化氛圍,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這樣有助於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藴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通過多媒體的介入,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更有利於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去感受美、領悟美,相信古詩教學的效果會大大提高。

聽古詩教學心得篇4

古詩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素養;有助於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

那麼,在教學中,怎麼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呢?

一、結合寫作背景,挖掘主旨。

詩必有感而發,優秀的詩作都是詩人感情被現實生活激發點燃後抒寫的。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生活及個人際遇、經歷、創作意圖、個性氣質不同,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樣。

白居易元和年間被貶為江州司馬,寫了千古絕唱《琵琶行》,抒發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夢遊天姥吟留別》則反映了詩人在長安受排擠被放逐後東遊齊魯時追求自由的心情。這一類詩歌教學,需要比較詳細地介紹寫作背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人的感情脈絡。

二、抓住詩眼,挖掘詩的內涵。

教學中要抓住重點詞句,圍繞重點詞句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隱的《無題》詩,詩眼就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抓住這兩句誘導,可以提挈全篇,領悟詩人忠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極其完美地表達了詩人捨生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三、引導學生髮揮想像,體會詩的意境。

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必須啟發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怎樣才能進入意境呢?這就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引發學生體驗、感受、聯想和想像,從而拉近古代和現代的距離,賦予古詩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魚之江海中,自有無窮樂趣,而後發現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風瘦馬”、“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來激發學生審美的興趣,從而引導他們一步步地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四、反覆吟詠,從感性意象到達理性領悟。

學習古詩必須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首先要使學生對詩歌充分感知,通過誦讀,在頭腦中想像,逐步形成詩歌所表達的整體形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道理就在於此。感知階段過後,則要使情景完美統一,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對詩歌的理性認識。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兼及寫景與記事兩個方面,前十句重在詠雪,後十句重在送別,但送別又始終不脱離雪景。全詩用了四個“雪”字:送別前的雪,餞行時的雪,送別時的雪,送別後的雪。一幅幅鮮明的畫面,猶如電影的遠鏡頭、中鏡頭、特寫鏡頭,交替使用,錯綜多變,波瀾起伏,點染出塞外風光的綺麗,為讀者熔鑄了美好的意境。為了啟發學生想像,不妨設計如下提問:“北風捲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一下子抓住了什麼特點?一個“卷”字刻畫了什麼景象?一個“折”字使我們看到了什麼情景?一個“即”字則又道出詩人怎樣的心情?一連串的問題,打開了學生想像的翅膀,使他們看到了一幅邊地漫天大雪的壯麗景象……通過這些形象,感性認識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認識。教師可根據詩中的“胡裘”、“錦衾”、“角弓”、“鐵衣”皆軍幕中實有事物,展開問題提問:詩中是通過胡裘、錦衾這些高級禦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凍硬以至無法控制,都護的鐵衣冷得難以着身來表現邊地的奇寒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説明了什麼?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詩中的描寫加以補充擴展,漸入詩的意境,從對自然景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悟出哲理。

顯然,以上幾種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詩的教學都要綜合應用多種方法,學生才會理解接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最佳的教學思路,多角度、多層次地鑑賞,有的放矢,讓學生髮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藴涵的思想感情。

聽古詩教學心得篇5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古詩教學是語文課程中重要的一個版塊,每個學年都規定有具體的數目。會背會理解,能品意境是我們語文老師進行古詩教學的基本要求。大部分老師在教授古詩時常犯的一個垢病是:每一首古詩採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學生學起來枯燥乏味,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葉聖陶老師曾説過“古詩教學,重在陶冶情操,擴展想像,如果能抓住要點,講解其中一兩句就可以了,不必進行繁複宂長的講解。”為此,我認為一個老師在組織學習古詩時,首先是要對古詩進行全盤的備課。只有對古詩的背景、作者等方面瞭如指掌才能對古詩進行有效的教學。

緊扣課改理念,為師者首要觀念轉變,摒棄教師板書,學生抄記的確滿堂灌思想。要想法設想引導學生轉變方式,嘗試自學。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國小語文教學要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新理念下的古詩詞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在教學古詩《江雪》時,由於這首詩內涵豐富,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每一部分我都是放手讓學生嘗試在前,學生能學會的就不教,確實不能學會的也是先讓他們自學後再教。充分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嘗試朗讀、嘗試講詩意、嘗試自己解答疑難問題,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很高。“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告訴我們,詩進入了學生頭腦,是詩意迸發的前提。二、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程序。自學瞭解作者,查閲寫作背景,熟讀成誦,嘗試理解詩意,體會表達感情。三。教會學生理解詩句的辦法。常有、較有效的辦法是拆字理解連成句子的辦法。四。舉行快速背誦古詩比賽。提示法,對仗法。

聽古詩教學心得篇6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選編進我們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古詩,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們或豪邁昂揚,或細膩清麗,或發人深思,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古詩在開發培養孩子們審美意識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孩子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迫於統考的壓力,一個簡單省事的辦法出現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詩句分析。老師的教流於程式化、孩子們的練也趨簡單化,一切都是為了考試,一切圍繞圍繞考試,詩中的情感、美詞佳句的體驗過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誦代替理解,會背、能默寫成為學習詩歌的單一目的。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反覆吟誦,感受形象美。

通過反覆吟誦來體會文章的美感,以聲帶情、以形入情,是這一鑑賞方法的最大特點。宋代大家朱熹曾經説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悦。

二、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

古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説: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只有二十個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

正是因為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孩子們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要使孩子們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後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

古詩語言簡潔所帶來的一些特點,比如詞序倒置、成分省略、語句濃縮、意思跳躍等,都構成了孩子們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孩子們年齡特徵,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一些古詩的常規學法——分詞連序法:第一步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第二步是按現代漢語規範進行連序翻譯。讓孩子們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讓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再到“入乎其外”,才能取得產生最佳的審美效果。

聽古詩教學心得篇7

古詩,以她那豐富的內容,深遠的意境,優美的韻律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星。古詩在國小語文教材中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着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是國小生接觸瞭解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好教材。但由於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説也是個難點。往往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介紹講解,強調字詞,逐句解釋。學生埋頭筆記,學會的標準就以會背、會解釋來衡量。學生究竟從詩中領會了多少美的意境,無從談起;究竟得到多少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也無從落實。其實,古詩的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思維,鍛鍊他們的能力,讓古詩教學也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一、從整體入手,啟發學生思維有些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一般從字詞着手,逐詞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詩弄得支離破碎,也使學生學習失去了新鮮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探索性。我認為只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學過程,從全篇着手,從整體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積極性。例如,教學《惠崇春江晚景》這一首詩時,教師精心設計了這一問題:你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帶着問題自學古詩,興趣倍增。他們通過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相互討論等辦法尋求答案,各抒已見,教師再適當加以點撥,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二、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選入國小教材的好多古詩,大多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國小生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小兒垂釣》、《蟬》等,在教學這些古詩時,不妨讓學生自己來表演詩中的人物動作,使學生在開開心心演小品的過程中,體會詩中所描寫的內容,增加對詩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學《早發白帝城》、《山行》等詩時,教師也可以運用簡筆畫來輔助教學。教師畫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學生添上朵朵彩雲;教師畫上一條長江,請學生加上一葉小舟,再畫上重重高山;或是請學生動動腦,畫出其中一句的畫面。在作畫過程中,學生在逐步加深對字詞、詩句的理解,同時因為動腦又動手,興趣濃,積極性高。

隨着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多種媒體都可以參與到古詩教學中來。學生可以從屏幕上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響中感受"處處聞啼鳥"。不管用什麼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調動學生學古詩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探索,去發現。三、抓住朗讀環節,讓學生品味詩意經常聽學生讀古詩如小和尚唸經,咿咿呀呀,拿腔拖調。其實古詩的語言極富音樂美,它和仄壓韻,本身的節奏、音律就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通過正確朗讀,更能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表達的意境。在古詩的朗讀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經常向學生傳授一些古詩朗讀的基本技巧,如停頓、重音、語速等,同時明確相對應的符號,如停頓" / ",重音用" · ",延長用"———"等。在古詩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古詩不斷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動手動口,給古詩加上各種朗讀符號,自己練讀,再同學間互讀,接着全班試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詩的音韻節奏,領略詩的音樂美,併發揮想象,感受詩的意境。學生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練習朗讀,不光提高了他們的朗讀水平,還能加深對詩的內容的理解,不是俗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嘛。根據古詩的特點,以及國小生的實際,教師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用心編排教學過程,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古詩學習中,讓學生見前人之所見,聞前人之所聞,想前人之所想。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掌握一些學習方法,不斷向課外拓展。

聽古詩教學心得篇8

最近幾天學習國小古詩詞專題講座,我掌握了國小古詩詞教學的四點重要目標:

(一)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發愛國熱忱。

(二)感受古詩詞中所表現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位,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感悟語言優美,豐富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力和鑑賞力。

(四)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其中,第四點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使我受到了很大觸動:國小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閲讀和記誦為主,要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讀出美感。“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詩詞的學習,要以閲讀、記誦為主,在在閲讀,記誦中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藝術的創造感染與浸潤,在閲讀和記誦中有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長告訴我們新教師:不能以自己當年的經歷來評判現在學生的好壞!我想這也是我們新教師在今後從教中應該時刻謹記的。

潘校長講到新課改,給我們講了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對教學而言,教師具有怎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怎樣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自己只是教材知識的闡釋者和傳遞者,學生只能是教材知識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成了教師“表演”的過程,教師始終處於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總是配角、聽眾或觀眾。現在,新課改倡導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過程,更是一種師生相互交流、積極互動的、共同發展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的過程、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

在講教學方法的轉變時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論“教育即生活”,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方法的介紹,助長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也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出來的好學生只不過是些應是高手,他們缺乏創新意識,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新課改關注學生的發展,不只是關注其學業的進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制定的教學目標,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水平,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特長,讓每個學生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

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即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他本人也極其熱愛教育事業,教育學生在樂中學,每一段苦都是在享受人生!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應該靈活運用教學法,讓學生學有所獲,在教育事業上做出一份貢獻!

Tags:古詩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