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通用《伊豆的舞女》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W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讀後感的使用頻率也在逐年提高,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通用《伊豆的舞女》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通用《伊豆的舞女》讀後感範文
精選通用《伊豆的舞女》讀後感範文1

有種愛情註定不能在真實生活中被尋得,就像川端康成筆下的這個空靈、靜謐、卻又瀰漫着淡淡哀傷的故事。在這段故事裏,沒有轟轟烈烈的海誓山盟、沒有纏綿悱惻的長相廝守,甚至於沒有一點點的世俗脂粉。

故事的情節很簡單:在一個煙雨迷濛的季節,一個就讀於大學預科的少年,在一次本該孤獨的旅行中邂逅了一位美麗的舞女。到這裏,如果按照世俗人的想法,那麼接下來便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在這個故事裏,少年與舞女卻僅僅只是通過幾眼凝眸、幾句片語來演繹這段青澀而又朦朧的戀情。不能怪他們年少無知,不能怪他們懵懂青澀,這樣的悲傷就像是那美麗的相遇,是註定好了的。一個是身世孤苦的少年,一個是輾轉漂泊的舞女,或許對他們而言,能夠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季節相遇便已是最大的緣分。當旅途結束時,來送他的舞女雖然心中有説不出的難受,但卻始終沉默。船開了,舞女的身姿漸漸遠去,消隱。少年沮喪地躺在牀上,眼淚撲簌撲簌地往下淌。而那個關於冬天裏的約定,我們無從知道是否能夠實現,或許也只有這樣一個無果的結局才能讓人感到雋永,才能讓人細細回味。

故事讀完,突然想起了一段對於伊豆的`評價:伊豆不同於東京,東京的繁華它沒有;伊豆不同於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沒有;伊豆更不同於京都,京都的古風古韻它也沒有。它所擁有的,只是那淡季的憂鬱與純真的自然吧,而這份憂鬱與自然又恰恰適合這朦朧的初戀,因此這段故事只有發生在伊豆這種地方才讓人覺得合情合理。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如同日本這般狹長而美麗:春有櫻花樹海;夏有野芳佳木;秋有楓葉素潭;冬有雪山温泉。四時不同的美景幾乎都可以在這個小島國裏尋得。然而,正是島國的特性又使得日本人骨子裏透露着一絲淡淡的絕望:村上春樹如此,山島由紀夫如此,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濃郁的日本情調將這牽掛人心的初戀渲染得極具東方美感,那種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頹廢,也讓整篇文章充斥着説不出的情調,時而甜蜜,時而哀傷。

川端康成曾寫過:“‘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學的源流”;“美與悲是相通的”。物哀,是日本的美學觀點,是日本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其含義簡單説便是觸物傷懷,真性流露。大概正是源自於這種觀點,日本人遂養成了重生輕死、追求瞬間美的精神內涵。這種內涵其實不僅僅體現在文學方面,像東山魁夷的畫,日本民俗樂器中的尺八,以及多有重複疊唱的日本民謠,這些但凡帶有日本特色的東西都有着這種內涵,彷彿天生帶來一般。

其實從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種維特式的煩惱我們每個人也都經歷過。就設想故事是真實的,少年在和舞女分離後或許便會永不相見,更或許,有那麼一天,舞女的聲音、笑容、甚至名字都會消失在少年的記憶中,但對少年來説,這段朦朧的初戀是絕不會忘記的。因而對於我們而言,如果遇到過,不管是人還是物,那麼就別錯過,或許就因為那一瞬間的轉身便會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讀完這個故事,突然想起一句古語:“知君情深意也厚,憶人全在不言中。”或許這便是這個故事結局的最好詮釋,沒有結局的結局,一切盡在不言中……

精選通用《伊豆的舞女》讀後感範文2

縱觀整篇小説,不難發現,這部小説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憂鬱和哀怨的情緒,但在這其中卻又浮現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温馨。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懸殊而淡漠,正是這種身份上的差距讓彼此的相伴和信任顯得彌足珍貴。旅途雖短暫但卻足以讓“我”銘記,温暖了“我”今後的人生之路。小説的動人之處還在於對“我”和年少舞女之間微妙的情感波瀾的細膩刻畫,舞女的清純與天真如一股清泉淨化了“我”抑鬱陰沉的心靈,讓這場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滿了青春的悸動和初戀的浪漫。本文通過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旨在闡明籠罩《伊豆的舞女》的憂鬱氣氛突顯的是這段與巡迴演出藝人的旅程給具有“孤兒根性”的“我”所帶來的温馨與浪漫。

一系列的細節描寫都暗示了兩位主人公之間的不平等。也為兩人沒有結果的愛情故事埋下了伏筆。作為社會精英的“我”不顧等級差別,與身為江湖藝人的舞女互相愛慕,當甜蜜的愛情一步步發展到頂端時,卻不得不分開。“我”同情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受人歧視的藝人,包括窮困潦倒的“榮吉”,因流浪奔波而孩子早產夭折在路途中的“千代子”,為生計所迫做舞女的“薰子”。這也是小説在另一方面上所能反映的。

精選通用《伊豆的舞女》讀後感範文3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的著作之一,以前是知道有這本書的,只是未曾拜讀。近日忽聽得山口百惠所唱的電影主題曲才曉電影早已有存,歌中典雅古樸的韻味,懷舊的叁絃琴,讓我對電影有着莫名的期待。

小説是我在電影后讀的,也許是自己不善於形象思維吧,覺得電影是要比塬着好多了,並進這也是川端康成先生早期的作品,電影的拍攝他也參與了其中,多年的積累和歷練,自然會多出一份歲月的厚重與成熟。

“誰知道那些賣藝的會在哪裡歇腳呢,哪有客人就會到哪兒去,在那兒歇腳。誰叫她們是賣藝的呢,只有四海為家。”

舞女們是一羣走江湖賣藝的女人,在伊豆的相遇只是應為川島——一個高等學校的學生,離開孤獨的生活一次獨自旅行。小舞女該有十七八歲吧,這樣一個猜想卻是川島學生式懵懂愛戀的開始。小舞女呢?“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樹似的,伸長了雙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淨了身心,深深地歎了一口氣,嗤嗤笑出聲來。她還是個孩子呢。”只是身份的差異,舞女像候鳥一樣四處瓢潑,川島卻鐘要回東京的。

我是不懂日文的,在讀小説時才明白為什麼榮吉要饒了而行,也只是身份的差異:

“乞丐、巡迴表演的藝人禁止入村!”

身份的差異讓我懷疑,這是怎樣的戀情呢?

川島因薰子的緣故與藝人們相識相知相交,可處處都存在着歧視,她們向路人彎腰致歉,只能住在擁擠的小酒店,每當川島請她們去自己所在的旅館玩時,榮吉的岳母總會一打擾川島學習為由,而其他人也只有默默地離開。唯有的一次卻也要付出不小代價。看着薰子玩的如此的開心,也只有純真的幼稚才會那樣的無憂無慮。當川島讀書給薰子聽時,卻又是該走的時刻了。

薰子還是個孩子,可她卻註定是個舞女,就像她撿起給川島的手杖一般脆弱,在榮吉的孩子九九之日時川島選擇了離開,塬本是要和薰子出去玩的,但仍發生了變故,這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她們是四處賣藝的女人。那一晚十四歲的薰子看到自己與川島間不知從何而來深淵般的距離,哭泣的淚水也無法洗淨的黑暗。當駛往東京的號角響起時,那揮動的白色手帕再也聽不到學生帽的唿喊。

可愛的小舞女手提大鼓,還會走在雨過天晴的旅途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