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2W

通過認真品讀《1984》這本書,大家是不是都從中收穫不少知識呢!那麼讀後感應該如何寫?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5篇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1

讀了喬治奧威爾的《1984》我才第一次知道“反烏托邦”小説。

烏托邦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世外桃源。而反烏托邦就是指充滿醜惡與不幸之地。這種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着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資源緊缺、犯罪、迫迫害等,刻畫出一個令人絕望的未來。

《1984》正是描繪了這麼一個幻想的社會,作品刻畫了人類在極權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作者以先知般冷峻的筆調勾畫出人類陰暗的未來,令讀者心驚肉跳。在這個人人被“老大哥”洗腦的社會裏,親人朋友之間互相揭發,甚至兒童都可以向組織告密自己的父親所説的言論。所有人性向往的美好都是罪惡,必定要被扼殺。温斯頓和茱莉亞沒有相遇之前,文章的色調是灰色陰暗潮濕的,而兩人產生愛情之後,烏雲背後彷彿透出一絲陽光。

在黃昏的小屋裏,窗外夕陽的光芒投射在他們的身上,外面有一個洗衣婦人的歌聲。那樣的時刻,那樣的愛情,它真實地存在,不容抗拒,是極寒的世界裏可憐的一點温情。他們都知道這樣的時光不會長久,但是從此復活的人性之光照亮在陰暗的頭頂,這縷陽光一直支撐着温斯頓對茱莉亞的忠貞,被俘後嚴刑拷打都不出賣茱莉亞,直到他最恐懼的老鼠出現。背叛了茱莉亞他就獲得了自由。自由即奴役。奴役即自由。老大哥完成了他的自圓其説,成功的又洗腦了一個人。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閲讀時我一直在想,第二句話為什麼不是“奴役即自由”。後來明白,在那個時代,廉價的自由已然氾濫,奴役才是被擺上枱面的民眾所需,也是最終目的。人民最終的麻木和奴性才是極權統治者最終想要得到的結果。

《1984》警醒我們,權利運用不當會導致可怕的結果。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2

《1984》這本書可以説是科幻小説類中的一朵奇葩,與其他大多數同類型的書不同,度過這本書之後,它給我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恐懼與悲傷。

作為一本想象未來的小説,作者喬治·奧威爾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它。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由於美蘇爭霸,人民對未來的態度是消極而恐懼的,在這種背景下,《1984》誕生了。

在書中描寫的世界裏,在1984年,資本主義早已消失,世界分為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社會主義超級大國,其中大洋國就是由一個被稱為老大哥的人領導,整個國家都處於極權主義的高壓統治下,黨員家中被強制安裝電幕,生活的一舉一動都被思想警察監視,政府還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改造過去的出版物,以現實情況為參考,保障黨的預言的絕對正確。得益於對年輕一代成功的洗腦,任何對黨懷有不滿的人都瞞不過身邊的親屬和思想警察,犯有思想罪的人將被“化為烏有”。不堪常年戰爭所造成的低下的生活條件和黨的高壓統治,主角温斯頓和裘莉婭決定加入反政府組織“兄弟會”,決心推翻老大哥。但現實給了他們一個沉重的打擊:兄弟會不過是思想警察設的陷阱,兩人雙雙被捕。

温斯頓和裘莉婭的愛情故事這條故事線十分令人印象深刻,兩人膽大、天真,有許多共同話題,還有共同的反抗夢想。他們就好像是一對天造地設的情侶,有着堅不可摧的愛情。他不相信有什麼力量可以讓自己不再愛她,直到這種力量真的出現。被捕後,經歷了無數酷刑的兩人在極度的恐懼面前終於屈服於黨,出賣了對方,一開始的刑訊逼供,對愛情的信念還能讓他們堅持下去,當他們所拼命守護的愛情也被一點點地摧毀時,他們已經被折磨得不相信道德與人性,只能乖乖地接受思想改造。在小説的最後,“重生”的兩人不再是黨的反對者,也不再是熱戀的情侶,直到温斯頓被槍決的那一刻,他女主裏最後的念頭也是“我愛老大哥”,這樣的結局實在令人唏噓。

整個故事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是如此地真實,書中詳細地介紹了大洋國極權統治的方式,包括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犯有思想罪,怎樣通過語言改革阻斷人民的思想,怎樣無痕地改變歷史,以及怎樣通過酷刑徹底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每一個細節都看起來毫無破綻,就好像這種方式是完全可行的,仔細想想,真是恐怖之極。

好在,現在無論是資本主義或是社會主義,絕大多數國家都能夠做到民主、自由,能很好地尊重人權,我們國家近年來也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裏面就包含有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內容。要貫徹這些內容,就需要國家從上到下地遵守憲法,遵守人類道德,譜寫社會主義新的篇章。

我希望,有一天人類能徹底打倒極權,全世界都不再會有人權糾紛,人類生活在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願1984的預言永遠不會實現。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3

《1984》是本特別有名的一本小説,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這也是本讓人感到恐懼的小説,其中描寫的極權主義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狀態簡直令人髮指,電屏無時無刻不監視 着人的行為和思想,繁衍只是為了為黨培養出忠誠的下一代,夫妻、父母子女之間相互揭發並以此為榮,歷史不斷被改寫成符合國家統治需要的樣子,思想罪、表情 罪……各種罪名層出不窮,為了活下去,人的天性被高度壓抑着。主人公温斯頓和茱莉亞作為潛藏的所謂“異端分子”,在被思想警察發現後,經過拷打、審問等肉 體精神雙重的摧殘,也終於放棄了對彼此的愛,失去了內心的堅持,成為無數矇昧而愚忠於“老大哥”的人之一。

大洋國的黨員們一旦對作為全民精神支柱的“老大哥”產生一丁點的懷疑,就會被蒸發或是被改造,腦子裏只能有這樣的信念: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 量。而對於下層的羣眾,最高統治者則採取愚蠢民大洋國的黨員們一旦對作為全民精神支柱的“老大哥”產生一丁點的懷疑,就會被蒸發或是被改造,腦子裏只能有這 樣的信念: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 量。而對於下層的羣眾,最高統治者則採取愚蠢民眾政策,讓他們滿足於低水平的物質保障和粗製濫造的文化產品,從而無害於自己的統治。

這本書出版於1949年,正好是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年。讀着這本書不能不想到十幾年後發生在中國的一系列事件: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貧困、浮誇 風、思想高壓、文化破壞、政治迫害……和奧威爾描繪的情景何其相似,它具有驚人的預言性。但小説中的極權主義的殘酷性體現地更加淋漓盡致,奧布蘭清楚地知 道:在歷史上,異教徒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們不肯放棄他們真正的信念。自然,所有的光榮都歸於受害者,所有恥辱都歸於把他們燒死的人。因此,他絕不會簡單 地殺掉與己政見不合的人,給予他們成為烈士的機會,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徹底地灌輸到他們腦中去。並且,他們最後不是在外力的脅迫下被迫承認黨的思想,而是全 新全意地信奉它,自發地摧毀掉自己作為獨立的人的尊嚴,可謂洗 腦不見血。

還有其他方面不一一説了,像真理部、和平部、富足部、仁愛部各自的功能和名稱形成的諷刺效果,通過消滅舊語言來限制人們的思想,都有深刻的寓意。因為對政 治不是特別感興趣,看完書的第一感受是不管什麼何時何地,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對於一個人來説都是最重要的。正是因為它們,每個人才得以成為一個人,而 不是什麼機器或者傀儡,整個社會也才得以避免成為一潭死水。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4

看完喬治·奧威爾的《1984》,我不禁後背發涼。這本寫於1948年的反烏托邦小説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極權主義,並那樣熱切地呼喚了自由。就像《紐約時報》所説的,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宇宙間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當一個沙啞的聲音向你説你被捕了時,天地就崩塌了。”當我看到温斯頓和茱莉亞在查林頓小屋裏被捕時,腦海中閃現出索爾仁尼琴的這句話。在《1984》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極權社會,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均實行高度集權統治,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等極端手段鉗制人們的思想,以具有監視功能的“電屏”控制人們的行為,整個社會就像一座監獄。大洋國的温斯頓原本具有獨立思想,卻不幸被“思想警察”奧布蘭抓獲,接受了殘酷的洗 腦,並最終相信了二加二等於五,臣服於獨裁x者老大哥。果然如温斯頓自己所言“思想罪並不導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堅持着獨立思想的温斯頓必死無疑,放棄了獨立思想的温斯頓卻無異於行屍走肉。

人生來具有追逐自由的本性。“有些鳥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着自由的光輝。”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被誣陷入獄的安迪用十九年的時間挖了個地道,成功越獄。安迪所向往的自由,更多的是身體上的自由,而《1984》中温斯頓所向往的自由,則是身體和思想上的雙重自由。在大洋國,不僅有“電屏”監控人們的身體,更有“雙重思想”佔領人們的思想。“雙重思想”即在一個人的腦子裏同時擁有兩種相反的信念,並且兩種都接受。在書中,大洋國明明在和歐亞國打仗,突然前線傳來消息説大洋國是在和東亞國打仗,於是所有人馬上調轉矛頭開始攻擊東亞國——一樣的語氣,一樣的神態,沒有絲毫的疑問。所有宣傳和歐亞國打仗的文獻都落伍了,一切都得以閃電般的速度換掉。人們堅信,大洋國從頭到尾都在和東亞國打仗。所有人都別有用心地編織着謊言,卻又真心實意地相信着謊言。真相是什麼,真相就是謊言包裝下的謊言,記憶扭曲下的'記憶。

耐人尋味的是,人們被關在社會大監獄裏竟從未想過越獄。是他們不知道自己被愚弄了嗎?非也。事實上,越是聰明絕頂的人往往越是頭腦平庸。“思想警察”奧布蘭就是如此。他清楚地知道社會在倒退,謊言充滿世界,卻甘願做體制機器裏的一顆螺絲釘,同時又受着老大哥的監視。這時的他,不是漢娜·阿倫特筆下“平庸之惡”的代表,而是清醒的惡人。追求自由是人類的天性,他為何不要?或許,弗洛姆能告訴我們答案。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分析了納粹之所以能統治德國的原因。在他看來,逃避自由者既有施虐欲也有受虐欲。他們一方面希望能控制一切,破壞一切,另一方面又潛意識裏把社會的常規信念內化成他們自身的經驗,以此避免自由思考,擺脱焦慮。奧布蘭或許就是這樣,他所理解的自由不僅是對自己的統治,還有對別人的支配。然而,這種絕對的自由既是對自由精神的異化,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同時,他又把極權社會所宣揚的“真理”內化為自身的思想,把自己鑲嵌在這個病態的體制中,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他受制於環境,又依靠着環境,甚至享受着環境。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裏的老布一樣,呆在牢裏50年後反而不願出獄。因為一旦出獄,就會發現“自由”的可怖之處:擁有了自由,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牢裏的地位,無依無靠,有的只是孤零零的頭腦和心靈。對自由的恐懼,最終使他自殺。

牢籠裏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能因為籠中的鳥兒可以唱可以跳就説它擁有自由嗎?顯然不能。充滿控制慾的自由是極端的自由。因為白紙面積有限,若紙上的每個圓都無限膨脹,勢必會相交,不受干擾的自由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羅蘭夫人臨刑前的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説的就是這種偽自由。充滿奴性的自由是犬儒的自由。正如《1984》中老大哥所鼓吹的“自由即奴役”,若每個人都順從地接受監視和放棄思考,人類不就成了哈維爾筆下“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嗎?

“我們會在沒有黑暗的地方見面。”這是奧布蘭對温斯頓的承諾。在全書的結尾,奧布蘭終於實現了這一承諾。温斯頓在他的改造下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牢籠自由者”,享受着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滿感激。《1984》的悲劇值得所有人深思。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5

奧威爾1948年寫的《1984》,當時的他,想象着共產主義極權政治下的社會百態。今天,1984年已經過去28年了,他的想象,或者説他的恐懼,很多都成了現實。我們親歷其中,一字一行地讀來,仍然感覺到他天才思想的光芒。

小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最為精彩。奧威爾想像了一種社會。最高統治者宣稱:“和平即戰爭,民主即強權,無知即力量”。這個社會只有三種人,上種人即“內黨”,他們統治一切,享受一切。下等人是“無產階級”,他們終日蠅營狗苟,除了活着,沒有任何東西。中間的階層叫“外黨”,替“內黨”工作,穿着工人的藍布套頭制服。內黨管制一切,“老大哥”的照片無所不在,濃密的鬍鬚後面是一雙緊緊盯着你的、深不可測的眼睛。温斯頓是一名外黨成員,為“真理部”工作,在這幢高達300米的大廈的某一個隔間裏,他忙於塗改歷史:黨是一貫正確的,所有的預言,所有的行為都一貫正確。凡與此不符的人或事,要麼被“蒸發”,要麼被塗改。黨認為:“誰掌握了現在,誰掌握過去;誰掌握過去,誰掌握未來”!黨對成員的管制無所不在,所有的房間裝有“電幕”,它收視兩便,你的一舉一動均在“電幕”的監控之下。黨大力推行“新語”,其目標是將詞典越編越薄:生活的簡單劃一意味着思想的“純潔”,從而導致語言的簡化。外黨成員參加“仇恨二分鐘”,遊 行,圍觀鉸刑,過着各式各樣的集體生活……但是,我們的主人公温斯頓,他短暫童年的記憶,卻讓他深深懷疑眼前的一切。內心深處頑強掙扎的人性,引着他一步步地逾越邊界……

第二部分眼前一亮,温斯頓和朱麗亞戀愛了。他們相約去郊外,一隻百靈鳥站在枝頭,毫無原由地、無所顧忌地盡情歌唱。有小溪流過遠處的綠草地,野花在生長。他們愛着,享受着彼此的身體,他們願意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他倆相約走向死亡;他倆還約定:永不背叛。温斯頓説,黨可以讓我招供,讓我指認,但永遠無法讓我不愛朱麗亞。

第三部分寫黨對温斯頓的思想改造。實話説,相較前兩部分,比較讓人失望。 除了故事的結局。我們的主人公彼此背棄了對方,多年後温斯頓摟了摟朱麗亞的腰,哦,鐵一般地僵硬。温斯頓臨死前,心中充滿了對“老大哥”的感激與愛。

《1984》讀後感這是一個龐大的世界觀,讓我感覺是從宇宙中一個金字塔尖的一粒沙礫開始介紹,起初只看到這粒沙礫的我們,看到的是完全荒誕無稽的社會架構,恐怖壓抑的環境氛圍,愚蠢呆板的人民大眾,因為這粒沙礫完全懸空,我們沒有現實生活中任何經驗去佐證它,因而覺得懸空的無稽與愚蠢,但當我們一步步看下去,卻發現社會體制的面紗在一層層被揭開,就如同我們漸漸發現了沙礫下的一層層塔台,這個社會有了根基,也因而生出蓬勃生命力,而這也正是最恐怖之處。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這不僅英社的標語,更是這個社會維繫的循環系統。戰爭不再是戰爭,是為了消耗歷史潮流不得不到來的工業時代的生產品,以求得社會資源短缺的現狀,社會資源短缺,人們生活永遠的關注點在滿足生命需求,而非精神需求,精神不發展,對於政權就無影響,即和平。在消息十分封閉的大洋邦,你無法得知你是否和以前相比更幸福,也無法得知別國情況,英社告訴你生活美好,只要你順從英社,那麼就好吃好喝,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因為雙重思想虛構的美好生活,你生不出反叛的思想)你就自由了,而實際上是被英社奴役着。無知的大洋邦普通民眾只知道為一柄鐵鍋大打出手,而英社成員重複着捏造歷史與仇恨節目的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就是監視父母而服務英社,一個沒有高級知識的人是最容易輕信和盲從的,也是最容易掌控的,無知的力量讓大家對於英社沒有叛心,默默痛恨卻不敢改變,就是對英社扶持的最好力量。這本書構造的社會是完全反價值的,“你出賣我,我出賣你”被掛在嘴邊,思想警察來處理思想異端,不是死亡,是培養雙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