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感人的書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7W

當我們寫讀後感時,我們不僅僅是簡單地複述書中的情節,而是通過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讀後感也可以成為我們的文學筆記,幫助我們回顧和查找書中的信息,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感人的書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感人的書讀後感5篇

感人的書讀後感篇1

笑貓被杜真子媽媽趕出了家門,都是因為老老鼠,老老鼠把笑貓帶到了夏官,讓笑貓住在這裏。笑貓把這裏叫神祕山洞。

笑貓去杜真子的學校接杜真子,帶到了現在屬於自己的神祕山洞。

第二天,杜真子把馬小跳帶來了,馬小跳給笑貓帶了一些牛肉乾和一些櫻桃番茄。

過了幾天,馬小跳、張達、毛超、唐飛他們幾個都來了神祕山洞,只有杜真子沒來。馬小跳發現有一個壞人在靠一隻猴子賺錢,而且還用鞭子打猴子。他們開會要從的壞人手中把猴子搶回來。

他們自己設計方法搶猴子沒成功,所以他們只好叫來杜真子,杜真子很靈巧,一下就從壞人手裏把猴子搶回了神祕山洞。

他們把猴子帶回了馬小跳家,笑貓和猴子成了朋友。這隻猴子很聰明,自從去了馬小跳家就一心想變成人,還做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馬小跳給它洗澡,它就學會了自己給自己洗澡;它看見馬小跳的爸爸帶着眼鏡看書,它也學着帶着眼鏡看它看不懂的書;它看見馬小跳的媽媽在跑步機上跑步,它也學着在跑步機上跑步……

過了幾天,馬小跳他們把猴子送回了大山,但是猴子不願意回去。他們想了很多辦法,終於把猴子留在了大山裏。猴子又像以前一樣在大山裏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生活!

我從這本書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他們勇敢的把猴子從壞人手裏救了出來,雖然猴子很想過人的生活,但是它必須回到大山,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

感人的書讀後感篇2

?論人的成長》是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關於心理學的一部著作,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從個人到團體,從眼下到未來,論述了羅傑斯的看法和觀點。

在文中,羅傑斯經常坦承自己的各種想法和隱私,有時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比如,妻子生病後夫妻關係的疏遠。這種坦誠能迅速拉近人與人的關係,獲得別人的好感,是羅傑斯最厲害的殺手鐗。這就好像一個人對你全不防備,你有什麼必要與之為敵呢?羅傑斯秉持的一個觀點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交流,坦誠相待,只要做到最基本的信賴和交流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而這份坦誠是他貫徹這個觀點的最好利器。現代人最大的心理問題是冷漠與隔閡,所以羅傑斯取得那麼大的成功絕非僥倖。按説心理學實踐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活動,但是羅傑斯的工作越作越出色,在後期能夠組織不同國家、參加人數多達幾百人的活動,仍然能夠讓所有人都感受到有所收穫,實屬不易。

這本書還對人本主義在教育,企業,政治領域的推廣應用也有精彩的闡述和預言。比如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教育者不再是一個灌輸知識的人,而轉變成資源提供者,一個完整的人的榜樣,整個學習過程是以學習者自己的內心需要為中心的。對於教育領域內容,羅傑斯也有其獨到的見解。他反對“脖子以上的學習”,而提倡“完整的人的學習”,既有認知的成分,又有感受的成分,更需要有經驗的成分——謹慎、自我修養、自信等等。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在兒童人格形成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師秉承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對教育成果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羅傑斯在書中提出了教師培訓的意義,體現了他對於人特別是對於兒童的最初關懷,也從人性的角度啟示我們重新審視兒童的本性與潛能、需要與自我實現,以及早期教育活動的開展等問題。

通過對《論人的成長》閲讀,回顧了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找到了讓自己不快樂不幸福,總是錯過,總是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算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也沒有感覺的原因,我想我知道了,原來我有着孤獨的模樣,要改變這一現狀,我想是要培養獨立的自我,用真實的自己和這個世界溝通,尊重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去面對生活,不斷調整情緒和心態,做不孤獨的自我。

感人的書讀後感篇3

福祿培爾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19世紀新教育的倡導者之一,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自幼喪母,父親整日忙於教區事務,繼母對他感情冷漠,因而,陪伴小福祿培爾的是一個孤獨、寂寞的童年。童年的不幸使得福祿培爾對兒童產生了特殊的感情,也推動他創辦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兒園,並構築起了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寫下了著名的教育論著《人的教育》,由此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新紀元。

由於受到德國絕對唯心論代表人物(謝林、費希特等)的影響,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帶有非常強烈的神學色彩;又由於受到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和瑞士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等人的影響,福祿培爾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非常強調情感教育,並把“教育適應自然”作為其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人作為一種理智的生物,與石頭、植物、動物一樣,都是上帝的創造物,服從於同一條發展規律,具有同一切事物共同的本質,即上帝精神。也就是説,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統一於上帝的,人性也應統一於神性。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愛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種發展的可能性。基於這種性善論的觀點,福祿培爾認為教育應該是容忍的、順應的,教育要儘量順應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要為兒童的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不能去破壞兒童的天性,除非這種天性遭到破壞,否則不應採取任何的干預措施。

福祿培爾還運用比喻來論證“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他在《人的教育》第10頁上寫道:“為進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訓,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麼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他把對人的教育和對自然物的栽培進行類比後指出,在對待自然物方面,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正確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動植物健康茁壯地成長,就必須給它們提供適宜、寬鬆的環境,要反對揠苗助長,要反對粗暴的干預和意志的強加。但是,在對待人的問題上,人們卻會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儘管人與動植物的成長遵循的是同一條法則,但人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喜歡把他們當作橡皮泥,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隨意地塑造,結果是孩子的成長與他們的天性背道而馳。為此,福祿培爾呼籲,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時要適應孩子的本性,讓他們遵循其規律自由地成長,就像我們對待花園中的葡萄藤一樣。

回到我們的中學教育,如果我們需要培養的不是一台考試的機器,而是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健康活潑的有生命力的人,那麼我們在辦學時也應該要遵循“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盧梭曾經提出“教育即生長”的觀點,這意味着生長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在生長之外並沒有其他的目的,比如説考高分、上名校、謀求好職業等等。當然,考高分、上名校、謀求好職業不是不重要,但它們不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學生健康地生長,生長好了,成了一個優秀的人,其他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的實現。

從“教育適應自然”和“教育即生長”的觀點看,學校的使命是什麼呢?就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專業的好老師。以葡萄藤的生長為例,自由就像充沛的陽光雨露,教師就像專業的園丁。

如果説學生的天性就是與生俱來的種種稟賦,那麼,教育就要為這些稟賦的生長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從詞源學上講,希臘文的“學校”(school)本身就是從“閒暇”(shule)中派生出來的。在希臘人看來,到學校上學就意味着從日常瑣事中抽離出來,有充裕的閒暇,可以專注地體驗和沉思,在這種體驗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長。所以,學校在安排功課時不應太密集,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這樣才能順應他們的本性並發展他們的稟賦。

適宜的環境的另一個要素就是專業的好老師。其實,教育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影響,好的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有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老師,通過他們去影響學生。老師當然要傳道、授業、解惑,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形成一個場,通過這個場來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和世界觀。什麼是名校?名校就是有一個懂教育、有眼光的名校長,凝聚了—批德才兼備的好老師,影響出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好學生。

總之,教育要適應自然,就要以學生的生長為終極目的,要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陽光雨露(自由的時間)和配備專業的園丁(專業的好老師)。如果這些方面都具備了,也就掌握了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感人的書讀後感篇4

前幾天,我在家裏面讀了一本名字叫做笑貓日記,這整套書我都看過,其中有 想變成人的猴子、幸福的鴨子、虎皮貓,你在哪裏、能聞出孩子味的烏龜!

這套書非常好看。就比如説:想變成人的猴子。主要講的是:馬小跳的表妹杜真子有一隻會笑的貓,名字叫做笑貓。 在夏天的時候,笑貓被杜真子的.媽媽趕出了家門,是因為:老老鼠總是來找笑貓,只找了兩次 ,而兩次都被杜真子的媽媽發現了。第一次是從杜真子媽媽的腳背上跳了幾下;第二次是從杜真子媽媽的腳背上跑了過去。

老老鼠只好帶笑貓來到自己的夏宮裏面,並且要求笑貓不吃公園裏的任意一隻老鼠,笑貓同意了。

笑貓帶杜真子來到了自己現在住的夏宮,杜真子告訴了馬小跳笑貓在這個公園的裏面,讓馬小跳自己來找笑貓。馬小跳找呀找,終於找到了笑貓。

笑貓認識了一隻想變成人的猴子,就這樣一場快樂的旅途就這樣開始了!

感人的書讀後感篇5

因為完了幾分鐘回家,所以可憐的笑貓被杜真子的媽媽趕出來家門,“隱居”在老老鼠的夏宮——一個祕密山洞裏。

沒想到杜真子把這個山洞告訴了馬小跳,而馬小跳正好要把從“對對眼”手裏救出來的猴子找一個“避難所”,於是猴子便和笑貓一起住在山洞裏。又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暴雨,山洞被水淹了一大半,所以猴子住進了馬小跳的家。最後,猴子被大家“強迫”回到了它的家——深山老林裏。

在《暴雨淹了山洞》裏,作者描寫的雨色十分迷人:“才一眨眼的功夫,就已經看不見山洞外面的任何景物了,滿眼都是從天上飛流直瀉的水幕,落到湖面,濺起一片雪白的水花。”作者把雨水比作水幕,把濺起的水珠比作水花,是多麼的貼切。描寫深山了的句子:“四周都是參天大樹,大樹的枝葉遮天蔽日,深林裏陰森可怕。”這麼可怕,誰還能走下去?

猴子被壞人弄下山時,壞人把安眠藥藏在香蕉裏給它吃:它被好人送上山時,好人也把安眠藥在香蕉裏給它吃,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