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7篇

欄目: 調查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2W

調查報告的寫作可以讓自己記錄下在調查中的感受,調查報告是我們分析了調查發展情況後寫出的書面文體,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7篇,供大家參考。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7篇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篇1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總體情況概述: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生態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我們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王偉凱表示:“大學生依然單純,素質並沒有下降。”在得到社會肯定和表彰的同時,我們應時刻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會公德形象大使。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篇2

關於農村土地利用現狀的社會

調查報告

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

班級:土管3班

姓名:xxx 學號:xxxxxx

一、調查背景:

經歷了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之後,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農村、農業和農民開始慢慢地被拋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後面,與此相關的徵地補償問題、農地流轉問題、農地轉非農用地問題、人地關係矛盾問題、農地兼具生產要素和社會保障作用的雙重功能問題、農地拋荒問題等一一擺在經濟社會發展面前。

1.調查時間:— 2.調查地點:山東省xx市xxx 3.調查主題: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分析 4.調查人:xxx 5.調查目的:

土地是人類獲取基本農產品的基礎條件之一,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土地利用問題關係着國計民生,是國家命脈所繫,國家對於土地問題的態度與對策,直接關係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近年來,我國農户經營規模小,效益低下,耕地資源減少且質量下降,農村土地非農建設用地無度,加大農村土地整理力度刻不容緩。然而,由於我國處在“高速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制定土地規劃和水利建設的歷史不長、經驗不足,其科學性、靈活性、法律保障等有待提升,使土地規劃和水利建設在實際執行中出現了“硬不起來”、穩定性差、調整的隨意性大等問題。為了解農村土地利用真實現狀,特此展開此次調查。

質量,且好壞搭配相對均勻,這種做法具有一定的公平性。然而,分配的結果是將整塊的土地分割,大片農用地呈現出零散小集中、單位面積狹小的格局。雖然這樣的農用地佈局與我國長期以來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模式還是相匹配的,但是卻很難與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相適應。

3.農用地閒置拋荒嚴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隨着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農業已逐漸成為一種高風險、低收益的行業,農民對土地投入的熱情漸漸降低,而是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高速發展中的第二、三產業。土地經營的信心不足和投資減少,導致土地粗放經營甚至棄耕撂,近幾年,由於農產品的價格走低,農民增收相對緩慢,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明顯降低,而將大片耕地改為果園、茶園,甚至將耕地挖塘養等。

4.農村居民點建設分散,宅基地審批缺乏管理和監督 我國農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宅基地佔用耕地呈逐年上升趨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健全,產權關係不明確,宅基地審批缺乏嚴格的管理和監督,村官成為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實際審批者和受益者,使宅基地佔用耕地數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農村宅基地在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一户多宅”、住宅興建攀比之風在廣大農村盛行,導致農民想方設法在地理位置好的地段申請新宅基地建房,甚至不惜佔用大量的優勢耕地,而原先的住宅則無人居住,變成長期廢棄而得不到復墾的“空心村”。

5.法制觀念不強,違法違規亂佔耕地現象依然存在

地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進一步提高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自覺性。

4.完善服務體系與監督管理機制。對於查處的典型違法案件通過新聞媒體和政府門户網站向社會公開曝光,起到查處一案、教育一片、震懾一方的作用。使幹部、羣眾深刻理解耕地保護基本國策和加強宏觀調控,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增強政府領導和基層幹部依法用地和守土有責的意識,引導其樹依法依規用地觀念,竭力營造全社會保護耕地、保護資源的良好氛圍。

五、未來展望:

農村土地利用正如日出之陽,煥發着勃勃生機。看着當下農村發展已有的成就,我們的心中便多了一份提速發展的勇氣和底氣,多了一份勇往直前的信心和信念。相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科學的規劃下,農村土地利用一定會向規範化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我們的農村發展成理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李國安.金鄉縣農村土地利用情況探析[j].山 東 國 土 資 源, 2013(5):57-60.[2] 劉勤.社會風險視角下的農村土地利用及其制度建構[j].創新, 2012, 6(1):113-116.[3] 張新榮.土地利用的現狀與對策 [j].科技創業家,6-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篇3

市人大常委會: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年初工作計劃安排,我委在人大常委會分管領導帶領下,於月日至日深入部分鎮街和部門,對××年以來我市土地利用管理工作進行了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三年來,根據國家有關宏觀調控精神,深入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規範土地市場秩序,為實施我市“一路三化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度重視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工作。充分認識深入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堅決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管理、規範土地市場的重大決策,各級成立了土地市場治理整頓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制發了土地市場治理整頓系列文件,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安排工作人員,保證工作經費,國土、財政、建設、農業、監察、審計等部門緊密配合,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整治保持高壓態勢,通過加大土地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使各級幹部的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得到加強,依法行政意識得到增強,依法管理土地步入有序軌道。如××街道辦事處成立以來重視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進一步規範土地市場秩序,相繼制發了《關於××場控規控建情況的緊急報告》、〈〈關於嚴格控制建設及建設用地的通知〉〉、〈〈關於禁止土地非法轉讓的通知〉〉,××年來無新的違規建築和違法佔地。

(二)加大各種土地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針對目前我市部分鎮街違規越權辦理城鎮建設相關手續、違法收取土地出讓金和建設配套費的較為普遍現象,近年來市政府多次部署、組織相關部門深入鎮街調查摸底,出台了〈〈××市人民政府關於對部分鎮街違規越權辦理建設相關手續調查處理的通報〉〉(××府函號),深入查找存在問題,分析存在原因,提出瞭解決辦法及今後工作的意見和要求,對於迅速遏止和糾正各種違法違規行為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規範、執行土地管理各項制度。通過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了集中統一的土地管理機構。建立了經營性用地公開出讓、用地貯備收購制度,統一了建設用地審批、房地產權證的發放、徵地補償安置實施主體及相關政策,不斷規範完善各項制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比如規範土地供應管理對所有建設用地實行集體會審和用地公示制度,符合招標拍賣條件的一律公開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並規定底價,××年共收取土地出讓金萬元××年達億元今年月入庫數萬元有效地抑制了國有土地資產的流失增加了政府的土地收益。

(四)加強拆遷工作管理。堅持依法拆遷,堅持政策標準,堅持以人為本,情理法拆遷,堅持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完善政策,加大宣傳,齊抓共管,公開陽光作業,確保了東部新城徵地拆遷安置工作的順利推進,既保證了建設發展,又維護了社會穩定,取得了較好成效。

(五)狠抓遺留問題的解決。結合深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工作,狠抓了“兩證”遺留問題辦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加大了對歷年拖欠農民徵地補償安置費用清理兑現力度,為維護羣眾的合法權益作出了積極努力。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工業園區存量建設用地利用率不高。新增建設用地難和存量建設用地閒置的矛盾並存,據最新統計,個工業園區閒置一年的土地佔供地總量的閒置一年以上未動工的佔。××開發區個別單位用地閒置長達十年以上。

(二)正確處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與依法辦事的關係各地實際運用中依然有差距,對貫徹法律法規嚴格土地管理防止新的遺留問題發生的政治敏鋭性、警覺性在認識上依然有差距。個別地方認為按規定辦手續,佔用時間長,發展受到了影響。

(三)土地監管執法力度不夠。發現土地違法行為、立案查處土地違法行為的手段薄弱,對如何預防構建防範體系研究不夠。今年市政府通報××年以來部分鎮街違規越權辦理建設相關手續項目是個。

(四)對羣眾反映東部新城徵地拆遷補償後期工作的一些跡象應引起足夠重視,防止新的不穩定因素的出現。對遺留的城鎮、場鎮國有公房“兩證”的辦理同樣應引起重視,防止象××辦事處、××場辦公樓未完善手續的類似情況的發生。

三、幾點建議

(一)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從實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上來,切實增強對嚴格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把落實好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作為對政府執政能力的檢驗。必須正確處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土地資源的關係,認真總結經驗,積極推進土地管理各項改革,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加強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檔案建設和基層隊伍建設,不斷完善土地法制,建立嚴格、科學、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維護好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進一步加強土地市場建設,規範土地市場運作。強化政府對土地的集中統一管理,壟斷土地一級市場,放活土地二級市場,土地徵用、劃撥、出讓、轉讓等工作,必須由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實行用地集中統一計劃供應,經營性用地必須按“招拍掛”方式進行出讓,嚴禁違規出讓經營性土地使用權。要進一步加強和規範地價管理,及時調整更新和公佈基準地價,健全地價體系;進一步加強土地出讓金徵收管理,嚴格實行土地出讓金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做到應收盡收。

(三)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加大土地管理執法力度。一是嚴格按出讓合同約定加強建設用地跟蹤管理。嚴禁閒置、囤積、炒賣土地。對用地單位閒置的土地,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處理。二是加大土地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建立公開的土地違法立案標準,以利社會各界監督,建立國土資源與監察、審計等部門聯合辦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處土地違法行為,又查處違法責任人。典型案件要公開處理。防止有案不查、違法不糾、執法不嚴的現象發生。對歷史遺留問題要妥善處理,總結經驗教訓。

(四)加強徵地實施過程的監管,維護公開、公平、公正法制秩序。健全徵地程序,完善徵地補償辦法,妥善安置被徵地農民,使被徵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徵地而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加強規劃實施管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凡涉及改變土地利用方向、規模、重大布局等原則性修改,必須報原批准機關批准。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也不得擅自修改。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及村鎮建設用地管理,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盤活土地存量,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五)牢固樹立遵守土地法律法規的意識。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深入持久地開展土地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活動,深刻認識我國國情和保護耕地的極端重要性,本着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嚴格依法管理土地,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城市化道路。進一步提高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識,要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合理用地。對違反法律法規批地、佔地的,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篇4

特殊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在人類尚無法根本控制殘疾的當今社會裏,總有約5%的人或早或晚逃脱不了殘疾的怪圈,天賦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之人權已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共識,而教育則是殘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權社會的必由之路。

一、 我區的特殊教育辦學現狀

雖然我區的特殊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現在初步形成了以隨班就讀為主,特教輔讀班為輔的特殊教育辦學格局。目前我區6-18歲共有智力殘疾人數240人,有68人於特教輔讀班就讀,其餘的270人分佈於我區的各所中國小校隨班就讀,智力殘疾生入學率達到95%以上。

為進一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殘疾人教育條例》,為使我區在xx年年實現高水平、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保障社會弱勢羣體中的殘疾兒童有一個適合他們的就學環境的,完善我區特教工作,保證“聽殘、視殘、智殘”三類殘疾適齡人口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在區教文體局的高度重視下,加大力度,投入大量資金,籌辦特殊教育輔讀班。改變了大部分智障兒童因為條件限制,都在原有學校隨班就讀的局面。這是大勢所趨,是為民辦實事的一大舉措。

現在各鎮中心校都開辦了特教輔讀班,主要招收重度智力殘疾學生。而新店中心國小輔讀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辦的,現在共有生數18人,配有4名教師。獨立開辦於新店鎮湖頭村的原有校舍,校舍寬敞,各種特教教學設備基本齊全。

輔讀班的開辦,使我區在xx年年實現高水平、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鞏固“雙高普九”成果,推進“跨世紀工程”實施,搞好特殊教育,是我們以後面臨的又一重要課題。

二、 存在問題

1、對特殊教育的認識還不夠,在發展特殊教育過程中還沒有形成政府、學校、社會、家庭的合力。 政府對特殊教育投入不夠,師資力量薄弱,特殊教育質量有待提高,家長的認識不到位,“隨班混讀”現象仍然比較突出。雖然各個特教輔讀班和隨班就讀已經開辦得有聲有色,但是教師對特殊教育的認識還止於看住孩子,不讓孩子隨便亂跑的思想意識而已。

2、資源浪費

全區5個特教輔讀班,每個輔讀班十幾人,規模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資金的投入、師資的.配備、各種特殊教育設備的添置,都應一一到位。五個輔讀班,每個輔讀班基本配備4個老師,一共有20多個老師,還有一些後勤人員的聘請也應到位。每個輔讀班一套特殊教育器材(蒙台梭利訓練器材、感統訓練器材),一套5萬,五個輔讀班就25萬。輔讀班的學生人數不多,但是政府對輔讀班的投入資金相對於普通學校教育投入來講是一筆龐大的支出,這但是這筆資金分散到各個輔讀班,又顯得投入不足。

3、路上交通問題

由於翔安區地域較為廣闊,智力殘疾學生的分佈也較為廣。雖説各輔讀班在於各中心校,地域處於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但是對於殘疾學生的上學、放學安全問題還是成了輔讀班辦學的一個瓶頸。各殘疾生大多需要家屬陪伴上學,乘車或僱摩托車到學校需時間半個多小時,所以現在各輔讀班採取學校教師接送。條件好的聘請汽車專程接送,路程需要一個多小時。殘疾生分佈較廣的僱請摩的接送殘疾學生上下學。增加特教教師的工作量這事是小,重要的是接送學生路上的安全才是最為重要的問題。從家長手中接到學生,這責任就應該屬於學校的,萬一路上出了意外,誰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部分路途近的,家長自己接送,但是,這就形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局面,對於智障兒童的系統性、規範性接受教育成了問題。

4、師資問題

現在各輔讀班的教師多為普通國小轉崗教師,特教輔讀班的教學對於他們來講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雖然上級已經組織了不少的理論實踐培訓,但是對於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學還只是杯水車薪,老師也非常盡力地做好輔讀班的工作,成效還是非常低。還有教師的特殊教育崗位編制、從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師的補貼等都是教師期待解決的問題,不要讓這些問題成為扼制我區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

三、我區特殊教育的發展策略

1、特殊教育資源的重新優化組合。

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基本策略是“以大量附設在普通學校的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主體,特教學校為骨幹”。國家也提出了:“在每一個人口超過30萬的縣區都設立特殊教育學校,讓殘疾兒童也能夠象健全兒童一樣就近入學”的要求。這就讓我區辦一所特殊學校有了政策依據。我區應建立一所特殊學校,將現有的輔讀班資源進行整合,主要招收中重度智力殘疾學生和聽力殘疾學生。學校採取寄宿式管理,學生上下學由家長自行接送,學生減少了在路上的時間,路上安全隱患相對比較小。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所有輕度殘疾兒童少年均就近進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在辦學層次上由義務教育向早期干預(即學前康復)和中等教育兩端延伸,在教學內容上文化教育與職業教育並重,並在國中重點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學校將逐步成為我區特殊教育的文化教育、職業教育、康復教育、教育科研、師資培訓、隨班就讀巡迴指導中心。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篇5

摘要: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它與農村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温總理提出了深化農村教育改革的途徑:一要推進教學改革。農村中國小在實現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要求時,要緊密聯繫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成人教育以農民技能培訓為重點,兩者都要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辦學模式和培訓方式,切實培養能真正服務於農村的各類人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要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二要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在我國廣大農村,教育資源不足同農民羣眾教育需求日益增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並將長期存在。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積極發展公辦教育,同時要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辦學。辦好農村義務教育,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農村高中階段教育和幼兒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努力形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三是推進農村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

關鍵詞:農村教育 教育質量 對策分析

引言:“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正在實行科教興國戰略,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鄉教育發展極不平衡。農村教育明顯落後於城市教育。我國農村有着9億人口,其教育的發展直接關係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整個國家的進步。為了瞭解當前農村教育現狀,四川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的同學深入大邑縣金星鄉,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進行,並得出如下調查結論。

一。調查中農村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農村經濟比較落後,教育與城市相比有着較大差距

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農村財政比較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教育經費是嚴重的不足,從而導致農村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難以實現。農村學校的環境相當艱難,農村學校教學和辦公環境、教學儀器、試驗設備、圖書資料與城市學校相比有着天壤之別。就拿英語來説,城市學校的英語教育遠遠強於農村,很多農村國小的孩子根本沒有上過英語課,這就在起點上落後於城市。

2。農村師資力量不夠

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普遍偏低,很多師範學校畢業的人不願意到農村教書,農村教師素質明顯低於城市,加之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限制着農村師資力量的調整。農村學校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民辦轉公辦或村聘教師,學歷不合格,沒有經過正規的師範教育。憑經驗施教,觀念落後、教法陳舊。加之學校給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培訓、交流的機會少,多數教師不能進行教育科研和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整體存在着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缺乏創新意識等問題。面對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面對新課程改革,他們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3。農村家庭因素影響子女教育問題

首先在於農村,家庭條件本來就有限,他們的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只有學校在教育着孩子們,一回到家中就是無人管教了,孩子們只在學校裏學習而到了家中基本上就是玩了,這樣一來就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成績。

同時也受傳統愚昧的影響家長們都認為讀書無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貧困地區地理位置僻遠,與外界社會聯繫甚少,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觀念陳腐,認為孩子在家勞動是天經地義的事,而送孩子去上學是一大損失;而又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在大學生就業整體不樂觀的大背景下,那些揹負着很大債務學習的農村孩子,一旦畢業就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相對而言對於他們較高的教育風險投資就得不到回報。而農村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不暢,即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出口有限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了知識在農村基本沒有什麼用處,使得農村“讀書無用”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少孩子連國小都沒有畢業。

其次,由於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大量的農民湧進城市務工,成為我們所説的“農民工”。於是並出現了大量的“留守生”和“代理家長”。由於子女和家長長期的分離,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都受到影響,尤其是親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的這一羣體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創傷,性格也變得較為孤僻,學習成績下降。

隔代撫養有一個最大的缺點是:老人力不從心。這主要在於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並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輔導孩子的功課。還有就是老年人往往更容易縱容、溺愛孩子,管教不嚴,這使得孩子不良學習和行為習慣較為突出;再加上與長輩的溝通不足,使得老年人不易瞭解孩子的內心思想,不易察覺孩子的不良思想苗頭,難以盡到對孩子的教育管理,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養成和提高。

其次,就是學校和家長的溝通,這使教育嚴重的脱節。由於家長外出打工,學校不能與家長溝通,甚至學生的作業都沒有家長簽字,不瞭解學生動態,缺乏互動,不利於共同教育培養下一代。也導致學生不愛參加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也很少主動回答老師提問,他們的性格內向,社交意識和能力較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願與老師交流、溝通;由於缺少家庭的約束,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甚至綴學,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也普遍偏低。在這樣的環境中,這些學生也就成為了犯罪和受侵害的高危羣體了。在缺乏約束下,學生易養成自由散漫的習氣,時間觀念差,愛遲到、曠課,喜歡進網吧和遊戲廳。父母的行為也對子女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一些農民進城務工後改變了職業和生活方式,從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在對金錢、家庭的態度上畸變,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1。農村經濟發展落後是農村義務教育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

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説,是以犧牲農業和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的。長期以來工農業之間的“剪刀叉”嚴重製約了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影響農業效益和農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於農業發展緩慢,農民社會地位低下,農村教育自然也處於弱勢的地位。

實行市場經濟以來,稍微有頭腦和能力的農民又都去打工,農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殘和文化素質不高的村民留下來,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導致農村積貧積弱的惡性循環。雖然打工者可以賺些錢回到農村來補貼,但是他們給城市所作的貢獻更大,進一步拉大了工農業之間的差距。農村的發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發達國家一般是在工業化左右就已經開始反哺農業,我國已經進行了20多年,反哺農業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當然國家這幾年對於“三農”的問題已經開始高度重視了。

2。農村教育目標錯位,升學教育、離農教育佔據了主導地位

現行農村教育的最大問題,是教育目標的錯位。長期以來,農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這與農村的實際情況相距甚遠,在國家實行高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製度下,由於在學校硬件、師資水平和資訊等方面的天然劣勢,農村大學入學率,只有城市學生的十幾分之一乃至幾十分之一。絕大多數的農村學生,苦讀九年只能回鄉務農,因為缺乏生活技能,進城打工沒門,搞二三產業無路,只好在家裏閒着。畢業後的農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當地的經濟活動,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

同時教育支出是農民最大的負擔,很多家庭為此負債累累,陷入惡性循環。農村教育的辦學方向不改變,這一現狀也很難改變。但農村職業學校和繼續教育受體制和農村產業化還不發達等多重條件的影響,還沒有發展起來,導致“有校無生”的狀況。

三、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幾點建議

1。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關鍵

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關鍵是要發展經濟。政府要轉變解決農民、農村問題的指導思想,制定各項有利於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制度,讓農民有其利、有其權、有其教。要廢除一切與民奪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護農民、農業的法律政策體系,通過補農、助農、護農,讓農民擁有財富,享受不斷提高的現代物質文化生活,保持發展經濟的活力。要提高農村的社會地位,這既要清除來自社會的障礙,又要清除農民自身的障礙,培養農民維權、用權的權力觀。要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增強農民自身發展經濟的能力。要改革城鄉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農村有所傾斜。

2。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

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它與農村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20温總理提出了深化農村教育改革的途徑:一要推進教學改革。農村中國小在實現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要求時,要緊密聯繫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成人教育以農民技能培訓為重點,兩者都要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辦學模式和培訓方式,切實培養能真正服務於農村的各類人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要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二要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在我國廣大農村,教育資源不足同農民羣眾教育需求日益增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並將長期存在。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積極發展公辦教育,同時要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辦學。辦好農村義務教育,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農村高中階段教育和幼兒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努力形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三是推進農村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辦好農村學校,關鍵是要有好校長、好教師。要採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優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勵城鎮教師到鄉村任教,通過定向招生等方式培養鄉村教師,切實解決“老少邊窮”地區鄉村學校缺少合格教師和骨幹教師不穩定的問題。四是推進“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的綜合改革。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合作機制,有效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資源,構建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農村教育培訓網絡和科技推廣網絡。要徹底轉變鄙薄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使農村職業教育在今後幾年有一個較大發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資源為農村服務的體制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篇6

向陽鎮當明村農產品流通調查報告 我係在寒假期間給每個入黨積極分子佈置了利用寒假時間對家鄉農產品的流通進行調查的任務。我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也積極認真的對自己家鄉的農產品的流通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的現象和結果做出以下報告。

一、調查目的:為了使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商貿管理系的全體入黨積極分子對農產品的流通進行了解,拓展知識,提高自我的專業技能。

二、調查時間:2012年1月15日至2012年2月10日。

三、調查地點:廣西省河池市天峨縣向陽鎮當明村。

四、調查方法:查閲資料、訪談、實地考察。

五、調查內容:

1、當明村的交通情況:由於我的家鄉在農村,所以我所調查的是農村的農產品的流通情況。當明村大部分地區都為山地,因為多山所以交痛不是很好。雖然有了公路,但是路很小並且崎嶇不平,所以一般只有農家用的小型貨運車可以通過,所以那裏的農產品銷售往外面的並不多。這樣也造成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不高,基本上是自給自足。

2、當明村的主要農產品有:稻穀、玉米、柑橘、柿子、山楂、筒果、茶子、板栗。

3、當名村的農產品種植流通情況:由於當地的交通不是便利所以農產品往外銷售的量不是很大。又因為運費的昂貴所以大部分農民對農產品的種植不多,都是自給自足。如各種菜類基本上是自己種供自家吃就行,很少用於買賣銷售來獲利,同時也因為農產品收入不高,每個家庭都有小孩上學,僅靠務農的收入已經無法供家庭支出,所以

很多農民選擇外出打工賺錢,家裏就留下年紀大的老人幫看家帶小孩。這樣就使務農的人越來越少,農產品也就在不斷的減少。

六、調查結果:而當地用於買賣交換的農產品主要有:稻穀、玉米、柑橘、柿子、山楂、筒果、茶子、板栗。稻穀買賣銷售主要是在本地的農民之間進行交易,主要是因為近幾年來的天災(乾旱)和蟲災導致一部分的家庭收入減產,甚至有些家庭種下都沒有可以收穫的。這樣就去找收穫好的人家購買,這樣也節省了運費。而玉米的銷售業是幾乎沒有。因為在農村玉米一般是用來釀酒或者是做豬吃料。機乎是自己家種植夠自己家用。而少部分的也是自己村上相互購買,而柑橘、柿子、山楂、筒果、茶子、板栗,這些農產品主要是運往縣城去銷售。而這些農產品的銷售途徑首先是由當地的一下小的商人去各家各户的收購,當收購達小型貨車一車以後才運往縣城銷售給廠商。由於交通的不方便,所以貨運的價格就相對較高,這樣收購商為了獲利就壓低收購價格。導致農民銷售農產品的收入就很低,造成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下降。導致大多數農民現在都在砍掉果樹來種植杉樹,等將來買樹木賺錢。

七、調查後的收穫與認識:

此次調查的結果使我認識到了,農村物流網絡不完善、經濟人組織鬆散、鄉村居住分散、交通不方便、運輸成本增高、農民信息不靈、並且由於農民的科技這種水平不高,種出來的農產品質量不是很高,等一切因素造成了農產品的價格低廉,這次的調查讓我認識到了農村的各方面發展都有待加強,同時也認識到了物流行業對農產品的發展起了決定的作用,我本來就是學物流管理專業的,這次的調查使我對物流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瞭解,也更加鑑定了學習物流知識紮實自己的物流管理能力。同時也認識到科技對農產品的發展也起到了決定的作用,其實農村的農產品發展不好的最主要一個原因是,農民沒有科學種植,導致高投入低收穫,並且收穫到的產品質量不好價格就低,農民的積極性才會慢慢降低。

八、總結:總的來説此次調查的結果是農村農產品的流通銷售缺乏主要原因:

1、農村的交通不便利。

2、缺乏利用科學技術種植農產品。

3、農產品沒有好的銷售途徑。

九、對農村農產品種植和運輸的建議:

1、有句話這樣説“要想富,先修路”,我認為要想把農產品很好的運輸銷售出去首先要修路,只有把路修好了,交通便利了,農產品才有更好的機會運出去銷售。

2、加大科技的投入,沒有科技的投入,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不高,就會使產品的價格降低,這樣農民就沒有利用可圖,同樣會使農民積極性降低,所以必須大量的投入科學,讓農民都把科學用在種植和護理農產品中上,這樣就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少種多收穫,這樣農民種植農產品的積極性才得以提高,農產品多了,質量好了運往外地銷售才能拿到好價錢,好收入。

3、國家應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農產品運輸管理,提高農產品流通,積極引導鼓勵農民利用科學技術來種植農產品,政府可以派一些農產品研究的專業人員實地勘察,研究當地土質、水質、氣候等因素的制約下,引導當地農民種植適合當地的農產品,這樣農民們才不會盲目的去種植,農民們種植了適合當地的農產品,引導農民利用科學技術種植,這樣農產品才會有豐收,收穫季節到來,農民的農產品銷售不出的時候當地政府應該積極的為農民尋找銷售路線,這樣農民種下的農產品就有銷售路徑,那麼農民種植農產品的積極性就提高。只要農產品的收入高了,農民回家種地有收入了,農民選擇在家務農的機會就更大,那麼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外出打工,農村的土地才能得到充分利用,這樣間接的減少了留守兒童的人數。

調查人員:x x

x

二零一二年二月十一日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篇7

温江綠道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

10級土測一班 李俊(20104764)

土地是人類的立足之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自然資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價值。土地利用是人類作用於大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矛盾凸顯期。必須科學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深刻把握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要求,充分認識我國土地利用和管理面臨新的挑戰:農村土地特別是耕地保護的形式日趨嚴峻。到2020年,我國人口總量預期將達到14.5億,2033年前後達到高峯值15億左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保護有一定數量的耕地;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強對其生態功能的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保護。同時,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將不可避免的佔用部分耕地,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也需要調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後備資源少、生態環境約束大,制約了我國耕地資源補充的能力,農用地特別是耕地保護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式。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解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土地利用問題的有利條件。從土地利用現狀看,我國建設用地利用總體粗放,節約集約利用空間較大,為統籌保障科學發展與保護耕地資源提供了基礎條件,從國際背景看,經濟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升級,有利於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從國內環境看,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斷髮展,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黨中央、國務院對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視,有利於加強土地宏觀調控,進一步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有利於促進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轉變,實現人地關係的和諧發展。展望未來,我國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戰與機遇並存。必須從我國仍處於並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改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矛盾這一社會現實沒改變出發,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與資源配置的密切聯繫和內在規律,本着對人民、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立足保障科學發展,增強土地資源危機意識,樹立全民節地觀念,妥善處理保障發展與保護耕地的關係,統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積極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套用國土部的相關文件我們進行學習:

指導原則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的根本指導方針的要求,統籌退地利用與經濟社會制度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宏觀調控,落實共同責任,注重開源節流,推進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不斷提高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要遵循一下基本原則:

——嚴格保護耕地。按照穩定和提高農業基礎地位的要求,立足解決農村民生問題,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加大土地整理復墾靠開發補充耕地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

——節約集約用地。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合理控制建設規模,積極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努力轉變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挖潛、由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防止用地浪費,推動產業機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統籌各業各內用地。按照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要求,立足形成國土開發新格局,優化配置各業各內用地,引導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促進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

——加強土地生態建設。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立足構建良好的人居環境,統籌安排生活、生態和生產用地,優先保護自然生態空間,促進生態文明發展。

——強化土地宏觀調控。按照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立足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機制,加強和改進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增強土地管理參與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進行了相關的學習後,我們對身邊的土地進行了一些相應的利用情況的調查。計劃如下:

對温江綠道土地利用調查,我們主要是通過對其利用方式上的種類進行調查入手,例如耕地的佔用與保護,進行調查取證。並以實地考察的方式,對相應地區的土地的基本利用情況進行從前到現今的對比。具體調查報告如下:

簡介

温江綠道又被稱為温江田園綠道,2010年,温江區按照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戰略部署,基於自身實際情況做出規劃,在全市率先啟動綠道建設,依託全區自然、歷史、文化、旅遊等資源和花木種植優勢,在一年多時間裏,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健身綠道體系。目前已建成綠道140公里,初步形成了田道相融、江水環繞、自然生態的田園綠道。

實地調查

通過騎車實地走訪,目前温江區綠道附近的經濟快速發展。通過當地的一位居民訴説我們瞭解到,以前,温江綠道這一片區主要是一些自主農業用地和苗圃用地,由於商業發展幾乎沒有,仍有不少當地的人外出務工,耕地被荒廢掉。但自2010年一來,國家為發展體育健身,提倡綠色低碳出行,徵用了一部分土地,建設了現在的温江綠道。目前,温江綠道一帶土地利用大致分為苗圃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宅基地,以及少量農用地。綠道建成一來,附近的農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轉變,除自行車通道佔用面積外,苗圃用地佔了主體,只有少數農户仍保留了一部分耕地用於自給蔬菜種植。綠道建成以前,這裏仍有一部分苗圃用地,但大多沒能為人瞭解,發展緩慢,綠道的建成給當地的苗圃種植業打了很好的廣告,苗圃業得到快速發展。而且,一些休閒農莊,鄉村酒店之類(如長青灣和綠園)的農村商業也得到發展,給人民帶來豐厚的收益,當地村民極力叫好。

雖然當地居民對綠道的建設表示滿意,但我們在實地調查時也有部分組員表示了自己的擔憂。一是綠道和苗圃佔用耕地面積過大;二是苗圃用地在還原耕地時難度大;三是當地居民對政府的高額補貼太滿意,到時還原耕地時會收到當地居民的阻撓。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我對温江綠道附近的發展還是保持樂觀的態度。結合土地管理學的原理,我們進行土地利用整理工作,最後的落腳點還是人,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這些,温江綠道的建設後,都得到了很好的實現,當地居民創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提倡的低碳出行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也得到羣眾的支持,大量羣眾接受低碳出行的思想,生態環境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這些,就足以打消很多顧慮。至於組員擔心的苗圃用地還原耕地時的苦難問題,我也有自己的意見。在調查時,我注意了一下當地的苗圃發現,大量的植物並不是深入土地的,植物的培育大多是以短根的為主,即使有些深根作物,培育人員也做了很好的控制,如:在地裏挖好了要洞,會在下面填埋一些薄膜之內的東西,以控制植物的根的生長,方便耕地的還原。綠道建設也算是保留了部分可輪換耕地,為城市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後備資源。

同樣,我也擔心的就是還原耕地時當地居民的態度,因為,就我們調查時的情況來分析,當地的居民都滿於現狀,對還原耕地這一説從未考略,到時難免會和當地政府發生爭執,影響土地整理工作的進程。我想,這是當地政府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在進行土地整理工作時要努力探索,提出既有利於國家,也不損害人民利益的方針政策。

實踐總結:

土地利用直接關係着城市鄉鎮的發展狀況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無論是政府還是人民大眾,都應當一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堅定不移的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政府作為管理者,要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科學合理的進行土地規劃利用,廣大羣眾做好監督的同時應向相關部門積極提意見,不能為眼前的一時利益所矇蔽而滿於現狀。只有人民和政府齊努力,我國的土地資源才能得到合理利用,我國的經濟才能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