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大自然的語言讀後感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9W

第一篇:大自然的語言讀後感

大自然的語言讀後感

二、檢查預習:

1、這篇課文一共有多少小節?【我發現,陳老師在上課時也先詢問這個問題,看似不經意的一問,卻會給學生的預習一個方向,原來,每次預習我都要把自然段標出來】

2、檢查讀文,每人一段,大自然的語言讀後感。在檢查讀文中理解生詞。

年輪:一名同學簡單解釋,老師隨後出現大樹年輪的圖片,給學生簡單介紹。

三葉蟲化石:老師打出圖片,給學生進行解釋。順勢詢問學生,這一現象説明了什麼?

上學習漂礫

【邊讀文邊解詞,避免了單純解詞時脱離語境的缺點,同時,在解詞過程中,老師有目的性,又避免了學生什麼都解釋的盲目性。同時,對於一些難的詞,如年輪、三葉蟲化石等,即使學生把字典上的解釋讀出來,他也不明白的,老師直接出示圖片,既直觀,又節省了時間。】

三、感知內容:

師: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2—9段,想一想大自然的語言都有什麼?

(1)學生讀書。

(2)老師讓學生在書上畫一畫,同時以第二段作為例子進行勾畫關鍵語句的指導。

【1、在一開始提出要求時,就讓學生邊讀邊畫就更好了。2、此處佔時較長,原因是這篇課文,2、3段結構一致,4、5段結構一致,6、7段結構一致,8、9段結構一致,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第二段的勾畫,也很容易的完成了第三段,但在後面的幾段就遇到了問題。老師也發現了,於是進行了單獨的輔導。雖然時間很長,但輔導並沒有讓絕大多數學生明白,而在下面的交流中也顯現出來。老師還要進行第二次指導。我認為,老師在發現大多數學生都不明白時,正是需要老師之時,此時,老師完全可以再以第四段為例,進行指導。從而引導學生得出這樣一個規律,我們勾畫的是什麼現象帶來什麼結果】

(3)交流:

學生逐段説出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老師順勢把它變成簡單的語言,進行板書。同時對4—9段進行勾畫的指導,讀後感《大自然的語言讀後感》。

三、品味語言(學習4、5小節)

大屏幕出示4、5小節的課文:讀一讀,你發現了什麼?

生1:運用了比喻。

師:哪是比喻?

生:大自然在告訴人們,春天來到人間。

師:你同意嗎?

生2: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師:這裏對不對?把什麼比作什麼?

生:把蝌蚪比作了逗點。

師:為什麼這麼比?

生:因為他們像。

師:你看這句話是什麼號?

生:問好。

師:老師告訴你,這是一個反問句,答案就在這句話中,你能把它變一下嗎?

生: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點。

朗讀第四小節。

同上學習第五小節。

【此處老師注意了語言的學習,關注到了修辭以及句式轉換的初步概念。對於三年級老師來説,有這個意識很可貴。但我想,第一學生回答錯誤不是沒有原因的,老師可以追問一下,幫助他明白。同時,對於兩種事物的相似點,老師可以藉助圖片讓學生更清晰】

四、拓展延伸:

師:這篇課文是以小詩的形式出現的,請你也試着填一填。

多媒體出示:我會填

天上飛着蜻蜓

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蜻蜓飛的()

明天準是()

學生填(答案不統一)

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試着這樣説一説。

【這個環節的設計很巧妙,既讓學生學習了語言,還進行了拓展。可見老師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提一個小小的建議,既然是詩,就該讓學生有作詩的意識。學生在回答,蜻蜓飛的低,明天準時陰天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把第一句話稍稍改動,讓它更順口】

我很喜歡這節常態課,有基礎知識的學習,有課文的朗讀,有勾畫重點語句的指導,有內容的概括,有語言的品析,有課外的拓展,而且這些都是在一節課中完成。那麼我們就可以節省出一節課學生做閲讀了。希望範老師堅持下去,更希望範老師帶領着三年級組做下去。

第二篇:《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單課單練

班級:姓名:得分

一、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連翹()緯度()蓑衣()忌諱()悄然無聲()

2.根據拼音寫漢字

銷聲nì跡()shuāi草連天()wěi度()阻náo()yùn育()

二、本文作者是。

三、閲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後面的練習。

(一)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甦醒;
c.醒悟;
d.復甦)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________(a.次第;
b.連續;
c.陸續;
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________(a.紛紛;
b.刷刷;
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帶和亞熱帶區域裏,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
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去播禾。”這#者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2.解釋詞語:

(1)銷聲匿跡:

(2)翩然:

3.用“/”劃分層次。

第一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第二段:①②③④

4.這兩段文字的説明對象是()

a.物候現象;
b.氣候變化;
c.物候規律;
d.四季景色變化。

5.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它的具體含義是。

6.這兩段文字的説明順序是:___________,主要的説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7.去掉“温帶和亞熱帶區域裏”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麼?

(二)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得多。物

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温、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侯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裏,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下面是一個例子。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温的()。如果能注意到物侯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就可能避免。

1.括號內應填的詞語是:()

a.靈驗損害損失b.靈敏損害損失

c.靈活損失損害d.靈便損失損害

2.下列語句正確的排序是:()

①如果能注意到物侯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②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③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温的損害。

④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

3.文中“活的儀器”是具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一句中的“這裏”指的是。

5.“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年遲五六天。”説説換橫線字的表達效果。

(三)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温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台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台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温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温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説,春天提前九天。

1.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內容。

2.這部分文段的結構方式是;
説明順序是;
運用了和的説明方法。

3.第2-5段可以互換位置嗎?為什麼?

4.舉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舉兩個必要嗎?為什麼?5.作者認為,研究“高下的差異”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結合文章內容,説説這個特殊的情況是什麼。

參考答案:

(一)

1.bac2.銷聲匿跡:這裏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4.自然界的物候現象,物候指的是隨着季節、氣候變化而動植物的不同表現。

5.時間順序;
舉例子

6.不行。以上情況只限於“地球上温帶和亞熱帶區域裏”。

第三篇: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內容,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培養速讀習慣和能力。

3.積累一些詞語。

重點、難點

重點:

(l)分段、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積累詞彙。

難點:

速讀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衰草連天鬢毛衰翹尾巴連翹觀測道觀播種耕種差異差遣差勁參差落葉丟三落四落枕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融化:(冰、雪等)變成水。

(2)萌發:種子、草木發芽。萌、發同義。

(3)次第:一個挨一個地。

(4)呈現:顯出、露出。

(5)周而復始:形容不斷地循環往復。

(6)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

(7)物候;
生物的週期性現象與氣候的關係。

(8)觀測:本課指觀察並測驗。

(9)懸殊:相差很遠。

3.閲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後練習。

二、導入

1.作者簡介: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着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説,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閲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完。

2.請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説明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説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
從“物候現象的來!腦決定於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説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完。

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麼順序?討論並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説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並歸納:用了“過後”“再過”“不久”“於是轉入”“到了”“準備迎

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並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萌發次第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

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

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象、典雅。

6提問: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説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討論並歸納;
舉了三個例子。

7.提問:這一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麼順序?

討論並歸納:按時間先後順序。

8。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討論並歸納: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説明大自然的語言,擬

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

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穀鳥的叫聲,説成催促農

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9.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

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討論並歸納: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10.提問:這一段説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四、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説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現象。每一個段落裏面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

五、作業

1.課後練習二、四。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閲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①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②在地球上温

帶和亞熱帶區域裏,年年如是,周而復始。③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

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④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

睡中甦醒過來。⑤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③

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則處呈現一片衰草

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

次第開放。

1.請按時間順序,重新調整語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擬人句,並指出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擬人句:_

好處:_

3.上文用詞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詞改為口語説法,其意思不變,應

該怎麼改?

a.融化()b.萌發()c.次第()

d.簌簌()e.銷聲匿跡()f.衰草連天()

g.風雪載途()h.年年如是()

4.簡答

(1)什麼是物候?

(2)什麼是物候學?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閲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後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説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下面請幾個同學使用下列詞語複述課文中關於四季的描述。

甦醒萌發次第孕育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

三、正課

1.提問:文章第二段為什麼説利用物候於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討論並歸納:

(l)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

(3)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温、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h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説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説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

討論並歸納:

(l)緯度的差異。(2)經度的差異。(3)高下的差異。(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麼順序説明?

討論並歸納:

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
最後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説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

説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温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説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

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説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7.提問:“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温層”。什麼叫逆温層,逆温層是怎麼形成的?

討論並歸納:

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育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

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温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温層。逆温層的形成是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

8.提問: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討論並歸納;

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

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

侵害。

9?提問: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麼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討論並歸納:

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於”

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0.提問;
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麼意義?

討論並歸納。

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

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四、小結

本文從具體生動的四季物候現象説起,條理分明地説明了物候現象的有關

知識。運用舉例子説明,使人清楚明瞭,確信無疑。此外,本文用詞形象、典雅。

五、作業

1.課後練習一、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填空。

1.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3.物候學就是利用_____來研究_______。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大自然的語言”為_____、_____。

4?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根據____、____、____.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來安排農事。

5.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_____,選擇______。

(二)請課外收集一些農諺。如“阿公阿婆,割麥插未”。

第四篇: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天堂國中儲朝霞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理解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現象説起,條理分明地説明事物的特點

2、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説明方法,體會其作用,培養閲讀説明文的能力。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簡潔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
掌握常用的説明方法;
體會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二、理清思路,瞭解説明的順序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2、文章第1、2段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的語言”有何作用?

三、瞭解説明方法及其作用。

1、速讀課文,找出文中運用的説明方法,並體會其作用。

2、歸納明確:

舉例子列數據作比較打比方作詮釋下定義

(1)第二自然段説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舉了幾個例子?

(2)、本文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為何在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

四、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簡潔的特點

1、劃出能夠體現説明文語言準確嚴謹性特點的句子,並作出批註。

2、體會本文生動簡潔的語言特點。

五、拓展延伸:

分析《大理寺桃花》所藴含的物候知識。

六、課堂小結

七、佈置作業:

1、收集一些農諺和有關物候的詩文,並分析其中藴含的物候知識。

2、查閲相關資料,瞭解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五篇: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品味本文準確、生動、典雅的語言。

2、瞭解物候相關的科學知識。

3、掌握舉例子、作比較的説明方法。

4、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蒐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麼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鶯歌燕舞、鳥語花香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瞭解的大自然語言。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豐富語言。

二、走近作者

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後先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三、狼吞虎嚥

快速默讀課文,完成下列任務:

(1)標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2)整體感知課文。

(完成後學生上講台板書,師生合作解決生字詞。)

四、暢所欲言

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並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

1.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第11、12段)

五、.細嚼慢嚥

品讀1段

1、説説本段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2、找出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説説理由。

3、概括本段的語言特點。

六、作業鞏固

朗讀並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無論是桃紅柳綠的春日,還是冰天雪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現象。那麼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對我們人類有什麼作用呢?它們又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祕。

二、新課講授

朗讀6-10段,思考:

1、四個因素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它們的位置能否顛倒?

(抓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

明確: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或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的邏輯順序。

2、作者主要用什麼説明方法來説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先由學生分小組分工合作後彙報。主要指導學生掌握舉例子和作比較兩種説明方法。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麼?明確:起限制作用,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

你還能在文中找出體現説明文語言的準確的地方嗎?

三、拓展閲讀

《大林寺桃花》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説説詩中藴含的物候知識。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峯頂。詩人在初夏時節遊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後,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裏來了。這首詩正好説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四、七嘴八舌

質疑問難三步曲:

第一步,默讀課文,找出疑難地方、提出問題。

第二步,四人一組討論問題。

第三步,每組提出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全班討論。

教師提問:1、文章為何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

五、各顯神通

1、你知道的包含物候知識的農諺有哪些?

2、在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獨特的大自然語言已為人類敲響了環保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