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教案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26W

有了教案,教師能夠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通過認真對待每次寫教案的機會,我們能夠提高教學的準備和組織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閲。

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教案6篇

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教案篇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蓋斯定律的意義,能用蓋斯定律和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自學、探究、訓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蓋斯定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蓋斯定律的應用和反應熱的計算

?學習過程】

?温習舊知】

問題1、什麼叫反應熱?

問題2、為什麼化學反應會伴隨能量變化?

問題3、什麼叫熱化學方程式?

問題4、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注意事項?

問題5、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化學方程式

熱方程式

相似點

不同點

?學習新知】

一、蓋斯定律

閲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什麼叫蓋斯定律?

問題2、化學反應的`反應熱與反應途徑有關嗎?與什麼有關?

?練習】

已知:h2(g)=2h(g);△h1=+431.8kj/mol

1/2o2(g)=o(g);△h2=+244.3kj/mol

2h(g)+o(g)=h2o(g);△h3=-917.9kj/mol

h2o(g)=h2o(l);△h4=-44.0kj/mol

寫出1molh2(g)與適量o2(g)反應生成h2o(l)的熱化學方程式。

二、反應熱的計算

例1、25℃、101kpa,將1.0g鈉與足量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晶體,並放出18.87kj熱量,求生成1mol氯化鈉的反應熱?

例2、乙醇的燃燒熱:△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燒放出多少熱量?

例3、已知下列反應的反應熱:

(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co2(g);Δh2=-393.5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試計算下列反應的反應熱:

2c(s)+2h2(g)+o2(g)=ch3cooh(l);Δh=?

?思考與交流】通過上面的例題,你認為反應熱的計算應注意哪些問題?

?課堂練習】

1、在101kpa時,1molch4完全燃燒生成co2和液態h2o,放出890kj的

熱量,ch4的燃燒熱為多少?1000lch4(標準狀況)燃燒後所產生的熱量為多少?

2、葡萄糖是人體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之一。葡萄糖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0kj/mol葡萄糖在人體組織中氧化的熱化學方程式與它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相同。計算100g葡萄糖在人體中完全氧化時所產生的熱量。

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的第三節常見的兩種有機物.學好這一節,可以讓學生掌握在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這一中心,確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既鞏固了烷、烯、炔、芳香烴的性質,又為後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帶動了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掌握乙醇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

②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1)乙醇是醇類物質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同時也是本節的難點。

(2)重點、難點的突破,可設計兩個突破點:

①乙醇結構的特點可通過問題探究、化學計算和分子模型來推導,電腦展示來確定,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掌握乙醇結構的同時,也學會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②通過實驗探究和電腦多媒體動畫演示的辦法認識和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二、教法活用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實驗促學法: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3.計算機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於學生掌握乙醇化學反應的本質。

4.歸納法:通過學生的歸納和邏輯推導,最終確定乙醇的分子結構。

三、教學輔助手段

1、説實驗:

①乙醇與鈉反應,可作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且取用的金屬鈉儘量大小一致,表面積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銅絲一端捲成螺旋狀,以增大催化劑的表面積,使反應速度加快。

2、説現代化教學手段:乙醇主要化學性質可用以下兩個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個反應的過程可用電腦動畫模擬,以便讓學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應的本質及斷鍵的部位,讓微觀反應宏觀化。

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是以化學基本概念為基礎,與實驗緊密聯繫,強調概念在實際中的應用,本節教學對整個高中化學的學習乃至今後繼續學習起着重要的指導作用。教材內容具有概念比較多,且抽象又難於理解的特點。教材首先從為什麼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繫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認識引入物質的量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後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粒子數之間、物質的量與質量之間的關係。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二、學情分析

對於“物質的量”這個新的“量”和“摩爾”這個新的“單位”,學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過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單位”,如長度、質量、時間、温度,米、千克等。可採用類比方法,類比方法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的某些屬性上相同,而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也相同的一種科學方法。如物質的量與其他學生熟悉的量類比、摩爾與其他國際單位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等,運用類比思想闡釋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能夠提高這兩個概念與其他概念之間的兼容性,有利於對這兩個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的量是描述微觀粒子集體的一個物理量,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

位;瞭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瞭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2)瞭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換算關係;瞭解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摩爾

質量之間的換算關係。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類比的思想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運用和鞏固概念。

(2)通過閲讀教材、參考資料和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探究的意識。

(3)體驗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2)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悦。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1)物質的量的概念;

(2)物質的量和微粒數之間的相互轉化;

(3)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涵義;

(4)通過物質的量、質量、摩爾質量計算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的概念。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黑板

六、教學方法

採用創設情境方式,通過故事(一粒米的稱量)和生活實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學思維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搭建起宏觀與微觀的橋樑。通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常用單位(箱、包、打等)與抽象概念類比、國際單位之間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教學,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學生感受概念的生成過程,初步形成物質的量的概念並理解其重要性。

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教案篇4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係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裏分別加入食鹽和硝 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説明了什麼?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於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 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盪,直到試管裏有剩餘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並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裏,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裏,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

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麼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

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並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

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

分析討論並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

參與討論並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

(2)當温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説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裏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係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盪、並觀察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 酸銨:192克碳酸鈣:0.0013克食鹽:36克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温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不過對於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説,在一定温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閲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 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 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 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使學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組成、性質及鑑別方法,瞭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學習蔗糖水解反應的`實驗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義,瞭解麥芽糖的性質。

能力培養: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學實驗方法的訓練。

科學思想: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對實驗現象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結論,並引導學生總結實驗成敗的關鍵,培養學生對化學現象與化學本質的辯證認識及認真細緻、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科學品質:

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分工協作進行實驗、共同分析、討論實驗結果,從而學習新知識這一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科學方法:

通過對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還原性實驗的現象進行對比與分析,引導學生通過表面現象分析問題的本質,學習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蔗糖的水解反應及對水解產物的還原性進行檢驗,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學實驗方法的訓練。

重點、難點

蔗糖的非還原性;蔗糖的水解反應;思維方法、學習方法的培養;實驗方法及實驗能力的培養。

高中化學必修一的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並記住什麼是布朗運動,知道影響布朗運動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

(3)知道什麼是分子的熱運動,知道分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温度的關係。

2.通過對布朗運動的觀察,發現其特徵,分析概括出布朗運動的原因;培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從對懸浮顆粒無規則運動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到用概率統計的觀點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通過學生對布朗運動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出布朗運動不是外界影響產生的,是液體分子撞擊微粒不平衡性產生的。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這一連串結論的得出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

2.學生觀察到的布朗運動不是分子運動,但它又間接反映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特點。這是課堂上的難點。這個難點要從開始分析顯微鏡下看不到分子運動這個問題逐漸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氣體和液體的擴散實驗:分別裝有h氧化氮和空氣的玻璃儲氣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內盛有淨水、紅墨水。

2.製備好的有藤黃懸浮顆粒的水、顯微鏡用載物片、顯微攝像頭、大屏幕投影電視。

四、主要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兩個演示實驗: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與另一個玻璃瓶豎直方向對口相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內逐漸擴展到上面瓶內。

2.在一燒杯的淨水中,滴入一二滴紅墨水後,紅墨水在水中逐漸擴展開來。

提問:上述兩個實驗屬於什麼物理現象?這現象説明什麼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上述實驗是氣體、液體的擴散現象,擴散現象是一種熱現象。它説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而且擴散現象的快慢直接與温度有關,温度高,擴散現象加快。這些內容在國中物理中已經學習過了。

(二)新課教學過程

1.介紹布朗運動現象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發現花粉顆粒在水中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後來把顆粒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質加藤黃、墨汁中的炭粒,這些小微粒懸浮在水中都有布朗運動存在。

介紹顯微鏡下如何觀察布朗運動。在載物玻璃上的凹槽內用滴管滴入幾滴有藤黃的水滴,將蓋玻璃蓋上,放在顯微鏡載物台上,然後通過顯微鏡觀察,在視場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許多顆粒,仔細觀察其中某一個很小的顆粒,會發現在不停地活動,很像是水中的小魚蟲的運動。將一台顯微鏡放在講台上,然後讓用顯微攝像頭拍攝布朗運動,經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投影成像,讓全體學生觀察,教師用教鞭指一個顆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點為點,讓學生看這顆微粒以後的一些時間內對點運動情況。

讓學生看教科書上圖,圖上畫的幾個布朗顆粒運動的路線,指出這不是布朗微粒運動的軌跡,它只是每隔30秒觀察到的位置的一些連線。實際上在這短短的30秒內微粒運動也極不規則,絕不是直線運動。

2.介紹布朗運動的幾個特點

(1)連續觀察布朗運動,發現在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只要液體不幹涸,就看不到這種運動停下來。這種布朗運動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懸浮液不冰凍),永遠在運動着。所以説,這種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

(2)換不同種類懸浮顆粒,如花粉、藤黃、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運動,説明布朗運動不取決於顆粒本身。更換不同種類液體,都不存在布朗運動。

(3)懸浮的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顆粒大了,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運動。

(4)布朗運動隨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釋布朗運動的原因

(互)布朗運動不是由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的,所謂外界因素的影響,是指存在温度差、壓強差、液體振動等等。

分層次地提問學生:若液體兩端有温度差,液體是怎樣傳遞熱量的?液體中的懸浮顆粒將做定向移動,還是無規則運動?温度差這樣的外界因素能產生布朗運動嗎?

歸納學生回答,液體存在着温度差時,液體依靠對流傳遞熱量,這樣是浮顆粒將隨液體有定向移動。但布朗運動對不同顆粒運動情況不相同,因此液體的温度差不可能產生布朗運動。又如液體的壓強差或振動等都只能使液體具有走向運動,懸浮在液體中的小顆粒的定向移動不是布朗運動。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是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只能是液體內部造成的。

(2)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受到液體各個方向液體分子撞擊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顯微鏡下看到的是固體的微小懸浮顆粒,液體分子是看不到的,因為液體分子太小。但液體中許許多多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不斷地撞擊微小懸浮顆粒,當微小顆粒足夠小時,它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分子的撞擊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書上的插圖所示。

在某一瞬間,微小顆粒在某個方向受到撞擊作用強,它就沿着這個方向運動。在下一瞬間,微小顆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強,它又向着另一個方向運動。任一時刻微小顆粒所受的撞擊在某一方向上佔優勢只能是偶然的,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則的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越小,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數越小。布朗運動微粒大小在10-’m數量級,液體分子大小在10-“m數量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明顯,因此,布朗運動越明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越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不明顯,以至可以認為撞擊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