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有關冷與熱的教案最新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W

教案在書寫的過程中,大家肯定要考慮文字表述規範,每位老師在上課前都需要提前寫好一篇教案,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有關冷與熱的教案最新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有關冷與熱的教案最新6篇

有關冷與熱的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羣落的演替過程。

2.説明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羣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二、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後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羣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羣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個羣落被另一個羣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着“思考與討論1”,閲讀p79~p80,並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並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後,由於其植株高於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於優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羣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羣取代另一些種羣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後,喬木佔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的農田,在棄耕後開始出現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後種了幾年玉米,後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後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蕒菜等雜草佔優勢;2~3年後,黃蒿佔優勢;3~4年後,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並逐漸佔優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後,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並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羣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15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着“思考與討論2”,閲讀p81,並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佈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於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後,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勢植物。於是,就會出現“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後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有計劃地組織大規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也開展了規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牧漁業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並從20xx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試點,20xx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劃在20xx年前退耕還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後,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 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 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範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 950 km2“長”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 350 km2。兩大湖區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於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 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為大規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xx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約佔西部地區嚴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還草”將採取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

⊙要點解析

1. 羣落的演替是一個羣落取代另一個羣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一個頂極羣落才會中止。羣落這種依次取代現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後,農田又會發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裏生長起來,灌木又處於次要地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田演變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的森林羣落,而不會被別的羣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羣落。

2.羣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後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後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羣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羣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於羣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於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羣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羣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羣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羣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羣落內部環境的變化是由羣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係;有些情況下,是羣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造了不良的居住環境,使原來的羣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演替。

4.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決定着羣落的外貌和羣落的分佈,也影響到羣落的結構和生產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因素。地表形態(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羣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於置身於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火也是一個重要的誘發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境條件並不限於上述幾種,凡是與羣落髮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羣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生態關係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羣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司於自然發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羣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於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後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係;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有關冷與熱的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機器人滅火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學會安裝和使用火焰傳感器,瞭解機器人滅火基本原理,為下一節課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瞭解火焰傳感器的使用方法,瞭解機器人滅火的工作原理。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安裝火焰傳感器及機器人的滅火裝置;

(2)學會分析和處理機器人出現的各種情況。

3、情感性目標

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火焰傳感器的使用和滅火的基本原理。

2、教學重點

(1)滅火的基本原理;

(2)出現的各種情況的成因分析。

四、教學準備

將本課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下發到學生機上,機器人、滅火裝置、蠟燭、打火機。

五、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教師表演機器人滅火。

2、學習新課。

(1)分析滅火裝置的安裝過程。

教師:要想知道機器人是怎樣滅火的,我們首先要了解機器人滅火過程,瞭解滅火的流程圖。

教師示範機器人滅火後,屏幕展示滅火的流程圖,幫助學生了解分析。

教師:機器人是通過什麼裝置來滅火的?同學們請仔細查看該裝置,它們由哪些器件組成的?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講解火焰傳感器的使用方法。

學生組裝滅火機器人,並對照書編寫測試程序,並對火焰傳感器進行測試。

(2)指導學生編寫機器人控制程序。

屏幕重新展示滅火的流程圖。

教師:但機器人檢測到火源該怎麼辦?沒有又該怎樣去處理?

佈置任務:看圖,編寫機器人接近火源程序和滅火程序,看哪小組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火焰滅掉。

學生分組練習,教師指導幫助。

小組表演,評出最佳小組。

想一想:如果在編寫程序時,我們把“中斷循環”改為“不中斷循環”,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編寫,測試、彙報。

3、鞏固練習。

請同學們試着完成書中本課的“試一試”中的練習,在遇到困難時可小組同學相互幫助,也可以舉手問老師。

4、總結評價。

教師總結後,請同學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情況和收穫,在本節課的“評一評”中打上自己的成績。

教後感:

通過風扇吹滅蠟燭,學生很容易理解,但是教師可不可以讓學生思考有沒有其他方法和措施吹滅蠟燭,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呢?

有關冷與熱的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認識“畫圖”程序中直線、矩形、橢圓、圓角矩形等工具;

2. 熟悉配合使用shift鍵 的技巧;

能力目標:

1、學會用“直線”、“矩形”、“橢圓”、“圓角矩形”工具畫規則的窗子。

2、能用“撤銷”來更正錯誤。

3、學會將繪畫的成果保存在默認文件夾。

情感目標:

1、激發並提高學生熱愛自己學校的感情;

2、學會善於欣賞別人作品中的優點;

二、教學重點

“直線”、“矩形”、“橢圓”、“圓角矩形”工具的使用方法,保存繪畫的成果。

三、教學難點

1、 保存繪畫成果到默認的文件夾。

2、 配合使用shift鍵的技巧;

四、課前準備

附範例的演示文稿;關於房子的拼圖學件一個;附獎品光盤若干;帶網絡廣播系統的電腦房、投影儀。

五、教學過程

一、引 入

1、回憶上節課時所學工具,運用遊戲引出新課;

2、展示精彩新穎的教學樓激發學生畫圖興趣和創造慾望;

二、工具教學

(出示範圖)。從拼圖到欣賞的圖片,到範圖,綜合分析這幅圖畫中都有哪些圖形組成啊?

生:(線條、圓、長方形、圓角矩形)聯繫拼圖;

範圖中用到哪些工具呢?

生:(直線、矩形、橢圓、圓角矩形)

1、直線

什麼地方要用到直線工具呢?對!畫大樓的外形。我們一起來來試試好不好。(以範圖中一小幅規則圖形為例,講解直線的粗細設置)讓學生試一試,看誰畫得最好。同時提示書本上有答案,如果有困難可在課本中找一找。然後通過教師或學生的演示將兩小技巧:“按shift鍵”、“選擇線的粗細”。再讓學生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畫一畫樓房樓梯等規則圖形。

文稿出示:(1)按住shift鍵,畫線更筆直;

2、畫窗子

畫完了教學樓的外形後,我們來給她添上窗子吧,你們看用到哪些工具好呢?

學生探索,演示 “橢圓”、“矩形”、“圓角矩形”三個工具使用方法。

講解分析注意點:邊框的粗細,畫的方法技巧。演示文稿出示:(2)方形和圓形邊線的粗細,由直線工具決定。

在學生初步探索結束後,教師及時請畫得好的學生演示。這時教師可將“撤銷”這個小技巧教給學生。鼓勵學生用這種方法來畫出更美的畫。

3、整齊的教學樓

在完成了探索和基本技能的準備後,大家可以創作自己學校或心目中的教學樓。(可適當選擇幾幅準備好的,帶想象的教學樓)

三、欣賞、複習

欣賞交流,回憶複習

欣賞者:交流同學的作品的優點;設計者:回憶複習用法技巧;教師:點評,回顧。四、保存文件

保存自己的畫

教師可用“同學們畫得真美,這麼美的畫如果不能保存下來真可惜”等激發學生學習保存文件的熱情。因為這是第一次保存,所以教師應當親自演示,在演示時,不要將問題擴大化,以免基礎差的學生不知所措。但對於輸入文件名一定要採用打比方的方法強調。而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本上記下文件名。

五、練習

課本上還有兩幅很有趣的畫,大家可以選一幅來描畫下來,對了,畫之前要看仔細觀察哦(有哪些形狀,用哪些工具,技巧是什麼? )。小朋友們可以在課後來進行繪畫。

有關冷與熱的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訓練節奏感。

2.訓練聽力。

3.視譜(圖型譜、節奏譜)的入門準備。

4.器樂合奏的訓練。

5.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6.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教材分析:

這是安志順於1982年編寫的一首打擊樂曲,取材於我國的西安鼓樂和陝西的民間打擊樂。使用了六件打擊樂器:小鈸、水鈸、圪塔鈸、大鑼、木魚、雲鑼。

這首樂曲是由散板和2/4拍節奏兩種節拍類型構成的,其中散板有三處,即頭、尾和中部,把2/4拍的節奏段分為兩大段(第一、三段),我們根據這個特點設計了一個圖型譜。

我們將第一段音樂編成一段簡化的節奏譜,讓學生通過親自敲打,更深體驗音樂,培養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教具準備:

圖型譜、節奏譜、打擊樂器(小鈸等)、錄音機、音帶

教學建議:

——出示幾個符號,這是幾種動物的叫聲(有一羣小鳥、貓、一羣蜜蜂、狗)

——討論,並賞試用嗓音模仿。體驗符號怎樣“記錄”聲音。瞭解符號和聲音關係。

——我們要聽一個關於鴨子的音樂,曲名叫《鴨子拌嘴》。

——聽兩段音樂,它們在描繪鴨子在幹什麼?(與曲名相關的:吵嘴、走路)。

——選擇符號標示。

——把符號轉換成動作,掛圖型譜,看譜聽音樂做一遍。(根據實際,可在座位上,亦可下座位做),問有幾次吵嘴?

——看第一段(走路),有個符號

有關冷與熱的教案篇5

設計意圖:

在夏天這個主題中,幼兒對夏天的天氣特徵和動植物的生長變化特別感興趣。一次,我帶孩子們在校園裏散步,走過一棵高高的茂密的香樟樹時,胡星雲小朋友指着樹、抬着頭説:“哇,樹葉長得這麼高,只有長頸鹿才能吃得到!”其他孩子聞言,也議論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興趣盎然地議論起了長頸鹿。在孩子的心中,長頸鹿的形象就是高個子,現實中的長頸鹿見得也不多。為此,我根據孩子的興趣點設計了這個繪畫活動——《長頸鹿找朋友》。

活動目標:

1、用繪畫的的方式表現長頸鹿的基本特徵,並嘗試表現它的頭部動態。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並能主動地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同伴聽。

活動準備:

記號筆,16開紙,粉筆,黑板。小螞蟻、雲寶寶圖片。

活動過程:

1、活動導入,引導觀察。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兩位小客人,

看看是誰呀?(橢圓形寶寶)

這兩個橢圓形寶寶有什麼不一樣?(大、小)

2、橢圓形寶寶變魔術。

·兩個寶寶要做遊戲了,可是他們離得太遠了,説話也聽不清了,怎麼辦?(打電話)。

·用電話線把兩個寶寶連起來,有了電話他們可高興了,小橢圓高興地變呀變,變出了大眼睛、大嘴巴、長長的角、小耳朵。大橢圓也高興地變出了一條長尾巴、細細的腿。呀、快看看兩個寶寶變呀變,變成了一隻什麼?(長頸鹿)

3、長頸鹿找朋友。

·今天長頸鹿是來找朋友的,看它找到了誰?(出示白雲寶寶)

白雲在哪?長頸鹿應該怎樣和他打招呼?(讓幼兒自己用動作來嘗試,明白長頸鹿必須抬頭才能與白雲講話。)

·這時又有一個聲音在喊了:“長頸鹿,長頸鹿。”(出示小螞蟻)

長頸鹿該怎麼辦呢?(請幼兒來畫長頸鹿低頭的樣子。)

讓幼兒明白長頸鹿必須把頭低下來才能與小螞蟻講話。

4、“長頸鹿、長頸鹿”還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天上的、地上的,水裏的、樹上的,要來找長頸鹿做朋友。小朋友,你們願意幫長頸鹿找更多的朋友嗎?

5、幼兒作畫。

教師根據情況給幼兒個別指導,鼓勵幼兒主動將自己的“長頸鹿找朋友”的故事講給同伴聽。

6、評價:你為長頸鹿找到了哪些朋友?它們在幹嘛?

有關冷與熱的教案篇6

一、 教學目標

1.舉例説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3.進行關於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舉例説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講述法

四、課時安排

五、教學過程

?章引入學生閲讀p58。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由於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多於從長頸漏斗滲出的水分子數量,使得管內液麪升高。

2.用紗布替代玻璃紙時,因紗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麪不會升高。

3.半透膜兩側溶液的濃度相等時,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等於滲出的水分子數量,液麪也不會升高。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注意。

?板書一、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與討論學生閲讀思考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等有機物一般不能透過細胞膜。

2.紅細胞的細胞膜相當於“問題探討”中的半透膜。

3.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於紅細胞內部的濃度時,紅細胞一般會因持續吸水而漲破。

4.紅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決於紅細胞內外濃度的差值。一般情況下,差值較大時吸水或失水較多

?板書㈠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膨脹甚至漲破)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皺縮)

??成熟植物細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學生閲讀思考交流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的位置 細胞大小

蔗糖溶液 變小 原生質層脱離細胞壁 基本不變

清水 逐漸恢復原來大小 原生質層恢復原來位置 基本不變

?板書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復原)

?板書二、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提示1.在培養過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離子較多,吸收ca2+、mg2+較少,結果導致水稻培養液裏的ca2+、mg2+濃度增高。

2.不同作物對無機鹽的吸收是有差異的。

3.水分子跨膜運輸是順相對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質的跨膜運輸並不都是這樣,這取決於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

4.細胞對物質的吸收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性具有普遍性。

?板書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小結見板書。

?作業練習一二。

?提示基礎題

1.√。 2.√。 3.×。

拓展題

農業生產上的輪作正是針對不同作物根系對礦質元素的選擇性吸收而採取的生產措施。如果長期在同一塊田裏種植同種作物,地力就會下降(俗稱傷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這樣就會影響作物的產量。

Tags: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