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通用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2W

華而不實的教學反思對於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是沒有幫助的,只有將教學反思寫好,才能成為更優秀的教師,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國小數學教學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通用5篇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1

一、因為平等,所以互動

一年級學生好動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上課時總有跟同學跟老師不配合的現象,我總説“××同學,請認真聽講”,“××同學,請坐好”等方式提醒他們注意,可效果總不理想。近段時間我多表揚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語言,如“你真乖”,“你真聰明”,“××小朋友講得真好”等語言,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民主程度,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重要因素。教師的言行神態,都在小朋友的腦海裏定位,他們也有相應的學習反映。教師時刻關注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捕捉學生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教學資源,讓所有的學生都覺得自己被老師重視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是班裏重要的一分子,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了,認為要跟同學和老師好好配合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二、因為合作,所以成功

在計算技能方面,一般的小朋友都能完成得比較出色,不需要在課堂中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這樣,其實為學生的自主合作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好動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等原因,我們總是擔心他們不能很好地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時候,往往有部分學生漫不經心地看着別人操作,聽着別人發表意見,自己卻不參與到活動中去,像一個旁觀者如何組織好一年級學生的小組交流合作是教學的重點任務。

一年級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初級階段。一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歡童話故事,教學中我通過在改編過的故事中穿插數學學習的知識,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找到問題,解決問題,這時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就比較默契了。在教學中,我還採用了小組間複述故事解決問題及小組間新編故事設計新的問題兩個主要環節進行小組合作。而且通過這樣的討論,平時不願意主動回答問題的孩子也能提出問題考考小組內的同學了

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2

?分桃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百以內一位數乘除兩位數的口算和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本節學習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筆算除法;本節是後續學習的基礎。

回放教學過程:情景引入後,讓學生用不同方法計算482,學生很易口算出結果,但對於豎式卻不能正確理解和正確計算,部分學生在嘗試用豎式計算時,有幾種寫法,而且這些錯誤在後續的幾節課的學習中,反覆出現,非常頑固,很令我頭疼。

錯誤分析:少數學生對這種豎式的抽象寫法不理解,對其過程和筆算順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種機械的模仿。

反思教學。

(1)在教學過程中將具體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聯繫起來,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教師要重視在引導學生理解算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筆算除法的順序:我們分桃子的時候,第一次先分 4籃,每個猴子得2籃,在豎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個十除以2得2個十,把2寫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數2去乘2個十,積是4個十,寫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數已經分完。再分8個,在豎式中8要落下來繼續除, 8除以2得4,每個猴子分到4個,在商的個位上寫4,再用除數2去乘4,積是8,表示從被除數裏又分掉的數,寫在落下來的被除數8的下面,8減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學生解決問題,掌握算法之後,引導他們進行歸納、比較、置疑,能夠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同時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用豎式計算時,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後,十位上是不是還有餘數,就要把這個餘數和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再計算。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及時歸納:筆算時,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這裏可以用學生喜歡的小歌訣讓學生記住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法則:筆算除法從高位起,除數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數當姐餘當妹。並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補充下面的歌訣內容:一位不夠看兩位。不夠商1,0佔位。

(3)反覆練習,放慢進度。按教材編者的意圖,以上內容在一節課內完成,而我認為本內容適合兩課時完成,可以這樣劃分內容和目標,第一節課只研究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兩位數,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豎式計算的寫法、每一步的意義及過程,以及除法豎式計算與加、減、乘法豎式計算順序的區別。第二課時再研究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三位數,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在豎式計算中第一次商後,十位上還有餘數的處理方法,並進一步讓學生熟悉筆算除法的順序和過程。

(4)課前要複習運用乘法口訣口算除法、表內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及每一步的意義,這些都是本節課的學習基礎,對理解本節課豎式計算有幫助。如課前讓學生用豎式計算92 185,讓學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義。 15 這個15怎麼來的?表示什麼?

這個3怎麼來的?表示什麼?

(5)這節課在注重算法優化的同時,算法的多樣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導學生探究,但課堂40分鐘又顯得少,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多,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3

一、國小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使反應的而非反思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使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閲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錯誤的。

二、智慧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事“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專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的教學走向理智型的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開展,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反思。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區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她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她不僅能“做”,還應當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等方面去開展。簡單地説,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蘇俄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中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閲歷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受通常不一樣。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方式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使很難按照我們的意願去完成教學。比如平時我們在上課的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饋後卻發現很多學生還是糊里糊塗的。説明了我們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生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驗。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驗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嚐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等經理對於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啟迪。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有價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麼我們可以重新以學生的身份參與一些探索性的活動,並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作出反思。

2、學生的角度。

教學行為的本質在於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生學得好。在新課標中,有些習題,如最優化方案,讓學生去選擇租車、買票等方案,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們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所以貝爾納説“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時一致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鬆氛圍,便於開展有意義的討論。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互相聽課、做課後分析等。

4、專業學習

多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教學資料,能幫助我們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作出解釋。可以開闊我們教學反思的思路,使我們的教學和反思不再侷限在經驗的小天地裏,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有那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那些更帶有普片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為有較為可觀的評價,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的從事教學反思後東並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

教師的職業需要專業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最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使教學反思。沒有反思,專業能力就很難有實質性的提高,而教學反思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4

第六單元的標題“購物”點明瞭本單元內容的特點,即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設計一系列熟悉的購物活動,使學生認識人民幣,能解決與人民幣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買文具”認識小面額人民幣,通過“買衣服”認識大面額人民幣,通過“小小商店”學習正確使用人民幣等知識,並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放在購物活動中體會人民幣的功能和正確使用人民幣的方法,體會不同面額人民幣之間進行等值兑換方法的多樣性。但是一年級國小生比較缺乏購物的實際經驗,學起來非常抽象,難度很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算錢。4張20元+6張1元=()元,3張5元+5張2角=()元。這部分內容學生出錯,看到5張2角馬上會算成10元,看到4張2元會算成6元,從而導致最終結果出錯。

2、付錢。剛開始有的學生會寫1張30元、1張80元等等,鬧了不少笑話。3、找錢。5角-2元7角=()元()角,20元-4元5角=()元()角,50元-31元9角=()元()角,這部分內容也較難,運用已學的.減法知識,學生慢慢地在接受,但還是容易算錯。

我的想法:

1、學生實在是沒這方面的經驗,在學習本單元前,學生別説用錢了,就連最常用的人民幣都沒摸過,現在會認人民幣已經很不錯了,至於兑換和算錢實在是太拔高要求了。長大後連傻瓜都會用錢,為何非這麼“拔苗助長”不可?

2、我覺得這部分內容如果低段非安排不可的話,可以分梯度進行,一年級“認識人民幣”,讓孩子有個初步的接觸;二年級“兑換”人民幣,因為二年級孩子已經學了乘除法,兑換、互換相對好算;三年級再學習“付錢、找錢”,學生有了用錢的直接經驗,“付錢、找錢”就不在話下。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篇5

11月11日早上聽了《圓的認識》這一堂課使我感受良多。

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於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所以這堂課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並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繫。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讓學生找出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着讓學生説説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為什麼?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吳老師在事先也準備一部分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然後通過摸圓活動認識圓,通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教材上是在認識圓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但吳如美老師卻把它提前了,從學生第一次試畫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次畫圓時當然會取得成功的喜悦,在這過程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在這一環節還通過設置關鍵問題為什麼同一圓規卻畫出二個不同的圓?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書並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操作和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二種好方法,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摺痕的特徵,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直徑。學貴有疑,因此吳老師在上課時,以一個個問題為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並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後還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圓半徑和直徑的特徵。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於在同一個圓裏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裏的教學還不夠細緻,不夠緊湊,學生的練習時間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