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集合7篇 國小數學教學的關鍵反思:從教育到實踐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49K

這篇文章將分享一些國小數學教學中的反思和經驗,其中包括課堂管理、學生激勵、教學方法等方面。相信這些反思集合可以幫助教師們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能夠讓家長更好地瞭解孩子在數學學習上的表現。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集合7篇 國小數學教學的關鍵反思:從教育到實踐

第1篇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趣味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經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而在現實課堂中有的教師要求學生依靠單純的記憶、模仿、訓練只是有利於學生應試,而對學生邏輯思維本事、確定推理本事、概括本事的發展幫忙很小,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培養了。下頭就本人的教學實踐和聽課後的收穫淺談一下對高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高效課堂教學必須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經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推理本事,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廢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重視數學與學生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聯繫;體現了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1、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所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到達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例如,教學數學廣角,我就設計了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用小石頭來引入課題,小石頭是學生們平常愛玩的小玩具。我讓他們感覺到,他們的小遊戲都能夠跟數學有關。

2、創設故事情境:學生都很喜歡聽故事,並且能夠從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數學啟示。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就設計了教師去旅遊時看到猴子,編了一個小猴子給媽媽分餅吃的故事。故事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然後用問題引出了課題。學生興趣倍增。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3、創設挑戰性情境:根據教學資料,創設新奇的,具有神祕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導疑、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創設遊戲情境: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較短,穩定性差,分配注意的本事較差,教師可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在遊戲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以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及增強學習效果。

5、創設發現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並不是都讓學生去發明創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去發現,這種發現本身就是創造。例如,在教學體積時,我利用學生學過的課文《烏鴉喝水》,並動手拿一個瓶子根據課文故事情節,做一個實驗給學生看,讓學生以看到的現象發現規律。

6、創設實踐情境:適時、適度創設實踐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本事。

一個生動趣味、富有挑戰性和實際意義的問題情境,能夠巧妙地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得學生對新知識滿懷無比強烈的求知慾。

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本事。

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總之,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集合7篇 國小數學教學的關鍵反思:從教育到實踐 第2張

第2篇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欣喜地看到保守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國小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小同學們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説、敢做、敢爭論,充溢着求知慾和表示欲。

下面,我對一些具體案例的教學反思,從同學的`變化看課改,就我教學經驗談一下課改體會:

教學反思一、從生活動身的教學讓同學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本學期的教材有“圖形與變化”這一節課,在同學理解了旋轉和平移的前提下,讓同學多去觀察日常生活中,哪裏有旋轉,哪裏有平移,第二天再來回答,同學們開始活躍起來,受到啟發,每個同學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同學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和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克和千克的認識初步”這節課中,有一道題問什麼大約重一千克,我想,假如直接給同學答案有幾種,他們不但不明白為什麼,也想象不出來一千克到底有多重,於是我讓同學們從家帶來兩袋鹽,讓他們用手掂一掂,告訴他們這就是一千克,讓同學們從籠統的概念形成感觀認識,然後拿稱去稱一稱,實現了他們對重量單位的理解和認識,大家一起分享發現和勝利的快樂,共享相互的資源。

在本學期習題中有關 “10個一百是一千”的問題,我想假如沒有實踐同學,是不會有立體感的。於是,我就讓同學帶來小木棒,讓同學在課堂上進行實踐,動手擺一擺,調動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第3篇

上課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形式,作為一個學生,也需要以上課為中心環節來組織自己的學習程序。就一般來説,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可歸結為以下的步驟:預習-聽課-複習-作業。

預習能夠初步瞭解所學章節的知識結構,聽課時便於縱觀全局,把握重點,帶着預習中不懂的問題去聽課,能使聽課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有的防矢。通過預習還能及時發現自己過去該掌握而沒掌握的知識,逐漸提高自學能力。

預習時可以通觀全局地瀏覽式地預習,瞭解即將要學習到的大體內容,今天老師講啥,心裏明確。也可以細緻地預習,並提出不懂的問題,以便於聽課。

聽課要聚精會神,但並不是四十五分鐘全部是“一級戰備狀態”,要有張有弛,邊聽邊思考。可根據預習時確定的重點和難點有目的地聽課,千萬不要在教師講課時忙着記、寫或做一些小動作。

複習是對所學知識的重温,可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分類,哪些需要記憶,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練習技能和技巧哪些需要學會運用,然後結合做題,加深理解,鞏固記憶;也可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結構;

按時做作業是必不可小的,及時、獨立做作業,對不會做的,要發揚“不恥下問”的精神,問老師、問同學,弄懂弄通後再獨立完成,不要依“葫蘆畫瓢”--照抄,或“死搬硬套”公式、定理。

我們的課餘時間並不多,要充分利用其為學習服務,合理分配學習與休息、娛樂、體育鍛煉的比例,就要制定每天的作息時間表,科學安排各種活動的`時間分配,並將一天內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分成小塊,納入時間表中,但應強調的是,時間表的制訂是用來督促學習的,不是用來擺設的,既然制訂了,就要執行,就要照做,否則也就沒有制定的必要了。

記憶的方法很多,每個人的腦力條件不同,對各科的愛好程度也不同,所以不能強調哪一種記憶方法對自己有效,但應注意的是:疲勞會降低大腦的工作效率,要休息好。不會休息就不能很好的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記憶也是如此,所以要對被記憶的對象有興趣。強烈的動機,可以促進記憶;對被記憶的對象充分理解,可以加深印象;聯想能夠使腦細胞變得敏鋭和活躍,提高記憶效率;有效的反覆,是記憶之父,恰當的重複,是記憶之母,可進行有效的反覆,恰當的重複,增強記憶效果。另外,“好記性不如濫筆頭”,記憶時不妨試試邊記邊寫,效果肯定不錯。

以上所説,帶有很大的普遍性,但對具體的每個人,便有適合自己的具體方法,這需要同學們自己在學習的實踐中加以探索。

第4篇

這是一節與生活(體育)密切相關的實用性強的數學實踐活動課。在本課的教學處理上,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針對數學課堂抽象問題與實際問題之間存在的差異,在課本上也沒有直接就研究實際比賽中的起跑線的問題,而是採用的一個比較簡單的`生活情景進行學習。針對起跑線的不同正是由於比賽中的彎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採用的這樣的一個僅僅只是簡單兩個人跑半圓開始,來簡化問題的難度。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將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貫穿始終,既注重了數學知識的教學,又注重了數學學習方法的教學。學生不但豐富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學到了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步驟和策略。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而在第三部分的最後卻給了學生們緊張情緒的一個釋放機會,在研究完400米跑道的起跑線問題後,教師提出了200米跑道的起跑線如何確定的問題,學生在初接到這道題時都感歎於簡單,其實在真正完成時才發現,無論是什麼樣的跑道,都首先要分析具體跑道的形狀,有幾個彎道,再來解決起跑線的問題。學生們從這道題中更深一步地感受到起跑線的確定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跑道形狀才能來確定。

第5篇

本節課結合之前學習的加減法的意義以及“0”的.含義,學生主動地探究0的加減法的含義和算理。同樣的,本節課也是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獲得知識,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體驗等方面也得到了進步與發展。

這樣的練習答案不是唯一的,都是開放題,這樣給學生很大的空間去思考、去想象。自己從中找出了一些數學規律,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思想方法。

第6篇

?通分》這一節安排在最小公倍數 的教學之後,是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應用。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和同分子分數的比較大小,緊接着出現了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要比較大小,學生有了先前約分時要利用分數基本性質的經驗,因此很塊想到了要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變相同。但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要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怎樣找到公分母。學生很快想到了要將兩個分母相乘然後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將分數通成與原分數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大的分數。當然,學生這樣想也是沒有錯的,這也是通分啊,同樣也可以比較出兩個分數的大小來。

然而,教材上是要利用最小公倍數去通分,也就是用兩個分數的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這樣通分的結果才是老師想要的!教學就是這麼死板,當學生説要將兩個分數的分母相乘的`結果做公分母的時候,我雖然沒有當即扼殺學生的想法,但是也提出了{“最好不用這種方法,我們數學上所説的通分就是要把兩個分數的分母通成以最小公倍數為公分母的分數!”老師多可惡,學生的方法為什麼就不能用而一定要遵從教師的規定或者是課本的要求呢!其實回過頭來想想學生的思路,似乎更簡單,將兩個分數的分母直接相乘做公分母就可以了,省去了找最小公倍數的環節,還介紹了出錯的可能性呢!

一節課由於過多的強調了要以最小公倍數為公分母去通分,因此,後面習題環節的時間就顯得過於緊湊了些,學生對方法已經掌握了七八分,但是如果當堂課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的話,後面的作業中會出現岑出不窮的問題,這也是我最擔心的問題。教學就是這樣前怕狼後怕虎,也總是在畏畏縮縮中前行!時間總是最好的提升方法,可是畢竟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想在鞏固,只能是擠佔其他學科的時間,這豈不是又無可避免的剝奪了學生的受某種學科教育的權利嗎!老師啊,啥時候才能讓你在自己的課堂充滿自信的完成教學而不隨意開展所謂的加強訓練呢!

第7篇

本節課是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理解約分和最簡分數的意義,掌握約分的方法,難點在於判斷約分後的分數是否是最簡分數,事實證明學生在實際運用時的確掌握不夠理想。

1.約分的概念是把一個分數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 從約分的概念看,約分的結果不一定是最簡分數,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來分數的小就行了,這樣學生在做題時容易產生誤解,只要數約小了,約分就結束了,因此結果也不是最簡的。在此,我跟學生強調雖然約分的'概念是沒要求要約到最簡,但是我們所有約分的題我們都要求要約到最簡,這樣統一要求,學生就清楚了。

2.學生知道老師要求約分的結果要最簡,但是結果不是最簡時有的學生判斷不出來,因此也出錯,如2/18,22/14等。還有的分數學生判斷不出是否是最簡分數,特別是分子或分母是一個較大的質數時,學生誤以為是最簡分數,如17/34,19/57等。我跟學生強調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質數時,就驗證分母或分子是不是這個質數的倍數,如果是那麼這個分數就不是最簡,如果不是倍數關係,那這個分數就是最簡的。

同時還補充講解了一些約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數先消零在化簡;分子分母都是偶數時先用2去除;倍數關係時用分子去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