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65W

心得體會是對過去的總結,對未來的指引,心得體會應該是對所學知識的真實理解和個人感悟的結晶,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5篇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篇1

劉向説過:書猶如藥也,善讀可以醫愚。讀了《有效教學十講》如珍似寶,同時也感慨不已。當久了老師,讓自己能認真的讀一本書,而且不是所謂的閒書,還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不知道大家如何,對於我是這樣的但是當我打開這本書開始閲讀的時候,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打動我的是餘教授的親切,從字裏行間透射出的詼諧與誠懇,他用敏鋭的目光,娓娓道來的語氣和生動的比喻,向我們表達了他對當今教學的看法。其中信手拈來的案例,是我們一線老師的參照物,這真的是彌足珍貴。我記得林高明老師曾説過這樣的一句話:只有打開教室的門,才能敞開學生的心門。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想説的是,教師只有博覽羣書,才能走學生的心門,正所謂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我是抱着學習的心態來的,不敢説有什麼體會,就暫且談談一些心得,請老師們多多指教。

作為一名一線的老師,在教學之後我有很多的疑問,每次上完課之後,總覺得不滿意。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不滿意,問題出在哪。當了近十年的老師,現在去回想説,讓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一節課時,居然是茫茫然的,我在上課的時候,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華而不實,一心想讓課堂熱鬧,可是事後回想起來,我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學了多少,我自己都不知道。這可能就是涉及到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今天才意識到這一點,真的很慚愧。

這本書讓我感觸比較深的是第二講的教學的生成性。不知道老師們對舊版本的《景陽崗》這一課有沒有印象,裏面有一道思考題是這樣的:現在我們要提倡保護動物,可為什麼要來學習這一課暱。當我把這個問題拋出來的時候,學生們真的是各抒己見,氣氛好不熱鬧。有的同學説,武松要上景陽崗,當然要把老虎打死,要不然,他自己就得死。學了這一課,我明白了,應該出手就出手,所以我們要來學習這一課。我當時還表揚了這位同學聰明呢。有的同學説,武松太殘忍了,不需要把老虎打死,只要打昏,照樣可以過崗呀。當時我表揚這位同學説,很有愛心,還叫我們班的學生向這位同學學習。其實,在當時我完全沒有意識到學生已經偏離了思考題,我自己不但沒有阻止他們,還鼓勵他們。在我的課堂上,武松是被披的體無完膚了。其實這一個問題,是讓我們知道,我們要學習的是他機智、勇敢的精神,不是讓我們去學習他打老虎的。讀了這一講,我才知道,這是價值觀的偏離,扭曲了學習的方向和實質,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事。

當然讀了這本書也許是我自己的水平不夠,沒有理解其中的道理。有一個疑惑,如果有機會,希望得到各位老師的指點。是關於第五講的教學關係。在125頁中有對於好老師的討論。我們六年級裏有一篇課文《我最好的老師》。其中的老師,以獨特的教學方法,折服了很多的學生。肯學習的學生,當然認為這樣的老師是好的老師,可是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要是不接受這樣的方法呢?其中有一位參與互動的老師,説讓差生説好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可是,根據這本書裏的一些作法,好的學生肯定是樂意接受的,可是對於一些寧願老師喂一口,吃一口的學生呢,在我的課堂上我哪道不管他們了嗎?當然這決對不行,可是在課室上我應該如何來平衡我的教學呢?這是我的一個疑問?請各位老師能指教我。謝謝。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篇2

知識技能是學科的軀體,過程方法是學科的思維方法。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領悟或者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他掌握的就是一大堆“死”知識,是“行屍走肉”。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在教學中是否是為了達到目標,而把過程給省略了呢?是否為了省時而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了呢?是否為了節省更多的成本,而排斥學生的思考呢?是否把教學過程庸俗到無需智慧努力,不要動腦筋,只要記憶練習就能掌握教師所講的東西呢?是否我們培養的就是那些不思考知識、批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呢?是否我們在困惑,為何學生學了那麼多,卻不會運用,盤活呢?以前曾看過的一個故事竄入了我的腦海——

一個外國的孩子,他正在獨自玩沙,顯然玩得很專心也很有耐心。他用小鏟把沙裝進漏斗,開始的動作比較笨拙,動作也很慢,玩了一會兒逐漸熟練了,動作也越來越快,但他發現總也裝不滿,疑惑地看了一陣漏斗之後明白是因為漏斗會漏沙,於是就用手指堵住漏斗底部的漏口,這樣終於使漏斗裝滿了沙子。然後他試圖把漏斗裏的`沙子倒進瓶子裏,可是發現從手指移開到對準瓶口,沙子已漏得差不多了。這個外國孩子開始加快手移開的速度,幾次之後,他突然意識到,把漏斗直接對準瓶口,沙子會一點漏地順利進入瓶子。於是他按照這種方法很快裝了一瓶子的沙子,同時歡快地笑起來並回頭看看媽媽,而媽媽則拍手以示鼓勵。

一箇中國孩子玩沙,他一開始也是忙着拿起漏斗向裏面裝沙子,也同樣是發現了沙子進漏斗後都流出來,所不同的是旁邊的母親一看沙子都漏光了,就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把漏頭直接對準瓶口,然後再灌沙子。結果孩子沒經歷任何挫折、也沒有體驗任何失敗就立刻學會了正確的玩法,但也很快就爬出了沙坑不玩沙了,因為這個玩沙的過程一被簡化就沒什麼意思了。

當那個外國孩子還在津津有味地與沙同樂的時候,這個中國孩子已經玩膩了,正纏着媽媽要抱。

想到這兒,我的心情已不再平靜:在教學中,我給孩子探索的機會了嗎?我是否也充當了中國媽媽的角色?對於孩子學新知的探索過程,我是否總是在無意或在好意中干擾了這一過程的自然進行?答案肯定的!不止做過,還不止一次。在我的思想理念中,雖然已有了一些強調"過程"的意識,但我也不是認為孩子技能學得越多、越快就越好嗎?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我不也多少次地手把手地教孩子,讓他們很快地學會比較難的知識嗎?忽然想起了以前聽過的“做中學”“玩中學”,原來還藴含着如此深刻的道理。終於,在我的腦中理論和實踐的斷路給聯結上了:

聯結學習理論認為,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而形成的,即通過試誤形成的。理論與實踐鏈接的頓悟的驚喜令我興奮!在未來的日子裏,就讓書香繼續浸染我吧,我將會迎接更多的反省!

運筆至此,發現已難再下筆,只能感慨:一筆難書盡此書的奧妙啊!因本人的眼力、領悟力、素養的限制,實難把其精髓處一一道來,還是讓我們一起都去看看這本書,親自去感受感受、體驗體驗,我相信,你會更深地體會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的含義。再次默默地注視《有效教學十講》,心中一個念頭不期地出現了:好書,是需要我們一讀、二品、三回味的,“有效教學”,我會再次與你相約在書中、夢中…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篇3

?有效教學十講》是余文森教授的新作。因為國小語文學科工作室正在進行福州市基礎教育課題新課程國小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為了讓課題組成員能擁有相應的理論知識,能更好地實施課題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我決定帶領大家開始有關有效教學的理論學習。《有效教學十講》是推薦大家讀的第一本專著。

初讀《有效教學十講》,對文中所提到的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成績與問題深有同感,對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的認識感同身受,於是,有了第二遍細讀的願望。品味之後發現,自己對有效教學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理解,以下是眾多感受中的一部分:

過玉米地的啟示

什麼是有效教學?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新課程賦予有效教學新的含義。餘教授講的過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動地闡釋了這個問題。

在過玉米地的比賽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兩手空空,一個玉米棒都沒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渾身是傷;還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還沒受傷,所以感覺很快樂。在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誰是最有收穫的?第一個人跑得快卻一無所獲;第二個人得到的多,卻很費時;第三個人跑得快,獲得多,可傷了身體,代價也很重;第四個人跑得快,得到的多,還很快樂。答案很明顯,最後一個是也。

過玉米地掰玉米的結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傷且快樂幾項指標綜合衡量的,最後一個過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那麼教學呢?教學是否也要考慮學習的速度、獲得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各項指標呢?很明顯,無所獲的學習,無論多麼快樂,是不能稱為有效的,因為獲得知識是學習的第一要務;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知識是低效的,因為它往往以犧牲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為代價,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取知識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被看做是一種沉重負擔的學習不但無趣,還隨時會終止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便再也沒有學習的熱望,為完成學業而歡呼雀躍的人不是少數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習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解脱的辦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學習。這樣的學習因為沒有樂趣,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是過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學不得不考慮獲得知識的時間、結果和過程三個要素,速度、結果和體驗是有效教學的三個關鍵指標。

有一定的速度,獲得必須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充分的體驗,是考量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綜合指標。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篇4

剛拿到《有效教學》這本書時,説心裏話並沒有引以為意,隨便翻看幾頁後,便將其擱置一旁,棄之不理了。只是在學校佈置學習任務時,才慌忙將其找出,用心梳理,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啊,這書裏並沒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論和花哨架子,寫的還都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方法,對自身的教育教學確實是深有幫助,讓我獲益匪淺。

首先是有效備課。在本章節中,提到了一些怎麼樣備課才實用的一些意見和做法,在我看來很有道理,比如説在怎樣解決備課上課兩張皮的問題上,孫劍榮老師的闡述就很有道理:她説備課的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的鑽研、思考,詞語合適的教學方式及手段以達到好的效果。作為教師,首先應整體把握國小階段教學的總目標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標,備課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了總目標和各年段目標,教學低段的備課可高瞻遠矚,中段的備課應瞻前顧後,而高段備課在衝向總目標的同時能居高臨下,這樣能注意個年段間的知識銜接,避免各自為陣的盲目性。如果吧總目標和年段目標看作面,每篇文章看作無數個點,點面結合,就能達到實用、高效。另外在教學方法的預設上,我們如果能從目標、核心環節、練習、板書、變化等多方面考慮備起,並且多參與有效的集體備課,那麼對於我們自身教育教學水平來説將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其次在有效指導方面,要適時;適度;適當;適合;適應。要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善於反省。這話説起來有些老生常談,因為平時我們也做了,也寫反思隨筆了,也知道自身的長處和短處,但真正領悟到其精髓的,感受到反思帶給自己的快樂與成長的又有多少呢?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我們還要不斷地終身地去學習、去反思、去換位思考。這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

從現在開始,我要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強化有效教學的意識,在反思、自查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學水平。時刻提醒自己在每節課後自己主動反思:課上哪一個環節啟發了學生?哪一部分是教學中的亮點?哪一部分教學效率高?下節課如何改進……主動把有效教學理念、有效教學策略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究竟應該教什麼,怎樣教?

通過學習了袁教授的《有效教學》對我們真的收穫不淺!

有效教學讀書心得體會篇5

記得一位教育家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師。起初我聽了這句話的時候很氣憤,我們做教師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有哪個教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將來能成材,我們是在盡心盡力地教,可他們不學啊?有的時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學。但是學習《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會議精神,我的原有的觀點在頭腦中慢慢退去,為什麼作者會這樣寫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不喜歡這位教師,所以他更不會去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可是,孩子為什麼不喜歡教師啊?

我覺得應該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有些孩子是由於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比如遭到諷刺,挖苦;受到不應有的干涉,或與家長、同學或教師發生矛盾等,尤其是當和教師發生矛盾時,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專注與學習。

二、有的時候是因為教師、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了負罪感和內疚感,因此也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樣也就不能去聽教師所教的課程了。

三、有的時候是因為我們教師沒有適應人本教育,沒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觀念和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同時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則,對學生的愛心不夠,不能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

四、還有的是因為教師缺乏課堂管理的技巧,沒有建立新的課堂學生行為規範,如有的教師發現學生上課不專心,明知學生因為不專心答不上來,就故意提高嗓門,將其一軍:“某某同學,請你重複一遍剛才教師講的話。”或者乾脆對這些學生不管不顧,只提問那些好學生。這時候教師成了是“主角”,好學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羣眾演員”,很多時候是“觀眾”或“聽眾”。對自己不喜歡的教師學生又怎麼能喜歡聽他講的課呢?所以他的成績也不會好。

五、還有的課堂過於死板,氣氛過於沉悶,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他更不會去學了。

六、還有對學生的評價,評價很重要,無論是課堂評價還是學生的自評、互評都要準確。課堂上要多鼓勵,及時鼓勵,肯定評價要多於否定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要把握好,不要使學生的自評、互評變成自我誇耀、自我貶低,或互相進行攻擊、互相挑刺,評價要中肯,要切合實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七、教師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題,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

教學中要儘可能地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準備好充足的學習材料,為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積極、主動、探索式學習。

所以為了做一個好教師,一個能被學生認同的好教師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臵在教學環境中,這樣學生才能進入專心的學習狀態;在課堂上要建立民主與規範,既不能把課堂管死,又不能讓課堂太活躍,影響了課堂紀律。但是課堂的學習行為規範必須要明確,要説到做到,然後還要對學生付出真誠的關愛,哪怕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不要去傷害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正在討論的問題,可不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是以鼓勵的表情、動作和語言,激發學生動腦思維,暢所欲言,儘可能讓他們提出有個性的見解,或從別人的發言中受到啟示,產生新的見解。其間,教師只以普通一員參與討論,或啟發,或表揚討論中有創見的學生。當學生的發散思維達到一定的程度,教師才闡述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結論性的精確評價容易給一些學生增添壓力,甚至帶來傷害,可採用模糊評價,給學生適當指點,建議。這樣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其不斷探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組織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在學生自評互評中給予點撥啟迪,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激勵,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民主評價能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經歷成功的情感體驗。有利於發展創造性、獨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評價自我和接受他人評價的能力,達到自我反饋、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動發展的目的。

接着要在課堂上確立合理的教學內容,教學應該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也就是説我們的教學應該圍繞着學生的發展而展開,所有的教學活動一定要着眼於學生、着力於學生、着重於學生的發展。即“以學定教”、“以學施教”和“以學論教”,而不應該無視學生生命個體的存在,自顧自的去講,致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問題、沒有懷疑、沒有想象空間,進行“目中無人”的教學。學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鐘都集中在教師的身上,所以我們必須要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把具體任務交代下去,這樣才能讓學生自覺控制注意力。當然還要多創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對課堂上問題提出的處理要機智巧妙,比如:旁敲側擊法、目光暗示法、變換聲調法、行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組長管理法等等,這些方法都值得我們教師借鑑。

我們既要承認激勵賞識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認它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這才是科學的發展觀。當然懲戒要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批評時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語氣,講究“度”。我們教師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被學生認可、接受,那麼就不會再有教不好的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