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5W

在教案中融入互動能激發學生興趣,教案不僅指導教學,也可以用於教學評估,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篇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99頁例1

教學目標:

1.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兩步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應用兩步乘法解決相關的生活問題。

2.學生經歷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中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發展。

教學重點:

正確分析數量關係,能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相關的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數量關係,準確找出解決問題時第一步的相關數學信息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欣賞學校學生們做課間操的相片。

教師:大家有沒有仔細觀察,在做操中也藴藏着數學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評析:從學生熟悉的課間操導入新課,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也增加了親切感。】

二、探究學習。

1、學習例題。

(1)、出示主題圖。

教師:仔細觀察,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學生: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教師:明確問題之後想一想,求3個方陣的人數,要先求什麼?

需要知道什麼信息?

學生尋找信息,嘗試獨立解決問題。

(2)請學生彙報自己的方法,並自己上講台板書:

學生1:10×8=80(人)學生二:10×8×3

80×3=240(人)=80×3

=240(人)

教師: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學生彙報,發現這兩種方法都是先算一個方陣的人數,再算3個方陣的人數,只是書寫格式不一樣。

?評析:考慮到學生間有差異,教師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發現並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方法。】

(3)教師:可不可以換一個角度想一想,還有別的方法嗎?

(4)分小組彙報,教師板書。

小組1:10×3×8小組2:8×3×10

=30×8=24×10

=240(人)=240(人)

(5)説説自己的想法。

在彙報、比較中發現,還可以先算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算8行的總人數;或者先算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算10列的總人數。

?評析:在學生掌握了一種方法的前提下,提倡方法多樣化。通過數形結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擺一擺、畫一畫,在互幫互助的

愉快氛圍中,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探究出新的解題方法。】

2、比較三種方法的異同。

異:第一步計算的意義不同。

同:1、都是用連乘計算。

2、都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算有幾個這樣的一份。

?評析:通過比較幾種方法的異同點,讓學生體會到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不一樣;同時,發現兩步連乘應用題的特徵。】

3、小結:

我們通過明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相關信息)——解決問題這樣的策略,掌握瞭解決兩步連乘應用題的方法。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用到一些策略解決問題。

?評析:引導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策略、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快快樂樂練一練。

1、算一算,一個語文本有多少個格子?

(1)教師出示一個語文本:這種作業本用過嗎?有沒有算過它一共有多少個格子呢?

(2)教師出示作業紙:

問題:一個作業本一共有多少個格子?

信息:

只列式,不計算:

(3)分小組合作,尋找有用的信息,解決問題。(每個小組一個語文作業本,一張作業紙)

(4)分小組彙報。

?評析:通過小組合作,學會尋找有用的信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到信息的收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教科書p104第4題:游泳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小組成員的互相幫助,學會了收集解決問題必要的信息,接着,看看誰獨立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強。

學生獨立練習教科書p104第4題。

請學生彙報,説出自己的方法。

?評析:通過獨立尋找信息,培養學生應用兩步乘法解決相關的生活問題的能力,同時,體會發現和使用隱藏信息的重要性。】

3、比比誰的眼睛亮。

(1)教師出示題目:商店一天賣出56套風光明信片,每套12張,售價14元,一週共賣多少錢?

(2)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3)學生彙報。

?評析:讓學生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區別隱藏信息、多餘信息和有用信息,進一步體會認真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説説自己的收穫。用一句話説説今天的心情。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2

教案設計

設計説明

兩位數乘兩位數既是國小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本節複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自主歸納與整理。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梳理這部分內容的知識點,勾起學生的回憶,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印象。藉助構建知識網絡結構圖,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培養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重視練習設計的實效性。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練習題的設計具有代表性,學生能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具體的算法,既鞏固了口算、筆算和估算的方法,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具體實例來分析,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率,有利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回顧整理,構建知識網絡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都學習了有關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哪些知識?(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口算、估算、不進位乘法、進位乘法)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複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板書課題)

1.學生自主整理。

(1)先看一看教材中這部分的內容,再回顧已經學過的知識點。

(2)把重要的知識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2.展示學生整理的內容,師生共同對展示的內容進行評價。

3.教師將自己整理的單元知識結構圖向學生展示。根據結構圖,引導學生系統地回憶這個單元所學的知識。

兩位數乘兩位數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構建知識結構,讓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間的聯繫,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系統的瞭解。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既梳理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內容,又為下面的練習做好了準備。

⊙舉例分析,突出易錯點

師:對以上知識內容,你們有什麼疑問?在口算和筆算時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可以舉例説明。

1.組織學生質疑、釋疑,小組內交流整理。

2.學生彙報並總結在計算的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地方。

預設

(1)口算40×50時,容易少寫末尾的0。

(2)在筆算的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地方:進位加法出錯;計算時思路不清;乘加混雜;數位沒對齊;數字看錯等。

3.列舉錯誤案例,共同分析原因。

4.列舉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案例,交流估算時應注意的事項。

估算:18×22。

估算過程:

方法一 把兩個乘數同時看成近似數。

18≈20 22≈20 20×20=400 18×22≈400

方法二 把一個乘數看成近似數。

18≈20 20×22≈440

注意事項:有“大約”字樣的一般要估算。

設計意圖:通過梳理易錯點,讓學生明確計算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避免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錯誤,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觀察糾錯、分析總結的能力。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2、通過對比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的相同點以加深學生對小數加法的理解。

重點:掌握小數的加法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

列豎式計算下面各題,並説一説做整數加法時要注意什麼?74+2851+62

(小結時,突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二、新課:

1、設計購物情景圖。學習小數的加法計算。

從畫面中你知道了什麼信息?

你想購買哪些商品?它們的價格分別是多少元?

你最少選擇購買兩種商品,請你計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錢?

計算結束之後説給同桌的小夥伴,你自己是怎樣計算的?(給出活動時間)

學生活動後彙報歸總。得出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教師可以板書)

教師補充講清,直接用小數計算的書寫格式。(強調格式)

2、試一試(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4.5+2.30.9+6.214.1+3.62.08+0.49

3、師生小結,計算小數加法時要注意什麼?

形成文字。計算小數加法時,要使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要把小數點對齊,從低位加起,加得的結果要對齊加數的小數點,點上小數點。

三、實踐活動:

1、把自己的語文、數學課本的單價找出來,計算一下語文、數學兩本書一共用多少元錢?

2、看夠物信息,幫小強計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錢。

麪條一包食鹽一袋火腿腸味精一袋

1.86元1.00元5.06元9.47元

四、鞏固練習

1、判斷正、誤(並説出錯誤的原因)

2、選擇正確的答案填在相應的括號裏。

3、摘果遊戲

説明(果樹圖上有小數的加法算式,誰計算結果正確,摘下的果子歸誰。)

五、全課歸結

1、通過這節課的活動,你學會了什麼本領?

2、你在計算小數加法時,要注意些什麼?

第4課時

課題:筆算小數的減法。

內容: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p96頁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

1、複習小數加法

0.37+0.5810.9+7.8

2、重點複習小數加法的計算法則。

二、新課:

1、組織學生自學p96頁例4。從例4中你學到了什麼?從1.2-0.6=0.6的豎式計算中你發現了什麼祕密?它與小數加法比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你能説一説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嗎?(留時間讓學生議論。)

2、結小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略)

3、設計情景,提出問題,鞏固小數減法的計算。

出數據信息

尺子鉛筆作文本圖畫本筆盒彩色筆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師:根據以上的商品價格,你能提出什麼問題,並解決它。

4、回顧對比:

小數減法計算與整數減法計算有什麼不同?

小數減法計算與小數加法計算有什麼相同點和什麼不同點?

三、小組活動,鞏固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説明:1、兩人一組。每人説出一個小數。兩人同時寫豎式計算,比一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在規定的時間內,計算題目多者為勝。

四、練習作業。

1、完成課本p97頁第1、2題

2、課後實踐作業:p97頁第3題。

第5課時

課題:小數加、減法混合練習。

教學內容:課本p97~~p98第4~~6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會計算比較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2、使學生能形成比較正確、熟練的計算技能。

教學重點:熟練小數加、減法混合計算的技能技巧。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4.6+5.40.6+0.80.36+0.4

0.9–0.70.8–0.41–0.6

老師小結口算情況。

二、練習筆算小數加、減法。

1、完成p97第4題和p98第6題。

2、評講時突出兩個帶小數相減,且小數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數不夠減,要從整數部分的個位退一的計算方法,作為重點評講。(學生如出現錯誤,結合評講)

三、練習有關小數加減法的文字題。

1、討論:以下兩題應該怎樣列式計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數是7.4,它比乙數多1.3,乙數是幾?

學生列式計算後,老師進行簡單小結:第(1)小題是比較兩數大小,相差多少?可用減法計算,列式計算0.95-0.58=0.37;第(2)小題已知甲數是7.4,它比乙數多1.3,乙數是多少?(也就是乙數比甲數少1.3,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是多少?)用減法計算:即7.4–1.3=6.1,做這類文字題一定要弄清楚誰與誰比,誰大誰小,求大數還是求小數,要分析題中兩數關係,然後選擇正確的算法進行解答。

四、練習有關小數加減法的應用題。(根據學生情況適當加深練習,補充題略)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4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説前測:

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説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説教法和學法

我選擇的基本教法、學法有: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六、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環節中,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 “物體表面”的經驗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為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説?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為。比較中,我會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説説什麼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説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裏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説過:“要善於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5

教學內容:

教材第99頁例1,練習二十三第1、3、4題。

教學目標:

1.學會用兩步計算乘法解決問題,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2.經歷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感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

經驗與方法。

3.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學會欣賞自己和同伴。

教學重點:

探索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教學難點:

收集對解決問題有用的數學信息,靈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設計:

一.預習作業:

1.自學教材第99頁,例1的主題圖,想一想:

(1)畫面上同學們在幹什麼?

(2)從圖中你還獲取了哪些信息?

(3)怎樣解決每個方正有多少人?

(4)怎樣解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5)10×8表示什麼?80×3又表示什麼?

(6)你還有別的解決方法嗎?並説出每一步表示的意義。

嘗試作業:p99做一做説一説:第1步求什麼?第2步求什麼?

二.預習反饋:

1.出示畫面:2個班同學做操,每班4排,每排8個同學。

學生根據畫面內容,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人?

2.獨立解答。指名説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3.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解決新問題。(板書:解決問題)

4.出示情境圖:運動會開幕式上廣播操表演。一個方陣與例1相同,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5.請同學們自己觀察畫面,你看懂了什麼?

收集解決問題的信息數據,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困難可以與同桌交流意見。(組織學生交流。)

(1)你收集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怎樣列式計算的?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完善解答過程。你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結果對嗎?

二.關鍵點撥:

1.自主解決問題。課本第99頁“做一做”。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解決問題。

2.組織交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1)5×6×8 (2)5×6×(5+3) (3)5×6×7+5×6

(4)5×6×7+30 (5)30×8 (6)30×5+30×3……

只要學生説得有道理,答案正確就給予肯定和鼓勵。

3.看到這麼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你有什麼感想?

(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數學信息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

師:以後同學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頁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多樣了。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練習二十三第1、3、4題。(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三(1)班5個小隊去植樹,每小隊8人,每人種3棵柳樹和2棵桃樹,他們一共種了多少棵桃樹?(訓練學生收集有用數學信息的能力。)5×8×2

四、反思,拓展昇華

1.學習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2.希望每個同學都能注意觀察、發現,提出身邊的數學問題,並能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

3.聯繫身邊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並解決問題。

五、佈置作業

?作業本》第49頁。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溝通口算與筆算的聯繫,更好地理解兩位數乘一位數(百以內),幾百幾十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2.在比較中,引導學生溝通個位相乘滿十(或幾十)與個位相乘不滿十(或幾十)兩類口算,概括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的基本方法。

3.通過一定題量的課內練習,形成較熟練的口算技能。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百以內)口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兩位數、幾百幾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課前談話

師:老師有兩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想和大家一起聊聊。

師:看,小剛,小紅,每人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會有什麼結果?(交換後每人還是1個蘋果。)那麼,如果小剛和小紅,每人都有一種想法,交換一下,會怎麼樣呢?(交換後每人會有2種想法。甚至受到別人啟發,你還會有第3種、第4種想法呢!)

師:今天的數學課,老師希望看到小朋友們積極開動腦筋,大膽舉手發言,和大家多多分享你腦袋裏的想法,好嗎?哪怕是不小心做錯了,也不要緊,因為,有可能你的錯題中有着精彩的想法呢,更何況,你的錯題,可是對全班小朋友最好的提醒呢!

師:上課

活動2【導入】一、揭示課題,交待學習任務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乘法口算。(板書:乘法口算)

課件呈現所有10道口算題

15×3= 18×2=

19×5= 130×4=

130×6= 5×17=

46×2= 180×4=

12×8= 24×4=

師: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會口算很多乘法題了,今天要學的是怎麼樣的呢?看,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算的`所有的口算題(停頓4秒鐘)。看了這些,你有什麼想説的?

生:好多啊!

師:密密麻麻,是挺多的。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我們解答了某道題,電腦就會把它擦去,獎我們一個大拇指,慢慢地,慢慢地,屏幕上留下的題目會——越來越少,大拇指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直到最後,怎麼樣?)

師:這麼多題,你選一道試試看吧?

活動3【講授】二、例題教學

(一)例1:15×3

師:有沒有選15×3的?等於幾?我們又是怎麼算出這個得數的呢?

師:把你的想法寫在練習紙的反面。(寫完的,可以輕輕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巡視,找學生的典型作品,記錄在白紙上。

學生逐個介紹。

●① 15

× 3

45

●② 10×3=30 5×3=15 30+15=45

●③ 5×3=15 10×3=30 30+15=45

溝通各種方法

師:比比②和③有什麼想説的?(一樣。都是把15分成10和5……只不過,一個是從十位算起,一個是從個位算起。)

師:用這樣的眼光來看看豎式,發現什麼?(也一樣,豎式只不過是口算方法的另一種簡潔的記錄方式而已麼。)

師:我們藉助方塊圖,一起再來看看。(可以先算3個10,也可以先算3個5,最後把它加起來即可)

(二)專項練習(幾乘幾=幾加幾)

師:口答一組

師:我們自己來練一組吧。

(三)幾百幾十乘一位數

師: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大屏幕上好像有一些不一樣的題目哎。

(選出如下9題)

師:以130×6為例,你怎麼算?

生1:……

師:為什麼可以這樣算呢?

引導學生:13個十乘6,得78個十,就是780。

師:看,原來算130×6的時候,我們心裏想的還是13×6啊!難怪大家覺得不難呢。

師:用這樣的方法完成練習第2題(如上9道)。

活動4【練習】三、鞏固練習

1.幫小馬虎找錯誤

師:小馬虎也在學口算,看,這是他做的5道題。(你幫他檢查一下)

46×2=82 28×3=74 350×2=700 14×7=98 17×4=98

(沒有進位) (進錯位) (對) (對) (錯)

師:謝謝大家幫助小馬虎找出了錯誤。幫助別人總是快樂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有收穫哦,小馬虎的錯誤給了大傢什麼提醒呢?(進位、看清數字)

2.算一算,比一比

師:剛才小馬虎遇到的雙胞胎題目,是不是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出示:1□×□

師:你想不想也編這樣的雙胞胎題目來試試呢?

師:找到練習紙第2題,先編題,再算。(2組)完成後,同桌互批。如果有困難,可以舉手求助。

(師巡視,把典型題目收起來,包括1組不進位和4組進位,抄到黑板上。)

3.黑板上題目搶答

師:看,老師從你們那兒選了幾題抄在這兒,咱們一起來搶答。先在心裏想好得數,等老師點到這題,你再報得數。

不進位、進位對比,溝通方法,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

師:通過搶答,你可發現,這些口算題,有些算起來方便,是哪些?(它們是不進位。)

師:這些進位的口算,是今天新學的。(板書:進位)這些不進位的,是上學期學過的。(指某一題)我們又是怎麼算的?

師: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一樣的)怎麼一樣,説具體。

師:兩位數乘一位數,不論是進位的還是不進位的,都是把兩位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加的形式,把它們分別和另一個乘數相乘,然後把積相加。

師:真了不起,在學新知識同時,還能溝通舊知識。把新知識和舊知識溝通起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哦,希望以後大家也能多多使用。

4.口算卡片

(1)教師出示卡片(學生記錄得數,再校對)

(2)4人小組口算卡片練習題(出示小組學習要求,後練習題)

活動5【活動】五、課堂小結

有什麼收穫?有什麼印象特別深刻?

活動6【作業】六、課堂作業(解決問題)

用今天的口算本領解決問題。(口答)書本p43第3、4題。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7

一、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標二年級數學上冊第76頁例2,例3,“做一做”及練習十七第1、4題。

2、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一節是在學習了7的乘法口訣後出現的。例2,是以三個小朋友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情境,根據2個4根,3個4根與1個4根的關係,引出“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例3,是引導學生用擺點子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為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

3、教學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3)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能力及善於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4、教學重點:經歷“倍”的概念初步形成過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圖片。

二、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主要採用電化教學、啟發談話、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動手擺小棒和圖片,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進而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三、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過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由於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節課創設情境,請3名女同學,6名男同學上台,誘導啟發,並説明:男同學是女同學的2倍。這節課就來學習“倍的認識”。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熟悉感,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分析觀察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的'3名小朋友,讓學生自己發現,引導得出:2個4根及3個4根。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後,再揭示“倍”的含義(3個4根也可以説成4的3倍)。接着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説一説,讓他們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並體驗到它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是什麼內容。

其次,課件出示例3,先讓學生自己嘗試擺圓,第一行擺2個圓,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4倍。這時,學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擺的圓必須有4個第一行那麼多,也就是4個2,所以要在第二行擺8個。學生腦海裏建立起“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並得出用乘法計算的結論。

最後,通過師生的拍手遊戲練習,將知識進一步抽象化,使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思路,為下節課的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

(三)拓展延伸,鞏固深化。

在這一環節中,書中的“做一做”幾練習十七第1、4題,目的是鞏固新知,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達到融會貫通。

(四)全課小結,激勵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節課的表現和收穫,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2.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的熱情。

?重點難點】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學過程】

一、認識24時記時法

1.出示情景圖,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幾點嗎?你認識時間嗎?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信息。

2.提出問題:它們表示的是幾時?

3.組織學生回答相關問題。

4.出示圖片場景:

讓學生根據場景中的的信息,討論21:00是幾時?並説説生活中,你在什麼地方還建過這樣表示時間的方法?

5.老師結合實物,幫助學生理解1天內,鐘錶的時針正好走兩圈,一共是24小時,後學生動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時。

介紹“24時計時法”在一天裏,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通常採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6.瞭解一日24小時的由來。

二、學習24時計時法的表示方法

1.師出示鐘面,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有什麼?説説鐘面內圈的數表示的是什麼?外圈的數表示的是什麼?

2.學生觀察自己的鐘面,討論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有什麼關係?

3.老師撥時針,讓學生説説這個時間怎樣表示?(凌晨1時,中午十二時)

4.師再撥時針,讓學生學習下午1時到晚上12時用24時計時法的方法(下午1時,下午5時,晚上9時,晚上12時)説説是怎樣想的?

5.例題分析:

普通計時法上午7時中午12時下午4時下午6時40分 晚上9時12分

24時計時法19時 23時40分

練後想一想: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有什麼聯繫與區別?

6、同桌互動,一個説一種表示方法,另一個同學回答另一種表示方法。

三、練習鞏固

1.學生獨立完成:連一連後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問題:

(1)下面的説法正確嗎?(打手勢)

①18時就是下午8時。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時就是24時,也是第二天的0時。

(2)師出示一個鐘面,指針指着一個數(8或10)

想一想:現在鐘面上所表示的是幾時?”(可能早上8時,也可能晚上8時。)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複式統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複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複式統計表,會根據複式統計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使學生能對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會製作複式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知識鏈接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給羊村的孩子們,瞧!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數學問題嗎?

為了能更好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利用單式統計表。

提問:對比一下,單式統計表有什麼特點。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數據同學們一起收集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課外活動。再進行整理現場組織:請兩個小助手,一名同學數,一名同學寫。

先完成男生最喜歡的活動,再完成女生最喜歡的活動。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實際,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創設了一個調查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為複式統計表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分析數據請同學們比較兩張表。每張表統計的活動都是一樣的。我們可以把這兩張表合成一張表。

同學們靠自己多次嘗試,教師引導多次修改,最終合成一張完整的複式統計表。

分析統計表裏的數據,提問:你能得到什麼信息,有什麼建議。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新課教學的主體,在認識、填寫、分析複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培養數據分析觀念。單式統計表入手,把握學生知識的起點,通過對比分析,引發學生內在的認知衝突,從而產生合併創造一個更簡潔的表格的慾望,真切地感受到複式統計表的優越性和必要性,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幫助學生分析數據背後的信息。

3、對比表格請同學們對比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你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對比,概括出複式統計表的優勢。

三、鞏固運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頁練習八第1題。

思考:怎樣閲讀表格?引導學生根據表格結構有序地閲讀信息,在此基礎上完成本題辨析。

2、創造統計表。

分小組統計三名同學的基本信息,再根據這些信息繪製一張複式統計表。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鞏固運用複式統計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回顧總結,積累經驗1.回顧課堂,暢談收穫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麼問題?你有什麼收穫?

信息單式統計表複式統計表統計項目一項多項數據一目瞭然方便對比特點表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

2、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瞭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一、提出問題

(出示主題圖)

師:元旦到了。小明、小華和小英正在用彩筆畫畫,準備佈置“迎接元旦”專刊。他們要用美麗鮮豔的彩色圖畫歌頌偉大的祖國,迎接新年的到來。從這幅圖畫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呢?引導學生提出:他們每人都有一盒彩筆,每盒12枝。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呢?

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該怎麼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二、探討交流

請同學們説一説:(1)用什麼方法計算?怎麼列式?(2)12×3表示什麼意思?(3)這道題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有什麼不同?

教師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呢?

讓小組內每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完以後,在小組裏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説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小組長歸納一下本小組一共想出了哪幾種算法。這時教師巡迴瞭解各組的情況,尤其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

全班彙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教師將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類評價

教師提出要求:現在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種算法,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算法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思路。

估計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幾類:

1、擺學具求得數。

引導學生擺。因為一個因數是12,所以一行擺1捆零2根;因為另一個因數是3,所以擺3行,一共擺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畫圖求出得數。

例如畫出如下的圖:

3、連加法。

12+12+12=36 4、數的分解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數法。(轉化成表內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評價各種算法,組織學生議論,每一種算法是怎麼算的,各有什麼適用範圍。

1、擺學具和畫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學了數學以後就應儘量使用計算的方法來算。

2、根據乘法的含義用連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數的個數比較多,算起來就比較麻煩。

3、把一個因數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與另一個因數相乘,再把幾個乘積加起來。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都能算。

4、把一個因數拆成幾個一位數,再分別和另一個因數相乘,然後把幾個乘積相加,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也都能算,但有時也比較麻煩。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紹豎式

從剛才議論的結果來看,用數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麼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併成一個豎式呢?下面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4頁看看小英是怎樣列出乘法豎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再出示簡便豎式,並説明為什麼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瞭解情況。如有發現錯誤,指導訂正。

五、鞏固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後再用豎式計算。

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説説為什麼是用乘法計算。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同桌互相檢查並説説自己是怎麼算的。

第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再交流這道題有哪幾種算法。

六、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在筆算時你認為要注意什麼?

教學內容:

教材第44-45頁練習九7-12題

教學目標:

1、鞏固複習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2、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地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正確、熟練的進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確率。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口算卡片 紅旗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基礎知識練習。

1、70×7060×9080×5011×4030×8020×7040×6031×20

2、學生們完成後,選兩行學生按順序每人一題訂正結果,教師要統計學生口算的正確率,對做得又對又快的學生及時鼓勵表揚,有錯誤的學生要讓其説出是哪道題錯了,教師給予板書,幫助學生改正。通過練習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問題,能夠從中瞭解到好的計算方法,這樣可以使自己的計算更準確、更迅速。

3、老師選兩個學生當代表到前面比賽,其他學生在教材上完成,到黑板上的學生按箭頭的順序分別把答案寫在題目的兩邊,做得又對又快的學生奪得小紅旗。

讓學生一起訂正,在教材上全部做對的學生都可以得到一面小紅旗。(通過比賽讓學生明白看,一味只圖快,做的題不正確,是得不到紅旗的)

二、探究新知

1、運用口算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看教材第44頁的第7題,這是一道圖文結合的題。引導學生認真看題中的文字,還要認真觀察圖,看圖中都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説一説,你從題中都知道了什麼。

老師引導學生想

(1)題中讓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2)解決這三個問題需要哪些數據信息?

(3)在充分分析題意之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交流解答過程,訂正結果。

例:50×11=550(千克)

答:李紅家的蠶子可產蠶550千克。

50×80=4000(千克)

答:李家村的蠶子可產繭4000千克。

18×50=900(元)

答: 50千克繭能賣900元錢。

2、小象出生後,體重平均每年增加200千克。20年後這頭大象重多少千克?

(1)讓學生完整地回答出此題需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需要的信息數據。學生之間互相訂正,互相補充。

(2)引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計算過程和結果。

例:200×20=4000(千克)

4000=100=4100(千克)

答:20年後這頭大象重4100千克。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口算。

2、小明要買12本書,每本書19元,小明大約要帶多少元錢?

3、教材第45頁的第10題。

四、思維訓練

1、不計算,把估算結果寫在括號裏。

100×24200×3032×1074×10020×4060×506×10010×70012×3034×440×6+857×0+57

2、李叔叔平均每天組裝19輛自行車,9月份大約共組裝多少輛自行車?

3、海龜出生後,體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後它的體重將增加到4080克。小海龜剛出生時有多少克?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練習,在練習中使學生鞏固複習了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學生能熟練的進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確率。尤其是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地解決問題。總結出了實際問題中隱含的數量關係:單價x數量=總價

設計説明

1、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已有的經驗和要學習的知識緊密結合。因此,本設計在學習新知之前鼓勵學生説一説:關於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問路,可以較好地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二是能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資源;三是創設一個關於年、月、日的知識情境,在不經意間為引發學生的疑惑作鋪墊。

2、創設情境,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本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基本理念,從新課的引入到課後的練習,都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體現“小課堂、大社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注重觀察,引導發現,培養能力。

本設計通過年曆卡及相關統計表,讓學生在觀察和發現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識,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使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中獲取新知,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20xx年、20xx年的年曆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關於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

預設

生1:一年有12個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説一説記憶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生自由彙報)

3、觀察教材76頁主題圖,説一説年曆上標註了哪些特別的日子。在這些特別的日子裏,都用到了哪些時間單位?(年、月、日)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年、月、日)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感興趣、熟悉的素材作為引子,以特別的日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內容就在身邊,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加深對時間單位的理解,為下面的新知教學作鋪墊。

⊙親自實踐,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觀察20xx年、20xx年的年曆。(課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個月?

(2)一年中哪幾個月份有31天?哪幾個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1)一年有12個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結: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稱為小月;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數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設計意圖:通過認真觀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曆,讓學生自主發現並總結大月、小月的天數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4、記憶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頭記憶法。(課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頭。從右邊第一個凸起處開始數起,第一個凸起處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類推數到七月,轉回來,從數一月的地方接着數八月,一直數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請大家邊看邊實踐。

(課件重複演示,學生實踐)

(2)歌訣記憶法。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説明:臘,這裏指臘月,一般指農曆十二月,在這裏代表公曆十二月。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用歌訣幫助記憶,讓課堂教學的形式“活”起來。

5、知識拓展:一年中,為什麼有7個大月,4個小月?

師:每年大月有7個,小月有4個,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小故事。(播放錄音:大月、小月的由來)

(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都是人為規定的)

設計意圖: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學生心中有一個大大的“?”。回溯歷史,既解疑釋惑,又豐富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數學學習滲透着濃濃的數學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與國王的名字(奧古斯都)印證八月的演變,令學生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