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教案模板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3W

主要內容是提出新課的教學目標,把握傳授新知識的深度、廣度、重點、難點。其主要任務是完成新知識的傳授。下面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教案模板,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教案模板

人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教案1:頤和園

教學目標:

1.自學本課生字及新詞,積累詞語。

2.瞭解按總述、分述、總結的順序連段成篇的方法。

3.瞭解頤和園的景物特點及地位,產生熱愛首都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頤和園的景物特點及地位,感受頤和園的宏偉美麗。

教學準備:

課件、展板。

2.蒐集有關頤和園的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頤和園全景圖)

同學們,在我們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皇家園林,你們知道是哪裏嗎?

教師板書課題並強調“頤”的筆順。

二.交流資料,瞭解頤和園概況。

通過查閲資料,你對頤和園都有了哪些瞭解?指名説。

三.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提出不懂的問題。

2.前後桌四人一組互相交流不懂的問題。

3.通過交流還有沒解決的問題嗎?

如果有,板書問題。

四.自由結組,合作交流:

1.瀏覽課文,用“○”畫出課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頤和園的哪些景物。

學生板書:仁壽殿佛香閣大戲樓長廊十七孔橋銅牛

課件出示頤和園的地圖,閃爍這六個景物,使學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結組:

通過讀課文、查閲資料,你對哪個景物最感興趣,根據興趣重新結組。

要求“快、靜”。然後快速選出你最信任的組長。

3.合作交流:

由組長組織活動。在組內交流查閲的資料,結合課文及資料,準備用你們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們喜歡的景物。

4.小組彙報,全班交流:

(1)請各組進行彙報,同時,課件出示頤和園景物的相應圖片,並配以古箏音樂。

(2)小組彙報的同時,其它組認真聽,聽後談談感受,也可向這組進行提問。

(3)教師進行適時評價、點撥。

五.學習第七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七自然段,用“——”畫出課文還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景物?

學生板書:諧趣園“買賣街”廓如亭知春亭

課件閃爍這四個景物在地圖中的位置。

2.課件顯示這四個景物的圖片,教師加以聲情並茂的介紹。

3.欣賞後你有什麼感受?

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六.課外延伸,補充資料(師生共同交流)。

1.通過查資料,你還知道頤和園的哪些景物?

2.老師也查到了一些資料,你們想看看嗎?

(課件出示頤和園的一些景物圖片,並加以簡單介紹。)

3.學生把收集的資料貼到展板上。

4.小結:頤和園的景物真是數不勝數,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幾天也看不完看不厭。

板書:……

七.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談感受。激發熱愛首都之情,產生自豪感。

八.瞭解本文寫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與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紹頤和園的景物,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板書:詳、略。

2.課文是怎樣連段成篇的?與《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有什麼不同?

九.佈置作業:

1.積累詞語,選擇喜歡的詞語抄在好詞好句本上。

2.課下觀看展板,交流體會。

板書設計:

29_頤和園

仁壽殿

佛香閣

大戲樓

長廊

十七孔橋

銅牛(詳)

諧趣園

“買賣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教案2:秦兵馬俑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憑藉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對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理解、思考和發現。

2.初步對説明方法的表達效果和本表達特點進行體會、進行揣摩。

3.領會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體會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

一、導入課題,激發情感

1.同學們,祖國60華誕國慶大閲兵大家觀看了吧,那真可以稱為雄壯之師、威武之師。你們見過一支地下的軍隊嗎?這是一支“舉世無雙”的軍隊,它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於1974年甦醒了,它就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見過它的人,都好似穿越了時空隧道,將人們帶到了秦朝的古戰場。它一出世,就被譽為“世界的第八大奇蹟”。

2.板書課題。

“俑”就是古代殉葬用的人形或獸形物,多為木製或陶製。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介紹兵馬俑的?

會讀書的孩子,總是善於發現。文中有一句話概括了全文,找一找,劃下來。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個句子一方面介紹了規模宏大,另一方面介紹了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是的,兵馬俑大到整體的軍陣陣容,小到個性鮮明的各類型兵馬俑,都是舉世無雙、絕無僅有的。)

三、學習“規模宏大”部分

1.自由讀課文第2自然段,從哪些字眼能體會到規模宏大?抓住它,想象氣勢,然後讀出來。

2.彙報:“宏大”就是宏偉壯觀,氣勢磅礴。作者是怎麼介紹的?

●預設一:抓住數字體會宏大。

⑴面積大:“20000平方米,相當於50個籃球場那麼大。”

如果對籃球場還有些陌生的話,與我們的教室相比照,教室約50平方米,那麼相當於多少個?(約400個教室)

數量多:“近8000個”“6000多個”組成巨大的長方形軍陣。

(同學們,用數字來説明是説明文中常見的,但我們讀的時候,別讓它一晃而過,也應該讓它和我們熟知的事物比照一下,就更能體會到它的宏大了)

⑵請同學們強調着數字來讀一讀,讀出氣勢來。

●預設二:巨大的拱形大廳整體的陣容

(1)通過“巨大”這個詞語,可以體會到規模宏大。

⑵出示圖片,身臨其境。

隨機瞭解:什麼感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震撼)

⑶出示文字,指導朗讀:

“走進大廳,站在高處鳥瞰……真像是當年秦始皇統帥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似有千軍萬馬鋪天蓋地而來之勢。)

四、學習“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部分

1.課文介紹了幾種俑?

補充:據資料介紹,光軍吏俑就分為高級軍吏俑、中級軍吏俑和下級軍吏俑;士兵俑又分為騎兵、步兵俑、車兵俑等,書上的插圖叫跪射俑,還有叫立射俑,真是“種類眾多”。

小結:同學們,查閲資料,掌握更多的資料對於我們學習課文、深入理解會有更大的幫助。

2.秦兵馬俑的魅力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取勝,更在於它那“千人千面”的雕塑藝術。課文中説他們“個性鮮明”。

●“個性鮮明”,“個性”是指性格、氣質。這些俑不能動有不能説,你怎麼能感覺到他們不同的個性?(通過他們的神態可以感覺到)

●出示課文第8自然段。

邊讀邊想象兵馬俑的神態、動作,選擇一個讀給大家聽。

●出示句子,去掉“好像”的後半句,進行比較。體會在描寫時聯想的作用。

●師生合作讀,師讀前半句,生讀後半句。感受聯想的表達效果。

這一段有個表達方面的特點,即:先寫了作者的所見,之後又加入了作者的聯想,正因為有了聯想才讓我們讀課文時,覺得兵馬俑像活了一樣惟妙惟肖,似乎有了盔甲之寒,有了肌膚之温,有了一顆砰然跳動的心臟,有了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神。

五、引讀最後一段昇華感情

1.以引讀的方式:

怪不得,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是因為(文章最後一段)。

怪不得,它舉世無雙,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

是因為(文章最後一段)。

秦兵馬俑的經久魅力在於它雄渾博大的宏觀場面,在於它栩栩如生的精雕細刻,讓我們共同讚頌:(文章最後一段)。

2.小結: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名為《甦醒的地下軍團》,你會了解更多的秦兵馬俑的情況。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教案3:古詩詞兩首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本課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閲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5.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誦讀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題意

1.播放《送別》名曲,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力求在上課伊始就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較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2.通過《贈汪倫》《別董大》等耳熟能詳的送別詩,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別深情。

3.介紹時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4.初讀兩首古詩,大致瞭解其異同。

5.引導學生先學第一首詩,板書詩題。(注意“鶴”的筆順,“孟”的起筆,“陵”的讀音。)

6.讀題了解有關“送”的內容。

(1)師生交流有關黃鶴樓的資料。

(2)課件展示黃鶴樓風采,加深對這座江南名樓的認識。

(3)師生交流了解“廣陵”與“揚州”的關係。

(4)教師相機板畫長江簡圖,幫助學生明確詩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師邊畫邊與學生交談:“黃鶴樓也好,廣陵也罷,都位於我們祖國第一大河──長江流域。長江西起唐古拉山脈,婉蜒6 300多公里後匯入東海。黃鶴樓所在的武漢就在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板書:武漢),廣陵在武漢的東邊。”版書:廣陵)

(5)師生交流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基本情況。(讓學生明確,李白雖被後世稱為“詩仙”,名氣頗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幾歲,當時已詩名天下,而李白還只是二十四五歲的詩壇新秀。)

(6)請學生完整表達詩題的意思。

(7)提示學法:蒐集資料是理解詩題,學習古詩的一個好辦法。

二、初知詩意,質疑解疑

1.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指讀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註釋等多種方式瞭解詩的大意,並鼓勵學生質疑。

4.集體交流。

(1)指名概述詩意。

(2)質疑。

(3)結合板畫弄懂“西辭”等較簡單的問題。

(4)師生交流,確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三、故事導引,入境悟惰

1.師講述李、孟真摯友誼的故事。據説李白常在黃鶴樓上與人飲酒賦詩。有一天,他聽説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隱居在附近的襄陽,便立刻前往拜見。孟浩然聽説李白來了,顧不得整理衣冠,趕忙來到堂前。李白一見孟浩然,搶上一步説:“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詩名天下,特來求教啊!”“哪裏哪裏,賢弟過獎了,過獎了!你才華橫溢,我也久仰了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遊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帶遠遊,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選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於是一首千古名詩誕生了……(此處講述李、孟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意在為學生理解後兩句埋下伏筆,奠定基礎。)

2.賞析“煙花三月”。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想象、感受身邊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一幅美景。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內涵,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在繁花似錦花叢中,具有一種詩意的美感;霧氣時聚時散,繚繞花間,也使人產生無限還想。

(3)師生共同在音樂中想象“煙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煙花三月”的“煙”,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想象,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教師先讓學生感受、理解,然後再表達,這樣,理解和運用就融為一體了。)

(4)拓展理解“煙花三月”。“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鳥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當時乃盛唐時期,整個時代也如“煙花三月”般美好,更體現了詩人愉悦的心境。

(5)指導朗讀前兩句。自由讀、指讀、評讀、想象畫面讀等。

(6)小結:名樓美景遙相送,詩情畫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盡”“唯”等詞語。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

(2)抓住“遠影”,體會李白目送帆船遠去時間之長,對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帶着自己的體會試讀第三、四句。

(4)指名讀,師生評讀,學生再讀。

(5)師激情引讀。

(6)從最後一句中,換詞理解品析“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摯友的一片深情,寄情於浩蕩的一江春水。體味作者佇立江邊時間之長,帆影“盡”而情“不盡”,“過盡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導朗讀後兩句。及時板書:情深意長。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自由組合讀,讓學生自讀自悟,讀中悟情;教師引讀,點撥學生如何讀,使學生深入體會詩意;展示個性讀,可引發學生展示自身獨特體會。)

五、學習第二首詩

1.討論交流學習第一首詩的成功經驗:解詩題,明背景;品詞句,悟詩境;作對比,感詩情等。

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3.各組彙報交流。

4.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瞭解安西、陽關等詩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關知識;瞭解由於交通不便,從偏遠的安西到陽關的送別這其中的艱難;各抒己見體味“更進一杯酒”的深刻內涵。

5.比較兩首詩的異同,誦讀悟情。

6.交流這兩首送別詩共同的地方,試着思考其規律性。

六、總體回顧,歸納昇華

1.學生交流本節課感受。

2.教師歸納總結: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別中!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下節課讓我們繼續領略古代詩人的送別深情。

3.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交流課下收集到的送別詩(略)

三、小組合作,讀詩悟情

引導學生自主體會送別詩的異同,着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四、誦讀交流,暢談感受(略)

五、遷移學法,進行練筆

1.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我們也曾有過與親人、朋友分別的難捨時刻,你有怎樣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話甚至是詩的語言寫一寫?

2.練筆。

3.交流。

六、拓展思路,佈置作業

1.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麼類別的詩?(如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要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繫,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2.佈置自選作業。

(1)蒐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敍文。

(3)結合自己的感受創作古體詩或現代詩。

(4)蒐集某一類詩歌如邊塞詩,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