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1W

教案是教師必須要掌握的一種寫作技能,是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生動的依據,教案在完成的時候,老師需要強調講授內容要點,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5篇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1

?青玉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

2.理解、品味詞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學會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學難點: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給人的豐富聯想和深刻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同學們,南宋詞人辛棄疾有句話“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來被人傳誦。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有人説,那是辛棄疾在尋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説,“那人”就是辛棄疾自己;還有人説,“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眾説紛紜。今天我們來賞析一下這首詞,看作者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二、簡介背景:辛棄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後被迫退休於江西上饒,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閒居期間。因此,字裏行間有種高潔的氣質,但是也有孤獨寂寞的顯露。

三.初讀體會

1. 自由朗讀文章(結合文章註釋提問,元夕之夜你在做什麼,見到什麼場景,那這首詞又寫了怎樣的場景)

2. 個別朗誦(正音)

3. 再讀詞文,分組討論上下片內容。

四.賞析詞文

(我們來分享一下大家對這首詞的理解)

1. 本詞既然以“元夕”為題目,那麼詞中從哪些方面來寫元宵節的盛況的呢?下面我們請幾個小組派代表説一下。

( 提示 :a.焰火:如花樹如星雨——形態之美。

b.車馬:寶馬雕車香滿路——服飾華貴,觀者之盛。

c.音樂:鳳簫聲動——音樂美妙。

d.花燈:玉壺光轉——光彩奪目

e.士女: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粧扮、情態之美。

總結:上片反覆渲染了一個動態的絢麗的燈節之夜。車多、人多、燈多;焰火美、音樂美、花燈美、服飾美、情態美。作者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多種感覺器官,極盡渲染烘托,寫出了元宵節的熱鬧非常,盛況空前。)

2.元宵節盛況的描寫中既寫景,也寫人。上面我們看了熱鬧的景象,那文中又出現了幾類人,主角是誰?請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提示:兩類人:“笑語盈盈”的仕女;“燈火闌珊處”的那人。

主角:“燈火闌珊處”的伊人。

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寫景、寫人起到什麼作用?(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卻用十三句中的九句來寫景,寫別的喜歡熱鬧的女子,對於寫主角有什麼作用和好處嗎?

提示:寫景寫人都是為了反襯女主人公。a.景越熱鬧,越見“那人”處境的寂寞與孤獨。b.他人越高興,笑語歡快,就越見“那人”的脱俗與淡泊。總之,這都是為了襯托“那人”的,這不是喧賓奪主,通過對賓的着重描寫,正起到了加強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採用烘雲托月之法,用意全在烘托那人。)

4.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個人,請結合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 “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提示:從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閒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裏,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寫出作者儘管無法實現自己的志願,也不願隨波逐流過着醉生夢死的奢華生活,而甘願在這瘋狂的熱鬧中獨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五.知識遷移:

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於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例如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學問三境界)。

a.“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的《蝶戀花》)。這首詞是寫離別的痛苦。閨中人一夜難眠,晨起登高,極目遠眺,西風黃葉,天涯路長,想和思念的人通個音信,卻因山長水闊而不知道他在何處。這句詞富有哲理,王國維以此説明第一境界:高瞻遠矚,選定目標。故也稱為“立志”。

b.“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寫思念一個女子,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國維以此比喻為第二境界:百折不撓,艱苦奮鬥。故也稱為“追求”。

c.“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首詩寫上元之夜,燈月交輝、車馬喧鬧。觀燈女郎,笑語幽香,飄然而過。然而意中人千尋萬覓,杳無蹤影,似乎已經絕望了。誰料驀然回首,竟看見他在燈火闌珊之處。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王國維以此比喻為第三境界:豁然開朗,親手得之。故也稱為“獲得”。

規律總結:

渲染就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古典詩詞中常常運用這種表現手法。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俯仰間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蕭瑟悲涼的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全詩定下了沉鬱悲哀的基調。

再如柳永的《雨霖鈴》,起首“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送別的環境,點出離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作者濃墨重彩,通過這些景物描寫,極力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為全詞定下了淒涼傷感的基調,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字字含情

方法指導:

如何區分渲染和烘托兩種手法及其作用?渲染本來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預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詩寫寒秋時節詩人漫遊長江下游時所產生的思鄉的悲哀和對前途的迷惘。首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寫出深秋時節的景象。木葉漸脱,北雁南飛,北風呼嘯,渲染出秋天寒冷,悽颯的氣氛。詩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從正面極力描寫秋寒,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塗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文中則指從側面着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聯從大處落筆,寫深秋的蕭殺淒涼景象,頷聯寫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驚風駭浪,動盪不安,蕭條陰晦,這種景象使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鬱不平形象地表現出來。這些景物描寫是從側面着意,用筆墨於景物,實則形象地襯出詩人的思想情感,是烘托手法。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説,並不意味着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説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説,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懷》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悽颯的氛圍,再通過這種氛圍烘托出詩人思歸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緒。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種沉鬱悲壯、蕭條湧動的濃重悲涼的氛圍,再以這種氛圍烘托內心的情感。

烘托是一種側面描寫,即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從次要方面下筆,加以修飾和陪襯。烘托又稱烘雲托月,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從雲寫起;或為了表現紅花的美,反覆地刻畫綠葉。所以烘托的“託”略帶“襯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脱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作者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種種描寫,就是從側面來烘托羅敷的美。渲染則是為了營造某種氣氛或創設一種意境,而對景物或聲音進行描寫。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作者開頭寫寒蟬悽慘悲切的叫聲,目的是為下文的離別渲染一種淒涼、傷感的氣氛。

課堂訓練

比較李清照的《永遇樂》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永遇樂·元宵》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答:這兩首詞的共同之處:二者都是以元宵燈節作為描寫對象,藉以寄託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現方法上,都用了對比手法,極寫元宵盛況,反襯出一位獨處於燈火稀落之處的孤高女子,藉以表現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潔的人格。用較多的筆墨來回憶“中州盛日”的元宵,抒發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悲。用比喻、白描、對比、渲染、以樂寫哀等手法。

其不同之處是:辛詞只直接對過去的元宵沒有牽涉,而李詞對今年的元宵的用筆方式與辛詞不同,並沒有真正突出其繁華場面,而用較多的筆墨來回憶“中州盛日”的元宵。

這主要是因為二者的立意不同。李詞所抒發的是家國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詞則是表現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從政治層面來説,是對朝廷奉行投降國策並由此帶來的政治現實的不滿,從而表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潔的人格。在對比手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李詞除了今昔對比外,還從人與我、樂與悲等多方面進行對比,辛詞主要是將世俗與“那人”進行對比。李詞表面極寫元宵節燈火輝煌、萬人徹夜狂歡的場面,諷刺南宋統治者只知沈醉於歌舞昇平,而不思復國。詞中繁華的景象,襯托出一位自憐幽獨,脱俗不羣的美人形象,從中表現了詞人唯我獨醒,不隨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六、佈置課後作業

1《全優設計》p111第六 第七題

2整理筆記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2

?把欄杆拍遍》

教學目標:瞭解辛棄疾成為愛國詞人的歷程

教學重點:感受他始終不渝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辛棄疾成為愛國詞人的歷程

板書設計:把欄杆拍遍

內容:全文揭示的是辛棄疾怎麼從一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及原因

辛棄疾的心病:金區可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教學內容:

一.複習提問

1. 過三峽的“第一人”所遇到的困難和阻力?

主要是交通工具的原始和簡陋,社會輿論的阻力,知識方面的侷限。

2.“第一人”對人類歷史前進中的作用?

開拓向未知領域進軍的道路,推動歷史向前。

二.講述新課

朗讀閲讀提示,朗讀課文,掌握文章的內容。

這是一篇帶有人物評傳性質的文章,結實的是辛棄疾怎麼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及原因。

文章較多的引用了辛棄疾本人的詞作,具有很強的説服力。

初讀課文,瞭解辛棄疾由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瞭解他的詞作及其本人在文學的惟一性和獨特性。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總起,它告訴讀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棄疾怎麼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以及這個過程是如何決定了他的詞,他本人在文學的惟一性和獨特地位,知識本文要告訴我們的主要問題。

在思考問題中理解文章:

1. 辛棄疾南歸後為什麼“只能筆走龍蛇,淚酒宣紙,為歷史流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歎息和無奈的自嘲?”

——南歸之後,他才裏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

2. 為什麼説:“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

——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稟然殺氣和磅礴之勢

3. 為什麼説“辛棄疾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薰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

——他本來是以身許過,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屍的,但是南渡後他被迫脱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樣仰問蒼天,象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只能熱淚橫流。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遍地哭訴,一次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腐爛遠眺,望眼欲窮的形象。

4. 從文章所引用的詞中,看出辛棄疾得的是商貿心病?

——他只有一塊心病,金區可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三.小結

本堂課主要熟悉文章的內容,瞭解辛棄疾成為愛國詞人的歷程。

四.作業

重點字詞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3

?定風波》

?教學目的】:

1、瞭解蘇軾,理解作品思想內容,把握詞中抒發作者的豁達胸襟。

2、體會詞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作品思想內容及詞中所抒發的曠達胸襟。

?教學難點】:領會詞中抒情特點及從生活小事去領悟人生哲理及隱喻手法運用。

?教學課時】:1課時

一、本詞導入。

(師)説起蘇軾,我們很快就會想起學過的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首詞出自於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站在長江邊上,面對奔騰的大江,想到了歷的風流人物,他想到了誰呢?(生):周瑜。(師)他想到了周瑜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勛的年輕將領。想到自己已經早生華髮,但是至今仍然功業未成,有了壯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説“人生如夢”。那麼,蘇軾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個在那裏哀歎、滿腹愁情的文人嗎?難道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風格或者是豪放派風格的全部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蘇軾的另外一首創作於同一年的詞--《定風波》。

二、瞭解作者:

(師)蘇軾,我們並不陌生。那麼有哪位同學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呢?(提示:文學創作和人生仕途)

(生)蘇軾是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等方面都有獨到的成就。

在詩歌創作上,今存有他的詩2700多首,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鍼砭了新法的流弊。情真語摯,樸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為膾炙人口。在北宋詞壇上,他一改詞壇婉約之風,以灑脱曠達之氣入詞。把遊仙、詠史、宴賞、登臨、悼亡、哲理探討等寫進詩詞裏。詞體也由形式的解放進而為內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詞派,對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其顯著。他對散文也有很大貢獻,他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尤其是他敍事記遊的散文藝術價值,有不少是廣為傳誦的名作,如《石鐘山記》、前後《赤壁賦》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除詩詞文賦而外,他對書畫也很擅長,書法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他善長畫竹石,自成風格。

總之,蘇軾學識廣博、才華橫溢。文、詩、詞、書、畫,無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見的通才人物。我國古代文學一顆燦爛的明珠。

(師)瞭解蘇軾,我們還不得不瞭解他坎坷的一生。自嘉祐元年(1056),蘇軾首次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蘇轍同榜進士之後,就被朝廷委以重任。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後以作詩“毀謗君相”的罪名,罪貶黃州。史稱“烏台詩案”。可以説黃州只是他人生夢魘的開始。之後的蘇軾又經歷了他人生中兩次起落。蘇軾的一生都在與厄運做鬥爭,無論遭受怎樣嚴重的政治_,也無論周圍的處境是如何的舉步維艱,他卻始終能以曠達的心態泰然處之。本首詞就作於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謫黃州已近三年,在這淒涼潦倒的幾年裏,蘇軾內心當然有忿懣和痛苦的一面,但這首《定風波》就表現了蘇軾豁達的胸襟和超然的心境。

三、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首詞。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詞寫了一件什麼事?讀完之後請一位同學來回答。(提示:一件事情應該有時間、地點、經過等等)

(生)大體上的經過就是蘇軾與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他“餘獨不覺”,後來雨過天晴,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詞。

2、剛才這位同學的回答抓住“序”的內容,詞前小序大體上告訴了我們詩歌寫作的背景。那麼詞作部分有哪些地方可以體現他的“餘獨不覺”呢?

(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吟嘯且徐行”。

3、不懼風雨,在風雨中吟詩長嘯,的蘇軾給你的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詞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從容。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一個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視風雨為無物,照樣吟嘯徐行。

--豪邁瀟灑。竹杖芒鞋不可懼怕,只要你以之為樂,一樣可以輕勝過馬。

--隨意而安。料峭春風冷,山頭斜照暖。氣候不定,人生不定,禍福難曉,不如聽其自然。

--豁達。也無風雨也無晴。陰晴可以等同,盛衰榮辱,又何足掛齒?利害得失可以一併泯滅。

四、整體感知

1、蘇軾在風雨中從容,鎮定、豁達豪邁的心境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就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聯繫下寫作背景,思考一下作者面臨自然風雨的從容鎮定是不是有着另外的指向含義?

--這裏的“風雨”既是指自然風雨,又是指政治風雨、人生風雨。作者面對自然風雨隨意而安、泰然自若、也是其面對人生風雨隨緣自適、心境恬靜、超凡脱俗的心態的寫照。

2、本篇文章其實就是用自然界的風雨來隱喻仕途風雨,並進而表現自己無畏也無累風雨的超然心境,那麼文章中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自然、樂觀、曠達的胸襟呢?如果讓你抓重點,上下兩片各選一句,你會怎麼選?

--上片重點:“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具體操作)(師)為什麼是這句話?這句話是如何體現自然、樂觀、曠達的胸襟的?這裏的蓑象徵了什麼?(生)思考……(師)作者有一蓑在身,就能任憑那平生的煙雨淋濕。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嗎?不是“雨具俱去”了嗎?這裏的蓑到底指哪裏有蓑衣?(生)心中有蓑衣。所以這句話是寫眼中景還是心中事?(生)心中事。(師)那麼他心中的蓑衣是什麼呢?(生)理想、人生態度。(師)什麼樣的理想,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呢?(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師)正因為有了這樣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在遇到雨之後,才能表現出一種聽任自然風雨的瀟灑鎮靜,頂得住人生風雨的倔強抗爭。一個“任”字豁達、豪邁,瀟灑、樂觀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下片關鍵:“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具體操作)(師)如何理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山頭斜照正相迎”,明明沒有雨了,怎麼能説“也無晴”呢?

(師)“也無風雨也無情”書上解釋的意思是“風雨的天氣和晴朗的天氣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這在現實生活中,在物質世界裏能能一樣嗎?(生)不一樣。(師)肯定不一樣,對不對?如果一樣就不會出現“同行皆狼狽”了。那是什麼沒有差別呢?(生)心中沒有差別。(師)正因為在心中沒有差別,那就是不在乎這些風雨。

(師)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這裏的“歸”該如何理解呢?“回首向來瀟灑處”回過頭來看曾經的遇雨之處,這裏的遇雨處實際上指的是什麼?(生)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師)反思的結果是什麼?(生)歸去。(師)歸向哪裏,才能真正做到風雨、晴天毫無差別,真正不在乎這些風雨呢?(生)歸於自己的心靈。(師)這恰恰能解釋東坡為何不去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只有求得心靈清淨才能得以解脱。一個“歸”字就把曠達的心態和隱逸的意向表達出來。

(總結)現在我們總結一下這首詞。詞中多次寫到了雨。――首先寫到大雨“穿林打葉”之雨(自然界的雨);然後寫到了“一蓑煙雨”(人生中的風雨),最後説“也無風雨也無晴”(心靈天空無風無雨)。我們發現無論是自然風雨還是人生風雨,作者始終能無視風雨的存在,以一種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泰然處之。

五、個性閲讀

(師)説到這裏,也許有人要問了“風雨本客觀存在,蘇軾卻視而不見,偏説”“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獲得的心靈慰藉難道不是一種自我欺騙嗎?那麼你同意蘇軾對待人生風雨的觀點呢?如果不同意,你的人生態度是什麼?

--如果命運強加給他的這種風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應該憤怒,應該抗爭,這才是真性情。

--高興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像蘇軾這樣的好官卻最終落了個“貶謫瓊崖”的下場,是不正常的,而蘇軾最終能夠對這一結果接受並心平氣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這種不正常的情況下,“曠達”實則是一種無奈,“突圍”其實是一種逃跑。在人格的堅硬性上,蘇軾不足以和中國曆那些堅持真理而不怕殺頭的人比肩而立!把這種“純正的窩囊”演變成了一種“虛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

(總結)聽大家這麼説,我突然感覺到人生的複雜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你到底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姿態,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對得起人生,對得起容納我們的這個世界就行了。

六、藝術特色

(師)剛才我們談了那麼多的“風雨”,現在回過頭再來看看文中的風雨的含義

--表面上指的是自然風雨,實際上指的是人生風雨,宦海風雨。

那麼這種寫法叫做什麼呢?

--隱喻寄託。這篇文章正是以整體性隱喻寄託的方式體現了詩詞的意境美。

既然這篇文章的風雨還象徵着人生風雨,那麼,我們從人生的角度來看,這篇詞似乎還有着另一番的解讀。同學們能不能找出詞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用精煉的語言提煉出自己理解下的哲理性的含義。

1、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a陽光總在風雨後

b也許正當我們感到絕望的時候,希望和轉機已經在前面等着我們了。

c失敗和成功是一對孿生兄弟,失敗來了,成功還會遠嗎。

d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e陰雨之後必有陽光,生活中要充滿樂觀和希望。

2、“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風雨”和“晴”的?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

a“風雨”比喻詞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種政治打擊和人生險途。“晴”比喻春風得意的順境。

b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風雨改變不了蘇東坡,也改變不了我們。

……

七、朗讀指導。

(師)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們對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感情都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在認識的基礎上再來讀這首詞,我想就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就讓我們放聲朗讀吧

(朗讀指導)首先要讀準字音如:同行xíng吟嘯xiào一蓑suō煙雨

其次我們要讀出節奏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最後還要讀出情感,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輕重音的處理。無論輕讀重讀,長讀短讀,升調降調都是為體悟情感服務。

探討:哪些詞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感情,應該怎樣讀?

--譬如説“何妨……平生”,應該讀得從容點,瀟灑點,豁達點。豁達怎麼讀?不温不火,不急不躁,這是節拍。調子呢?不揚不抑。

--“竹杖芒鞋輕勝馬”有點喜悦和豪邁在裏面,可以調子略高點。能不能讀成“大江東去”那種?語言風格還不一樣,這首詞更隨意、更樸拙點,豪放在骨子裏,在不經意間。

--有人説“料峭……微冷,相迎”還有對人生陰晴不定、捉摸不定的複雜情緒。

……學生自由朗讀、找學生起來試讀老師範讀學生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讀、背誦。

(師)有句話説“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不管我們贊不贊同他對待風雨的觀點,但他面對厄運豁達、樂觀的心態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願我們都能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用快樂和信心撥開雲霧,撐起一片燦爛的晴空。

八、作業:朗讀並背誦全詞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知道秋天的一些特點,感受秋天的美,並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説自己觀察到的秋天。

2、能按一定順序看懂圖意。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學會生字,知道秋天的特點。

教學難點:

聯繫實際説説自己觀察到的秋天。

教學準備:

錄音機、幻燈機、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夏天過去,秋天就來到了3我們的身邊。秋天到了,天氣、動物、植物都有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塊兒去看一看。

學生齊讀課題:秋天

二、講授與討論

看圖

1、出示幻燈,請同學們仔細看圖,告訴老師,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這幅圖是秋天的景象?

2、指名按從上到下或從遠到近的順序説説秋天的景象。

初讀課文

1、同學們真聰明,作家叔叔也觀察了這幅圖,還把它寫下來了。

2、請看書,聽錄音。

3、自己讀一讀課文。

學習課文

1、秋天的天空有什麼特點呢?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看圖:誰能告訴老師,秋天的天空是什麼樣的?

(2)有多高?有多藍?能不能用另一個詞把“那麼”換一換?

(3)指導讀。

(4)比較句子有什麼不同。

藍天上飄着幾朵白雲。

高高的藍天上飄着幾朵白雲。

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

過渡語:在高高的藍天下,有什麼呢?我們向遠處望,看見了稻田。

2、請同學讀第二自然段

(1)看圖理解“一眼望不到邊”

(2)誰能告訴老師,為什麼作者要把熟了的稻子比作金子呢?

(3)指名讀第二自然段,然後齊讀。

指圖過渡:現在我們往近處看,誰能説説近處的景物?(生甲:稻田旁邊有池塘,池塘邊上有棵梧桐樹}還有些什麼?{生乙:地上有小螞蟻和落葉,池塘中有小魚}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咱們看看作者是怎麼寫的。

3、學生自讀第三自然段。

(1)想想春天的梧桐樹是什麼樣的,秋天來了,梧桐樹有什麼變化。{樹葉黃了,葉子落了}

(2)梧桐樹葉是怎樣落下來的?我們一齊讀一讀下面這句話:

a、一片一片的黃葉從樹上落下來。

b、黃葉從樹上落下來。

(3)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麼不同?

(4)填空:當黃葉落下來後

()把黃葉當作()。

學生口頭填空,先填課文中的,然後擴展,自由填。

(5)教師導讀最後兩句。

過渡:小魚把黃葉當作傘,螞蟻把黃葉當作運動場,燕子把黃葉當作什麼呢?

4、男同學讀第四自然段。

(1)秋天來了,燕子有什麼變化?

(2)燕子把黃葉當作什麼?

(3)電報是什麼?燕子為什麼把黃葉當作電報呢?

(4)指名朗讀。

看圖小結

秋天來了,天那麼高,那麼藍;稻子熟了,黃燦燦的;梧桐樹的葉子變黃了,開始一片一片地往下落;燕子也準備飛到南方去過冬了。在我們身邊你也會發現許多事物在悄悄地變化。

六、作業

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在秋天的變化。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5

?林黛玉進賈府》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鑑賞瞭解王熙鳳、林黛玉、賈寶玉三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

2、技能目標:通過鑑賞掌握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鑑賞激發學生對名著《紅樓夢》的熱愛,並由此激起學生閲讀四大名著的熱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王熙鳳、林黛玉、賈寶玉三個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難點:如何理解王熙鳳的言外之意,如何理解寫賈寶玉的兩首詞。

教學方法:朗讀法、整體會意讀書法、發現式閲讀訓練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大約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有一部鉅著橫空出世,儘管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現的,儘管價錢昂貴,仍掀起了搶購狂潮。這就是曠世奇作《紅樓夢》。有人説:“開卷不讀《紅樓夢》,讀盡詩書亦枉然。”平時,我們總是隔着大觀院高高的圍牆,傾聽着裏面的歡聲笑語,傾聽着她們的哭泣嗚咽。今天,就讓我們隨着林黛玉,走進大觀院,去一睹廬山真面目。

二、出示目標: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掌握這樣一些內容(出示教學目標 見上)

三、課文鑑賞:

(一)整體會意閲讀課文。提問:你覺得王熙鳳、林黛玉、賈寶玉分別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徵?你是從什麼內容中得出自己的結論的?請結合前兩個單元所學的知識分析思考。(學生自讀,做好圈點勾劃,然後自由討論)

要求學生用:“我認為某某具有怎樣的性格,因為從什麼內容中,可看出什麼。”的句式來回答。

(二)亮點探究:剛才,大家的回答有可取之處,但不夠全面細緻。現在,我們對王熙鳳、林黛玉、賈寶玉三個主要人物一一作一詳細而全面的鑑賞。

(1)、鑑賞王熙鳳的性格

思考:1、王熙鳳的出場有怎樣的特點?從林黛玉的納罕中可看出什麼來?

2、從王熙鳳的肖像中,你能看到什麼?

3、賈母怎樣戲謔王熙鳳的?説明什麼?

4、王熙鳳對林黛玉説了什麼?這又説明了什麼?

5、王熙鳳為林黛玉流了眼淚,該如何看待?

討論明確:

1、王熙鳳的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可見其放誕無禮,地位特殊。(注意與因老祖宗在場,人人“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作對比提示)

2.通過寫肖像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從其頭飾、裙飾等看出其極其華麗,連林黛玉都覺驚詫不已,以此炫耀其在賈府的特殊身份、顯赫地位,又可從中看出她生性奢侈,對榮華富貴無滿足的追求,還可看出她的貪婪與俗氣。“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啟笑先聞”,可看出其美麗與狡黠。貌似可喜,實則可畏。

3、老祖宗戲稱其為“鳳辣子”,一可看出王熙鳳的心直口快;二可看出王熙鳳深受老祖宗的喜愛。

4、語言描寫極其傳神,邊討論邊明確。“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可見其邀寵取幸的本領,“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不僅賈母聽了高興,連刑、王二位夫人也高興,還不得罪迎春姐妹,可見其八面玲瓏;“只可憐我這妹妹這麼命苦……”,説着還:“用帕拭淚”,但後面“忙轉悲為喜”,卻揭示出她出色的表演,只有一個目的,取悦賈母。而後一連串的問話,更是為了體現她的能幹,體現她在賈府的獨特權力。

5、讓學生揣摩人物語氣朗讀、表演。6、思維提升:王熙鳳形象總結

黛玉納罕 反襯其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令人生畏(笑裏藏刀)

濃墨重彩的肖像描寫

令人生厭(虛榮心強)

心直口快

鳳 辣 子

深受賈母喜愛

對黛玉的語言及行動:邀寵取幸、善於逢迎、八面玲瓏、權謀機變

(2)鑑賞林黛玉的性格

1、思考:①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 ——眾人眼中的黛玉②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 ,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 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 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寶玉眼中的黛玉

以上內容屬於什麼描寫?説明黛玉具有什麼樣的特點?討論明確:肖像描寫;美貌多情、體弱多病、聰慧靈秀、脱俗飄逸2、亮點探究:課文第79頁第四行“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是黛玉性格的説明,這點在文章中有所體現嗎?

討論明確:

①、開篇,林黛玉的心就提了起來,“這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説過…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説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心理描寫)②、在邢夫人處,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飯(語言描寫)

③、在王夫人房中(心理描寫、行動描寫)④、黛玉在回答賈母和寶玉問念何書時的不同回答(語言描寫)

3、思維拓展:林黛玉進賈府,為什麼要“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説一句話,多行一步路”?

討論明確:對林黛玉語言、行動等的描寫,處處表現她“步步留心,時時在意”,謹小慎微的態度,表現她“寄人籬下”的心境。黛玉“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強的自尊心,也有很強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4、思維提升:林黛玉形象總結討論明確:三多:美貌多情、體弱多病、言行多心

(3)鑑賞賈寶玉的性格

1、能力遷移:

結合課本及剛剛所學知識,討論下列問題:①、黛玉在未見寶玉時,黛玉母和王夫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②、以上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是什麼描寫?

③、寶黛相見時,二人在對對方的認識上態度有何不同?

④、黛玉親眼看到的寶玉又是什麼樣的,這又是什麼描寫?

⑤、寶玉“摔玉” 這個情節是什麼描寫,説明寶玉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⑥、《西江月》二詞又是如何評價寶玉的呢?討論明確:

黛玉母眼中的寶玉——頑劣異常,極惡讀書王夫人眼中的寶玉——孽根禍胎,混世魔王寫 法——側面描寫二人認識上的不同——黛玉—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心理描寫)寶玉— 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語言描寫)

黛玉看到的寶玉——英俊少年(肖像描寫)寶玉“摔玉” ——擺脱封建束縛、追求自由平等、具有叛逆色彩(語言、行動描寫)2、思維拓展:鑑賞《西江月》二詞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奈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樑:莫效此兒形狀!學生齊讀,然後老師提示、學生討論後明確:

課文借“後人”(按:“後人”應是作者的託辭)寫的兩首《西江月》詞對賈寶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當的概括。這兩首詞似貶實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觀念批判賈寶玉,而實際上卻是賈寶玉叛逆性格的寫照:賈寶玉不願受封建正統思想束縛,怕讀聖賢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祿,“不通世務”,儘管受到“世人誹謗”,卻我行我素。他不順從封建統治者對他的要求,也不安於他們所規定的本分,對於這樣一個人,從封建統治階級來看,當然是“於國於家無望”的不肖子孫!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對賈寶玉的讚頌。3、思維提升:賈寶玉形象總結黛玉親眼看到的寶玉——英俊少年(肖像描寫)《西江月》二詞——叛逆性格

寶玉“摔玉”——擺脱封建束縛,追求自由平等,有叛逆性(行動、語言描寫)四、學生自由閲讀品味。

五、作業

1、用本堂課所學知識品讀四大古典名著,鑑賞人物形象。

2、從下列命題中任選一個,寫一段文字。要求 :①、寫一個人;②、安排適當的場合讓人物登場亮相,通過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等初步顯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

①我的老師

②我的爺爺(或奶奶)

③我的網友(或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