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神奇的數教案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7.3K

寫教案時,我們注意要結合教學期間的疑難點展開寫作,制定教案是每一個教師都要學會的技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神奇的數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閲。

神奇的數教案6篇

神奇的數教案篇1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3.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並得出合理的結論。

4.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5.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説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掛圖。

2.相關的實驗準備。

3.製作小腸壁結構摺疊模型。

4.課時分配 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人新課

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設問引起學生疑惑,激發學習慾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

1.消化系統的組成

1.1觀看畫面、回答問題。

通過思考並結合自己的體驗,回答口腔內與消化有關的結構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統組成的課件、提問讓學生體會進食時牙齒、舌、的作用。

(三、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2.1細嚼饅頭,説説自己嚐出了什麼味道?思考為什麼會嚐出甜味?

讓學生咀嚼饅頭,然後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2.2提出問題

根據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計劃。交流探究計劃,實施探究計劃。

媒體演示課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參考方案。

2.3制定並實施計劃

2.4小組交流探究過程、結果和結論並進行分析。

教師巡迴指導、答疑。

提出改進意見。

2.5表達交流、

2.6得出結論

全班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結論。

鼓勵、肯定學生的回答並作補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過程

3.1仔細觀看,為完成“西瓜子歷險記”做準備。

思考、回答問題。

3.2設問:胃病和肝炎對消化的影響及其防治。

觀察實驗現象並回答問題。通過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腸是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課本p33的“演示實驗”,提問: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什麼作用?

設計表格,歸納總結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3.4插入課本p35第1、2題和p34技能訓練。

展示自己設計的表格,並相互評價。

(五、營養物質的吸收

閲讀資料,比較大腸、小腸結構的特點,理解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

引導學生分析課本p33的“資料分析”,比較大腸、小腸的結構有何異同。

4.1小腸的特點

家畜小腸的內部結構

用放大鏡觀察,加深理解小腸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觀察小腸內表面的皺襞及絨毛,理解它們的作用。

4.2展示製作的小腸內表面皺襞的模型。

指導學生觀察豬小腸的結構特點。

(六、小結、課後練習

4.1小結: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

4.2佈置課本p35練習第3題。

神奇的數教案篇2

一、活動目標:

1、鍛鍊幼兒爬、跳、平衡等能力,掌握協調能力。

2、培養幼兒樂於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並能勇於嘗試各種挑戰。

二、活動準備:

小口袋人手一隻。

三、活動過程:

1、熱身遊戲:我説你來做

教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來玩個我説你來做,準備好我來説了。

2、教師介紹神奇的小口袋讓幼兒感興趣。

教師:今天周老師帶了許多神奇的小口袋,這些小布袋還會變魔術呢!我們一起來變一變吧!

3、讓幼兒自己去玩小口袋。

教師:小朋友你想把小口袋變成什麼呢?怎麼玩呢?

4、幼兒聽口令進行遊戲

5、玩小口袋變變變的遊戲

6、活動小結:小毛毛蟲集合,進行“賽跑比賽”看看誰能先爬到小樹上作繭,最後變成小蝴蝶。

教師:這次我們要比賽了,老師現在是大樹,看看哪隻毛毛蟲能最快爬到大樹的身邊。

四、結束活動:

教師:毛毛蟲慢慢的又變成了蝴蝶飛出來了。

教學反思:

活動形式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徵。給幼兒提供豐富的物質環境,刺激幼兒去感受美和表現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心理髮展的特點是好動,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慾望強烈。及時表揚幼兒的點滴進步,肯定和鼓勵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舉止,樹立自信心,挖掘幼兒的創造潛能。

神奇的數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教材本身來源於幼兒生活,或貼近幼兒生活,是幼兒所熟悉所關注的周圍事物。這節活動《神奇的水》來源於教材本身,是幼兒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的東西,它以教材為載體,充分挖掘孩子的生活經驗,在此基礎上創新玩法,大膽想象。此活動鼓勵孩子大膽實踐,敢於嘗試新辦法。在此基礎上,注重了語言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等方面的滲透和培養。

學情分析

大班孩子已經能夠有意識地關注自己身邊的周圍事物,而且對身邊發生的事物產生了探究慾望,也有了一定的主見。他們善於觀察和思考,還能產生一些與別人不一樣的想法。因此,在此活動中,讓孩子動手操作,仔細觀察,鼓勵孩子想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方法,再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説出來與大家分享。教師力求通過設置一定的情景,為他們提供一些藴含教育目標的適合他們的材料,讓孩子自主參與,積極探索,通過體驗過程,交流經驗達到教育目標。鼓勵孩子從多種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嘗試用多種辦法解決問題。

教法

本次活動採取了談話法、遊戲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實驗法等方法進行教學。

學法

本次活動引導幼兒採取觀察、實驗、探究等方法進行學習。

設計思路

本次活動的設計注重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和努力探究問題的能力。鼓勵孩子大膽想象,勇於探索,用不同辦法解決問題

活動設計

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水

活動目標:

1、瞭解水的基本特徵是無色,無味、透明的

2、樂於參與科學實驗,體驗科學實驗與合作的樂趣

3、能通過實驗發現水的其它特徵。

活動重點:瞭解水無色、無味、透明的特徵(突破策略:使幼兒通過比較、觀察的方法來發現水的基本特徵)

活動難點:通過實驗發現水的其它特徵(突破策略:教師提供實驗材料,引導幼兒分區玩水,同時教師對幼兒進行指導,在讓幼兒自己進行總結)

活動準備:

兩半瓶水(蓋上粘有顏料)、四大杯水、一杯黑醋、方糖若干、凹槽管、泡沫、石頭

活動過程:

*激趣導入――魔法變變變

·幼兒觀察水,師將準備好的有顏料的水瓶拿出來用力搖晃使水變色

詢問:1,老師手中是什麼?

2,水現在變成了什麼顏色?神奇嗎?

*認識水

·師拿出一杯醋和一杯水供幼兒觀察,並詢問幼兒其不同之處(請幼兒來聞一聞,嘗一嘗)

·幼兒總結: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

*玩水體驗,找出水的其他特徵

·幼兒分組入實驗區進行實驗

實驗一區:幼兒用槽管進行實驗

實驗二區:幼兒用方糖進行實驗

實驗三區:幼兒用泡沫紙和石頭進行實驗

·請幼兒總結玩水中發現的水的其他特徵

幼兒一:發現水可以流動

幼兒二:發現水可以溶解糖

幼兒三:發現水有浮力

*生活中的水

·討論發現生活中水的作用

·如何在生活中合理用水(出示生活中浪費水和節約用水的圖片供幼兒判斷)

活動總結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應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活動延伸:請幼兒去活動區繼續玩水體驗玩水的樂趣。

活動反思:在進行實驗活動中部分幼兒沒有進行動手操作,幼兒之間沒有很好的合作意識,而我並沒有進行干涉。這致使部分幼兒做些無關於實驗的事,而幼兒也沒有直接得到結論。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提升幼兒間的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

神奇的數教案篇4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較低、量詞的使用更是有待進一步提高,並且遊戲是每個孩子都樂於參與的活動方式,孩子們在遊戲中思維活躍、求知慾望增強。因此,我設計了該課,使孩子們的語言技能得到了提高。

活動目標:

1,使幼兒掌握量詞:本、盒、束、把、個等。

2,激發幼兒求知慾望,發揮創造性。

3,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展求異思維。

活動準備:

與目標中量詞有關的物品,漂亮的口袋

活動過程:

1,情景設置:在美麗的花園裏,孩子們發現了一個漂亮的大口袋。

老師:這個奇妙的口袋裏會有什麼呢?

幼兒:蛋糕、小狗、禮物,……

老師:你們相知道它裏面到底是什麼東西嗎?

教師打開口袋,以提問、搶答等形式用恰當的量詞説出每一種物品的名稱。

總結:我們剛才説的本、盒、束、把、個叫做量詞,他們都在表示數量的詞的後面。每一種物品都有恰當的量詞來形容它,希望小朋友以後能正確的掌握他們。

2,分組進行量詞練習。

(1)由蝴蝶的話引出其他奇妙的口袋;

(2)請小朋友們分組站在口袋四周猜猜口袋裏有什麼?

(3)打開口袋後,教師提出要求:能用準確的量詞説出物品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物品。

3,請小朋友説出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能用上今天所學的量詞?

用擊鼓傳花的遊戲請小朋友回答。

4,活動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説、敢説、喜歡説並能得到積極迴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閲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神奇的數教案篇5

設計意圖:

活動設計的基礎來源於幼兒身邊的物品——紙。紙是幼兒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東西。幼兒常常用它來畫畫、寫字、做手工作品。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在創造思維上有了明顯地發展,他們已不滿足於已經發現的幾種玩法、用法,而是喜歡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舊”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紙時,幼兒常用平面的紙摺扇子;到了大班下學期,如果再請他們摺扇子,則多數採用摺摺皺的方法。在剪、貼、畫、折的各項活動中幼兒顯示出很大的熱情,根據幼兒的興趣,我設計了“神奇的會站立的紙“這節課。教學目標確立的依據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

活動目標:

1、探索紙不同的變化與承受圖書重量的關係。

2、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3、能與同伴合作,較細緻地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準備:

1、打印紙若干。

2、圖書多本

3、小組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境,引出“讓紙站起來”的話題。

1、出示紙,瞭解幼兒生活經驗。

師:這是什麼?紙有什麼用呢?(幼兒自由回答,畫畫、摺紙、玩遊戲等等)。

師:瞧,小朋友你們前面也有一張紙,它們都是躺着的,它們好想粘起來呀?你們能有什麼方法幫助它們站起來嗎?

2引導幼兒自由探索着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噢,你讓紙站起來了。你是用折的方法

幼:把紙對摺,然後豎起來,它就站起來了。

幼:我把他摺扇子那樣折,折了三次,它就站起來了。

幼:我把它捲起來,它就站起來了。

3、小結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紙真的很神奇,紙通過了摺紙、卷的方法,改變了它原來的形狀之後,它就可以站起來了。

師:剛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了,看看誰的紙站得最穩?

二、再次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幼兒探索。

1、這些紙要來比一比誰的力氣大,它還邀請了一些圖書和它一起來玩遊戲,

師:就是讓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圖書。

2、幼兒猜測後,教師拿一本圖書嘗試,全體幼兒發現紙上是可以放圖書的。

3、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測紙摺疊後可擺放圖書的數量。

4、鼓勵幼兒嘗試。

師:確實紙上能放圖書,紙的哪種變化能讓放的圖書又穩又多呢?我們每個人可以用紙試試,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幾本圖書。

5、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規則和要求。

師:四人一組試一試,每一組一張表格,讓我們把紙折的樣子畫在這個格中,猜的數量都記在“?”號的格子中。兩人商量一下,一個記,一個放,也可以輪流放。

6、幼兒將自己的猜測記在格子裏。

7、分組嘗試將紙摺疊後可放多少本圖書。

三、交流討論,再次進行實驗。

1、設置挑戰,再次嘗試,比一比誰放的圖書最多。

2、師:怎樣才能放更多的圖書?

師:通過交流,我們發現紙折的次數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紙對齊折;先讓紙自己能站穩,再小心地輕放圖書,不能碰桌子。

四、交流

1、細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對結果進行記錄。

師:把紙的折法記下來,把放積木的結果也記下來。

2、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與發現。

教學反思:

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東西,他們常常用它來畫畫、做手工作品等。可大班幼兒已有了明顯創造性,他們喜歡去探索新的玩法、用法。因此在科學活動《神奇的會站立的紙》中,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去探索、去創造,從而獲得了不同折法的紙所承受的力也不同的經驗。

首先,第一環節是讓小朋友想辦法怎樣才能讓紙站起來。因為大班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摺紙經驗,所以,這個環節對幼兒來説是不成問題的。果然,每個幼兒都能想出至少一種的方法,有的折了一個圓柱體、有的在紙的中間折了一個摺痕、也有的索性折出了一個尖尖的寶塔……在活動中,幼兒通過已有的經驗和具體的動手操作,去發現、去探究讓紙站起來的方法。接下來的一環節是讓幼兒探索紙的承受力,把事先準備好的書放在摺好的紙上,看看誰的紙承受的書最多。在活動中,孩子們興致極高,都想試試是不是自己的紙承受的力量最大。然後請個別幼兒上來演示自己的方法。先完成的幼兒與同伴互相自主的交流、分享,共同探索紙的承受力,獲取具體經驗。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沒有更換新的紙,因為在第一個環節中已經摺過的紙有了摺痕對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影響,這樣就影響了實驗的結果。

活動將近尾聲時我請上來兩名書放最多的幼兒進行比賽來選出一名最佳魔法師,下面的幼兒數着越來越多的書都興奮不已,最多的是一位男孩子一共放了8本書。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就激發了幼兒的強烈探索欲。

神奇的數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瞭解莫比烏斯圈的特徵,探索莫比烏斯圈的神奇變化。

2.能製作莫比烏斯圈,並能大膽進行猜想和嘗試記錄。

3.體驗莫比烏斯圈給生活帶來的便捷。

活動準備:

紙條、紙圈、剪刀、固體膠、課件、記錄表、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激趣

以手指遊戲引入紙圈。(教師用食指和大拇指變化出一個圈、兩個圈、許多圈導入課題--紙圈。

1.出示紙條,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師紙條也想變成圈,你們能不能幫助紙條變出圈?鼓勵用多種方法,可以跟別人的不一樣等。)

2.幼兒嘗試做紙圈。(幼兒做出的紙圈都一樣)

3.教師以魔術的形式展示莫比烏斯圈的神奇變化,引起幼兒的興趣。

二、設疑

1.幼兒第一次嘗試剪圈,讓幼兒體會挫折,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及探索精神。

2.畫線對比

教師提出要求:在兩個圈上分別畫線,從接頭處開始畫,到起點處結束,可以在裏面畫也可以在外面畫。可以兩人合作,一個人轉圈,一個人畫線。

師:你的線畫好了嗎?你發現了什麼祕密?普通圈的線只畫了一個面就連了起來,但是莫比烏斯圈的線特別長,畫過了紅顏色的一側又到了藍顏色的一側,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

結合ppt總結出莫比烏斯圈的第一個特徵:普通圈有2條邊2個面,莫比烏斯圈只有1條邊1個面。

3.實驗總結出莫比烏斯圈的第二個特點:沿線剪開普通圈,變成一樣大的兩個圈,莫比烏斯圈變成有兩個接口的大圈。

4.嘗試自己製作莫比烏斯圈。教師小結:把紙條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這樣的圈。咱們做的這個圈啊,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叫做莫比烏斯圈。是德國科學家莫比烏斯在1858年發現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就給這個圈取名為莫比烏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烏斯圈的二等分線剪開和三等分線剪開會有神奇的結果。出示記錄單:

1.出示課件,教師講解記錄單。

2.猜測普通的圈沿剪線剪開會怎麼樣。(記錄)

老師示範剪法。

幼兒嘗試剪普通的圈。

3.幼兒猜測莫比烏斯圈沿着這條線剪開會怎麼樣。教師和幼兒一起記錄。

(1)幼兒自己剪剪看看。

(2)請幼兒講述操作結果。看一下,現在的莫比烏斯圈有幾個接口?

(3)它的結果跟你猜的一樣嗎?

(4)教師小結:一個麥比烏斯圈沿着中間的線剪開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而且有了兩個接口的麥比烏斯圈。

4.教師出示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

(1)幼兒猜測,教師和幼兒一起記錄。

(2)幼兒剪剪看看。教師指導。

(3)幼兒講述結果。

(4)小結:今天我們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學家。發現了莫比烏斯圈的很多祕密,知道畫有一條線的莫比烏斯圈剪開後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莫比烏斯圈。畫有兩條線的莫比烏斯圈剪開後變成了一個大一個小兩個套在一起的莫比烏斯圈。

四、拓展

1.觀看課件瞭解莫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神奇的莫比烏斯圈,莫比烏斯圈不光好玩還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麼用嗎?(幼兒自由發表意見)

其實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許多莫比烏斯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出示課件)

立交橋:避免行人車輛的擁擠。

過山車:更加刺激好玩。

傳送帶:減少反覆的摩擦工作,增加傳送距離和麪積......

2.觀看課件瞭解莫比烏斯圈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

原來莫比烏斯圈不僅給生活帶來了方便,藝術家和建築設計師還利用它來美化我們的生活(繼續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師這裏還為小朋友準備了畫有三條線和四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們剪開會變成什麼樣嗎?

活動反思: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為載體,通過改變一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變前後性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繼續改變材料、發現材料性能的探究慾望。

根據教材,我把本課分為幾板塊:

第一板塊——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説説普通紙的特點,引發學生思考有什麼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

第二板塊——探索,探索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明確改造紙的方法,先交流改變紙的方法,再明確本節課探究的改變紙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這種改變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變後形狀、性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先在觀察中發現紙的新變化,通過觀察兩種紙的側面,發現普通紙和瓦楞狀的紙分別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比較彈力)、放一放(取兩個盒子,中間隔開一定的距離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普通的白紙放在兩個盒子上,接着由輕到重將物體(回形針、鉛筆、文具盒)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後,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重的物體。一邊實驗一邊記錄,比較承載力)、摸一摸(用普通紙貼着裝有熱水的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比一比有什麼不一樣,比較隔熱能力)。

第三板塊——研討,紙改變後性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板塊——拓展,引導學生在紙上用刷油的方法改變一張紙,然後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課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下幾個問題:

在説一説紙的特點時,學生能夠説出紙的顏色、形狀、易摺疊,但是學生會鑽形狀這個牛角尖,不斷説出:長方形、有四個角、有四條邊等等,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説出紙容易破、遇水會濕、紙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這一板塊,學生通常不能直接説出有彈性,能彈回,他們最多説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稜一稜、不能直接接觸桌面……要説有彈性,能彈回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説出。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折瓦楞狀的紙不是難事,但是學生自主摺紙,會有橫豎兩種折法,在放一放這一部分,兩種折法會對紙的承重能力有影響。

與教材配套的學生活動手冊中,放一放瓦楞狀紙和普通紙分為“能支撐”和“不能支撐”兩種,但是我認為這樣劃分不太準確,普通紙依舊能支撐像回形針那樣的較輕物體,瓦楞紙上放過重的物體也不能支撐,因此我在授課時,把能不能支撐改為“能支撐較重物體”和“能支撐較輕物體”,讓學生分別用回形針、鉛筆、文具盒來嘗試,較輕的回形針能夠被普通紙支撐,瓦楞狀紙能夠支撐回形針、鉛筆,鉛筆盒不太重時能夠被瓦楞狀紙支撐,過重的鉛筆盒則不能被支撐。學會能夠通過這三種材料感受到普通紙和瓦楞紙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級以及新教材開課,我在試上的時候發現引導學生回答,實驗準備等等所花費的時間較多,整節課較為倉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時,我把折瓦楞狀紙以及實驗材料準備都放在課前,由於第二個班的學生能很快的説出紙的特點以及瓦楞狀紙,整節課最後多餘了一點時間,我用來和學生一起進一步探究瓦楞狀的紙。

在給低年級授課過程中,我認為我對學生的還是瞭解較少,對於不同的班級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的調整而不夠靈活,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新教師,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Tags:教案 神奇